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好,大家看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這是第六行願請轉法輪,就是勸請諸佛說法。法包括教、理、行、果,《心地觀經》中說:“聲名句文,名為教法,有無諸法,名為理法,戒定慧行,名為行法,無為妙果,名為果法。”這是法;輪是因比喻而得名,是以轉輪聖王的輪寶為比喻,來比喻佛法。《大智度論》中說:“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輪寶,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 災害,悉皆消滅。”
《華嚴疏鈔》中講輪的含義有大小乘之別,我們先依小乘五種含義來講。第一是速疾義,轉輪聖王的輪寶能飛快的旋轉不停,以此來比喻佛說法能令眾生生起聖智、快速的得到解脫。我們如果能夠以佛法的聖義來修行,當下解脫。第二是取捨義,轉輪聖王的輪寶輪轉於四大部洲,能捨東洲到南洲,從南洲到西洲;這是比喻說法能令眾生捨苦谛而取滅谛,捨集谛而取道谛等。第三是降伏義,轉輪聖王手持輪寶所向無敵、制伏四方;佛說法也是這樣,能讓眾生降伏心中無量的煩惱。第四是鎮攝義,轉輪聖王威震天下,令境內一切劫賊不敢擾亂;佛說法也是這樣,不但能讓眾生斷盡分別煩惱,還能鎮攝邪魔外道,使邪魔外道遠離。第五是回轉義,轉輪聖王的輪寶,能夠不停的上下回轉,飛行自在;佛宣說妙法也是這樣,能讓眾生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下往上三界的煩惱,證無為之理,這是小乘輪的五種含義。
我們再依大乘來講輪有四義。第一是圓滿義,輪寶具足輪毂,輪輻、輻輪還有輪框,具其圓滿;比喻佛所說的法義圓滿。第二是摧壞義,輪所過之處,路上的一切瓦礫沙石都被碾碎;眾生心中的煩惱,是修學佛道最大的障礙,就像路上的瓦礫沙石一樣,佛所說的正法,能將眾生心中的煩惱全部消除。第三是鎮止義,輪能鎮壓阻止外物,比喻依佛法修行,即相見道,更作觀行,由觀行力,能夠鎮伏煩惱。第四是前進不定義,輪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它是不定前進的;比喻我們修學從見道進入修道,從修道轉入無學,自證之後生起慈悲、度化眾生、共趣菩提。因為佛法具有以上的含義,所以稱為法輪。這是所轉,法輪自己不能移動,需要人去推動,法輪是所轉。能轉之人,就是由過去佛輾轉傳授到現在佛,以名句文演說,使人聞之而生信解,依解修行而能證果,再以證得之法廣為人說,使未知未悟者,聞而信解修行,這樣輾轉傳授,像車輪一樣輾轉移動不停。使未知的人信解,未證的人得證,這個就是轉法輪。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這段經文是說明所勸請之境,先講的是處所廣大周遍,然後再舉出所勸請之人。我們先來看處所,處所中有兩重無盡,第一重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無盡,第二重是無盡的微塵中,每一個極微塵中,又有無盡的廣大佛剎,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這裡具有兩種無礙,一個是極微塵中含有無量佛剎,這是一多無礙;極微小的微塵中含有廣大的佛剎,這是大小無礙。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以性融相,一切相都是同一法性,既然一和多是同一法性,大和小是同一法性,那麼一和多、大和小就可以互入。
這個大家不太好理解,我來給大家打一個比喻,就像帝釋天宮殿的寶網,帝釋天宮殿的寶網上有無量的寶珠,大家可以隨著師父講的,大家好好的細心思量一下。寶網上有無量的寶珠,每一個寶珠,都能映現出自他一切寶珠的影像出來。這一個寶珠,可以映現出其他的寶珠的影像,這一個珠子裡面映現出這無量的寶珠,都在這一個寶珠的裡面映現出來。而這裡面映現的所有無量的寶珠的影像,又能映現出其他寶珠的影像。這樣重重不盡,一個珠子容納所有的珠子,所有的珠子容納一切的珠子,而且這每一個珠子映現無量的寶珠。這個它裡面會有鏡像的,鏡像裡的寶珠,這個寶珠的影像裡面,又有無量寶珠的影像,互融互攝,互相映現出來一切寶珠的影像。這樣一和多,相即相入,重重映現,重重無盡,就是這樣,大家體會一下。
所勸請之人有果人和因人,經文裡講,一切諸佛是果人,一切菩薩是因人。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一念,尚且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圍繞,那何況盡未來際念念都有,可見所請之境廣大無邊。由所請之境廣大無邊,可以顯出普賢行願請轉法輪的願心,也是無有邊際廣大無邊的,而且是廣大長久。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勸請諸佛說法,這裡說要有清淨身口意業,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來勸請轉妙法輪。內心恭敬殷勤是意業清淨,作禮圍繞長跪合掌是身業清淨,口說偈頌、稱揚贊歎是口業清淨。能勸請之人,應以身口意三業清淨,運用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當年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在多演林中獨坐一處,入甚深禅定,觀察世間,心中思惟:“我所證悟的微妙之法最極寂靜、難見難悟,絕不是用分別思量所能了知、所能了解的、所能明白的,唯有諸佛才能證知,唯佛與佛方能證知的。必須要達到這種境界的,凡人是不可能理解到的。如果我為眾生演說此法,他們全都不能了知,唐捐其功 無所利益,所以我應默然而住。”世尊就要默然、入般涅槃。世尊又作念:“過去諸佛,常在梵王勸請,方轉法輪。”於是世尊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此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見到光明,承佛威神,馬上明白佛為何默然,也就是說,明白佛的心意。他對大眾說:“世間眾生善法損減,惡法增長,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默然而住,不轉法輪,我們應當去勸請如來。”於是大梵天王率領六十八拘胝梵眾來到佛前,頂禮佛足,右繞三匝,站在一邊。對佛請求說:“世尊,現在眾生善法損減,是何緣故呢?是因為如來為一切眾生,而求無上正等正覺,但是現在成佛,默然而住,不轉法輪。善哉世尊,善哉善逝,願您為眾生起哀愍心而轉法輪,應當會有很多的眾生,能因此悟入甚深之法。”這是大梵天王首次來請佛來轉法輪。世尊聽了以後還是默然而住,還是在那裡入定。梵王與諸天眾以天栴檀末香,以及沉水香末供養佛後,供養佛以後就隱沒不現了。
大梵天王回去以後,到釋提桓因的住所對釋提桓因說:“世間眾生處在生死黑暗叢林,善法損減惡法增長,這是因為如來棄之不轉法輪。”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因緣聽聞佛法,眾生善根不夠;沒有因緣聽聞佛法,所以才是惡法增長善法損減,我們應當去勸請如來轉大法輪。因為諸佛如來若不勸請,皆悉默然,所以為了讓世間眾生敬重佛法,我們應該去請佛轉大法輪。於是大梵天王和釋提桓因以及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光音天、廣果天、遍淨天、淨居天、乃至色究竟天,在深夜裡,雖說是深夜,但是光明照耀,他們來到多演林,頂禮佛足,右繞三匝,站到一邊。這時候釋提桓因以偈頌來勸請如來轉法輪:“世尊降伏諸魔怨,其心清淨如滿月,願為眾生從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間。”釋提桓因說完偈頌以後,釋迦牟尼佛還是默然。大梵天王就對釋提桓因說了,你不該這樣來勸請,意思誠心還不夠。大梵天王接著就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向佛以偈頌曰來勸請佛:“如來今已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間根熟有堪度,惟願世尊從定起。”就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成等正覺,智慧光明可以普照普利一切的眾生,世間的眾生現在根機已經成熟了,能度所度根機成熟了,惟願世尊來為我們轉大法輪。世尊仍然沒有答應,但是他對梵王說了兩個偈頌:“我證逆流道,甚深難可見,盲者莫能睹,故默而不說,世間諸眾生,著彼五塵境,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第一個偈頌就是說,我已經證得逆生死道,而且甚深難見,究竟圓滿,但是眾生因為著世間法,猶如盲者看不到這種光明,不肯深信佛法,所以我默而不說。也就是我,說了大家也不肯聽,也不能接受。“世間諸眾生,著彼五塵境,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因為世間的眾生,他們只執著於世間法、執著於五塵、執著於欲望,這個出世間法這個大法,他們是不肯承受的、是不肯擔當的,所以我不如默然。
我們想想世尊當年的這種狀況,真的就是我們現在這樣的,我們現在學佛的,昨天還給大家稍微做了這個方面的開示。想想我們現在學佛的,能夠到寺院裡來的信眾確實不少,我們在南方的城市,在平原地區還是比較少一些的,在南方的這種非常有靈氣的地方,我們看這個學佛的眾生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們學佛不是學的逆流道,而是隨順世間的五欲六塵。初一、十五也來拜佛,拜佛的目的是世間法,是有所求,而不是為了放下、為了求圓滿菩提。我們居士每天念經,只是學的都是自己的所求,念經都是為了自己、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使一些想學佛的、想求佛法的光明的,但是知見不對,總是依文解義,錯悟如來的真實義。每天都是我讀了多少經,讀經多的生起貢高我慢,稍微了解一點經義的更加的貢高我慢,而不是依照經教來修行、來看到眾生的心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心和慈悲心,而是讀的經越多越是增長我慢,都是依佛法來修世間法。我們說佛法在世間,但是不要忘了,不離世間覺。佛法是要入世,必須要入世,但是我們的入世是為了覺悟,決定不是和世間法混為一體。出世間法最後入了世以後,和世間法混為一體,不對的。我們是在世間法、在種種的事相當中去覺悟;在種種的事相當中,體悟心佛眾生的平等,發起慈悲心來修出世間法,我們應該是這麼來修行。
好,我們再回到經文當中來。梵王帝釋以及諸天眾聽了世尊說的偈子,心裡無比憂愁,都隱沒不現了。後來梵王觀到摩伽陀國有很多外道,對於地水火風空橫生分別,這些外道雖然也是修行,但是他們修行分別、把邪見當作正道,不過這些外道當中還有一些可度之人。於是梵王又來到佛前,頭面禮足,圍繞三匝,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頌勸請世尊:“摩伽陀國,多諸異道,因邪見故,種種籌量,惟願牟尼,為開甘露,最清淨法,令其得聞。”此時世尊,觀見一切眾生有上中下三種根機,有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就像水中的草,有的未出水、有的與水面齊、有的已經出水。對於邪定聚的眾生,世尊說法或者不說法,這些邪定聚的眾生畢竟不知。因為邪定聚他們不知出離、不知正法,這些一類的眾生稱為邪定聚,所以世尊說法或者不說法,這些邪定聚的眾生畢竟不知出離。對於正定聚的眾生,這些正定聚是指這些大菩薩們,他們必不顛倒,世尊說法不說法他們都能了知。對於不定聚的眾生,這個是關鍵,而且不定聚的眾生占的比例特別大,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不定聚的眾生占的比例特別大。這些眾生有善根,想發善心、想發慈悲心、想修道,但是因為遇緣不同,他遇到障礙、遇到惡緣他就會退,遇到勝緣,他的心就會更加的猛利。就像《地藏經》中講的性識無定,都是隨因緣,都是由因緣來決定。這些不定聚的眾生,如果遇到佛轉法輪,他們遇到這種大的因緣,就能生起大慈悲心來。所以世尊說道:“我本欲為此等眾生,轉於法輪,故出於世。”這就揭開了謎底了。然後以偈頌告訴梵王:“我今為汝請,當雨於甘露,一切諸世間,天人龍神等,若有淨信者,聽受如是法。”大梵天王聽了之後肯定歡喜踴躍,因為眾生有救了。頂禮佛足,繞無數匝,這也是法喜,繞無數匝。地神當時也知道了這個好消息,將如來受梵王勸請轉法輪的消息告訴了虛空神,在一瞬間,經虛空神輾轉相傳到了色究竟天。就這樣,世尊首先來到鹿野苑初轉法輪,我們說度五比丘。
世尊初轉法輪,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先說四谛法。這四谛法,雖然是對五比丘等小乘根性而說,但是其理通於大小乘一切佛法,也就是說,四谛通大小乘。苦集滅道四谛,這個四谛通藏通別圓。雖然這是四教共談,但是又有原則性的不同。所謂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和無作四谛,這個四谛就是藏通別圓所攝的。分別是藏通別圓所攝,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講。
藏教所明的是生滅四谛。藏教就是小乘教法,小乘教叫藏教,大家不要誤認為是藏傳佛教,這裡的化教四儀這個藏教是小乘教法。藏教所明的生滅四谛,苦谛是指三界二十五有,逼惱眾生的身心;集谛是指六道眾生受苦,是由於貪嗔癡的煩惱驅動,造作惡業所積聚的;道谛是指以戒定慧三學,對治貪嗔癡的煩惱;滅谛是指滅盡三界煩惱,證得偏空法性。這以上的苦集滅道四谛都是有為之法,苦谛和集谛生,則道谛和滅谛滅;道谛和滅谛生,則苦谛和集谛滅,所以叫做生滅二谛,這是藏教的生滅四谛。
學了藏教的生滅四谛,就可以了知煩惱不可以不斷、生死不可以不出、道品不可以不修、涅槃不可以不證。不論什麼人都有離苦得樂的願望,要想離苦得樂,必須要先認清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世尊講的四谛法門明白的告訴我們,三界二十五有是苦,煩惱是苦因,修道可以滅苦,證得了寂靜涅槃才是真正的安樂。世尊在說華嚴之後十二年中所說的阿含等經都屬於藏教所攝,這是藏教的四谛。
我們再來看通教所明的四谛,叫無生四谛。無生四谛的苦谛,是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如幻如化,不是實有,當體即空。既然是空,當然就不能逼惱身心。明白了它是如幻如化的,那就不能逼惱身心了。通教的集谛,是說明見思二惑所造善惡諸業,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它的全體都是因緣所生,因為自體都是空,既然全體是空,那麼空與空也就無所謂積聚了。都是空,空和空還有什麼積聚?生死是苦,煩惱是集,既然所對的苦和集本無自性,當體即空,那麼能對治的道谛也本來是空。生死煩惱本來是空,這個空就是無生,既然無有生,那麼哪還有滅呢!這就是無生四谛說明的道理。
這裡我們必須要說明,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無生四谛所明的空,指的是性空,是為了幫助眾生破除見惑思惑,見真谛理。千萬不要把這個空理解為無因無果、無有一切法。如果你執著沒有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那就是外道所執著的斷滅空。也就是說,這裡所說的空,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和合而成的,它沒有一個本體的存在,相有性空。如果我們要是認為頑空,那我們就會著外道的斷滅空、頑空,那這個就是入邪道了。會使人永遠墮落在三惡道中,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這是通教所明的四谛,佛在說阿含經之後,通教講了八年,所說的有《維摩經》《金光明經》等方等經,這都是屬於通教所攝。
第三是別教所明的無量四谛。眾生之苦,苦集嘛,苦集滅道,眾生之苦無量,眾生的煩惱無量,菩薩所對治的法門也無量,六度萬行,菩薩對治的法門也無量,這是道法嘛。法門既然無量,由法門所趣入的指歸也無量,所以說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這是屬於別教所攝,就是般若部。佛用了二十二年所說般若部。
第四是圓教所明的無作四谛:苦集滅道即是實相。實相之理非造作而後有。非造作而後有就是什麼?本具的佛性。我們眾生本具佛性,所謂天然之性德,所以稱為無作四谛。
圓教的苦谛,是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煩惱皆是真如,實無苦相可捨。怎麼理解呢?就是一切的相是由性所現的,見相即見性。捨相了以後,那性在何處?所以見相即見性。所以它的這個圓教的苦谛,實無苦相可捨,就是我們說的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無煩惱怎麼見菩提?所以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所以由煩惱就能見菩提的性德,以這些苦相即可以見到性德。集谛是觀一切眾生惑業,性體本自清淨,實無招集生死相可斷。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沒有生死相可斷,眾生本來是佛,本自清淨,這是集谛。道谛是觀諸法皆是中道,離二邊邪見,無煩惱惑可斷,實無菩提道可修,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佛法的中道也不是中間的中,也沒有一,所以說也不能說一,最後說不二法門,離二邊邪見。滅谛就是觀生死涅槃,體本無二。實無生死苦可斷,也無涅槃寂滅可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圓教的無作四谛。
佛在說二十二年般若後,在最後的八年中所說法華涅槃諸經,這屬於圓教所攝。圓教佛講了八年時間。世尊在鹿野苑初轉生滅四谛法輪後,又轉無生四谛輪,接著是無量四谛輪,最後轉無作四谛輪。其實世尊不只是在示現的八十年中恆轉法輪,同時還分身無數,分身百千萬億,在十方世界做道場,成等正覺轉大法輪。所以《華嚴經》中說:“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沙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分身無數,到十方世界做道場。
大家可能心裡會想,佛出現於世的本懷就是為了說法度眾生,為什麼還要梵王幾次的啟請才轉法輪呢?這是因為世間的凡夫難以理解佛法,如果佛不請自說,沒有人聽得懂,不但不會生信而且反而會謗佛,造作惡業,所以佛要等機緣成熟才能說法,這樣眾生才會生起難遭遇想,繼而對佛法生起恭敬之心,用功辦道。
就像我多次講,眾生機緣不成熟,不要盲目的把佛法強灌於人,不要綁架,拿著佛法去綁架別人,這樣眾生不但不會信佛,而且還會造業。因為佛法是出世間的理,眾生的機緣不成熟他是不能相信的。不是他沒有根機,而是有根機也要等因緣。出世間的法,不是這些沉溺於世間的五欲六塵的人他肯接受的。我們都深有這種體會的,佛法講的是讓我們放下,放下五欲六塵,放下這種享受,吃適當的苦,用智慧鍛煉我們的出離心。你讓大眾們、你讓根機沒有成熟的眾生去放下安逸的生活,放下他的大房子,到寺院裡面來不開空調不開風扇,蚊香也不能點,還要任由蚊子吃喝,你讓他們這麼做,他們會說難聽話的,會謗佛的。所以必須要等到他們的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個重要性,他們認識到真理對他們的利益、他們的受用,他們才肯去做、肯去耐心地聽。還有,你隨隨便便的就把大法、把好東西告訴他了,他也不肯珍惜。我們都有這種感覺,得來容易,再好的東西,一段時間我們也會棄之不顧了。
為什麼說我們現在對經書都不夠珍惜?就是因為現在經書的泛濫,大家沒有智慧去修功德。一聽說印《地藏經》功德很大,都成千上萬地印,造成了《地藏經》的浪費。我們寺院每天都要回收這些破損的經書、還有破損的佛像。沒有辦法,讓我們的居士師傅們專門蓋了一個佛堂,這叫佛堂,專門放這些廢棄的經書和廢棄的佛像。有的人供佛,現在任哪裡都是佛具店,幾百塊錢請了供養到家裡,感覺到對自己沒有利益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了,就往路邊一扔。我們的師父們或者居士們看到了,趕緊都請到寺院裡面來,現在也堆積的太多,也為了讓大家生起恭敬心來,師父讓我們的工人師傅們蓋了一個佛堂,專門來供奉這些廢棄的經書和佛像。能修補的我們盡量修補,不能修補的我們安置在佛堂裡面,把它密封好,有人天天專門去上上香,這樣我們對佛法、對佛菩薩生起恭敬心來。
今天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大家沒有智慧,只是為了自己去修福報、去修功德,得來的太容易,所以就會隨之任之的放棄。
所以佛非常的有智慧的,智慧圓滿,要讓眾生生起難遭難遇之想,看看你們會不會生起恭敬心來,這是第一個;另外,佛不請自說會遭外道的誹謗。外道都是執著自己的法,無論有人請或者無人請都會為人說,如果佛不請自說,外道難免會譏諷佛,譏諷佛偏愛自己的法門,想讓人們都來擁護。
記得在講《彌陀經》的時候,我們就講過馬祖道一的公案,呂純陽他已經得到我們所謂的佛教的開悟,但是他不是我們這種佛教的這種大悟。他到馬祖道一的道場,在門外聽馬祖道一講法,心裡不太佩服,他就和馬祖道一辯法,最後馬祖道一幾句話,這個呂純陽就敗下陣來,最後恭恭敬敬的頂禮馬祖道一,聽馬祖道一把經講完。最後他深感大解,他要拜馬祖道一為師,馬祖道一就對他說了,你在道教裡度化眾生比在佛教裡度化眾生,所度化的眾生數量更大。也就是說,你心可以是菩提心,外相道士的身的、道長的身的。
所以一切的祖師大德們、佛對於諸法不著不愛,都是為了悲憫眾生,不是執著佛法、執著自己的法門。我們佛法裡面法門和法門之間互相不和、互相的爭辯、自以為是,而忘了我們的究竟目的是為了悲憫度生、度化眾生,不是執著各自的法門的。法門是幫助我們了脫的,不是我們執著的。佛講的法,法法皆為第一,都是度化眾生的。我們找一門適合我們自己的佛法,但是也決定不能誹謗其他的法門。只不過就是因為眾生的因緣不同、根機不同,選擇自己所修學的法門,這樣就對了。所以佛對於法不著不愛,都是為了悲憫眾生,有請佛講法者,佛便說,所以佛不會無請而轉法輪。不是我們現在用著佛法來做網紅,為了佛法而顯示自己,這樣我們一定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講經說法、轉法輪,一定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去做明星、去做紅人,這樣有悖於佛的良苦用心。
再有,請佛轉法輪能令眾生修福。勸請佛轉法輪的人,如同菩薩一樣生起悲憫眾生的心,希望眾生能夠得到安樂。雖然眾生還未得到,但是有這樣利益眾生的念就已經成就了大福德。就像我們看的公案,給孤獨長者發心建祇園精捨,當時精捨還沒建好,正在籌建中,天空中就出現了長者的宮殿了。所以我們請轉法輪,眾生雖然還沒有得到利益,但是我們這個心已經生起來了,就已經成就了大福德了。
《寶積經》中還說,因為天人大多都歸依梵王,認為自己都是梵王所化生,梵王是世界上最尊貴的,除了梵王沒有人能造世界的,所以佛以神力讓梵王前來請佛說法,這樣眾生看到梵王都歸依了佛,那大家就要更加敬仰佛了。由此可知,請轉法輪對於佛法的弘揚是非常重要的。還有,我們請轉法輪,我們學佛,所以一定要為社會做個表率,身教勝於言教,不要口口聲聲的說,我是學佛的我是吃素的,最後自己真的是吃素的。這個吃素就是不好好學佛,對社會沒有作用,你是吃素的。
不但佛住世時我們要請轉法輪,就是佛滅度後,如果有能代佛講經的法師,我們大家也要請轉法輪。為什麼?大家一定要明白,如來正法是世間明燈,有如來正法的地方就是光明所在,猶如塔寺。就像我們這個地方講經,光明智慧之燈就在這裡出現,這個地方就是光明遍照。同樣別的地方有講經說法、有正法的存在,那個地方也是光明所在之處。世間眾生在這正法光明的指引下,就可以走上解脫的大道,割斷煩惱了脫生死。所以請轉法輪,不但能使勸請之人消除以前誹謗佛法的業障、生起慈悲的善根,而且能促進佛法的弘揚,利益眾生。我們曾經造了種種的惡業,現在我們只要能讓佛法的光明放大,放大光明,那我們的罪業就可以消除了。
在師父剛出家的時候,請法師講經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師父就經常被其他的寺院請去講經,那個時候大家都以請講經的法師而為責任。現在最近幾年,請法師講經感覺到是越來越少了,因為現在是經濟社會嘛,總怕法師出去講經,會把這個道場的信眾給帶走,影響這個法師的名望、影響當地寺院的收入,所以我們還都是用世間有為法來看問題的。你用大的心量去請轉法輪,給大家說,反而你的這種智慧、你的這種光明不會比講經法師少的。所以我們要用佛法、用智慧來看待問題,不能用狹隘的世間法來對待這些現象的。
大家都知道,佛法在我們這個世界已經流傳兩千五百多年了,還有一種算法是已經三千多年了,之所以佛法能流傳到現在,之所以我們今天能聞法修行,就是因為這麼長的時間以來,有無數的佛弟子,克服種種的困難,不停地轉動法輪。那麼作為佛弟子,我們現在以及將來的眾生能聞到正法,依照佛的教導去修行,了脫生死,我們就應當負起轉法輪的責任,像普賢菩薩那樣發大願、起大行,請轉法輪。所以要以最至誠的心,請法師、能說法的人宣講佛法,讓佛法不斷的在世間流傳,讓佛種永遠的發揚光大。
好,我們看最後一段經文: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這是總結請轉法輪無有窮盡。普賢菩薩以殊勝願力,常勸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轉正法輪,所請之佛無盡,能請之心也無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