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裡,講到孝順父母,有三個層次:初品的孝順父母,是甘旨奉養,讓父母在生活上獲得適度的孝養,沒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為人清白,事業成功,名利雙收,道德令人敬重,讓父母祖宗都得到榮耀,這是中品的孝順;第三是上品的孝順,就是引導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後,也能有好去處,這是最上品的孝順。
——星雲大師
不是把身體放在老人身邊就算盡孝,而是要用我們的心去體貼他們的心,看到他們生命的精神需求。因為老人家上了年齡,身體肯定是不如年輕人,怎樣照顧他的身體都沒辦法,這對於人類來說是最大的精神折磨。唯一能改變的是心,所以我們要把父母的心當作小孩去呵護。
真正的盡孝,是能夠將孝落地,能夠說服自己,能夠在父母身後真正地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他們,看到他們生命的提升,能夠讓自己的祝福不是安慰自己,而是為父母的生命帶來更多不可思議的提升,我覺得這才是孝的核心理念。
父母對孩子永遠都不放心,這是一種情執,因此我們修行的時候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修捨心。所謂捨心,就是“願諸眾生遠離親疏愛憎,住平等捨”,可以理解為: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認為和一切眾生平等,沒有分別心。
平常社會中定義的孝,只是對父母身體及物質方面的滿足,很少有人能夠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父母晚年的生活大概有二三十年,真正在臥床不起的時候,無論我們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盡可能地守在他們身邊。但是平常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所以孝順與否關鍵在於發心。
從歷史的角度看,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從宇宙的層面看,我們把所獲得的資源再回饋父母,這種方式就是盡孝,因為我們關心父母的靈性成長。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真的不是為自己而活,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深如大海,如果我們管不好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是不孝。就好像我們自己不行善業,走在了父母的前面,這就是不孝。所以孝是什麼?是對因果的遵循。
在《孝經》中說:真正的孝是對父母精神生命的滋養。可能在這方面只有人類才能做到,能夠給他們內心一些真實的東西,這是大孝。
孝就像木頭、柱子一樣,立木支千斤!所以孝道是要立的,整個房子都是靠柱子支撐起來的,世間也是要靠孝道支撐起來的。沒有孝的世間不可能有文明,只能退步;一個家庭沒有孝道,不可能有傳承;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沒辦法致知格物,沒辦法把自己與生俱來的習氣、秉性化掉,達到人生的進步。
後半部分來源:如孝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