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四攝法外,也不要忽略了佛教思想中精進的積極力量。不少人認為佛教提倡與世無爭、不思進取的思想。其實不然!學佛是學習佛陀的智慧,指導自己的行為,希望能在有限的人生裡使生命更有意義。世尊的勇猛精進使其人身成佛,這就是精進的最佳明證。
或許有人會質疑佛教的無诤思想與資本競爭的社會相互矛盾,其實這也是不了解佛教真正的思想。佛教雖不強調在競爭中制勝,但卻教導弟子精進不放逸──佛教希望大家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為了自己而努力。而這個概念運用在管理企業也是一樣的:一個良質的企業不應將努力的方向放在惡性競爭、打擊同業上面,應是努力去精進自己,努力開發市場、提升產品或服務的品質,這就是為了自己而進步、努力。
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精進不放逸是佛陀對弟子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經營的關鍵。無論是在企業的經營中、個人職場生涯發展中乃至個人修行過程中,精進不懈怠永遠是行動的動力、成功的保障、解脫的基本條件。
此外,還有一些需要注意之處。如:企業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應要勇於認識自身存在的貪、嗔、癡三毒,時刻警惕自我,避免被貪心、憤怒、愚癡的心緒所控制,始終保持謙和、廉潔、平易的管理風格,加強自身修養,做為員工的典范,這不僅對於自己而且對於整個經營團隊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教育員工‘眾惡莫做,眾善奉行’的觀念,以此建立責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戒除貪、嗔、癡三毒,從而提升整個企業團隊的文化和素質,進而促進有品質的工作成果,這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礎。
佛教思想於企業的管理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表述清楚的,需要在實踐中去體會,才能真正獲利。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激勵著每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們,企業經營者要善於從佛教中吸取精華,為我所用,提升企業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莫忘佛教無常的觀念,競爭市場瞬息萬變,如何順應無常的社會、無常的世間而靈活擬定對策,從而提出企業發展的願景,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幫助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
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應該以人為本,以顧客為中心,努力回饋社會。同時,能把員工當作家人般對待,考量所有企業相關者的利益,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也實現員工個人發展的目標,實現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雙贏、多贏的局面。同時也莫忘回饋、布施社會大眾,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資源與財源才會源源不絕,企業也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