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發心和菩提心的區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道幻燈》論中雲:“何人對於某事希求,利他願望到達菩提,發心乃至大乘菩提。”這也就是說,我們任何一個人只要對某些事物產生希求和喜好,就叫作“發心”;而為了利益眾生,或者為了希望眾生能夠達到彼岸乃至獲得菩提與佛果而發心,則叫作“大乘菩提心”。因此“發心”和“菩提心”是有差別的。

  “發心”可分為兩種:普通人的發心和聖賢人的發心。這裡所說的普通人,是指社會上那些尚未學佛修行之人,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從內心發出想望、喜愛、願望、欲望等心願,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無數想法,譬如想錦衣玉食、想財源滾滾、想仕途光明,更有甚者,還想著坑蒙拐騙、損人利己等心願也叫作發心。事實上,我們每種想法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礎。這個基礎或因貪心、或因嗔心、或因我慢心、或嫉妒心、或邪知邪見、或善心,因種種心意而來的。而這一心理基礎,又會引發相應的行為,故叫作凡夫的行為。凡夫的每個行為在完成的過程中,一方面會成就客觀上的事實,比如為謀利去開公司,經過幾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業。而在另一方面,這一行為更成就了我們的凡夫心。如果開公司的心理基礎是貪心,那麼在經營過程中,對公司的貪著之心也會隨之增長,最後這個公司就成為其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凡人對於某些事情執迷不悟,貪著之心越來越重,以至發展到無與倫比的程度,自己所作都變為精神支柱,若是有一天,他失去了自己追求的人或事,那時候,他們失去了整個精神支柱,因此內心世界就會被染成黑暗。一般發心就是通過外在的想法和行為,最終引發並成就自己的某種心理和願望,這種願望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惡。如果我們的心跟隨煩惱的話,我們的心變為凡夫心,以凡夫心為基礎,所作所為都成了凡夫的品質。

  我們若想改變凡夫的思想和行為之前,首先要培養良好的觀念和行為,我們每次發心和做事都要通過正確的重復就像我們學打坐一般,必須反復練習才能獲得正確的姿勢。發心和行為也一樣,有些事情看似簡單,但要做得規范也很不容易,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讓我們的心去接受想做的事情,然後改變自己的習氣,最後將修學的東西用上去,改變的過程還需要經過相當時間的鞏固。因為我們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種習慣性的思想和行為,一旦稍有松懈,馬上會恢復到原有習慣中。只有在特別用心注意時,才會作出准確的思想和行為。事實上,我們的行為習慣也代表著心靈的習慣,心靈的習慣創造我們行為的習慣。因此,我們把凡夫心改變到菩提心上的落實,確實需要通過訓練,這種訓練可能要千萬次,才能將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調整到准確的狀態之中。把我們的凡夫心變為慈悲心,把凡夫的品質變為聖賢的品質,這叫作善變。因此我們培養正確的發心是非常重要的,凡夫的發心基礎是錯誤的,所以最終訓練出來的就是凡夫心,是貪心,是嗔恨心,而不是覺悟的心,不是慈心、也不是悲心,更不是菩提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以訓練凡夫心的功夫,用於訓練佛菩薩的品質,訓練覺悟的心,那麼也會很快成就佛性。關鍵是我們不懂什麼叫作菩提心,什麼是覺悟心,更不懂得怎樣去訓練。如果我們學到了菩提心和覺悟心之後經常修煉,才能使你的發心和行為變為聖賢人的發心和行為。

 

上一篇:如何專注自心
下一篇:省庵大師語錄新白話版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