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來到這個世間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偉大慈悲的佛陀把宇宙真理的實相告訴我們,其目的是讓眾生覺悟覺醒而離苦得樂。佛法是圓融的,是不可以任意割裂的。我們後輩佛弟子,應該如何學習佛法,如何去實踐佛法,這是每個佛弟子應當深思的問題。
自古以來佛教內部就有空有、顯密、大小、禅淨之爭。爭到今天還是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自贊毀他各行其是。為什麼就不可以和睦相處呢?因為沒有把佛法徹底的搞清楚,因為還有我執啊。
中觀一詞來源於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後來又有天台宗智者大師,在慧文禅師和慧思禅師的基礎上,弘大了天台的教理,創建了三谛三觀:俗谛、真谛、中谛和假觀、空觀、中觀。研討中觀的論師們,認為天台的中觀與龍樹菩薩的中觀意義相差甚遠,這個問題後面再論。
龍樹菩薩一生造論極多,後人把他敬奉為八宗共主。他所造的《大智度論》和《中觀論》是頗有影響的兩部大論。《大智度論》是解釋般若經典的,《中觀論》也是解釋般若經典的。對中觀論是否是解釋般若經,後人有異議。有的大德認為中觀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解釋《四阿含》的。按天台宗的判教,也就是“五時八教”,是把四阿含判為小乘教的。因為阿含經講緣起性空,中觀論也將緣起性空,而且講空的見的也基本相似。
阿含經主要講苦、集、滅、道四聖谛,再者就是講緣起性空。佛在講阿含經時,根本沒有提到阿賴耶識,也沒有講到真如法性,更沒有講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研討小乘法的論師,對大乘真常唯心系這一塊,是有很多不同觀點的,大乘佛法裡的很多內容他們是不接受的。
全世界佛教有三大傳承: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已被公認為是小乘。再後來研讀佛經的時候,才發現中觀的思想對藏傳佛教的影響是極大的。我讀過宗咯巴大師的《菩提道次廣論》和其他一些密宗法脈的佛書,才領略了中觀思想在藏傳佛教中的主導地位。後來也陸續的拜讀了一些印順導師、法尊大師等的有關中觀思想的論述。後來開始研討三論宗,拜讀了僧肇大師的《肇論》,吉藏大師的《中論疏》和《百論疏》,又看了界诠法師講的《十二門論》,又拜讀了北京佛學院劉長淨教授編寫的《三論宗綱要》和《三論玄義記》。看了這些書後,這才對三論宗的中觀思想,多少摸出一些頭緒來。
這時才發現有很多大德和中觀論師們,對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前幾年我曾經拜讀了一位大德的《中觀今論》,細細研討,總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對味。這位大德在此論結尾處寫到:大乘真常唯心系的學者,不論怎麼空也空的不徹底,就是還不能把那個“法爾如是”空掉!這個法爾如是,是可以空掉的嗎?
《中觀論》說:說有亦不常,說空亦不斷,業果報不實,是名佛所說。這個法爾如是,不是用相對的觀念來表述的,所以中論又說: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觀的思想關鍵之處是破執著,不破事。如果按小乘法講,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緣,緣是假的。那麼緣滅了,你修個啥呀?而且佛在講楞嚴經時,就已經排斥了因緣和自然。佛說:妙明真心,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後來佛又說:真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才是真正的中觀思想。按中觀論師的解釋,如來藏不是實有,阿賴耶識不是實有。看佛說的吧:我說法無實無虛。你若執個實有或不實有,都是邊見,都不是完全徹底的中觀思想。
中觀論師要一空到底,也就不會承認佛所說的“妙明真心”,也不會認可佛在《涅槃經》所講的常樂我淨涅槃四德。那也就不會認可一真法界。那麼中觀論師們是否認可有佛呢?龍樹菩薩是不會和佛說的法產生矛盾的。原因在哪裡呢?是我們後人沒理解大菩薩的真實義。《百業經》說:縱經千萬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那麼請問中觀論師,佛說眾生千萬劫造的業不會消亡,那麼在這個業力沒有現果的時候,這個業在何處呢?如果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一粒豆種給它因緣,它可以長出根莖葉華來,如果這粒豆種煮熟了,你再給它因緣也張不出來啊。所以佛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佛在楞嚴經中說的很明白:我在二轉法論時講因緣法,那是對二乘人說的方便法。我們後人學佛,切不可將方便誤為究竟法。中觀的真實義是:不是兩邊,不離兩邊;不是因緣,不離因緣。
前幾年聽一位大德講阿含經,講得很好。但涉及到大乘法這一塊就無所適從了。最後講到證四果阿羅漢的所依處,這位大德自己都茫然了。佛法不是子虛烏有,更不是形而上學的烏托邦。佛法是通過實踐者的修行,可以體證的真理。
佛說的中道和中觀絕不是虛無主義和斷滅見。
佛所說的中道和中觀思想,是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中道實相,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但不要忘記了,雖然離一切相,可要即一切法。佛在楞嚴經中說:法性遍一切處,本具一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無有方所。六祖惠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那麼講中觀的論師,看了這一段文,又有何感想呢?大乘佛法並沒有把這個自性看成實有或不實有。而是站在中觀的思想,提出了三性和三無性。這是大乘唯識的法脈:三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遍計執是相無性,依他起是生無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特別是勝義無自性,這就是中觀思想。唯識講的這個自性,可以說也是無自性的。
華嚴經說:自性能依染淨緣,具造十法界。又說: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不孤起,仗緣乃生。法華經說: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又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乘佛法絕對沒有把這個法爾如是的自性,看成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依緣而現,依緣而變。《解深密經》是講唯識的。在經裡,佛講了“三時教”:一時是有時教,佛講阿含經;二時是空時教,佛講般若經;三時是中道教,佛講大乘唯識。按印順大師的《中國佛教史》判教,把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判為大乘佛教的初期,這和《解深密經》佛講的是相吻合的。
佛陀講法還有個了義和不了義,何況菩薩呢?因材施教嗎。按緣起法講,小乘法只講業力緣起。而大乘法有:始教講賴耶緣起,終教講如來藏緣起,頓教講性空緣起,圓教講法界緣起。如果只用小乘法的業力緣起,來诠釋《中觀論》的中觀思想,那就避免不了把人們帶到小乘教法當中。這一點,是每一個佛弟子都要深思的問題。前期我拜讀了一位大德的著作,他是研討中觀的,可他在書裡把《楞伽經》判為不了義經。這是不可以的。楞伽經是禅宗驗證開悟的經典,也是唯識宗的經典,你老人家怎麼可以把它判為不了義經呢? 我們學佛要把佛法圓融起來,不可以把佛法分割斷裂。
我們沒時間在這爭論,我們應該把爭論的時間用在實踐佛法上。願所有的佛弟子,不在爭論,願解如來真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