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句經》:羅漢品第十五原文和白話譯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羅漢品第十五

  有十章。羅漢品者。言真人性脫欲無著心不渝變。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暖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雁棄池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眾行地

  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虛心無患  已到脫處

  譬如飛鳥  暫下辄逝  制根從止

  如馬調御  捨憍慢習  為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正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在聚若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彼樂空閒  眾人不能

  快哉無望  無所欲求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15羅漢品

  【譯文】

  羅漢品大意是講,真人之性脫離了欲望的糾纏,無所粘著滯礙,心(意)堅定不易改變。

  擺脫憂患的纏繞,從一切世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各種人生捆縛纥繨已經解開,心中冷靜而無煩惱。(一)

  心(靈)淨潔便可獲得(正等)念頭,不再有所貪戀有所歡樂:已經度脫癡意之深淵,猶如大雁捨棄了棲留的池塘(在藍天自由飛翔)。(二)

  每次吃飯以肚飽為准,無須積攢貯藏食糧;心中空空無所思想,救度了眾人行走的大地,猶如空中飛翔之鳥,遠走高飛沒有阻礙。(三)

  塵世的種種習性已擺脫殆盡,不再到處仰面乞食:虛懷心胸沒有禍患,已經達到超脫的境界,猶如飛鳥一般,偶爾棲歇凡世,立即就飛離地面高飛遠逝。(四)

  制伏根性使之順從端正,就像馬被調教便於駕馭:捨棄了驕傲墮慢的習性,就連老天也尊敬(此等之人)。(五)

  猶如大地忍辱負重沈默不怒,就像大山沈穩堅固不被動搖:真人沒有任何污垢,也不再墜入輪回道中。(六)

  心念已經無相亦無妄念,言行亦復無差錯:順從正道得解脫,安安靜靜歸於涅槃。(七)

  拋棄欲望無所粘著,沒有三界的種種魔障:各種奢求之意已經斷絕,這樣便是上德之人。(八)

  或在人群或在野外,或處平地或處高岸,符合真谛的教誨,所過之處,皆受保祐。(九)

  阿羅漢者樂空寂,凡庸之人則不能。真正的快樂呀,沒有欲望,沒有任何欲求!(十)

  【原典】

  羅漢品第十五有十章

  羅漢品者,言真人性脫欲無著,心不渝變①。

  去離②憂患,脫於一切,縛結③已解,冶而無煗④。(一)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⑤,如鸠棄池。(二)

  量腹而食⑥,無所藏積;心空無想,度眾行地:如空中鳥,遠逝無礙⑦。 (三)

  世間習盡,不復仰食;虛心無患,已致脫處;譬如飛鳥,暫下辄逝。 (四)

  制根⑧從正,如馬調御⑨;捨憍慢習,為天所敬。(五)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六)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從正解脫,寂然歸滅。(七)

  棄欲無著,缺⑩三界障,望意⑾已絕,是謂上人。(八)

  在聚在野⑿,平地高岸,應真所過⒀,莫不蒙祐。(九)

  彼樂空閒,眾人不能。快哉無望,無所欲求!(十)

  【注釋】

  ①渝變:改變。

  ②去離:遠離。

  ③縛結:人生的各種欲望如綁縛人性之繩結。此乃譬喻之言。

  ④煗:通煖,溫暖之意。《南傳法句經》譯作「煩惱」 。

  ⑤癡淵:癡,佛教認為人對某些像物的執著為癡;這種意識狀態如深淵一樣,使人的真性沈溺於其中而遭受世俗之苦楚。

  ⑥量腹而貪:以吃飽肚子為准而不貯藏。這是早期游方僧,頭陀行思想的反映,主要是以行乞為生。

  ⑦無礙:無所掛礙,無所留戀。

  ⑧制根:制伏自己的根性。

  ⑨調御:調理。御,駕駛。

  ⑩缺:少、沒有。

  ⑾望意:各種不切實際的意識、想法。

  ⑿在聚在野:聚,人煙稠密之處;野,荒野少人之地。

  ⒀所過:所經過之地。

 

上一篇:白話經典:《佛陀對善惡兩業的開示》
下一篇:《百喻經卷下》:82.比種田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