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七處征心、八還辯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七處征心】

  ﹝出楞嚴經﹞

  七處征心者,佛於楞嚴會上,征诘阿難心目所在之處也。此由阿難遭摩登伽之幻術。佛敕文殊,將咒往護,提獎阿難,歸來佛所。佛問其發心出家之始,阿難以見佛勝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難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內。及佛征其心不在內,又計之在外。如是展轉窮逐征诘,至於無所著處。使其妄心無所依止。蓋由阿難不知妙淨明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而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心相。佛欲破其妄想緣心,顯其妙淨明體,故有七處征心之說也。(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梵語摩登伽,華言本性。文殊,梵語具雲文殊師利,華言妙德。)

  [一、在內],在內者,謂阿難因佛征問心目所在,阿難答雲:心居身內,目在於外。佛遂問雲:汝心若在身內,則應先見身中心肝脾胃等物,然後能見外境。若不先見身中之物,汝心豈在身內。故雲: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二、在外],在外者,謂阿難被佛征心非內,則又計之於外,故以燈光譬之。謂眾生心在身外,不見身中。如燈光在室外不能照於室內也。佛又問雲:汝心若在身外,則身心兩異,各不相知。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故雲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三、潛根],潛根者,謂阿難被佛征心非外,則又計為潛伏根裡。(根,謂眼根。)故以琉璃籠眼為喻,謂眼合於心,如琉璃籠於眼上,若眼見物時,心即隨能分別,無有障礙。如琉璃合眼,不礙於見物也。佛乃責其法喻不齊,汝若以琉璃喻眼,則眼亦可見眼,若可見,即同於境矣。眼若同境,則心境各異。豈可雲心潛伏根內,隨即分別耶?故雲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無有是處。

  [四、在闇內],在闇內者,謂阿難被佛征诘心不在根裡。則又計雲:諸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如我今者,開眼見明,為見外。閉眼見暗,為見內。佛乃問其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與眼對否?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不對者,雲何成見。故雲: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五、隨所合處],隨所合處者,謂阿難被佛征诘,不在暗內,則又計之。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乃問雲:汝言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心若有體,則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知覺。此知覺心為復內出,為從外來。若於內出,則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既非內外,則無出入,出入既無,體性何有?若無有體,誰為隨合。故雲隨所合處,心隨有者,無有是處。

  [六、在中間],在中間者,謂阿難被佛征诘,心非隨所合處而有。則又計心在於根塵中間。佛又問雲: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於根塵,為不兼於根塵,若兼於根塵,則根有知而塵無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若不兼者,不屬根塵,即無體性,中何有相。故雲當在中間,無有是處。(成敵兩立者,謂根與塵而成敵對,有知與無知而成兩立也。)

  [七、無著],無著者,謂阿難被佛征诘,心不在中間。則又計之,一切無著,名之為心。佛又問雲:汝言不著名為心者,如世間虛空水陸飛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此等物象,為有為無。若言無者,則同龜毛兔角,雲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則心亦在,雲何無著。故雲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八還辯見】

  ﹝出楞嚴經﹞

  還者,復也。辯者,分別也。見,即能見之性也。八還辯見者,以所見八種可還之境,而辯能見之性不可還也。此由阿難不知塵有生滅,見無動搖,而妄認緣塵、隨塵分別,故如來以心、境二法,辯其真妄。言心則曰:今當示汝無所還地;言境則曰:吾今各還本所因處。此顯所見之境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也。遂以八種變化之相以辯之。(梵語阿難,華言慶喜。)

  [一、明還日輪],經雲: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而言還者,謂此講堂,日出則明,無日則暗,是則明因於日,故復還於日也。然明是所見之塵境,非能見之性也。以塵境則有生滅,見性元無生滅。是故所見之明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不明時無復見其暗矣。故曰明還日輪。

  [二、暗還黑月],經雲:中夜黑月,雲霧晦冥,則復昏暗,而言還者,以由白月則明,黑月便暗;是則暗因黑月,故復還於黑月也。當知所見之暗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不暗時無復見其明矣。故曰暗還黑月。

  [三、通還戶牖],經雲:戶牖之隙,則復見通,而言還者,以有戶牖則見通,若無戶牖則不見通。是則通屬戶牖,故復還於戶牖也。當知所見之通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不通處無復見其壅矣。故曰通還戶牖。(隙者,戶牖之空處也。)

  [四、壅還牆宇],經雲:牆宇之間,則復觀壅。而言還者,以有牆宇則見壅,若無牆宇則不見壅,是則壅屬牆宇,故復還於牆宇也。乃知所見之壅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無壅處不復見其通矣。故曰壅還牆宇。

  [五、緣還分別],經雲:分別之處則復見緣,而言還者,謂有分別所對之處,則有所緣之相,若無所對五塵之境,則無緣相而可分別。是則緣屬分別,故復還於分別也。當知所緣分別之相可還,而能分別之性不可還也。若能分別之性亦可還者,則不緣境時,無復知其無分別矣。故曰緣還分別。(緣者,系也。謂心緣系色、聲、香、味、觸之五塵也。所對之處,即五塵之境也。)

  [六、頑虛還空],頑者,無知也。頑虛者,謂無形相,頑然無有知覺也。經雲:頑虛之中,遍是空性,而言還者,謂無形相之礙,則遍是虛空,若有形相則不見其虛矣。是則頑虛即空,故復還於空也。當知所見之虛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不虛時無復見其形相矣。故曰頑虛還空。

  [七、郁[土*孛]還塵],郁者,滯也。[土*孛]者,氣盛貌。經雲:郁[土*孛]之象則纡昏塵,而言還者,以有塵象則見郁[土*孛],無塵則不見其昏滯。是則郁[土*孛]屬於塵象,故復還於塵象也。當知所見郁[土*孛]之象則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無塵時不復見其清明矣。故曰郁[土*孛]還塵。(纡者,萦也。)

  [八、清明還霁],經雲:澄霁斂氛,又觀清淨,而言還者,以澄霁則見清淨,昏暗則不能見其明淨矣。是則清明屬霁,故復還於霁也。當知所見清明之象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也。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則不明時無復見其昏暗矣。故曰清明還霁。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上一篇: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十四
下一篇:不要讓手YIN毀了孩子前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