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是什麼時
翻開經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本經的第一卷,整部《楞嚴經》共有十卷,這是第一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捨。」從這裡開始,到“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這一大段都是本經的序分,講的是經典的來歷和緣由。像這個模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那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個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佛經的套路,成為了一種專屬於佛經文化的固定模式。不是我們一般的寫作模式,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從表面上看,這個模式沒什麼好稀奇的,幾乎每部佛經都是雷同的開頭,含義也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在這個恆常不變的固定模式裡,蘊含了一個永恆的時空的奧秘,生命的奧秘!佛陀他老人家很用心良苦的,把自己實證到的時空和生命的真相放在了每一部佛經的開頭,他就像是埋藏了一個智慧的伏藏,一直在等待我們後人,等待有心有緣的、有智慧的人來開啟,等待知音的發明,這裡面的用意是很深刻的。
其實我們在前面講的那兩部經——我們在講《維摩诘經》和《觀經》的時候,就已經或多或少談到過這個問題了,還記得嗎?大家有時間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索這兩部經的講解,網上有比較完整的視頻。這兩部經的講記現在也已經整理出版了,分別叫做《指月真髓》,這是《維摩诘經》的講記,是在香港出版的;還有一部叫做《洞見和真相》,這是《觀經》的講記,由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現在全國的新華書店裡應該也都能看得到。這個算是插播廣告,唉,連講經說法都要插播廣告,這個世界沒救了。
話說回來,如果按照通常的講解,這個經文的意思就很簡單了,“如是”應該就是“信成就”,指佛陀親口說法,值得相信;“我聞”就是“聞成就”,指阿難尊者親耳聽聞,無有錯謬;“一時”就是“時成就”,指某一個因緣具足的時間段;“佛”就是“主成就”,指釋迦牟尼佛本人;而“室羅筏城祇桓精捨”,這就是“處成就”,指講經的地點;下面“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到“文殊師利而為上首”,這就是“眾成就”,指有緣參與法會的廣大信眾——這六者圓滿,因緣具足,就是佛經所謂的“六成就”,說明大家手裡拿的這部經典是真實無偽的,是可以依止學習的。
這裡面的關鍵,這一句經文的要點,最難解釋的,同時也是最容易理解淺薄的,就是這個“一時”。從古到今,無數的大德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只要講到這個“一時”,一般都會說,這是因為古印度的時間歷法不統一,沒有一個恆定的標准,古印度的老百姓也沒有什麼時間的概念,他們對時間歷史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佛陀才會這樣大致地講,從來不標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從來沒有這種具體的標明,而是以一個含糊的概念,以“一時”來代替具體的時間。
這種理解、這種說法不能算是錯,但這個只是很表面的原因,這種理解其實是很淺顯的,是一般凡夫大眾普遍都能理解的,是我們的這個智商、這個思維普遍都能想明白的,能接受的。
但真正的原因,講起來就非常深奧了,不一定能聽懂,但大家可以姑且聽之。所謂“一時”,佛陀之所以在每部經典都用這麼一個統一的、固定的描述,是因為站在佛陀的“角度”(沒有角度的角度),站在這樣一位大覺聖者的角度,在他看來,所有的時間都是一個時間!在我們凡夫的眼裡,佛陀似乎是在不同的時間裡,針對不同的人,分別宣說了種種妙法,是不是這樣?但是在佛陀的切身體驗裡,在他的實證裡,他實際上是在同一個時間裡,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同時”針對不同的眾生宣講了不同的妙法——對佛陀來說,這一切都是同時發生的!
換句話說,對佛陀而言,時間的區隔並不存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並不存在!聽得懂嗎?
佛陀趨入的是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錯覺的絕對實相,也就是所謂的法身道境,這是一個究竟圓滿的廣大境界,完全超越時空,完全超越生死,完全超越想象。在這個本真的無限狀態裡——其實“無限”這個詞也不是很准確,因為在那個狀態裡,並沒有什麼無限和有限的二元概念,並沒有什麼無限和有限的對立感受,了解嗎?
在那個本然的實相境界裡,所謂十方法界,六道輪回,無垠的時空,無數的宇宙,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一切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在佛陀的感受裡,它們不但是完美的一體,不二的,而且它們還同時展現於同一個當下——“一時”!這是一個無法形容的、永無止境的創造性旅程,其中的奧妙不可思議,具有無法測度的可能性。
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宇宙畫卷,其實正是我們生命大圓滿空性的神聖呈現,一切都是如來的化現,一切都是無始無終、無有極限的,同時又無來無去,無生無滅!所以佛陀才會既老實又隱晦地告訴我們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你們明不明白那是你們的事,反正佛陀沒有打妄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還記得嗎?這點大家要牢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