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疑問品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在家如何修行?”韋刺史問出了第三個問題。

  六祖大師告訴韋刺史說,我為大家說一個無相頌,你們如果按照這個偈頌修行,就等於天天和諸佛菩薩在一塊兒,也和我在一塊兒;如果不這樣修行,出了家受了戒,即使示現那麼多苦行,也與解脫沒有什麼益處。

  我簡單給大家概括一下這個偈頌。實際上六祖講的這個偈頌,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在家菩薩應該如何修持,如果有人能夠切實做到的話,他就是一個真正的在家菩薩了。

  首先說“心平”,其實這個“心平”是很難做到的。這個心能時時刻刻做到無住,而且做到平常心的話,才能叫“心平”;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具有了悟如夢如幻的這種慧力,才能做到“心平”。什麼都當真的話,心就不平。好事來了就高興,壞事來了就煩惱,事情多了就煩惱,事情少了就悠閒。這都是心不平。尤其是在家人,需要在世間所有的事情當中能夠獲得解脫,這個是非常難的。所以在家的修行者被稱為“火中的蓮花”,出家修行叫做“水中的蓮花”。意思是說在家人更難修持,但是在家人修持出來的力量也會更強大。

  “心平何勞持戒”,這需要定慧等持才能“心平”,換句話說,沒有真正的大智慧和大定做不到“心平”。修到這個程度時候,就沒有戒與不戒的概念。但不是像有人理解那樣——什麼戒不戒的,這樣修就不用持戒了。這樣就不對了。要在建立 “心平”的狀態下,戒才是沒有用的。戒是干什麼的?是使我們“心平”的。我們的智慧和定力到了的話,戒是不存在的。但是心沒平的時候,還必須得要有一個戒。

  在家人應該要持五戒和菩薩戒。五戒是殺、盜、YIN、妄、酒。菩薩戒一個是六重二十八輕戒,還有一個是十重四十八輕戒。菩薩戒中最主要的有一條是“不言說四眾過患”。為什麼定這一條呢?真正的菩薩肯定不會去看四眾的煩惱啊、過錯啊,作為一個想成菩薩的人,就必須要做到“不言說四眾過患”。二十八輕戒都是非常細微的了,比方說裡面就有這麼一條:杯裡水放了一段時間,懷疑水裡生蟲子了,作為一個持菩薩戒的弟子,這個水就該倒掉,不應該喝了。懷疑有蟲子了,萬一要喝了就等於傷害生命了。輕戒裡還有這麼一條:只要聽到在四十裡地以內有人在講佛陀正法,就必須要趕往護持,甚至要聽聞。為什麼要制定這條戒律呢?因為不管誰講正法,這個正法在這兒就代表佛陀,作為一個菩薩,或者想真正成菩薩的人,要護持佛陀的正法,知道了如果不去,就是沒盡到菩薩的本分。所以說“心平何勞持戒”,這需要修證非常深廣才能做到這一點。

  “行直何用參禅”,是說包括身語意三業都能做到不放逸了,說話都是智慧的語言,思維都是慈悲心的顯現,內心想的都是佛法和眾生,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符合六度了,和參禅根本沒有關系了,這樣的話就叫“行直”。

  “恩則孝養父母”,是說在家人一定要把父母當成佛, 要盡贍養父母的責任,對父母一定要孝順。

  “義則上下相憐”,真正菩薩的道義,不光是要把父母師長贍養好,把兒女撫養好;如果有能力的話,還要照顧好自己的親屬,包括兄弟姊妹,還有你的下屬。我們作為一個在家的菩薩,要首先把你最有緣的人呵護好、幫助好,不應該連兄弟姐妹都相處不好,甚至不說話。這就不是菩薩的行為了。如果連親兄弟姊妹都相處不好,又如何能跟別人相處好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如果在這方面有過失的話,一定要調整。就拿發菩提心來說吧,你對親兄弟親姐妹都發不起菩提心,還能跟別人發菩提心嗎?肯定不能。再比如我們世間上交朋友,就要交孝敬父母的朋友,當患難、利益當前的時候,連父母都不顧的人,他還會顧朋友嗎?在家的菩薩必須做到這一點,做不到這一點,連《論語》中講的一般的君子都不是,更別談什麼賢人聖者了。“義則上下相憐”指的就是這些方面。

  “讓則尊卑和睦”,意思是生活中你多謙讓多謙卑的話,與人相處自然就會和睦。老想往前跑,老想得到,想索取,這個時候,就會與人產生爭執,就無和睦而言了。《弟子規》裡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這都是儒家所倡導的美德啊!在家的學佛弟子們也應該學習這些內容,也應該具備這些美德。菩薩的六度、四攝更要圓滿。

  “忍則眾惡無喧”,忍指的就是六度中的忍辱。真要忍下來的時候,慢慢地好多事情就會平息。如果你不忍,他也不忍,因為一件小事也許就會吵起來,甚至會發展到出手打架。比如有的人因為住宿爭一間房子,還能吵起來,這就更不值了,這都不是菩薩的所作所為呀!所以說我們要修學忍辱。

  “若能鑽木取火”是什麼意思呢?木頭本來沒有火,摩擦慢慢生熱就著火了。實際上這代表著學佛要精進,修行要一點一點永不放棄頑強地堅持下去,就像鑽木取火,慢慢地就會得到大成就。修行也好,修福德也好,做功德也好,都要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現在也有這樣的人,今天高興了就修一修,明天不高興就把修行扔掉了。“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說的就是這種人。“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這是在告訴我們,不管是修禅定,還是修智慧,也包括做人,一定要在生活中努力堅持,做到道心不退,才能最終成就。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個需要我們時時刻刻改正自己的過失,改變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為。自己逐漸地沒有了過失,這樣就能慢慢地從凡夫變成賢者,再從賢者慢慢地變成聖者。

  “日用常行饒益”意思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能行持菩薩道,行持六度四攝,利益他人,利益眾生,在每一個事情上都能做到布施。布施包括給別人財物,也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簡單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小的動作,只要是有利於別人的事,這都算布施。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行持這些細小的事情,成就菩薩的資糧就逐漸逐漸具足了。真正的培福不光是需要有很大財力,如沒有這種財力,用微小的思想或行動也能培植福報,所以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因為施錢是財布施,只是布施的一種,布施還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我們修行菩薩道,光布施也不行,還要在生活中行持六度四攝,在各方面都要圓滿自己的人格,圓滿自己的戒律,逐漸逐漸地使自己的定力和慧力都能夠達到恆常。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講的這段話,看似簡單,卻包含著大智慧、大定力和菩提心,就是要我們把修行真正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地方。六祖這首偈頌就是告訴在家人應該如何修行的。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時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最後,六祖大師勸勉大家,一定要依照剛才說的偈頌修行,這樣的話肯定能夠獲得道果。我現在要回曹溪去了,如果以後再有疑問,就到曹溪來問我。

  大家要注意這個“各得開悟”,在這裡它可不是說都證菩薩果了,而是說明白一些事情了。有的是小悟了,也有的是真開悟了。

  按六祖的這個偈頌,我們要真正做到的話,就是一個在家的菩薩。你想啊,心裡的煩惱都沒有了,而且把生活中所有的事項都變成了解脫的事項,這和極樂世界沒什麼兩樣了。

  六祖大師通過《疑問品》,教給了在家人如何修行解脫的方法。

 

上一篇: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疑問品2
下一篇: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定慧品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