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傳新編:5、王導:舉家奉佛 三世將相
隆宣法師 總監
釋永真 彭殿清 撰集
東晉王導(公元276~339年),又名王茂弘,字赤龍、阿龍,琅牙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著名政治家。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習鐘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他的堂侄就是“書聖”王羲之。
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祖父王覽為西晉光祿大夫,父王裁官至鎮軍司馬。劉禹錫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就是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王導歷經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晉元帝司馬睿期間,王導任丹陽太守,拜骠騎大將軍。晉明帝司馬紹任揚州刺史,改拜司徒,封始興郡公。晉成帝司馬衍期間,加為大司馬,任中外大都督,拜丞相。
王導兼習儒、道、佛各家學說,儒玄交融、玄佛交融。讀三國嵇康著《聲無哀樂論》、《養生論》和西晉歐陽建著《言盡意論》,前兩者是為他引道入儒提供理論依據,後者又為維護儒家地位所需。在玄學以及佛教、道教的共同發展過程中,互相吸收,漸趨融合。王導平生崇尚清靜無為,少私寡欲。素性情謙和寬厚,心有恻隱仁愛之心,善於體察人情,故能忍讓。生活儉樸,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
魏晉之士以曠達為風,講究“玄妙”、“雅遠”,王導以丞相身份,常在府中舉辦由名士參加的“玉柄麈(音zhǔ)尾”玄談會,與會者手持類似道家拂塵般的玉柄麈尾,清談話語玄妙,會上王導大談嵇康名著《養生論》:“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就可延年益壽。養生之道是“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並且“養神”重於“養形”。除了談主題而外,也談一些玩笑話,比如有一個叫康僧淵的人,有西域血統,生於長安。一次,王導以深目高鼻戲弄他,康僧淵即答:“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王導晚年理政,表面簽字畫押,實為“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國策,曰:“人言我愦愦(糊塗),後人當思此愦愦。”事實是王導之後的執政者,奉行清靜為政方針的,多能保持政局穩定。
王導身為丞相,信奉佛法,好與僧結交。永嘉年間,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帛屍梨密多羅來到建康,住於建初寺。王導見而奇之,十分器重,拜其為師,親自為他駕牛車,稱“高座”法師,並為其建高座寺。帛屍梨蜜多羅由此出名,引來當代諸多名公賢達前來拜望,帛屍梨蜜多羅妙語連珠,舉止言談常因不同對象而變化,各得其宜。對坐作梵呗三契(天地人三界之契),梵響凌雲。接著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當時江南尚未傳佛教咒法,他便主持譯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雜神咒》各一卷。又授弟子覓歷以“高聲梵呗”(用梵言高聲唱贊頌佛、菩薩的短偈),傳至江南一帶,咒法和梵呗在江南得以發展。(參閱《高僧傳》卷一)
王導一家世代奉佛,蔭被子嗣,三世為相,世所稀有。
王導第三子王洽,官至吳郡內史,征拜領軍,不久加中書令,固辭不受,十次上書陳述理由,表達苦衷,詞意懇切。王洽是當世著名書法家,眾書通善,尤能隸書行書,復工草書,落簡揮豪頗有郢匠成風之勢,其從兄“書聖”王羲之曾說:“弟書遂不減吾。”王洽也與乃父王導一樣,喜愛佛教,曾跟隨當世名僧支道林學《即色游玄論》。王洽的二個兒子王珣、王珉,有祖父、父親遺風,不僅精通書法,而且喜好佛法。孫子王珉,表字季琰,小字僧彌,少有才藝,善行書。曾拜帛屍梨密多羅高座法師為師,為之作序曰:“天授英偉,豈俟於華戎?自此以來,唯漢世有金日禅;然日禅之賢,盡於仁孝忠誠,德性純至,非為明達足論。高座心造峰極,交俊以神,風領朗越,過之遠矣。”孫子王珣表字元琳,在祖、父影響下,自幼喜愛佛教,因此又名“法護”,曾從師提婆學習《毗昙經》。同時,王珣又喜好與僧人交游論道,曾把虎丘一座華宅施捨給佛門作精捨,就是後來的靈巖寺,並且召集大德在此譯經,一時成為江南譯經弘法之所。王珣弱冠之時就已出類拔萃,東晉孝武帝即位後,晉升為尚書右僕射(相當於丞相),卒後進號“獻穆”。
王導第五子王劭,官至吏部尚書,後轉尚書僕射。書法家,習草書。孫子(王劭之子)王谧,表字稚遠。王谧拜秘書郎,承襲父爵,遷秘書丞,官至司徒。王谧極有才干,思維睿敏,學佛遇到疑慮之時,或者親自前往高僧所在聽教,或者寫信詳細請教,曾致書鸠摩羅什,“問涅槃有神不、問天度權實、問清淨國、問佛成道何時、問般若法、問般若知、問般若事實相智、問佛慧、問菩薩發意成佛”等等。卒谥“文恭”。
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病卒,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谥“文獻”。下葬時,成帝賜九游辒辌車(臥車)、黃屋(黃缯車蓋)左纛(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設在車衡左邊或左騑上)、前後羽葆(以鳥羽聯綴為飾的華蓋)鼓吹(儀仗樂隊)、武贲(勇士)班劍(有紋飾的劍)百人。(佛法金湯編 高僧傳 據網絡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