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分享戒學班的殊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所以為什麼佛法是雨甘露法呢?像這次末學到「澳洲淨宗學院」參加老法師在澳洲淨宗學院的戒學班,老法師就說戒律非常重要。所以老法師就發了慈悲心,希望讓我們淨宗學人能夠親近戒法,啟請了「正覺精捨」的果清律師,還有副住持天因法師,還有果良法師,在九月二日到十月一日,在澳洲淨宗學院舉行戒學班一個月。這個戒學班非常地殊勝,大概有兩三百人在那邊薰習戒法。每天早上四點就要起床,五點作早課,六點就准備要用早齋了。如果是四點起床的話,是台北的時間凌晨兩點,用完早齋以後就出坡。澳洲淨宗學院那個地方,可以講說像淨土一樣,非常地清淨。然後八點開始上課,大部分都是果清律師在教《南山律》、《在家菩薩戒》。八點上到差不多十點四十,然後就是過堂午齋。午齋就是很有戒律。如果按照正覺精捨他們的叢林的規矩的話,淨宗學院也配合得非常地好,首先排班的,排東單、西單。排班的時候要進齋堂,要去打飯菜的時候,完全照叢林的規矩,不管是東單西單,排班一定是比丘在前面,比丘尼在後面,再優婆塞,再優婆夷,這四種。志工都會管制得很好,比丘去打飯菜的時候,比丘尼還不能前進,等到比丘那邊打完菜了,比丘尼再過去,比丘尼打完了以後,優婆塞再過去,優婆塞打完了,優婆夷再過去,非常有次序。志工其實不多,但是秩序井然。你看有學戒律跟沒學戒律就差在這裡。而且全場止語,不能講話,所以磁場非常地好。他們每天要拜三百拜的佛,要念一萬聲的佛號,而且每天要持午,就是過午不食,晚上就沒有提供任何的東西吃了,下午也沒有餅干了,什麼都沒有了。你就必須要持午到第二天早上,每天都是八關齋戒。所以我去的時候,我就感覺那個磁場特別好,特別的法喜。過堂的時候要唱「二時臨齋儀」,早齋有早齋的「二時臨齋儀」,午齋也是有,到時候還要結齋,還要唱「結齋偈」。在用餐期間都不能講話,每一個人發給你兩個鐵碗,一雙筷子,用個袋子裝起來。結齋完了以後,一定是送戒和尚先離開,正覺精捨講戒的法師先離開,然後再東」西班對面站,恭送法師回寮。比丘跟比丘尼離開現場以後,居士才陸陸續續念佛離開,所以秩序非常地好,磁場非常好。這個戒學班可以講說辦得非常非常地成功。下午是兩點開始上課,上到四點,差不多四點半左右。四點四十,老法師就在攝影棚講《科注》,同學就在大廳裡面看電視轉播,或者在教室裡面看電視轉播,一直到晚上六點半左右,晚上還有晚上的課程。完了以後,大概是到九點、十點,回到自己的寮房,然後再安板,就休息了,止息了。

  我看寮房裡面的同學都非常用功,大部分都是中國大陸來的,非常地用功,很佩服。他們真的是非常有福報。清公和尚在上課的時候,在講戒律的時候,後面我就看女眾就在哭了,就是這裡講的,「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眾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甘露就是讓你解脫,雨就是讓你滋潤,久旱逢甘霖那種感覺,「如天降雨,普潤三根,故曰潤眾生」。有一個老菩薩,我記得他在聽完清公和尚講課完了以後,出來跟我講說,這個戒律怎麼這麼嚴格啊,我以前做了太多太多惡的事情,他說我不讀戒律,我不知道戒律這麼可怕。上品罪,中品罪,下品罪。所以老和尚講說戒律很重要,就是這個道理。不學不知道,他說一知道就嚇一跳。所以戒律就像這裡講的,法音雷震一樣,把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震醒,「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我們不斷地在造業,不斷地在犯戒,迷而不覺,這不就是群迷嗎?所以佛菩薩就讓我們慈悲的老法師跟清公和尚,以及三師來覺未覺者,讓我們這些未覺的凡夫能夠覺醒。這個就是怎麼樣?這就是這段裡面講的,佛菩薩對待我們就像何龍圖裡面講的,「凡惡之初作,只緣一念之差」,佛菩薩看我們就是這樣,他認為我們就是因為一念之差而已,因為一念的迷,不知道回頭。所以我們就是要學習佛菩薩這樣的精神,「未必不可救解」。你像謝總,謝奕輝總經理,在潮州辦的道德講堂,老法師非常地贊歎他。他也曾經做錯事,走過迷路,他現在回頭了。老法師在講座裡面講,他最少到現在辦這個講堂,這個講課已經度了大概七千個人了,很多人去道德講堂上完課以後,一個禮拜以後就把毛病習氣改掉了。甚至有開網吧的,去上了道德講堂的課以後,實時的悔悟,要把網吧停掉不開了,就是這裡講的,「惡之既作,猶有一念之明,未必不可救解」。所以佛菩薩就是大慈等故,「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所以叫真實功德。「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菩薩的心就像,「曠若虛空,大慈等故」。菩薩的這種平等大慈,「如虛空之寬廣無際,故曰『曠』」,以喻菩薩「慈心廣大;虛空無著」。「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九十八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上一篇:佛教素食是最好的飲食習慣
下一篇: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