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學說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人說:“我又不是呀呀學語的小孩,我什麼話不會說?為什麼還要我去學說話?”是的!在沒有學習佛法中有關語言方面的學問之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在我學了《入行論》中所闡述的有關言語方面的要領後,內心感到悲喜交加:悲的是,我在世間雖然已經活了將近四十年,但在語言的運用上說得嚴重一點只能算是“會發音”而已,對說話時要注意的基本要領也不甚了了,因此時常因言語的不當而自食其果。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人教導過我如何去正確地說話,因此也更談不上主動地去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了,所以在說話方面,我誠實地反省自己之後覺得,自己的的確確是一個既沒有“教”也沒有“養”的人。喜的是,今生我有幸遇到了殊勝的佛法,終於知道了如何正確地去說話,並且從心裡真誠地發願要按照佛陀的教導改正自己在言語方面的種種不良習氣。

  眾所周知,語言的功能是與人溝通,而與人溝通的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樂、去除痛苦。但是,世間數不清的“禍從口出”的例子可以說明,如果一個人沒有掌握正確的語言習慣,則雖然能夠開口說話,主觀上也希望自己所說的話語能夠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安樂、遣除痛苦,但是所說的語言客觀上卻給自己和他人制造了無邊的痛苦。仔細想來,沒有掌握語言要訣,因為惡劣的語言習慣頻頻給自己制造痛苦和災難的人還不如那些不能開口說話的啞巴呢!因為啞巴雖然得不到語言的利益,但也不會因為不正確的語言習慣屢屢給自己制造痛苦和災難。

  那麼一個人說話時,到底應當注意哪些要領呢?《入行論》的“正知正念品”中說:“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開口說話時,應當注意以下七個方面的要領: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所謂出言當“稱意”,意思是我們所說的話要“稱”聽者的“意”,要說對方愛聽或者能夠聽得進去的話。這當然不是要我們去阿谀奉承別人,而是要我們注重說話的效率。試想,如果我們在說話之前,不管聽者的職業、習慣、愛好、志趣、教育背景等,不管對方能不能聽懂,不管對方能否接受,不管說話的場合和環境,而只是一味地隨順自己的語言習慣,“稱”自己的“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結果我們所說的話很可能就不會起到任何作用。這樣,不僅會白白地浪費自己的口舌,而且還往往會導致雙方的不愉快。古人也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意思就是讓我們說話要看具體的對象和場合,以提高說話的效率。

  所謂出言當“義明”,意思是說話時要“主題鮮明、中心突出”,讓對方能夠通過你的話語很容易地了解你所要表達的義理、說話的目的和意圖。所以,在說話之前,我們要對話語所要表達的主題清清楚楚,這樣才能避免語言沒有重點,使聽者感到雲裡霧裡、不知所雲。古人說: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說話者自己心中尚且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聽者怎麼會清楚說者要表達什麼呢?所以,說話時主題突出很重要。

  所謂出言要“語相關”,是指說話時句子和句子之間要注意邏輯上的關聯,不能“前言不搭後語”,“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前一句話與後一句話所表達的內容之間出現很大的跳躍,在意義上沒有關聯,這樣會使聽者感到莫名其妙。語言缺乏邏輯性,就會使聽者無法清楚地理解說者所要表達的義理,結果就會使所說的話語失去其溝通和交流的作用,成為一堆令人生厭的廢話。

  出言“悅意”,是指自己說話時要悅意,也即面帶微笑、聲音動聽而親切,猶如母親對愛子一樣親切,這樣聽者也會感到很“悅意”,心生歡喜。使對方感到悅意的溝通是最有效的溝通。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開口說話時,即使是吃飯穿衣的平常事情,也是表情冷漠或痛苦,語氣上就像吵架罵人一樣,聲音也非常刺耳,“火藥味”很重。具有這種語言習慣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可憐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到哪裡都不會受到歡迎,不僅自己痛苦,還會給別人制造很多痛苦。所以,我們說話時要養成面帶微笑的習慣。

  什麼叫出言“離貪嗔”呢?就是自己的言語如果是因為內在的貪心和嗔心所發動,就不應該讓其說出口,換句話說,就是說話時不應當有貪嗔等五毒煩惱伴隨。因為貪嗔等五毒煩惱所發動的語言肯定是喪失理智的,只要一出口,必然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和災難,所以一個理智之人應當用正念的繩索緊緊地拴住自己如狂象般的心,絕對不能隨順自己的貪心和嗔心等煩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此時,應當如《入行論》中所言:“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什麼叫出言“柔和”呢?就是說話時要貫徹“語氣柔和、用詞文雅和委婉”的原則,如果語氣強硬、用詞粗俗和刺耳,或者語言過分直接、不考慮別人聽了之後的心裡感受,就會有意無意地刺傷別人的心,這樣的語言由於沒有用慈悲和智慧來攝持,還不如不說,說了也往往沒有任何作用和效果,而且還會滋生爭論和彼此的仇恨。特別是在批評或建議時,語言一定要中肯、委婉、含蓄,避免任何刺激對方的詞匯出現,要讓對方感到親切、自然、易於接受,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應該放棄批評和建議,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彼此之間的爭吵和怨恨,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無法收拾。

  最後,出言“調適中”的意思是,說話時語調、語速要適中。語調平和,會使聽者的心情自然趨於平和,而怪聲怪調則會使聽者心緒不寧;說話的聲音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會使聽者感到壓抑和難以適應,太低會使人聽不清楚,內心產生焦急情緒;此外,說話的速度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太快會使人聽不清楚,太慢會使聽者感到不耐煩。

  總結《入行論》所說的這七個語言要點,其中“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是對語言內容方面的要求,“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是對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要求。

  “學會說話”這件事情真的對我們很重要。如果我們具有某個專業的博士學位,懂得了許許多多自然科學的定律,但卻不懂得上面所說的這七個說話要點,那麼我們就不太可能有快樂和幸福的人生;但是,如果我們學會了上面所說的這七個說話要點,即便沒有博士學位,對自然科學的理論也知道得不多,但這個人的一生一定會充滿祥和與安寧。

  對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毫無興趣的人,無論受過多少次皈依、參加過多少次轟轟烈烈的佛事活動,此人也不可能是真正的佛弟子。一個人只有充分認識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完全依賴於自己的身口意,並且將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身口意作為一生的追求和目標,這個人才可能真正進入佛門,成為名副其實的佛弟子。所以,一個真正的學佛之人一定會對《入行論》中所說的這七個說話要點生起信心和歡喜心,並會主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只有真實地按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從佛法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忍辱是不容易修持的,但它是菩薩的殊勝學處
下一篇:臨終之時如何知道是佛菩薩來接引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