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善知識的標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傳到中國來已經三千年了,在末法,想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世尊在《圓覺經》上,教導我們怎樣揀別,無論是法師或居士,他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在《圓覺經》上,普覺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說:「末世的眾生想要修行、想要成就無上佛道,要怎麼樣揀擇善知識?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世尊慈悲為大眾解說,所謂:「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的知見必須絕對正知正見,他的心不著世間諸相,也不著出世間相,就像祖師常講的:「離過絕非。」他的知見、他的修證,要做到不著聲聞緣覺,因為那都是二乘法;所以,當然他的教學,就是使用「一乘了義」,教你的是「離相」,教你的是不著相,這點很重要。

  當然這位善知識,絕不會使用世間法來教人,因此用世間法教人的就不算善知識,那叫「邪知邪見」。所以《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善知識要「心不著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雖然在世間與這些世俗人相處,雖現於塵勞當中,但是心絕對清淨不染。在度眾生的時候,「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他在幫助眾生的時候,所謂「先以欲鉤牽。」方便接引眾生;「後令入佛智。」這是贊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令眾生的行為與佛陀教育相違背。他不會在說法的時候,加入自己的知見,因為他不住相,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我所」,沒有「我所愛的、我所想的、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做法……」。所以,你要是遇到這種人,那肯定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是佛所認可的。

  這位善知識所證的妙法必須「遠離四病」,離開「作、止、任、滅」這四個毛病。這是講修證,也就是說,他契入的境界,他所證得佛性、所契入的境界是無「作、止、任、滅」。

  「作」是造作。要是他告訴你:這個佛性是造作而來的,這個人知見不對。

  或是他告訴你:悟得佛性以後,那就不用再修了,任運隨緣。那這個也不對,這是「任」病。

  或是他說:要止息一切煩惱,才能夠成就佛道;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如果他是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這是「止」病。

  最後一個「滅」,他認為:諸法畢竟斷滅、畢竟空寂,無有一法可得,入到了斷滅空裡面,那這個也是知見錯誤,所得的法必然不圓滿。

  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這些揀擇的方法,讓我們在末法能夠去揀擇、去觀察這些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的,他所說的話、所講的經,有沒有犯到這四個毛病?如果有,那就是知見不正確。所以一開始,佛告普覺菩薩:「當求一切正知見人。」他所修、所證的,他的知見遠離「作、止、任、滅」這四病,這個知見才算是正知正見。不是用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開方便,弄一些世間法,說他是在接眾;他真接進來了,也沒有給你一乘了義,他還是教你當個世間人,還胡說大乘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建立在世間法上,這種知見佛不允許、佛不認可。

  任何一位祖師大德講經,包括菩薩在內,都不能違背經典,要是跟經典所說的內容乃至觀念,有所出入,這「觀念」就是知見,你都不能去依止。即使他再有修證,你也不必理會他,你依經而修即可。在末法這樣做,就能夠遇到像《圓覺經》上講的正知正見的人。遇到這種人,佛說你應當「盡命供養。」用你的生命來供養,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要依教奉行。佛說你能遇到這種人,「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遇到他,依照他教你的方式修學,那你這一生要成就無上佛道,這是絕對做得到的。

  所以要看他的知見正不正確,就要看他有沒有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種毛病,如果犯了其中的一種,那就都是著相的眾生、著相的凡夫,並沒有見性、沒有成就,都還是住在聲聞、緣覺境界。講住聲聞緣覺境界是好聽,畢竟還是二乘法。如果再更差一點的,他根本就著在世間境界當中,對於世間放不下、捨不掉,他還告訴你:「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教你世間法做到了,成佛才能圓滿,像這種說法完全不對。

  如果釋迦牟尼佛當年認為在家把世間法做好,佛道就圓滿了,那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釋迦牟尼佛了。世尊他是先放下,出家修行。他出家前,擁有世界上絕對的權利、絕對的財富,擁有當時全印度最美的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但是這些他全部都放下了,所有國城、眷屬、聚落、珍寶,他都無所著,完全沒有放在心上。他全放下,出家修行,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成就圓滿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

  佛在《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在末法選擇善知識,就是要選擇「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所證妙法要遠離「作、止、任、滅」這四種毛病。你能夠依照佛教你的條件來揀擇善知識,你找到的善知識不會有錯,你就「求如是人」─你跟著他學,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用《圓覺經》這一段經文來說明,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懂得揀擇,不要被迷惑了。像有些在佛門辦佛化婚禮的、推《弟子規》的、《群書治要》的……,這些都百分之百不是善知識。如果用凡夫知見還可能會看錯,我們用《圓覺經》,用佛知佛見來看,引釋迦牟尼佛教的,佛不會看錯。佛弟子要相信「聖言量」,不要相信凡夫的知見。

  在現代你還能夠聽到這部《圓覺經》,都是過去生中修有莫大的福報,不然在末法,很多在家人、出家人都在批評大乘。你還能夠遇到《圓覺經》,能夠遇到大乘經典,應當要深信,不要疑惑。要信「聖言量」,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會騙你。你的肉眼常常眼拙,眼拙就是說,拿張紙就可以把你的眼睛給遮擋起來,你就看不到了。佛眼「五眼圓明。徹見一切。」所以佛在神通大光明藏中,普覺菩薩為了令末世眾生普遍覺悟,他提了這個問題,請佛慈悲開示,幫助末法的眾生來揀擇善知識。

  以上的內容,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圓覺經》的批注。而《圓覺經》最權威的批注,就是宗密圭峰大師的《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如果想要簡單一點的,我們推薦憨山大師的《圓覺直解》,它裡面名相就少一點,這批注也比較直接,大家學起來也很容易。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以上所說,要會揀擇。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識,沒有關系,你直接依佛經,以佛為善知識,釋迦牟尼佛絕不會墮在「作、止、任、滅」當中,也不會告訴你要學二乘,更不會告訴你要學《弟子規》,大乘的根是心性,絕不是世間法。

 

上一篇:悟顯法師:不離世間覺
下一篇:方海權:會誦持楞嚴咒的都是福德善根深厚的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