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譯文:
此時,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應當如何稱呼這部經?我們應該遵照奉行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們應當依此名字而奉行。原因是什麼呢?須菩提!佛說智慧到家了,實際上並不是智慧到家了。”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佛法可以宣說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如來沒有法可以宣說。”
“須菩提!你怎麼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其數量多不多呢?”須菩提
回答說:“甚多,世尊!”“須菩提!這些微塵,如來說根本不是微塵,只是立名為微塵。如來說:世界,本質上並非世界,只是立名為世界。”
“須菩提!你怎麼看?可以根據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嗎?”“不可以,世尊。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透露出本來面目,只是立名為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粒一樣多的身體性命來布施。倘若又有人,從這部經中,受持全部、部分乃至於僅四句偈等等,為他人演說,所得福德比身命布施者更多。”
提示:
「相」,即是「非相」,是名為「相」。這裡的「非相」,如果是佛說,這是佛在究竟果地上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我們宣說其所證得的境界,“非”即作否定講,“非相”後面省略了“性”,應為「非相之性」;如果是如來說,是世尊以本來不變的真境界來說,則“非相”即作“本性”講。
奉持:依教奉行,「為他人說」。
般若波羅蜜:佛所說智慧到家了,並不是真的智慧到家了,而是恢復了本來面目而已,哪裡需要積累智慧直至圓滿,到最後根本不再需要任何智慧了,那就是所謂的到家了,到家即是不需要了。所以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微塵:佛所說物質結構的基本微粒,卻並非最小微粒。微塵已是人類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觀察到的最細微者。七倍微塵為一金塵,七倍金塵為一水塵。所謂金塵、水塵,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來者,則微塵之細可知。七倍水塵,為一兔毛塵,其細等於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塵之細。殊不知此微塵,仍可析之為七個極微塵,則非肉眼所見,惟天眼以上能觀察。至此已是色相的邊際,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觀察,更可析之為鄰虛塵。鄰虛者謂其鄰近於虛空矣。虛空相當於今天所講的等於零也。由此可知微塵也是七個極微塵集合而現,並非實物。所以說「微塵,非微塵」。
三十二相:又名大丈夫相,又名大人相,亦名百福莊嚴相。《大智度論》第八十八記載,“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於百大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譯文:
這時須菩提聆聽了這部經,深深解悟了它的意義和趣味,喜極而泣,並對佛說:“希有!世尊!佛說這樣極其深奧的經典,我自往昔修得慧眼以來,還未有緣聆聽到這樣的經。世尊!倘若再有人有緣聽到此經,完全相信而致心地清淨,便會在心中見到般若實相,可以知道,這種人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世尊!這個實相,就是般若的真相,因此如來說立名為實相。”
“世尊!我現在有緣聆聽這樣的經典,完全相信、領會、依教奉行,並不算困難。如果將來,後五百年中,有眾生有緣聽到此經,完全相信、領會、依教奉行,這種人便是世間第一希有之人。為什麼呢?這種人已不執著我、他、眾生、存在著的事物了。這是為什麼呢?我本身只是幻像而已,他、眾生、存在著的事物本身也是虛幻不實的。為什麼呢?不再執著一切現象的人,便稱為佛。”
佛告訴須菩提:“正是,正是。如果又有人有緣聽聞到此經,沒有感到驚懼、惶惑、畏縮,便可以知道,這種人極其稀有。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其實根本沒有第一波羅密,只是立名為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實際上並非忍辱波羅密。為什麼呢?須菩提!就像我過去曾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在那個時候,已經不執著我的、他的、眾生的、存在的事物了。為什麼呢?我在往昔被節節肢解時,假如還執著我的、他的、眾生的、存在的事物,必定心生不滿與怨恨。須菩提!再回想之前曾有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段時期,就已經不執著我的、他的、眾生的、存在的事物了。
因此須菩提!菩薩應當遠離一切現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該執著於物質的得失而修清淨心,不應該執著於音聲的好壞、氣味的香臭、味道的甘苦、感覺的疏爽、觀念的不同而修清淨心,應當放下任何執著而修清淨心。倘若心中還有所執著的話,都是不應該執著的東西。因此,佛說菩薩心中不應該執著於物質的得失而修布施。須菩提!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應該這樣修布施。如來說:一切現象,都透露著事物的本質;又說:一切眾生,本為一體而非真有眾多生靈。
須菩提!如來是說真話的人、說實話的人、言行一致的人、不說謊話的人、不說兩家話的人。
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般若波羅蜜,本身空空無有體、照見一切而不虛。須菩提!倘若菩薩心中有任何執著而修布施,就像人進入黑暗之中,便什麼也看不到了。如果菩薩心中無任何執著而修布施,就像人有眼睛,日光照耀,見到種種事物。”
“須菩提!佛滅度以後,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並依教奉行、誦讀本經,便會蒙如來加持,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完全能夠觀察到,這些人全都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
提示:
其實,並沒有什麼「忍辱波羅密」。世尊所謂的「忍辱波羅密」,是沒有任何執著心,對任何事情都不計較了。不是他把忍的功夫修煉到家了,而是不執著、不計較、沒有苦樂的感受了,根本不再需要忍了,你還忍個什麼。這樣的境界就叫「忍辱波羅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什麼需要忍的。如果還有什麼苦樂感受需要忍的,即便你能忍而且不受誘惑,也不叫「忍辱波羅密」;只要還需要忍,遲早會有你忍不了的時候。所以說「忍辱波羅密,非忍辱波羅密」。
菩薩道,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皆同此理。你修成了,並不是修成了,而是沒有了。比如說布施,就是捨。要捨到無可捨,連捨的概念都捨掉了,布施波羅密了。
所謂波羅密,就是不需要它了。捨到連捨的概念都沒有了,你就得到了。所以,得無所得,無得而得。一句話,捨就是得。要想得,唯有捨。
不需要,不是沒有了,它還得有,只是心裡完全不執著了。「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對了。
深解義趣:不止領會了道理,並且已經嘗到了「成就」的趣味。
聞:仔細地聆聽,要真正聽懂,解悟,得到真實的受用了。一個聞,具足聞、思、修三慧。
慧眼:已得見人空之理,即無我相,謂之慧眼,阿羅漢之見地也。
實相:就是般若,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自性,即是本性,是我們的心之本體。
功德:自利利他,紹隆佛種。破四相、破四見、離煩惱、開智慧,這是自利,但是所有這些利益都是從利他那邊下手的,才會真正得到自利。佛菩薩祖師大德把佛法一代一代傳下來,今天我們接受了,不但要努力修持得到真實的利益,更要把佛法傳承下去,而且要把它發揚光大。如果,你學到了,只有你自己學到了,你往生後,佛法在世間斷絕了,你的功德在哪裡了?沒有功德。
諸佛:包括十方三世一切究竟圓滿佛和法身大士。以能分證法身故,初住至究竟佛果共四十二個位次,故名諸佛。像六祖慧能,證的便是第一個位次,初住位法身大士。觀世因菩薩,是第四十位次,等覺菩薩。
驚:驚慌恐懼。怖:惶惑不安。畏:畏縮不前。
嗔恨:心中的不滿與怨恨。就是常說的貪、嗔、癡、慢、疑中的嗔。
忍辱仙人:指世尊在過去行菩薩道時,曾修忍辱五百世。中國古人把證得法身的菩薩稱之為仙人,修忍辱行的菩薩稱為忍辱仙人。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用與恆河沙粒一樣多的身命來布施;中午,又用與恆河沙粒一樣多的身命來布施;下午,還用與恆河沙數一樣多的身命來布施。在無量百千萬億劫的時間裡,每天都像這樣用身命來布施。如果又有人,聽說此經後,完全相信而不再懷疑,所得福德就勝過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況是書寫,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為他人解說這部經呢。”
“須菩提!扼要地說,這部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無際的功德。如來為發大菩提心的人所說,為發無上菩提心的人所說。倘若有人能夠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此經,能時時處處為他人演說,如來完全知道,完全見到,這種人都成就了不可丈量,不可稱量,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像這樣的眾生,便是傳承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為什麼呢?須菩提!若是僅能契入小乘佛法的人,還執著於我的看法、他的看法、眾生的看法、種種變化不定的看法,聽聞此經後卻不能接受、誦讀,為人解說。”
“須菩提!無論何時何地,若有此經,世間一切天人、人、阿修羅,就應當供養這個地方。應當知道,此處便是佛塔所在之地。都應當虔誠恭敬,繞行為禮,並用種種鮮花和寶香散在這裡。”
提示:
初、中、後日分:古印度一天分為六時,一時為現在的四小時,白天分為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三時,晚上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三時。相當於中國的上午、中午、下午,初夜、午夜、後夜。
劫:佛在經上用以計算時間的單位。我們現在處在賢劫,時間約為六千多億年。大劫,相當於我們的世界從大爆炸開始直到所有元素完全消失,到下次大爆炸之前,這麼長的時間。
大乘:字面意為大車,乘坐者行進快速,比喻發大菩提心,即行菩薩道的人好像坐著大車,在成佛路上行進快速,可早日成佛。小乘,意與此反。
最上乘:指佛乘。發大乘,意為發行菩薩道之心;發最上乘,意為發紹隆佛種之心。
荷擔:就是挑起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擔子,把佛法傳承下去。
見:妄見,屬法執。妄見所現者,即為幻相。所以,著見是著相之病根。
供養:表示擁護之意,是信眾的義務和責任。
恭敬:虔誠也,即一心皈命之意。
作禮圍繞:弟子見佛,或是見到三寶(即佛、法、僧),以及三寶存在過的地方,都要頂禮三拜、繞行三匝。
花香:花為果之因,散之以表修因得果;香為佛之使,散之以表三業清淨,感應道交。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譯文:
“再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此經,倘若被人輕視、作賤,則這種人因前世造下的罪業而致使來世應當墮入惡道之中,由於今世被人這樣輕視、作賤的緣故,前世的罪業便被消滅了,將來必定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想起過去無數阿僧祇劫中,在遇到然燈佛之前,曾經遇到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尊佛,我全都供養、事奉,沒有空過的。如果又有人,在以後末法時期,能夠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此經,所得功德,則我供養諸佛的功德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千分、萬分、億分之一,甚至用數學或比喻都不能表達了。”
“須菩提!倘若善男子、善女人,在以後末法時期,有人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如果全部講出來的話,或許有人聽後,便會心狂意亂,狐疑不信。須菩提!應當要知道這部經中的道理不可思議,依教修行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提示:
過去世所造的一些惡業,因今生得遇大因緣:「受持讀誦此經」,果報提前現前:「為人輕賤」,則那些惡業便能「消滅」了。這個「消滅」的因果是什麼呢?有以下三論,供參考。
(一)江味農居士認為“「為人輕賤」是「先世罪業」之惡報將至的端倪。因其端倪在此顯露的緣故,「受持讀誦此經」便可將「先世罪業」連根消滅”。此為本經果報之不可思義也。
(二)多數古大德,以及淨空法師則認為“這是因「受持讀誦此經」所至重罪輕報”說。
(三)愚以為“以上二論看起來似乎是,然而即有‘因果不空’之說,哪裡會有‘因功消罪’或‘因罪消功’之論呢。此中因果應為「是人先世罪業」,於今生得遇「受持讀誦此經」之殊勝緣,所以‘果報’提前成熟為「為人輕賤」而至「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來世將不會「墮惡道」了。在此,愚以為「為人輕賤」所障者,便是「受持讀誦此經」的一部分功德。因為這部分「功德」之大不可思義,所以僅僅是「輕賤」之障便相當於「墮惡道」的果報了。”種是因,得何種果,全在遇緣不同。
世尊說,對諸佛「悉皆供養承事」遠遠不及「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因為,以經中義趣,「受持讀誦此經」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如果真得能夠受持,便是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無數七寶布施,無數身命布施,多生多劫供佛,所不能及者,理在於此。可見,聞佛知見,重之。“與其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罪業:眾生於過去世所造作的諸惡業,在今生、來世得遇因緣就會變為相應的惡報。
當得:將來定當得到。這是世尊為受持、讀誦本經的眾生受記:這些眾生在未來世都會成佛。
阿僧祇:佛在經上為表示數量之多所用的無量數。算學啟蒙:1阿僧祇=10104。
那由他:佛在經上為表示數量之多所用的無量數。算學啟蒙:1那由他=10112。
末世:末法時期。世尊滅度後,法運為:正法,10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
果報:指受持、誦讀此經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擔如來及當得菩提之說。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譯文:
此時,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什麼應該守住這份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呢?”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生這樣的心,我應當圓滿度脫一切眾生,圓滿度脫了一切眾生,而實際上卻沒有任何眾生被度脫。為什麼呢?倘若菩薩執著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的、哪些是眾生的、這此又能存在多久的話,便不是菩薩。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方法可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方法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沒有,世尊!按照我對佛所說道理的領會,佛在然燈佛那裡,沒有任何方法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道:“正是,正是。須菩提!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方法可令如來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須菩提!倘若如來有方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便不會為我授記:你在來世,必定作佛,號釋迦牟尼。正因為根本沒有辦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然燈佛才為我授記,而這樣說:你在來世,必定作佛,號釋迦牟尼。為什麼呢?如來意思,就是本來如是。”
“倘若有人說,如來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際上在不執著一切現象時,佛便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證得的過程中已經知道並非真有菩提,所證之菩提卻赅攝一切現象而不虛無。所以如來說一切現象皆是佛法。須菩提!此地所說的一切現象,就是指現象的本質,因此稱之為一切現象。須菩提!就好比說某人的形象很高大。”須菩提道:“世尊!如來說,人的形象高大,不是指肉身而是他的榮耀,只是假名為高大的形象。”
“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倘若這樣說,我應當圓滿度脫無量眾生,便不能稱為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果位稱為菩薩。因此佛說在一切現象中都不能分別哪是我的、哪是他的、哪是眾生的、能存在多久。須菩提!倘若菩薩這樣說:我應當美化佛國,便不能稱為菩薩。為什麼呢?如來說:美化佛國的人,實際上並沒有去進行美化,是以假名為美化。須菩提!倘若菩薩認識到一切現象中都不能分別哪是我的這一真相,如來說就稱之為真正的菩薩。”
提示:
前文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說「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如果發心,便住相了,為什麼唯獨此心應住呢?倘若不住而應降伏,豈不是說不要發心了嗎?然而又如何降伏其心呢?此意是說我法二執已於發菩提心時,同時俱生矣。降則非發心,住則執我法。此正向一毫端上錐劄入去,指示修行人應向起心動念時用功。長老大慈大悲,所以代一切眾生重請開示根本方便法門。
本品經文所說大意,「發菩提心」、住菩提心的人,降伏妄心便是「發菩提心」了,不再令妄心升起,便是住菩提心了。所謂發和住,都要從降伏這邊用功。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所謂的一切法,只是就隨順世俗事相而言,就空寂的本性的而言,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的,以此所現出的事物現象,而立種種假名。
授記: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長大:身如須彌,故曰長大。
無我法:無分別心。不執著我相,四相都沒有了,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肉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天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慧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法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佛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怎麼看?恆河中所有的沙粒,佛說是沙嗎?”“是的,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你怎麼看?正如一條恆河中所有的沙粒,有像這些沙粒一樣多條恆河,佛國度就像所有這些恆河中的沙粒一樣,算不算多呢?”“甚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在那麼多佛國中,所有的眾生,都具有各種不同的念想,如來都知道。為什麼呢?如來說此種種想法都是妄念,只是稱之為念。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過去的念想沒有得到,現在的念頭無法達到,未來的想法也不會實現。”
提示:
佛心無念,故而有圓滿的他心通,能知一切眾生心中所想。凡是想法,都是妄念,所以只要有想便能為他人所知。為什麼有念便是妄心呢?心念有三際,謂之遷流。這就好像河裡頭的水,流動的,所謂後浪推前浪;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這是生滅心。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又停不下來,未來的尚未到來,故都不能真正得到。
肉眼:即血肉之軀所具之眼,所見者有限,為煩惱所障故。
天眼:有由業力得者,如欲天以福業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天、無色天、皆是定力。因其為觀想所成,故能見煩惱障外之事。沒必要一定生天,即在人間,得此定力,便能有天眼。
慧眼: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智即是慧,故名慧眼。得此則天眼亦得,而超過於天眼,能見天眼所不能見之事。
法眼: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得此智者,不但證真空理,通一切佛法,並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眾生因因果果,起心動念等差別事相,故名法眼。
佛眼:智無不極,照無不圓。惟佛有之,故名佛眼。古德有頌雲: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照異體還同者,謂但約照見之殊勝,名為佛眼。
佛世界:即佛國度、佛國土,指一尊佛的教導區域,通常為一個大千世界或幾個大千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導區域包括了一切世界,所住持的極樂世界能接引一切世界的所有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