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方立相論
關於“彌陀成佛,現在西方”的“西方論”,有幾個名詞:
指方立相論:西方說,無邊說;平等觀,差別觀;此土入聖,彼土得證。
這幾個名詞,我引用前人的解釋來作說明。
由阿難的啟問、世尊的回答,可以知道安樂淨土所在之處。關於阿彌陀佛的淨土位於西方,古來有很多的議論。或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之說;或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都在我們的心中;或說娑婆就是常寂光土,離開娑婆的此土,別無極樂的西方世界……可說議論百出。
但是以我們淨土宗來講,就是遵守“指方立相”(指出方向,分辨色相)的綱格,“指方”就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指出“西方”;“立相”就是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所以,淨土宗的綱格是“指方立相”,而不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不是說“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常寂光土,所以沒有西方淨土、十方淨土。淨土都離不開自心、離不開娑婆,西方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方便說”。
1.西方說、無邊說
關於極樂淨土的所在,為什麼會生起種種的議論呢?因為在同一部《無量壽經》當中,說極樂淨土是“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又說“恢廓曠蕩,不可限極”。天親菩薩也在《往生論》中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而《大經》在另一段文中又說“現在西方”,淨土既然是恢廓無際的話,就不能只限於在西方。一方面說“無邊”,一方面說“在西方”,就難免引起議論。
2.平等觀、差別觀
這樣相反的解釋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平等觀”與“差別觀”。
若從“平等觀”來看,本來沒有所謂“淨”與“穢”的差別,所以,淨土可說是“恢廓曠蕩,無邊無際”的。
若從“差別觀”來看,就如“證悟的佛”與“迷妄的凡夫”,當然有所差別。因此,以凡夫迷妄為因所成的娑婆世界,和以佛願行圓滿為因所成的極樂淨土,就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阿彌陀佛淨土何以在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的原因。
西洋人東洋人喻
以人類作譬喻,就平等觀來說,西洋人與東洋人同樣都是人類;但就人種的差別觀而言,兩者之間存有很大的差異。其道理是一樣的。“平等”與“差別”二者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本體是一,無二也無別。就人類、人種來講,也就是人類之外沒有人種,人種之外也沒有人類的存在。
波浪海水喻
同樣,如來的淨土,“有限的西方說”跟“無限的廣大說”,也只是表示同一物的兩面,一體兩面,一個非兩個。“差別”和“平等”也就如同波浪和海水,風平浪靜時的海是水,驚濤駭浪時的海也是水,波浪沒有離開水,“差別”也沒有離開“平等”。即:不離無限而有限,不離有限而無限。雖然有限不是無限,但無限包含了有限。所以,有限在無限之內,但有限之內沒有無限。
為了顯出這兩面,《大經》之中才會有這兩種說法。
3.有邊無邊論
關於淨土“有邊”和“無邊”的兩種說法,已如前述。然而,在佛教不同的宗派當中,在說明淨土的時候,聖道門是傾向於從“無邊”說起,而淨土門則是傾向於從“有邊”開始。
4.此土入聖、彼土得證
聖道門強調“此土入聖”,也就是在這娑婆世界修行,在娑婆世界入聖證果,所以,先體悟平等的道理,然後再出差別門比較方便。
就淨土門來講,是“彼土得證”,也就是到彌陀淨土之後才入聖證果,所以,先從有限差別漸進,之後才入無限平等。
以上是從“差別”方面來說,有淨土、穢土的差別。
然而,十方世界中,為什麼極樂世界特別指向西方?這也是以差別界為中心的說明。因為我們這個差別的世界,“東方”表示萬物的發生,“西方”表示萬物的歸趨,例如太陽是出於東而沒於西。阿彌陀佛選擇含有歸趨意義的西方,特別建設安樂世界,作為我們最後的安住處。人生之夕到來之時,我們的識心就要靜靜地回歸西方彌陀慈父的佛國,對那裡有數不盡的懷慕之情。
關於淨土之處的議論大體如此。不過,若再進一步深入來說,這是我們這些還在迷中的凡夫所不能推知其究竟的,我們只有仰信從西岸不斷傳來彌陀悲切的呼喚聲而已。
這一段“指方立相論”,是就平等、差別觀,有邊、無邊論,此土入聖、彼土得證等,來作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