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前面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妙法蓮華經》的五重玄義,對於這部經的大義有了大致的了解,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正釋經文。
晉朝的道安法師彌天高判,把經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本經共二十八品,智者大師的分法是:第一品是序分;從第二品《方便品》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的第十九行偈,總共是十五品半是正宗分;流通分就是從第十七品後半部分,加上後面的十一品,這十一品半是流通分。
序分是敘述一部經的緣起。序分有通序和別序,通序就是指的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這六種成就。諸經之首都有,因為都有,所以稱為通序。有這六種成就,就能證明此經是佛所說,不是外道所說,所以也稱為證信序。別序是一部經的發起之因,因為諸經發起因緣各各不同,所以稱為別序,也稱為發起序。
我們先來看本經的通序。通序是從“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到“各禮佛足,退坐一面”這是本經的通序。大家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
如是,是證信之辭。阿難尊者在集結經典的時候,大眾說:“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阿難回答:“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所以如是表信順,是信成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所以信成就居六種成就之首。
諸經之首雖然都安如是,諸經都有如是,但是如是中,同中有別,這個大家一定要體會。藏教經的如是,是信順的偏空之理;通教經的如是,是信順即空理;別教經的如是,是信順次第理;圓教經的如是,是信順圓頓中道理;本經是純圓教,是信順圓融三谛理。
如是又是指法之辭,就是“如是《妙法蓮華經》,是我阿難從佛親耳所聞”,所以這裡的如是通指下文全經。
我聞,就是聞成就。我聞的意思是說“此經乃是我阿難親耳從佛所聞,是耳提面命,親承佛陀金口施教,不是道聽途說、輾轉傳聞的”,這裡阿難自稱為我,無我見我慢。這個我,是隨順世間假名稱的我,所以這裡的我,不是凡夫的妄計為我、也不是外道的邪執我,是無我之大我。
聞,是由耳根來聞,應當說是耳聞,為什麼這裡說是我聞呢?這是因為耳根是六根之別,我,是六根之主,我含攝六根,我包括了六根,這裡舉總攝別,所以說是我聞。阿難尊者以我、無我、空有不二之真我,空有不二這是真我,不住空不住有。聞、無聞、空有不二之真聞,來聞世尊金口宣說的《妙法蓮華經》。
一時,就是時成就。佛說法都是有一定時間的,為什麼沒有說某年某月某日呢?這是因為佛說法有時天上、有時人間、有時龍宮,天上的時間和我們人間的時間不同,況且天竺國與中國記載時間日期的方法也不同。既然佛講經的時間不能確定在某年某月某日,所以就用一時。蓮池大師說:“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意思是說,弟子們善根成熟,感得佛現身說法,佛把法說究竟了,弟子們聽明白了,師資道合、說聽周足,這就稱為一時。
佛,這是主成就。佛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者,覺含有三覺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於凡夫的昏迷;覺他,不同於二乘的自利;覺行圓滿,不同於菩薩的執著兩邊。三覺圓滿、萬德俱備名之為佛。這裡的佛指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這是處成就。王捨城是摩竭國的都城,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中說,在阿闍世王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做摩竭陀國王的時候,都城是在上茅城,不是在王捨城。當時上茅城百姓家裡經常失火,一家起火就會殃及四鄰,人們的心不安,怨聲載道。國王說因為我沒有德,使得百姓遭受禍患,要修什麼樣的德才能避免呢?大臣們就建議,是大王德化百姓不嚴,請大王制定嚴格的制度,來懲罰這些有過失失火的人,如果再有家裡失火,就讓他們搬到寒林去住。這個寒林就是丟棄屍體的地方,被人們稱為不祥之地。到寒林裡去,就如同被捨棄的屍體一樣被捨掉,所以也沒有人願意去,這樣大家都小心翼翼了。由於國王下了這樣的命令,人們都非常的謹慎,不再失火了。沒想到的是,百姓家裡不失火了,而王宮卻失火了,這個國王治界很嚴,他就自己搬到寒林去住了。搬到寒林去以後,當時的吠捨厘國的國王,聽說頻婆娑羅王住到了野外,他就召集他的軍隊來討伐。頻婆娑羅王聽到奏報之後,於是就在寒林建城而居,因為寒林是國王先到這裡居住,所以就稱為王捨城。本來是別人捨棄屍體的地方,因為國王自己懲罰自己,搬到這個寒林去住,所以就稱作王捨城。
王捨城是都城的名字,耆闍崛是山的名字,耆闍崛山不在王捨城內,在王捨城東北十四五裡的地方。耆闍崛山譯為中文是鹫頭山,也譯為靈鹫山,由於這座山的山峰像鷹鹫,所以就稱為鹫頭山。智者大師解釋說:“前佛今佛都居住在這座山上,佛滅度後羅漢住,佛法滅後辟支佛住,無辟支佛後鬼神住,因為是聖靈所居,所以就叫做靈鹫山”。
我們再來解釋住。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從事相來說,住就是指佛居住在山中教化眾生,從理上來說,住就是以能住之智居所住之理不落二邊、鹹歸中道。空不執著、有也不執著,不落二邊,鹹歸中道,這就是處成就。
下面我們介紹眾成就。與會的大眾分為三類:第一是聲聞眾,第二是菩薩眾,第三是雜眾。好,我們請看經文: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聲聞眾中包括比丘眾和比丘尼眾,首先來介紹比丘眾,再介紹比丘尼眾。與,是共的意思,大比丘有七種共相:共一佛世時、共在一處所、共持具足戒、共一心智、共一無漏正見、共修七科道品、共證解脫,有這七種共相,所以稱為與。大比丘的大,梵語摩诃,我們都知道摩诃是大的意思,大含有三義:大、多、勝。這些比丘都被天王大人所恭敬,比如憍陳如是梵王之師,迦葉是帝釋之師,所以說是大;遍知內外經書,見識多廣,所以說是多;超出九十五種外道之上,所以是勝。比丘是梵語,含有三義。乞士,外乞食以資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第二是破惡,修戒定慧三學,破身口意十惡;第三是怖魔,比丘登壇受戒,白四羯磨完畢,得無作戒體,成比丘性,入僧寶數,此時地行羅剎高聲唱言:“這裡有善男子,如法出家,受具足戒,當使諸天增勝,修羅減損”,空行夜叉聽了以後也如是唱言,聲音傳到四天王天,天人也如此唱,輾轉能夠傳到梵天,魔王在他的宮殿中聽了以後,因為此人能出三界能夠化導眾生,魔王害怕自己的子民會減少,所以心生恐怖,這就叫做怖魔。
大比丘眾這個眾,梵語僧伽耶,譯為和合眾,有六種含義: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诤、意和同悅,眾含有六合敬的意思。萬二千,標明比丘的數目。俱,萬二千人俱這個俱,意思是說,這一萬二千大比丘都聚集在此處。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比丘是羅漢因,羅漢是比丘果。比丘有三義,阿羅漢也有三義,第一是應供。比丘因地是乞士,外乞財資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這裡因地是乞士,所以果位就名應供。因地乞食資養色身,證阿羅漢果,應受三界人天供養,這是乞食果;還有內乞法財以資慧命,證阿羅漢果,以法普施眾生,也就是普應法供養,這是乞法果。
第二是殺賊。殺賊就是斷見思煩惱,也就是殺盡煩惱賊。因地是破惡,斷身口意十惡,果位即能殺見思煩惱賊,所以殺賊是破惡果。
第三是無生。阿羅漢見思煩惱已斷,三界無受生之處,再也不會受生,所以稱為無生。我們凡夫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輪回六道,都是由見思煩惱所致。阿羅漢斷盡見思煩惱,當然不會再來受生。
無生是怖魔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眾生有見思煩惱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是魔王的子孫眷屬,如果能證得無生理,就不會在三界受生。超出魔王的管轄范圍了,並且還能勸化其他的眾生修學佛法,使魔子魔孫減少,所以說無生是怖魔果。阿羅漢是總說,下面的經文是別說,都是贊歎阿羅漢的功德。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是贊歎殺賊,阿羅漢三義殺賊;逮得己利是贊歎應供;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是贊歎無生。我們一個一個的來釋義。
諸漏,諸包括三種,有三種漏:欲漏、有漏和無明漏。欲漏就是指欲界的眾生這些煩惱,欲界眾生之所以住在欲界,就是因欲煩惱。因為欲界煩惱,造作種種的惡業,不能出離欲界。欲界的煩惱主要是對欲望的執著,沉溺於欲樂之中不能自拔,這是欲漏。第二個是有漏,指的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對於欲望的執著沒有了,但是還是執著有,所以稱為有漏。什麼是無明漏呢?三界眾生,無論是沉溺於欲還是沉溺於有,都是由於無知之力所造成的,三界無明就稱為無明漏。
諸漏已盡,就是說三界中的這些煩惱都沒有了,煩惱的現行、煩惱的種子全都消滅了,所以也就是無復煩惱了。不會再有煩惱了,也就是殺盡煩惱賊,這就是贊歎殺賊;逮得己利,阿羅漢斷盡見思煩惱、證有余涅槃、了脫分段生死,這才能稱為己利,真的是大的利益,己利具足才能應供,這就是贊歎應供;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這是贊歎無生。
有結,有就是二十五有受生處,這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是四惡趣的四有;再加上四大洲的四有,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再加上六欲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忉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這是十四有。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淨空天、和無想天,色界七有。無色界四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總共是二十五有。結,就是生二十五有之因。盡諸有結,就是生二十五有之因都沒有了、都盡了,心得自在。自在就是什麼原因?定慧具足。
我們今天不自在,心不定,心總是被種種的欲望、種種的因緣所左右,所以我們沒有自在。如果你能夠定慧均等,你自己的心能做得了主,那才是真正的自在。心得自在,就是定慧具足。既然二十五有受生之因都盡了,並且定慧具足,那麼何生之有呢?所以得無生。
下面是列舉出居上首阿羅漢的名稱,總共列舉了二十一尊,大家請看經文: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捨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㝹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解釋。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阿若譯成中文是無知,這個無知可不是無所知,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意思,而是知無,這是倒裝句,是知無的意思。這個無,是作滅作空來解。有的經論把阿若譯為了本際,或者是知本際。本際是什麼意思?就是諸法性空的意思。如果從依真俗二谛來說,知本際就是知真,通達真谛;如果依苦集滅道四谛來說,知本際就是知滅的意思。這裡的憍陳如就是知滅。憍陳如譯為火器,火有兩個含義:一是照,照明照亮;二是燒,燃燒的燒。照則暗不生,燒則物不生,所以㤭陳如是不生的意思。
很久以前,佛還在因地做菩薩時,當時正值饑荒之年,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佛就化作一條大魚,閉不喘氣,裝死來供養眾生。有五個木匠,最先拿刀來砍魚的頭,佛心裡發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先來度化他們,這是佛成道後先度五比丘的因緣,憍陳如就是五比丘之一。釋迦如來作太子的時候有五位侍者,憍陳如是其中之一,太子出家後,他們奉淨飯王的命令,和其他四位侍從陪伴太子在樹林中修道。這五個人當中,有的贊成修樂行,有的贊成修苦行。當悉達多太子修苦行的時候,贊成修樂行的就離開了。太子每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皮包骨頭,但是也一無所獲。於是就放棄了極端的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供養的乳糜。看到太子接受乳糜,放棄了苦行,這些贊成修苦行的侍者也都走了。太子吃完乳糜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靜坐,夜睹明星,覺悟成佛。成佛後,他到鹿野苑去度化憍陳如、摩诃那摩、跋波、阿捨婆闍、跋陀羅闍這五位侍從。
這五位侍從認為世尊是退轉的,退轉淨行的沙門,約定等到世尊到了的時候他們都不起立、都不問訊。但是等世尊到了以後,這五個人都不由得自己,都起來起立敬禮,有的為世尊敷座,有的幫世尊來拿衣缽。世尊就問,你們已經約定了在見我的時候不起立,現在又為什麼供我來使役呢?這五人深感慚愧,就問世尊:“瞿昙,修道有進步吧?”瞿昙就是世尊的姓,這個話說的有些不太禮貌,沒有恭敬了。稱呼世尊的姓,直呼其姓,而且問世尊修道有進步吧?世尊說:“你們怎麼能夠對無上之尊稱姓呢?雖然我心如空,無所分別,但你們這等驕慢將會招感不善之報,你們不能以你們小智的思量我成道與沒成道,我已捨棄苦樂,行於中道,遠離生老病死等苦,得成正覺”。世尊是慈悲他們,怕他們對無上的聖人沒有恭敬心,將會墮落惡道。所以就對他們五個人說,我已行於中道,得成正覺,這五個人聽了歡喜踴躍。世尊就為他們說了苦集滅道四谛,說四谛修行的法門,憍陳如最先證得初果須陀洹果。因為憍陳如聞法得道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所以稱他是佛最長子。《增一阿含經》中說:“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憍陳如為第一”。就是說,憍陳如在佛弟子中最先證得須陀洹果的。
摩诃迦葉,這位尊者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诃是大的意思,迦葉是他的姓,他是以姓為名。佛的弟子中叫迦葉的不止他一位,在同姓的佛弟子中,他的年紀最大,所以在迦葉前面加個摩诃,稱他為大迦葉。迦葉尊者名字叫做畢缽羅,這是因為他的父母是在畢缽羅樹前,祈禱樹神而生的他,所以用樹名來作他的名字。尊者又叫做飲光,這是因為他往生修的功德感得身上光明,他的光明能隱蔽日月之光,所以叫做飲光。迦葉尊者的家裡,是摩竭國中非常富有的人家,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富可敵國,非常的富有。可是在他出家以後,把他所有的財產都布施出來,而且專修頭陀苦行。尊者日中一食,晚上露宿,露天靜坐,或者睡在白骨遍野的墳冢間。他不怕狂風暴雨,也不怕日曬夜露,雖然年紀很大了,也能如法的修行十二種頭陀行。有一次,佛不忍心看他這麼大年紀了,還在繼續修苦行,就勸迦葉尊者改變他的頭陀苦行。他說:“佛陀,頭陀苦行,在我並不以此為苦,反而感得快樂,我不為衣愁不為食愁,沒有人間的得失,我只感到清淨解脫的自由”。修頭陀苦行沒有欲望,都是隨遇而安的,所以不會為食愁,也不會為衣愁,更不會與人之诤,就是他與世無爭,心裡空空,所以非常的快樂。佛聽後贊歎他說:“迦葉能這樣修苦行,我佛法一定會久住於世”。所以摩诃迦葉是頭陀第一。
在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我已付囑摩诃迦葉”,所以迦葉尊者也是禅宗第一代祖師。佛又把金縷袈裟和缽交給迦葉尊者,讓他將來把衣缽獻給彌勒尊佛。
我們再來看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三迦葉是兄弟三人,在沒有歸依佛之前,他們是事火外道。優樓頻螺譯為木瓜林,因為他是常年在木瓜林中修行所以得名,他被摩竭國的國王奉為國師。伽耶迦葉,伽耶譯為城。那提迦葉,那提譯為河。優樓頻螺迦葉這是大哥,他有五百弟子,他們住在尼洛河的上游,再往下游住著他的兩個弟弟。伽耶迦葉有三百弟子,那提迦葉有二百弟子,這迦葉三兄弟共一千位弟子。佛在鹿野苑度憍陳如五比丘之後,觀察這迦葉三兄弟機緣成熟,就來到他們修行的木瓜林,作十種神變來度化他們。這十種神變是:毒龍不中、龍火不燒、恆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糧、忉利取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還然、斧舉不下這十種神變,佛現這十種神變來度迦葉三兄弟。
據《瑞應經》中記載,雖然他們見了種種的神變,仍然不肯歸依佛,並且說:“瞿昙雖神,不如我道為真”。他們還執著自己的道為最好。佛就說了,“汝非羅漢,亦不得道”。三兄弟聽了有所領悟,一同歸依於佛。《阿含經》中說:“優樓那比丘,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伽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這是迦葉三兄弟,和前面的摩诃迦葉都是同名。
下面一位尊者是捨利弗。捨利弗譯為中文是身子,捨利譯為身,弗譯為子,他是因為母親得名。捨利弗的母親身形端好,因為他是他母親的兒子,所以就叫做身子。又叫做珠子,因為他的母親非常的聰明,人的聰明都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都體現在眼珠,我們說靈,一個人靈不靈都看他的眼睛,所以他又叫珠子。《阿含經》中說:“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捨利弗第一”。捨利弗在佛弟子中是智慧第一。
大目犍連,譯成中文是大采菽氏。目犍連他的本名是拘律陀,是樹名,和前面講的大迦葉尊者一樣,他的父母在拘律陀樹前祈禱而生的他,所以以樹命名。目犍連剛得六通的時候,想要救度他的父母,報父母恩。他觀到他父母在餓鬼中見不到飲食,瘦到皮包骨,心裡悲恸哀絕,求佛來救度。佛就為他說盂蘭盆供,我們現在的盂蘭盆會,就是目犍連尊者發起的。目犍連尊者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譯為文飾,他的文章寫的非常的出色。他又叫扇繩,就是拴扇子的繩子。因為他出生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想改嫁,但是因為有了迦旃延就沒法再嫁了,迦旃延就像扇子的繩子一樣把他母親拴住,所以叫做扇繩。他又叫做好肩,因為雙肩長得好看。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思勝,就是思維敏銳。這位尊者擅長辯論,在佛弟子中是議論第一。有個執著斷見的外道問他:“你們佛教說人死之後有來世,可是人死之後,沒有見到一個人再回來的,所以根本就沒有來世” 。迦旃延說:“就像犯了罪被關進監獄不能回家的,那些墮入地獄的人是不可能回來的” 。外道又說了:“可是生到天上的人是有自由的,怎麼也沒有見他們回來呢?”迦旃延說:“生到天上,就好像從糞坑裡爬出來,誰還會再回到糞坑裡呢?再說了,天上一日是人間一百年,剛生到天上兩三天,還沒想起來回來,假如過兩天再回來了,那個時候你早已經死了,骨頭都爛了,怎麼還能知道他回來呢?”外道被迦旃延說的啞口無言。
阿㝹樓馱,譯成中文是無貧或者如意,阿㝹樓馱就是阿那律尊者。據《賢愚經》中記載,在弗沙佛末法的時候,世上饑馑,有一位辟支佛叫做利吒,有一天他出去乞食,整整一天托空缽而回。有一個窮人見他托著空缽,心生悲憫,就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稗子飯來供養辟支佛。辟支佛吃完,現神通、現十八變,然後離去。這位窮人就是阿那律尊者的前世。因為他供養辟支佛一點的、僅有的稗子飯,而感到九十一劫天上人間受如意樂。等到隨佛出家,由於常在佛說法的時候昏睡而受到佛的呵責,阿那律尊者無比的慚愧,發誓永不睡眠,他七天七夜沒有睡,以致雙目失明。佛憐憫他,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不久他就得天眼通。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自己手掌中的庵摩羅果,所以阿㝹樓馱尊者,在佛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劫賓那,譯為房宿。他剛出家的時候前去見佛,在路上遇到大雨,就夜宿在一個做陶器的人家,睡在一堆草上。後來有一位比丘也來投宿,劫賓那就把草推過去給那位比丘。到了後半夜,比丘問劫賓那要去哪裡?劫賓那說想去見佛,於是這個比丘為他說法,劫賓那豁然得道,這位比丘就是佛。因為與佛住在一起並且得道,所以叫做房宿。《阿含經》中說:“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明識圖像者,劫賓那比丘第一” 。
憍梵波提,譯為牛呞,也叫牛跡。因為口業,墮牛道五百世,證阿羅漢之後,余業未除,還有習氣。他吃完飯後又把飯吐出來,還在嘴裡嚼,就像牛一樣。因為怕別人犯嘲笑聖人的過失,所以佛叫他在天上受供。佛滅度後,迦葉尊者召集阿羅漢結集經典的時候,派人到天上去請憍梵波提回來,憍梵波提問,現在佛還在不在?那個人回答佛已經入滅了。憍梵波提說:“佛出我出,佛住我住,既然佛已經入滅了,我也入滅”於是他也入滅了。《阿含經》中說:“樂在天上,不樂人間,牛跡比丘第一”。
離婆多,也叫離越,譯為星宿。他的父母因為對著星星祈禱而有的他,所以就叫做星宿。《阿含經》中說:“坐禅入定,心不倒亂,離越比丘第一”。
畢陵伽婆蹉,譯為余習。他過去五百世中都為婆羅門,現在雖然證了阿羅漢,但是傲慢的習氣、高傲的習氣還在。因為常為婆羅門,總在印度的種族當中為第一,所以會有高慢的習氣。他在過恆河的時候呵斥河神說:“小婢駐流”,河神就把恆河水分到了兩邊,讓他過去。河神由於被畢陵伽婆蹉呵責,非常的生氣,他就去到佛跟前去告狀,佛就讓畢陵伽婆蹉對河神忏悔。畢陵伽婆蹉就在大眾前合掌忏悔,對河神說:“小婢莫嗔”,還帶著小婢,大眾都笑起來。河神非常委屈,就說了,你怎麼忏悔還又罵我呢?佛就對河神說了,“他五百世來常在婆羅門家,一直都驕慢尊貴、輕視他人,這是他的習氣,不是故意的。他現在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心裡已經不再驕慢了。”《阿含經》中說:“樹下苦坐,不蔽風雨,婆蹉比丘第一”。
薄拘羅,譯為善容,這是由於他容貌端正,所以叫他善容。他往昔持不殺戒,因為持不殺戒,所以感得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持不殺戒,命沒有夭折,就是我們說的壽終正寢。在毗婆屍佛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患頭痛,他把一個阿勒果布施給比丘,薄拘羅把阿勒果布施給比丘,比丘吃後病就好了,因此感得劫劫生生身常無病。他不但壽命長,而且還不生病,薄拘羅尊者壽命很長,活了一百六十歲無病無夭,他在佛弟子中壽命最長,愛樂閒靜第一。
摩诃拘羅,譯為大膝,因為他的膝蓋很大。他是捨利弗的舅舅,拘羅常和他的姐姐捨利在一起辯論,每一次都是他占上風。但是自從他姐姐懷孕以後,辯論的時候他總是輸給捨利,他就知道他姐姐懷的,肯定不是一般的人。還沒有出生就這麼厲害,那要出生以後還不知道會怎麼樣,於是他就離家去南天竺精進修行。由於修行精進,沒有時間剪指甲,指甲非常的長,人們都叫他長爪梵志。後來拘羅遇佛出家,得法眼淨。《阿含經》中說:“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羅第一”。
難陀,也叫放牛難陀,譯為善歡喜。頻婆娑羅王曾經請佛以及僧眾,在王宮安居三個月,當時有個放牛的人住在附近,他每天都送乳酪來,三個月從沒有間斷,國王對他很是贊許,於是給他機會,讓他拜見佛陀。牧牛人認為,佛雖然是有智慧的人,但是每天都是生活在王宮,肯定不懂牧牛的事,所以他見佛陀的時候,就請問佛牧牛之事。佛就以十一事為他說牧牛之法,這個牧牛人開始對佛生起了恭敬心,並且出家為佛弟子。為了與孫陀羅難陀區別開,所以叫他放牛難陀。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是難陀妻子的名字,難陀是他的名字,譯為歡喜,為了與其他叫難陀的人區分開,所以在他的名字的前面加上他妻子的名字,孫陀羅難陀。他是佛的親弟弟,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他的身高是一丈五尺四寸,佛我們知道是丈六金身,他比佛矮四指。這個丈六金身不是我們現在的丈六,一丈六尺。古時的度量跟我們現在所用的標准不一樣,古時的丈六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八尺,也就是比我們現在的人兩米多稍微高一點,大家有這個概念就好。他的容貌端正,佛是三十二相,他是三十相,他比佛缺少的是白毫相,還有一個就是耳垂比佛的短。這些微小的不同,一般的人離遠看就看不出來,所以經常把他當成佛。難陀的妻子非常的漂亮,長的非常的好看,所以他出家以後仍然不能放下他的妻子,幾次回到他妻子的住處。後來佛以種種的神通方便來教誡他,他才斷除愛欲,證阿羅漢果。在佛弟子中,難陀是調和諸根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譯為滿,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譯為慈,是他母親的名字,西域人的習慣稱男子為那,所以叫他富樓那,西域人稱女人為尼,所以就叫她彌多羅尼。這位阿羅漢是以父母的名字而得名,所以叫做滿慈子,我們通常都稱為富樓那尊者。富樓那是佛弟子中傑出的布教師,他善於隨機說法,方便說教。他對醫生說:“醫生能醫治人們身體上的病痛,卻不能醫治心理上的貪嗔癡的大病。只有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能洗滌眾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學能醫治眾生貪嗔癡的心病”,這是他對醫生的教化。他對官吏說:“官吏能治犯罪的人,但是沒有辦法治人不犯罪,只有佛陀的五戒十善、因果輪回的道理法則,大家信受奉行就可以不犯罪”。他對農民說:“你們種田生產糧食資養色身,也要種福田養慧命。信奉佛教、奉事三寶、恭敬出家人、孝養父母、不殺生靈、熱心公益,這些都是種善種福田”。當頻婆娑羅王被他的兒子囚禁後,富樓那去探望,他對頻婆娑羅王說:“在監獄裡被監禁了是失去自由,其實沒進監獄的人,同樣是被金錢名譽和美色所囚,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大監獄,不論坐牢還是不坐牢,都不免一死,唯有稱念彌陀聖號早生極樂,才是真正的解脫”。《阿含經》中說:“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慈子第一”富樓那尊者第一。
須菩提,譯為空生。因為在他出生的時候,家中所有的財寶都不見了,裝財寶的地方都空了,所以叫他空生。他的父母非常的驚異,就請相師來占卜,相師說,這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將來這個孩子不會被名聞利養所束縛,所以大家就叫他善吉。須菩提隨佛出家後,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诤三昧。他不僅擅長說空法,而且他的行住坐臥,都能表現在空性之理上。有一天,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回到人間,當佛還沒有回到僧團的時候,知道消息的弟子們都爭先恐後的去迎接,只有須菩提在靈鹫山的石窟當中端坐,觀諸法空性。佛對第一個搶先來迎接他的蓮花色比丘尼說:“第一個迎接我的人是須菩提,他現在正在石窟當中,觀諸法空性。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來迎接佛陀的人”。在佛弟子當中,須菩提是解空第一。
阿難,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就是阿難尊者,譯為歡喜、慶喜、無染。因為阿難是在佛成道日出生的,當時舉國歡慶,所以叫做慶喜。無論阿難尊者隨佛去天上人間或者龍宮,心無染著,所以又叫無染。阿難是佛的堂弟,他為佛做了二十五年的侍者,記憶力極強,對於佛所說的法都能記住,從不重問一句。佛入滅後,大眾集結經典,阿難登獅子座,相好如佛。迦葉尊者贊歎說:“面如淨滿月,眼若淨蓮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如來寶藏,現在能流通於天上人間,真的要感恩阿難尊者。阿難入滅時,在恆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份:一份給忉利天,一份給龍宮,一份給毗捨離國,一份給阿闍世王,各造寶塔來供養。在佛弟子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
羅睺羅,譯為覆障。他是佛的兒子,由於過去世中做小孩子的時候,用木頭把老鼠洞堵了六天才打開,所以以此惡業,感得今生在母胎中住胎六年,所以叫做覆障。佛做太子的時候想要出家,但是淨飯王不允許,對他說,如果你有了一個兒子就可以出家。太子隨即用手往耶輸陀羅王妃腹部一指,王妃就懷孕了,淨飯王就允許太子出家修行了。但是在佛出家修行六年後耶輸陀羅才生下羅睺羅,六年,太子的家人就認為耶輸陀羅不守婦道,生下的孩子不是太子的。在眾人的逼迫下,耶輸陀羅造了一個大火坑,火上放木柴,引火點燃,她發誓說,如果是我不守婦道,我和我兒子就會被大火燒死,如果我是清白的,就請天神擁護,跳進火坑也燒不死我。說完,她抱著羅睺羅跳下火坑,當時火坑化作一池清水,水裡生出蓮花托住母子。淨飯王見了非常歡喜,覺得雖說兒子走了,但是又有一個孫子,將來還有人繼承王位,自己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但是到了後來,佛又要求羅睺羅也出家,這個時候淨飯王就不同意了,耶輸陀羅就帶著羅睺羅登上高樓,目犍連飛空把羅睺羅給接走了。佛度羅睺羅出家,對羅睺羅的要求非常的嚴格,教育他嚴淨毗尼、精進修道,羅睺羅默默無聲的修行,證得聖果。佛贊歎說:“在我弟子中,羅睺羅比丘密行第一”。因為他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而且從不表現自己,總是默默地修持,密行第一。
好,我們看經文: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如是,是指以上列舉出的二十一位阿羅漢,這一萬二千阿羅漢中,除去以上的二十一位,其余的都用等來包括了。眾所知識,聞名曰知,見形曰識,也就是說,聽說名字叫做知,見到人叫做識。意思就是說,這一萬二千阿羅漢,都是人天大眾所共見、所共知的大阿羅漢。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小乘四果的聖人中,前三果是有學,為什麼稱為有學呢?因為他們的見思惑還沒有斷,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到了證阿羅漢果,斷了見思惑,見思惑斷盡,了分段生死出三界,才能稱為無學。這裡說,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依照清朝智祥法師注解的《法華授手》,這裡的兩千人指的是有學位的聖人。智祥法師說:“此二千有學者,將研真斷惑,希證四果,是學彼無學之人。”我們以智祥法師的意思來說,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意思是說,這兩千位有學聖人,是向無學聖人學習之人,就是這個意思。到這裡,我們把聲聞眾中比丘眾介紹完了。下節課,我們介紹比丘尼眾、以及菩薩眾、人天眾等。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