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學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那學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運用中。
2.佛法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不是拿來度量人的。身為佛弟子不可以佛法度量人,也不要以世間的道德標准來要求人,要以身作則,如此不但能以佛法幫助自己,也能夠對別人有助益。
3.這個世界並不大,虛空比較大。但虛空再大,也比不上我們的心量來得大。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歡喜承受。
4.一切修行一定要從本性上去下功夫,這樣,碰到任何順逆自然能隨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5.困難與障礙,如果能夠適當地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變成出乎意外的力量泉源。
6.心是所有投影生起的地方,卻沒有人曾經真正到心裡面去,這就產生了悲劇的後果。
7.藏文的「佛教徒」念成「nangpa」,意譯為「內省的人」,意指從心性而非從外面尋找真理的人。
8.佛陀說: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那麼短暫,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就像急流沖下山脊,匆匆滑逝。
9.佛陀說:「不要忽視小惡;火花盡管再小,都會燒掉像山那麼高的干草堆。」他又說:「不要忽視小善,以為它們沒有什麼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後都可以注滿大容器。」
10.佛陀說:「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
11.蓮花生大士進一步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12.蓮花生大士說:現在我已獲人身,沒有時間讓心在道上仿徨。我將不再懈怠,不願虛度此生,心無旁骛地進入聞思修的大道。
二
1.在這變化無常的生活中,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隨時有面對不同因緣的心理准備,就是最好的安心之道。
2.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面對人。遇到任何問題,要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原則,用智慧來處理事,用慈悲來處理人。
3.處理以後就放下,心中不再罣礙,因此逆緣將不再是困擾,而是值得感謝的因緣。
4.人類由於物質文明過度蓬勃、社會結構變化太快,造成人們價值觀念混淆,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需要,什麼是貪求的想要。
5.現代人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
6.「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仔細想一想,我們那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
7.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人生在世,若能時時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實現理想,必能有苦時不覺苦,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無事不辦,無願不成。
8.修行絕非以遁世避俗來做為逃脫現實的借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標榜,徒博虛名;更不可巧立名目,嘩眾取寵。
9.修行並非空洞虛無的口號,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
10.每於清夜扪心自問,深愧心垢未除,余習猶存,每每自勉:忏悔不只是一時的告白,而是一生的自省。
11.忏悔不是掛在口頭作門面裝飾,而是要勤除內心的貪瞋愚癡。
12.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因此,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13.如果希望別人覺得你很重要,就必須先覺得別人很重要。
三
1.眼睛很小,可以看遍世界;鼻孔很小,卻嗅著虛空的氣息;每一個小小細胞,都助長了人生的生存。莫以小善不為,莫以小惡可為,任何一「小」步,都是人間前途的一大步,「小」,蘊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2.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或許有許多失敗的紀錄,但是最後能擊敗我們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每一個人都能從失敗中成功。
3.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裡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
4.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
5.一切境界都可以當作修行。我們應當將一切境界,做為磨煉心性的材料,不應隨著境界漂流、沉沒,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環境都當作道場;要知道道場不只是在寺廟,我們的心也是一個大道場。
6.一個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因為過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來,因為未來尚不可知。
7.人的心境,每一秒鐘都在改變,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照顧當下,放下一切,專心念佛。
8.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啊!大多數人死的時候毫無准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准備,有什麼事比這個現象更令人寒心呢?
9.看看我們的念頭,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生起,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到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此時此刻。
10.逃避生命中所應該面對的矛盾和疑惑,就是欺騙自己。
11.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
12.一切恐懼和無數的煩惱都來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