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中的“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改惡修善是佛教根本教義。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為人生是由久遠生死相繼而來,今後還須經無數生的修行,以至於成佛;其間最主要的是消除以往無量劫中所造的罪惡,發願今後精進修行,永不退轉。因此,修西忏法便成為大程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歷來通行的忏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忏悔罪過的儀式;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

  忏悔罪過的儀則: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其後蕭齊竟陵王蕭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至梁代有《大通方廣忏》。梁·武帝曾制忏二部,一名《六根大忏》,今不傳;另一名《六道慈忏》,即今所謂《慈悲道忏法》,又簡稱《梁皇忏》。故梁陳之際,忏法繁興,據《廣弘明集》載:有〈涅般忏〉〈六根忏〉〈般若忏〉〈金剛忏〉〈法華忏〉〈金光明忏〉等等。

  現在所通行的有《梁皇忏》、《萬佛寶忏》和唐·知玄所撰《水忏》。

  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場忏法》,原因是當時僧人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般經》、《楞伽經》等,制斷食肉,並令諸僧七日忏悔。(見《廣弘明集》)。世訛傳是梁武帝令寶志禅師篡輯,以度王後墮於蟒身之厄。這是宋人附會之談,不可置信。至於《水忏》的撰述,世傳知玄的前世是漢代的晁錯,誤斬盎,因此現身患人面瘡,痛苦異常。經異人指示,修此忏法,以水洗浣,二得解冤愈疾。這是宋人的附會。考其文字,實是節錄宗密所撰《圓覺經道場修證忏》而成,並非知玄自撰。

  修習止觀的忏法:創始於天台宗智者大師,就是《摩诃止觀》中所說四種三昧的【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也就是《法華三昧》、《方等三昧行法》、《請觀音三昧行法》、《金光明三昧行法》。其行法見於《國清百錄》。唐· 荊溪湛然又作了一些《補助儀》。其組織的程序是:一嚴淨道場;二淨身;三三業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贊歎三寶;六禮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繞;九誦經;十坐禅正觀實相。後代天台宗學者又遵照這樣組織形式,編輯了許多忏法。如我們最了解的是宋·知禮撰的《大悲忏法》;明·智旭撰的《地藏忏》等。到了清代,忏法就更多了。天台宗制定忏儀的主要目的:是借禮敬、贊歎、忏悔以安定心思,然後從誦經、坐禅兩方面正觀實相,如是周而復始,以達到證悟。但是後世只注重禮拜、忏悔,而廢止了誦經與坐禅,是捨本逐末,完全喪失了天台宗止觀要旨了。

  無論忏悔罪過或修習止觀,都是佛教徒自己修行的方法,而不應該成為替他人作佛事以謀求財利的手段。根據佛的教導,凡是在家信徒要修積功德為他人(生與死)祈福,只有齋僧一法,漢唐以來一直遵行。僧人自己日常修持忏法以滅罪生慧,施主供獻飯食以增益福德,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其後僧人平時不能自修,遇有信徒施捨飲食或財物時,心生慚愧,於是日修持忏法。其後逐漸演變成為施主給與財物,指定僧人修何忏法,誦何經典的習慣。於是忏法成為寺院謀財的佛事,形同貿易,全無功德而言了。

  在禅宗和淨土宗盛行以後。禅宗以直接參究心性的本原為要務,淨土宗以專心念佛願求往生為目的,於是此二宗的主要修習儀式,不是禮拜忏法,而是於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外,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念佛。這叫做【打禅七】與【打淨七】(【打念佛七】)。在有些知名禅宗寺院,每年冬季都要舉行【打七】活動。(或一七;或七七)。

 

上一篇:大安法師:一句佛號就能收攝散亂的心
下一篇:劉素雲:心定的四個層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