我們接著看六祖講的一個無相頌,我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幾句說的是佛陀的正法眼藏。修行所有的方法也是為了徹證如來藏,當然這裡邊還有一個見道位、修道位和證道位的差別。外道和佛法的差別在慧方面,一個是見性,一個是沒有見性。外道也有戒,也有定。外道它不了解諸法實相,也就是不了解般若智慧,不了解自己的真心,心外取法。所以頓教法門叫見性法門,也是破外道的法。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意思是說佛性本來就沒有什麼頓漸,沒有什麼快和慢的差別,但是每個修行人有的先見道,有的後見道,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有的人一句話可能就解決問題,有的人十句話也解決不了問題,這是人有差別,而法沒有差別。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迷惑顛倒的人不容易理解這個見性法門。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是說當愚癡的時候煩惱就來了,當慧力現前的時候煩惱就消除了。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當達到最了悟的時候,說什麼:“我有智慧,我有般若,我在修行,我能成就,我是阿羅漢,我是佛。”統統沒有這些概念。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半路上修行的人必須要這麼修,就是要常見己過,就是要時時改變自己的過失,圓滿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看別人這兒也不好,那兒也不好的話,說明自己心裡本來就煩惱。煩惱就與道相悖,就不能“與道即相當”。
有些人愛傳別人的謠言,人雲亦雲,從不作自我判斷,別人說這個人不好,他馬上也說人家不好。別人說不好你得了解後再判斷,要想想別人為什麼那麼說,是不是這人真的不好?智者就不傳言。為什麼不傳言呢?因為他知道個人的看法不能代替別人的看法,而且謠傳也會使自己產生業力。他不好,他還會變好,因為他的智慧還在。即使他是惡人,他的佛性並無善惡,他只是迷得深一點,等他覺悟的時候,照樣與佛無異。正如六祖講的“迷悟有遲疾”嘛!憨山大師講:“不管這個人對我有多壞,通過三五年,忍他讓他,慢慢你會發現他已經變好了。”我們的處世態度也應該這樣。還有,如果從長遠看,每個人將來都會成就。
當我們遇到那些逆緣、惡緣的時候,要善於利用這些事情鍛煉自己的定力和慧力,增長自己的道力。所以說,“常見己過,莫論人非”也是修道特別好的一個方法。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這幾句的意思是,修行一定要找到正路,要是找不到修行的正路,光在枝枝叉叉上用功,那永遠也斷除不了煩惱。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正路就是智慧的道路,唯有般若智慧才能降服自己的煩惱。禅坐舒服了,這個不是道;修行中出現光啦,這也不叫道;甚至有的還給人家看這個光那個光,這都不叫道。真正的道是什麼呢?是了達諸法實相,而且不被萬法所迷!要入這個道之後才能入聖位,才能斷煩惱,這才是佛法的正路。如果執著感應、神通、覺受,以及各種禅定,那就不能進入解脫道。不管再怎麼修,戒律怎麼好,禅定多麼堅固,一坐能坐五六天,那也只是外道,而不是正道,就只能“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修了一生一世最後也沒能開悟證果,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明了修行的正路,一定要走智慧之路。
六祖苦口婆心地告誡我們,修行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沒有別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要追求享受,追求覺受,追求光芒,追求佛相,這些都不是道。比方說我們的眼睛能透過這個牆看到外面去,這也不叫道。為什麼?因為你執著這個能力,利用這個能力的時候,仍然會分別,仍然會煩惱。唯有證悟了心性,獲得了般若智慧,看與不看都知道它是幻的,才能解脫煩惱,這就是覺受和智慧的差別。
在座的在修行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愛好,我告訴大家,你這種愛好無論多深多廣,都是修行的障礙,將來一定會延遲證果的時間。如果能把這些都看淡看輕,並且能超越的話,證果就非常快。因為只有般若的智慧,才能夠證果。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意思是想要見真道,行為正直就是真道,就是要行持正道,正所謂:“直心與正道,是為最吉祥”。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這裡面有些話六祖講得挺深。比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意思是,真正的修道人,整天處在智慧光芒顯現的時候,所有的過失就不叫過失,所有的事情都是智慧的光芒,哪有過失啊!哪有對錯啊!殺人者將來他要受殺人的果報,你能幫得了就幫,幫不了就不幫,要隨順;他在造業的時候,你也阻攔不了。作為一個菩薩行者,能轉就轉,轉不了也要隨緣。一個人做不如法的事情,自然有他的因緣。修行人在解脫當中一切都是光芒,沒有什麼對錯,就是這個道理。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意思是別人有錯誤,你不要責怪他,你一責怪他,你也就迷惑顛倒有過失了。換句話說,他迷惑顛倒的時候,他肯定會犯一些過失。他有過失,你再執著他的過失,那你也有過失了。作為一個智者可以允許別人執著,卻不能允許自己執著。任他隨便執著,執著也是光芒,這樣心裡邊就豁達了。所以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自己不能因為別人的過失,再妄加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這樣的話,自己就有煩惱、妄想和執著了。真正的修道人,時時刻刻在智慧光芒顯現下,所有的是非都是佛法,所有的煩惱也都是佛法,煩惱自然也就消亡了。
“憎愛不關心”是說恨和愛並無分別,並不影響般若智慧的顯現。“長伸兩腳臥”是一種形容,實際上就是說時時刻刻在自性的光芒當中安住它,心性就得到究竟的休息了。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想教化幫助別人的時候,要有自己一套的方式方法,不要隨便地幫助人。幫人要幫到家,要有方便善巧,要幫到點子上。你隨便發心,又幫不到點子上,會出亂子的。比方說,你要做某件事情,本來因緣不成熟,應該等一等再做,但是你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沒等就直接做了,這就容易出亂子,這就需要有了解因緣因果差別的智慧,就要等待因緣。《易經》就是專門講做事法則的,六十四卦就是告訴我們,什麼事情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易經》也是一本智慧學。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真要教化他人的時候,一定要使他慢慢消除心中的疑惑,生起決定的信心。沒有疑惑心就是滿信嘛,得到滿滿的信心後,覺照的力量和禅定的力量自然就有了,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生起信心之前要除疑,除疑就是讓他了解到事情的真實相貌。往往我們看不到真相,疑心就來了,這需要有一個過程。
除疑嚴格講是需要慧力的。什麼叫“疑”?就拿我們禅堂來講,我們都知道這兒放著一張桌子,又有桌帷裹著桌腿,還有攝像機,還有這麼多座墊和披風……了解禅堂的布置,也知道這些東西是干什麼用的之後,就不疑了。假如你沒進來過,對裡面的情況不了解,我問你這裡邊有什麼呀?你不知道吧!你就想:哎呀!到底裡面有什麼呀?你生起的這個心叫什麼?這就叫“疑”。這個“疑”怎麼去除呢?清楚了達了就不疑了嘛!清楚了達靠什麼呢?這就需要洞察力,這種直觀的洞察力就是靠般若光芒。了達世間所有的相貌,也就是對這個直觀的整體全部看清楚的時候,對萬法就不疑了,對諸法實相就不疑了。不疑就成就了滿信,滿信了正定正慧就出來了,心性也就顯現了,它們也是相輔相成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句話六祖講得非常好,也非常深,我們一定要理解透它。一旦我們明白了佛性是無處不在的,所有的世間法就都變成佛法了。走路是不是佛法?工作是不是佛法?吃飯是不是佛法?逛商場是不是佛法?……這都是佛法!當所有的事情都變成佛法之後,就是六祖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了。佛法就在世間,在每一分每一秒中,佛法從來就沒離開過我們。不是我們現在講經才叫佛法,聽經也叫佛法,打坐也叫佛法,所有的事情都叫佛法。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句是說,離開了世間的事情找佛法,就像尋找兔子的犄角一樣,是找不到的。我們知道兔子是長不出犄角來的,所以說,明白了真正的佛法之後,所有的事情都是佛法,離開事情就找不到佛法。這個就是六祖所提倡的當下解脫,當下斷除煩惱的頓教法門。在座的大家領悟、理解它的時候,就是在承事如來呀!這就是如來的真實義呀!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具有這種般若智慧的時候,就是正見現前了,世間也就變成出世間了;當邪見熾盛的時候,無論我們每天念經也好,打坐也好,做功課也好,做佛事也好,這些看似都是出世間法,實際上都是以邪見在攝持,這些也就都變成世間法了。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六祖怕我們不是執著邪就是又執著正,所以要我們“邪正盡打卻”,既不執著邪也不執著正。包括什麼菩提啊,什麼佛性啊,都是沒有的事情,都是如夢如幻一樣,這樣我們的佛性才能宛然顯現。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六祖講的這個頌修學,並且能做到的話,就是真正的頓教法門。不管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如果都能按照這個方法修,都能做到“常思己過,莫論人非”,度人有方便善巧,正見邪見都不執著,包括我們證悟的體會、覺受和境界都能統統去掉,就把所有的世間法都變成佛法了。如果在生活中就這麼修持,就這麼觀照,那肯定會得到解脫。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意思是迷惑的人聽經聞法雖經多生累劫而不悟,但一旦理解了,了達了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那悟道也只是剎那間的事。
“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六祖大師接著又說,我今天講的這個頓教法門,普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見性成佛,這是六祖發的願。包括我們每天修行回向:“惟願一切諸眾生,無余獲證如來位”,跟這個願都是一樣的。
大家聽到六祖大師這麼一講都醒悟了,於是向六祖大師頂禮,並贊歎說:“太好了!想不到我們嶺南有佛陀出世了!”贊歎六祖就像佛陀在世一般。
我不知道大家聽懂沒有?如果有能聽懂的,就等於聽受了解了佛陀的教法,也如同接受六祖的親自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