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般若、就是慧。不要在名相上作解,分照住、照見。照見就是見到五蘊皆空。《心經》講得很直接,當見到五蘊皆空以後,就可度一切苦厄,在這當中是沒有次第的,這才是般若、是慧。有些人覺得學佛後腦筋變得比較靈光,比較會跟人家搞人情,他就覺得自己智慧有增加。若說有開智慧,請問你照見五蘊皆空了嗎?沒有。所以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辯聰,只會增益邪心,不能出離生死大難,還會招致生死輪回。
佛法講的智慧,是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陰」本如來藏,「受、想、行、識」皆本如來藏。六根、六塵、十二處、六入、十八界、七大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這才是照見五蘊皆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即如來藏。「如來藏」本就是真心本性,雖是眾生本具,但眾生迷了不識得,所以叫意識。
如來藏是形容真心是眾生本具的,眾生身中有如來的不生滅性含藏其中,所以叫如來藏性。所以告訴你「陰、入、處、界」,陰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根塵識,六入就六根,十二處就六根對六塵而有,六根對六塵不離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七大皆如來藏。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所謂「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意思是:作同樣的動作,佛是海印發光,眾生卻是塵勞先起。從前有人問祖師:「為什麼佛按指是海印發光,眾生是塵勞先起呢?」祖師說:「把釋迦老子捉來打三十棒」,意思是把釋迦牟尼佛捉過來修理,因為其實都是海印發光,根本沒有所謂塵勞先起的問題。這就是禅,直指人心!
你千萬不要告訴我:「生活就是禅」。凡夫的生活每天都在苦惱中,整天在打妄想,怎麼會是「禅」?那是纏縛的「纏」,完全束縛你。佛與眾生都是海印發光,即使你在煩惱當中,也是海印發光、也是五蘊皆空。只是你坐實有,因此空不掉。所以要假修成,「假」是藉由。「修」是修行、修證。南岳懷讓禅師講:「修證即不無」,雖不無修證。「染污即不得」,但是真心本性確實是染污不得,根本沒有辦法染污它。真心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同骊珠一樣,獨耀於滄海,「骊珠」就是太陽;「桂輪」就是月亮,孤朗於中天。就如同太陽、月亮,日月是不可磨滅,也不因明暗而消滅,這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性不從心外而得。所以大家要知道什麼是般若?有了這智慧,就到彼岸了。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學了佛,要會修菩薩行。絕不要說:「我要去修菩薩行」。結果是跑去搞世間事、雖幫助眾生,但滿心執著,認為這樣就叫「菩薩」,那是講好聽話,根本名不符實!菩薩是能照見五蘊皆空,你能照見五蘊皆空嗎?你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嗎?如果不行,那就要趕緊用功。做到「照見五蘊皆空」,真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在正道上精進不退,才符合「精進定慧六波羅」的義趣。
這是大乘佛法,法藏比丘懂這道理。有些人自以為很客觀,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哪有大、小乘的分別?那又是誰告訴你沒有分別的?大、小乘的分別就是釋迦牟尼佛分出來的。也是祖師大德分科判教判出來的,確實是有。經文中講:「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還有「遠超聲聞辟支佛地」這就是不著小乘,不然什麼是聲聞緣覺!還有《藥師經》的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這裡就告訴你大乘法圓滿,你修小乘聲聞獨覺法,藥師佛要以大乘法幫你提升,你說誰分?是佛分的!《維摩诘經》中講:「樂小法者」就是小乘,都是佛判的。《法華經》的〈化城喻品〉裡也有講到小乘,小乘境界不是究竟,小乘是有余涅盤,不是真正的無余涅盤,所以佛告訴弟子:小乘只是暫止的化城而已,並不是真的菩提寶所。
所以不要看那些所謂的學者專家好像很客觀地分析,其實幾乎都很主觀,而且無知者居多,這種無知的客觀是不能聽的。在末法時期,破壞大乘佛法的人特別多,因為他們不是實修,都是自己臆測妄想,全是知見。只要會查數據、寫論文就有學位可拿,所以不要被他的學位給迷惑了。當然,更不要被他的師承給迷惑,無論他的師承是誰都不要緊,重點是他有沒有依著經典而講?
或許他說他有依經,那要看這經是不是了義經典?在了義經典當中,他又是不是依智說,而不是依識;識會變,智不變。彌勒菩薩講:會變者生輪回,不變者它的作用是出離,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是揀別意識跟智慧,佛教你依智不依識。當智起作用的時候,前五識叫「成所作智」,能成就一切功德,對境不分別,不隨境轉,成就功德。第六意識本來是分別,但是轉為妙觀察智。第七意識是我執,轉為平等性智,沒有自、他二相。第八意識本是含藏異熟種子,習氣熏發鼓動,轉成大圓鏡智以圓照法界。以上是轉八識成四智,學佛修行要依智不依識,這才是波羅蜜,法藏比丘都懂。
後面經文是:「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這是法藏比丘的願望。讓沒有得度的有情眾生,皆令得度,也就是要眾生皆成佛。大家已經在修行,這就是已度。「已度之者」就要讓他真正圓滿成就。還沒有得度的,要讓他來學。這是大開方便之門,普攝一切根機。淨土法門之所以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時如此發心,所以在果地上就直接顯現出來。
法藏比丘發了願,也知道怎麼修正因,法藏比丘沒有學《弟子規》、《感應篇》,更沒有學世間法,他成佛用的是佛法。也因為末法的眾生根器特別差,所以更不能接觸或使用世間法,更應當直接學佛法,這樣就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叫你用世間法的人,正是你的障道因緣。法藏比丘「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既能發願,又有定力,能斷煩惱,使自己的道心堅固不動,精進修行,沒有人能超過他,他修行用功一切依佛所教。可是現代人不懂,在佛門中倒說經律。大家就是因為貪著世間才輪回的,所以不需要再用世間法做基礎學起。千萬不要把「不了義法」回為己解,更別把不了義法認為是了義法的基礎,這樣修行不會有成就。
看過經典就知道,法藏比丘發願修行成佛的過程中,並沒有搞世間法。經上雲:「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他統統不執著,全部放下。他絕不會想要回去再孝順一下父母,再使家庭和樂一下。他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就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大家若知道他是發什麼樣的願?是怎麼修行而成就的?就不會被外界錯誤言論所迷惑了。所以推薦大家跟法藏比丘這位大善知識學,他已經成佛,不會指錯路,絕對沒有問題。不會像現在有些人為你開邪方便,引你繞遠路。而且這善知識已經成佛。「今現在說法」,就是現身說法,讓大家來學習。雖「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卻是「一念即到,不隔毫端」,距離我們很近,這「一念」是哪一念?其實就是願意放下自己貪瞋癡的這一念。這一念可破十萬億,因此根本不遠。
原本要發心出家修行的人,因為怕人家講他對社會國家沒貢獻,就拿著信眾要供養三寶的錢去做世間的好事,既是堵人家的嘴,也是為自己搏得美名。其實,就因世間人不懂修行這件事,更應該要去教化他,讓他們明白修行是怎麼一回事?出家人又是要做什麼。在世間當老師要先上師范大學,在還沒有畢業前是需要自我學習的。等到有能力時才正式當老師,世間老師要領薪水,佛門的法師卻是隨信眾發心而受供,當然,訂價錢收費的不在我說的范圍,這裡所說的是如法的出家人。身雖出家,卻因為不懂如何修行,如何講經,就把善事講成菩薩行,把做法會講成度眾生,既誤導廣大群眾,更用來美化自己。
希望大家看了法藏比丘的因地菩薩行,能夠一改之前對菩薩道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