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不如行佛,行佛不如做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最重要的,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希望我們落實、行動,希望我們實踐“法”,信解行證。一切的行法中以般若為核心,所以佛陀用了22年談般若。體會般若需要空掉自己,以佛的知見真正介入佛陀的生命境界,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看清這個世界。佛說他成佛的境界是想讓我們證得、受用這個成熟的境界。我們的希望在未來,因為我們的佛性與諸佛平等,我們知道般若並堅持實踐般若。

  我們生生世世的行動需要安住於般若,在判教(見注釋)中般若屬於“始教”(見注釋)。任何人都要從“色受想行識”開始修,證得究竟涅槃和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為究竟,這樣我們的人生規劃會更穩當。

  我們證得了般若就證得智慧與生命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是《華嚴經》描述的境界。《華嚴經》為說明佛的境界,一一舉出了整個三界眾生所有生命形式,並把他們生命的因和解脫法講出來。

  我們可能會有個疑問:佛陀為什麼一生說了那麼多不同門類的法?

  《華嚴經》呈現了佛陀完整的教誡,它的宗趣是讓我們如實了解佛的境界,對成佛生起信心,讓我們理解生命和生活,實踐生命和生活,最後超越從而成佛。《華嚴經》之所以完整,是因為呈現了佛的境界——生命最高原則,一切眾生最究竟的安樂所在。

  《法華經》就是佛陀在此境界中對於整個教法的評判,以及他自己所受用的境界。所有的法都是一乘(見注釋),都是佛境界。

  佛陀以契機說《阿含經》,以究竟說《華嚴經》《法華經》,以實相般若的實踐方法說《般若經》,談智慧的本體。它們各自有其偏重點,缺一不可,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教誡的精神。

  【注釋】

  判教:在佛教中根據義理的淺深、說時的先後等方面,將後世所傳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類別,以明說意之所在的叫做判教。又作教判。判教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到了隋唐還繼續盛行。

  般若屬於“始教”:唐·法藏立小、始、終、頓、圓五教︰謂《阿含》為小教,《般若》為始教,《楞伽》為終教,《華嚴》為頓教與圓教。

  一乘:一乘,又稱‘一佛乘’。系與‘三乘’相對的教法。三乘教法謂眾生在修習佛法時,有聲聞、緣覺、菩薩等三種差別,而一乘教法則謂小乘之聲聞、緣覺教法到最後亦終將與菩薩乘的行者相同,都將成佛。因為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教法只是一種權巧方便,並不是佛陀的本懷。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世的目的,是在引導一切眾生終皆成佛。因此,以成佛為最終歸趨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這種主張是《法華經》最主要的特色所在。《法華經》︰“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並且以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三乘,而以大白牛車比喻一乘。

  《心經》墨寶:繼程法師

 

上一篇:“食不言,寢不語”的真正原因
下一篇:達真堪布:我最愛的人,在輪回裡傷我最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