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修行次第分明,果位等級森嚴,各人對照自查,以免自欺自誤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行次第分明,果位等級森嚴,各人對照自查,以免自欺自誤:

  入大乘的最低標准是初信位、斷見惑。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成佛。可見證果之難,成佛路遠,我們末法眾生根本就談不上修行,何況證果?!生死事大,輪回路險,末法眾生只有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佛力加持,才能即生了脫生死,迅速成佛。

  修行之次第,猶如從幼兒園到博士後,決不可能顛倒,顛倒了就是自欺自誤:

  先破我執(斷見思惑,成阿羅漢,證七信位),再破法執(斷塵沙惑,十信位以上的菩薩),最後破空執(斷無明惑,初住位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惑斷盡才能離幻歸真,徹證實相。從凡夫到圓滿佛果有52個階位,一地不知二地事,一級更比一級難,所以華嚴經反復強調: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印光大師指出:“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即使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或致墮落。證四果(阿羅漢),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初信位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位斷思惑盡,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薩,其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測度,何況二、三、四、五、六信位乎?! 參禅之人,每以宗家機鋒轉語,淨宗教宗皆無能答,為道高妙而人不能知。實則起此知見之人,亦不知古人之意。果真知者,必無自雄自矜之態。何以故?以絕妙之語,亦極平常之語。不但會得不濟事,即使大徹大悟亦不濟事!直須完全證得,方為了生死事。而後世能證者,實不多見。五祖戒禅師(五祖,寺名,師戒禅師為五祖寺住持,故稱“五祖戒”),於宋初名喧宇宙,門庭高峻,若龍門然,死後轉世為蘇東坡(有事跡可證)。東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見地,俱不平常,而復不拘小節。其守杭時,尚常邀妓自娛,可知戒師並初果尚未能證。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任運(自然而然)不會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縱以殺身威脅之,令犯邪YIN,寧肯就死,決不肯犯戒。禅者若知此義,何敢藐視淨土,高推禅宗,讓愚夫愚婦仗佛力以往生,而自己甘處輪回,不願出離乎?光說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禅者所屈,而捨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於驢年(盡未來際亦無驢年)!”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 復化凡居士書)

  未證阿羅漢,只能仰信聖言量,不可師心自用。誠如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泛指五蘊四相)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佛說四十二章經》)

  【宣化上人講解:“慎勿信汝意”:你不要聽你自己意念的話,你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東西,所以說你要特別謹慎一點,特別小心一點,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個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個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與色會”:你切記,不要著到一切色相上。“色會即禍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為一,就會有禍患生出來。

  “得阿羅漢已”,你若得到阿羅漢了,證果了,斷見思煩惱了,“乃可信汝意”:你那時候,才可以稍微信你自己的意念一點,還不可以多信。】

  入大乘的最低標准是初信位、斷見惑。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成佛。可見證果之難,成佛路遠,我們末法眾生根本就談不上修行,何況證果?!生死事大,輪回路險,末法眾生只有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佛力加持,才能即生了脫生死,迅速成佛。

  從初信位菩薩到圓滿佛果的52個階位,諸位扪心自問自查,你已修到哪一級?

  菩薩五十二階次,即菩薩從初發心修行直至成佛所要經歷的五十二個等級,根據《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述,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具體是:

  十信位

  ‘十信者,乃三賢之首,萬行之先。然欲從凡入聖,必以信為先導。始自信心,終至願心,以作菩薩真修之方便。’

  一、信心 謂心與理契,決了無疑,妙信純真,恆住中道。經雲:‘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中道純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 謂對過去劫中輪回狀況,相信明了,憶念無忘。經雲:‘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曰念心。’

  三、精進心 謂以精純、無間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進趣真正清淨境界。經雲:‘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四、慧心 謂精進之心,即已現前,則純真之慧,自然顯發。經雲:‘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 謂念慮皆忘,寂用無心,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經雲:‘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 謂定光顯發,慧心明徹,目標在即,進修無懈。經雲:‘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 謂保持心進無退,與十方如來感應道交。經雲:‘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八、回向心 謂以護法心力,將佛光回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映。經雲:‘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 謂將心回向於佛,則於淨戒,安住不失。經雲:‘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

  十、願心 謂由心住淨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皆滿足。經雲:‘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 關於修行十信位的時間,《璎珞經》謂,修此十信,經一劫乃至三劫,可至初住位;《仁王經》雲,十千劫中行正道,其進退不定,猶如輕毛隨風,東西不定;《起信論》則謂,經一萬劫修此十信,可得成就。

  十住位

  謂菩薩約位進修,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位而入,入則能住,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

  一、發心住 謂由前十信,繼續進修,作真方便,顯發十住之心。此心真精,顯發光明,令彼十信之用,於明耀中,遍互涉入,圓成一心之德。經雲:‘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 謂由前所發之心,淨如琉璃。所證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契於理地。經雲:‘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修德也。謂前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諸行,皆無留礙。經雲:‘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四、生貴住 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為法王子,故曰生貴。經雲:‘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化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經雲:‘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異,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異,方名為正。經雲:‘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謂前心行二相,既與佛同,則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日以滋益,漸漸增長,唯進無退。經雲:‘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經雲:‘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真佛子,而紹繼佛種也。經雲:‘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經雲:‘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十行位

  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自已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廣行饒益,隨順眾生,令其歡喜。由淺至深,始自歡喜,終至真實,而成十種:

  一、歡喜行 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於十方剎土,隨順利益眾生,自他俱喜。經雲:‘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 謂善推妙德,饒益眾生,使得法利,不生厭想。經雲:‘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 謂嗔恨生於違拒,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自他之利兼成,則嗔恨自無也。經雲:‘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謂隨眾生之類,化現其身,轉化無窮,而益物無盡,豎遍三際,橫周十方,通達無礙。經雲:‘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謂妙智了達一切法門雖各不同,悉皆歸於一理而無差誤。經雲:‘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六、善現行 謂由無癡亂行,故能於同類中,顯現異相,於異相中,不見有異,同異圓融,互現自在。經雲:‘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 無著即無礙之義也,謂由善現之行,充擴圓融,以滿空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而塵相不壞,塵界交現,小大無礙。經雲:‘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八、尊重行 謂前無著行中,現塵現異,皆是般若觀照之力,然般若於六度中,稱為第一,可謂至尊至重。經雲:‘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謂於妙觀慧中,種種明現,以顯圓融之德,十方諸佛,莫不依此圓融,而為法則。經雲:‘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 謂前圓融得相,一一皆是無為真實之性,然依性起修,則所修之行,無非真實矣。經雲:‘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十回向

  回即回轉,向即趣向,謂起大悲之心,救度眾生,回轉十行之善,向於三處:一、真如實際是所證;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眾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轉向法界萬類眾生,圓滿梵行,進入平等法界。

  一、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謂由前修十行,具備神通,成就諸佛所行事已,當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心為最,化度眾生,而無能度之相,回此無為之心,趣向寂滅之地。經雲:‘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盤路,名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 謂前離眾生相,則是可壞,今復壞前可壞,離於能離,則是不壞,壞即空,不壞即假,空假不二,正顯中道,而歸趣於本覺。經雲:‘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謂所向本覺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覺之智,齊於佛覺。經雲:‘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謂前能覺之智,無處不遍,既齊佛覺,則所證真如理地,如佛無異。經雲:‘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謂前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為一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來,涉入無礙,功德無盡。經雲:‘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謂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顯證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起,故曰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經雲:‘於同佛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盤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設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則知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無有遺失,亦無高下。經雲:‘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離妄曰真,不異曰如,謂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離,二俱無著,則真如相現。經雲:‘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無縛解脫回向 謂真如之相現前,則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攝圓融,自在無礙。經雲:‘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 謂所證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遍周,其量無外,十界差別之相,了不可得。經雲:‘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位

  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依此漸進,終至佛位。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地,終於法雲地(華嚴經雲: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分為十階位:

  一、歡喜地 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雲:‘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離垢地 謂由進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雲:‘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 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顯發。經雲:‘淨極用生,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 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照破一切情見。經雲:‘照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 謂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雲:‘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 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經雲:‘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 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至。經雲:‘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八、不動地 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雲:‘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 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雲:‘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 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潤澤,而本寂不動。經雲:‘慈陰妙雲覆涅盤海,名法雲地。’

  等覺

  經雲:‘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疏雲:‘此位將明菩薩始覺,等於如來妙覺,故先舉如來,而言逆流者。蓋謂如來,已先證入妙覺果海,無復進取,但惟不捨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薩,乃言順行而至者,謂其進取未竟,方趣果海,順流而入也。覺際入交者,菩薩始覺,與佛妙覺,分齊正齊,但順背之不同耳。’

  妙覺

  指覺行圓滿究竟佛果。修行至此階位,則可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滿,悟得絕妙涅盤之理。且可超越四魔,照達一切事理,一念一時知一切佛國等事。經曰:“常住一相,第一無極,湛若虛空,一切種智,照達無生,有谛始終。唯佛窮盡,眾生根本,有始有終,佛亦照盡,乃至一切煩惱、一切眾生果報。佛一念心,稱量盡原,一切佛國、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薩神變,亦一念一時知,住不可思議二谛之外,獨在無二。”

  由此可見,悟與證是兩回事。理上悟了,還不能了脫生死,還必須繼續修行斷見思二惑,斷盡見思二惑那才真正證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輪回。再繼續修至斷盡塵沙惑證十信位菩薩。繼續斷一品無明惑,證初住位菩薩……一直不斷斷無明惑,直至無明惑斷盡才是成就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靠自力修行成佛,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我們人的壽命有限,在未修成時壽命若結束,那麼再輪回就不一定會繼續修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祖師大德建議往生極樂修行成佛的原因。

  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如本法師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業歸納為三大類: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總稱“三惑”。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見惑總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思惑總有八十一品)。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亦稱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屬於中等,無明惑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斷惑的漸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斷見思惑和塵沙惑,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惑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惑,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涅槃經雲:“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裡流。”

  印光大師雲: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了生脫死,豈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暢佛本懷。”(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譯文】一切法門,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離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極為深厚、能夠徹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見惑和思惑的煩惱,稍微有一點點沒有斷盡,就會仍在三界的生死輪回中,仍然沒有辦法出離。更何況既已轉世,受於五陰胎胞,因情污染接觸境界而生起執著,所以生生世世從覺悟而至覺悟者少,從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這個樣子,中下根器的人還用說什麼呢?想要斷除見惑就好像要截斷四十裡寬的河流一樣困難,更何況是思惑煩惱呢?想要了生脫死超出輪回,哪裡像說的那麼容易啊?因此靠自力修行的法門,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種根機的眾生,不能究竟暢演佛陀的出世本懷。(圓濤法師譯)

  【講解】印祖所說,是一切學修人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只是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木然不覺,無動於衷,所以於此殊勝易行的淨土法門,難以生起信願。茲依教理,稍作說明。

  見惑、思惑二十六種煩惱見前所注。見惑障於智理,亦稱“見道所斷惑”;思惑溺於情感,亦稱“修道所斷惑”。你我及眾生不能脫離三界生死,就是由於見思惑業所系。見惑於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於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謂見惑八十八使,即眾生因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十種煩惑而迷昧於苦、集、滅、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斷除這見惑八十八使,方能見道。如論文說“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這句話見於《大般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共40卷)第36卷。經文的原話是: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裡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頁中)

  “縱廣四十裡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縱廣四十裡的水(流),其流勢之洶誦,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說)迷於四谛,障於見道,其勢力猶如縱廣四十裡水(流)——苦集滅道各為縱廣十裡水(流)。是即三界的見惑八十八使。

  斷見惑八十八使,須修“七方便道”。所謂七方便道,即: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所謂停心,就是要把妄想雜亂的慮知心停息止住,以淨戒為基,定慧調適,故名停心。其名目是:一、多貪眾生不淨觀;二、多瞋眾生慈悲觀;三、散亂眾生數息觀;四、愚癡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著我眾生析界觀)。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稱為“七賢位”,鄰近聖位,故曰賢。以修此方便道,能夠顯發相似慧解,降伏見惑。如《法華經玄義》卷四下雲: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觀已經成功——作者注),觀慧谛當,能觀四谛,而正以苦谛為初門,作四念處觀,破四顛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頁下)

  因此,五停心觀修成以後,接著修“別相念處”。以欲界苦谛為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別,謂各別,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謂行相,觀此四法,作不淨、苦、無常、無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別地修觀。所謂“念處”的“念”,不可混同於“念佛”的“念”,須知觀體非念,觀是其慧。定慧調適,進一步地提高。

  別相念處修成以後,修“總相念處”,即將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舉一即四。如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則身、心、法亦皆是苦;觀心無常,則身、受、法亦皆無常;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亦皆無我。此中若要細說,尚有“境別觀別、境別觀總、境總觀別、境觀俱總”等分別。應該說,這實在不是一般沒有根機的人或業障深重的人所能輕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這三科(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僅屬藏教的外凡位,名資糧位。

  七方便道的後四位——“暖、頂、忍、世第一法”為內凡位,名加行位。所謂加行,顧名思義,即加功用行。漸見法性,心游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這四位是出生聖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經過資糧位的別、總相念處的修行,發相似解,伏煩惱惑,獲得佛法氣分,喻如鑽燧取火,火發之前,先有煙生;又如陽春生暖,以喻四谛觀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勝,得“欲、念、精進、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頂,觀矚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頂法。相似慧解繼續增強,則“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長成為根,於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於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時,惟觀欲界苦谛,僅為一行一剎那心,即入於“世第一法”[3],又一剎那間,遂即入於“見道”位,證初果須陀洹,至此,三界的見惑煩惱斷盡。

  如上所說斷除三界的見惑,不過是僅僅介紹了一點名目而已,此中內容,如果還欲詳知,可以參閱《法華經玄義》、《天台四教儀》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斷見惑如同截斷縱廣四十裡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據的。

  證得初果的聖人,仍然有通於三界九地的思惑沒有斷除,直至斷盡,方得完全擺脫三界生死。

  所謂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間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羅攝於天人畜等,故不計之)雜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離生喜樂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樂地;三禅有三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禅有九天,名捨念清淨地;無色界四天,名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九地亦稱九有,地,即區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煩惱惑業未斷,或斷而未盡,系縛於三界,具惑、業、苦,惑、業為因,苦報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這欲、色、無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縛眾生,使之不能解脫於該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為九九八十一品。把這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除了,才能完全超脫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輪。

  先說如何斷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經斷除了見惑,證得初果——須陀洹果的聖人,繼而要斷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須要人間天上往返受生七次。這種受生,叫作潤生,是漸以斷惑而得出離的意思,如人負有債務,須要還清,故曰潤生。具體來說,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輕重程度不同,又分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是較重的思惑,也是較為難斷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這是次重的思惑,較前稍為易斷;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是較輕的思惑,較前又為易斷。

  初果——須陀洹果聖人,要斷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須要潤生人間兩次,即人間天上往返受生兩次。為斷除上中品思惑,須要潤生人間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間一次受生。為斷除上下品思惑,又須要潤生人間一次。為斷除中上品思惑,亦須要潤生人間一次。為斷除中中品和中下品,這兩品思惑合起來共須潤生人間一次。至此,已經往返潤生人間六次,斷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證得聲聞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語斯陀含,此雲一來,意為仍須來此人間受生一次,為什麼?欲界的生死債還沒有了結,還有欲界的後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為斷除這三品思惑,還須要來此人間潤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斷盡,證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語阿那含,此雲不來,亦雲不還,意即再不需要來此人間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債償還完了。

  可是,還有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思惑沒有斷。為斷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聖人住於色界第四禅上邊的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意天,名曰“五淨居天”,亦稱“五不還天”。干什麼呢?居在“五不還天”上修“夾熏禅”,以斷除色界的和無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謂夾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滾瓜爛熟,要絲毫不雜異念地或順或逆、或中間或跳躍,任運升降、往返出入於九次第定,是即“師子奮迅三昧”。

  所謂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稱與前述的離生喜樂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相同),另加滅受想定(亦稱滅盡定)。對這九種禅定,行人要不雜異念地次第由一定入於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夾熏禅成就,得到師子奮迅三昧,斷除色、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淨盡,證第四果——阿羅漢果,則長別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語阿羅漢,華譯具三義:殺賊——殺見思煩惱之賊;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是真福田;無生——永脫生死輪回,不受後有。

  這樣仗自力了脫生死,叫作豎出三界,不僅要求行人的根機必須特別聰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須要多生和長時。所以印光法師論文說:“了生脫死,豈易言哉!”

  現舉一例。安世高,法諱清,為安息國(伊朗之古國)太子,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東漢桓帝(劉志)建和初年(147)來至洛陽,至靈帝(劉宏)建寧四年(171),二十余年間翻譯經典,計有《安般守意經》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侶說:“前世已經出家,其時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屢勸不改,墮在惡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脫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債,債主在廣州,須先償還。我至廣州,正值寇賊作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對我說:‘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殺。轉世為安清(安世高)。我當往廬山度昔時道友。”行達九江 (讀gōng)亭湖廟,廟神頗有威靈,往來商船,皆須奉牲乞福。神見世高,猶識昔因,悲欣交集。世高為誦經咒,得脫蟒形。此廟遺址為浔陽郡蛇村,距東林寺五公裡,今稱“蛇頭嶺”。

  安世高復至廣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敘說宿世因緣,冤對既解,歡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債在會稽(今浙江紹興),須往酬償。”廣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資供,伴隨世高前往會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誤著世高的腦袋,應時殒命。廣州客頻驗先後因緣果報,遠近聞知,莫不感歎,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23、324頁《高僧傳》卷一)

  安世高法師這樣度眾生了脫生死,只可獨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難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暢達佛度眾生的本懷。

  [3]淨土法門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諸大乘經,鹹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

  印祖闡明淨土法門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的所謂特別之處,大須著眼!總結如下:

  一、淨土法門專仗阿彌陀佛宏誓願力,所謂“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與現生所有善根,無論成熟與否,但肯執持名號,臨命終時與佛相應,即得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三、善根成熟者,頓圓佛果。破無明惑,得“念不退”,證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覺。

  四、據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淨土即得“行不退”,證入三賢之位。

  五、行人的惡業無論重或輕,但能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執持佛號,一念相應,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惡業重者,一得往生,即預聖流。預聖流,即意味著斷除見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諸如上事,皆有別於通途教道的一般法門,故稱之曰特別法門。吾人惟當仰信佛語,遵行勵修,便獲如是殊勝利益。(釋傳印講記)

  夢參老和尚:證須陀洹果有多難?!

  “須陀洹名為入流”。入流,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

  那麼一般的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須陀洹證得了,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他不起分別,沒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為色生香味觸法所迷,就這個意思。咱們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觸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別心,有貪愛心。證了初果,他在這些個事物上不起貪愛心了,不起分別心了,因此就叫證果了,斷了這種迷惑。

  咱們見什麼分別什麼,證了初果的人,他見惑斷了,他不起分別了。這個斷惑,看來是出凡入聖,但是這一步非常難啊!在凡夫,突然證了聖果,佛形容這“如四十裡路急流水”。說從那個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華裡,那股力量,能夠把他斷絕了,使他不流,得有這麼大力量。

  咱們見色,生貪愛心,好的,就想取,這不高興的,就想捨,捨又捨不掉,取又取不著,這叫迷惑。證了初果的聖人沒有這種思想了,他能斷,所以佛形容“如斷四十裡路急流水”。但是,看來是入聖道的時候,這是第一步,但是在這大菩薩看到這初果呀,他看著很小,在我們一般的我們出家人學了佛法的,對於初果聖人呢,這小果,證不證沒什麼關系,其實是你能斷了這個見惑無分別,就很難很難了!咱們見什麼起貪愛心,見什麼起分別心,因此而造的這個染業啊,很重很重!若能把這個斷了,第一步就達到了。

  但這也是入空意啊!在這個空的當中呢,沒有色生香味觸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頓斷,悟到空理那叫頓斷啊!因為須陀洹他現在入到聖流,入了聖位了,入了聖流,從凡夫地出入聖流已經非常不容易!他見什麼能夠斷貪愛心,那我們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牽引了,牽了,你隨著外頭的業緣轉化,外頭的業緣,你見什麼分別什麼,見什麼貪愛什麼。所以,能斷見惑,不被六塵境界牽引,已經非常不容易,但是對我們說般若波羅蜜的人啊,這個不是我們的目標啊。

  李炳南大德:我學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沒斷!

  涅槃經雲:“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裡流。”故知斷見惑甚不容易,何況斷思惑!

  斷一品惑如截斷四十裡的瀑流,非常難!

  斷惑甚難甚難,斷一品見惑如斷四十裡瀑流,何況斷思惑!

  學佛要徹底,必須斷惑證真。最先要斷的是見思惑,見思惑是什麼呢?見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難明白,既然難以明白,要斷它就更困難了。經上有一比喻,要斷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裡瀑流那麼因難。由此可知,斷惑是很難辦到的。若問本人活了九十六歲,學佛七十多年,斷了多少惑呢?跟諸位講實在話,我一品惑也沒斷。

  但是,我有了‘特別法門’,什麼特別法門呢?不用七十年,只要當生,十年、八年或三個月、二個月,就能成功。‘有這麼便宜嗎?’有!這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法門這般便宜,但卻難信。這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且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個人修了很多方法沒了門,只有靠這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太多,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也非思量能夠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議’這句話去體會。在此只有提出一個問題給諸位參考。試問,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嗎?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變畜生下地獄,永遠輪回不息,這叫六道輪回。

  這樣說,不得‘道’還死不得。因為,現在死了,就不知要變成什麼生物了!經上比喻六道是個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頭出頭沒。學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輪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滅。而淨土法門,就是脫離輪回最好的辦法。

  那淨土法門要怎樣學?怎樣修呢?

  淨土法門最簡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彌陀佛’。念這一句佛號雖然簡單容易,但內容道理卻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說此法門是難信之法。彌陀經上有‘眾鳥演法’,這些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其外如七寶池之蓮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沒這麼便宜。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並非馬上成佛,往生之後,托質蓮胞,隨個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馬上花開見佛,有的經宿即開,有的一日一夜乃開,有的數劫方開。在那裡修行斷惑,不會退轉,因為環境好,蒙諸佛護念,還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等等利益。這些利益在短時間實在無法講清楚的。

  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彌陀經就能明了。那麼,這個法門,你得到了嗎?‘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師——我的老師教我的。諸位可常看印祖文鈔和嘉言錄,自然就相信了。但願大家深信淨土,從此將心定住,一心念阿彌陀佛,將來脫離輪回,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十法雲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佛子,菩薩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注】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十聖位’之菩薩,共四十階位,十地菩薩修至等覺、妙覺,方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圓滿成佛。

  ‘ 十地’是從歡喜地到法雲地。登地後才進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萬物,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入諸佛位。《地論》雲:“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 法雲地的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修行功滿,很快成佛,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

  十地菩薩有什麼境界? 請看《華嚴經》對十地菩薩的描述:

  《華嚴經.十地品》第十地(法雲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台,碼瑙為須,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余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並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鹹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跡,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淨空法師: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我從什麼地方知道淨土殊勝?從《華嚴》、《法華》、《愣嚴》這些大經、大論裡面看到了。尤其是《華嚴經》,文殊、普賢、諸大法身菩薩,統統都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看到後非常驚訝,我在《華嚴經》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薩修行登地了,經上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這包括十一個位次。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你的最後歸宿是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再去修。華藏世界是從圓教初住位開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三十個位次要修多久?一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修到第二個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薩修什麼法門?一定是跟著文殊、普賢修念佛法門。從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個阿僧祇劫;從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凡夫講的,是對圓教初住菩薩講的,也就是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作佛」,那個“佛”是圓教初住。從明心見性那一天開始,你要證得“法雲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是《華嚴經》上的境界!你在華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極樂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是這麼個道理啊! (按:《地論》雲:“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十地)。” 法雲地的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修行功滿,很快成佛,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華嚴經)

  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我學佛之後第五年即接觸到淨土法門,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師十年,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專弘淨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講《華嚴經》講了一半的時候,發覺華嚴會上所有菩薩都念佛求生淨土,文殊、普賢是華嚴世界的等覺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淨土,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共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他們都念佛求生淨土!知此事實之後,才相信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發現之後,乃將其余經教全部擱置。

  念佛的人,十方諸佛加持你,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本願”就是四十八願。他有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們有感,阿彌陀佛就有應,好像我們這裡發的電波,他那裡就收到了;他發的電波我也收到了,這感應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時系念》法本裡頭,中峯禅師有兩句非常精彩的開示,他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阿彌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兩句話說絕了。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是不是真的?真的!一點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體,問題就解決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過,真的分秒必爭。爭什麼?念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四個字,無量無邊的功德。修善,修整個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彌陀佛”。大乘經上佛常說,像《金剛經》上講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福報還得了嗎?比不上大乘經裡面的四句偈,為人解說,比不上這個功德。那更進一步?大乘四句偈為人演說,比不上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你才知道,這一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念佛的人,十方諸佛加持你,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為什麼?你是個真念佛人。

  為什麼要講這部經、要學這部經?把念佛的道理、因緣、果報、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發心求生淨土。淨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會讓它空過。一秒鐘沒有念佛空過了,對不起阿彌陀佛。念念相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合而為一了。“感應道交,即自即他”。說我是佛,行;說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無虛無實,虛實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這是什麼?這就是報身,報身周遍法界。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講於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薩的受用

  定弘法師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識雖然還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為極樂世界緣太殊勝,你這些八識裡頭的種子(煩惱種子)全都不會起現行,因為沒有緣。種子要起現行,必須要有緣、有條件,極樂世界根本沒有你造業的這個條件,你想造業都不行。那裡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全都是佛的這個緣,讓你八識裡頭的佛種子起現行,除了佛種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現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理論上講你這個八識還有,實際上還沒轉,但實際你在受用上就跟轉了一樣,八識已經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識裡頭的佛種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裡頭和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佛菩薩他們的四智菩提是一樣的,受用是一樣的、效果是一樣的。所以談八識在那裡頭沒什麼意義,它不起作用。殊勝!我們這些煩惱一品都沒斷的凡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薩的受用,這菩薩也是阿惟越致菩薩,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這樣的受用。

  所以你問這個問題在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你說習氣擱在哪?在理論上講應該是擱在你的八識田中,還在阿賴耶裡頭,但是對你來講根本不起作用,所以問這個話沒有意義。換句話說,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薩受用,就跟那個轉識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極樂世界最最殊勝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聖同居土為最殊勝。為什麼?煩惱沒斷的凡夫到了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薩一模一樣。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你說他是法身大士,他實際上又不是,他自己沒斷煩惱;可是你說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薩,太妙了!所以在那裡就根本不需要去區分凡夫還是菩薩,沒有意義去區分,那是無分別的一真法界。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裡頭,我們要區分,確實受用不一樣,在那裡根本沒有區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識轉成四智,你自己在極樂世界就升到上面兩土,先升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就入圓滿的常寂光土。

 

上一篇:信願法師:一炬彌陀光明火,化淨塵勞罪垢身
下一篇:仁清法師:“至心一處,更莫異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