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僧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比丘:梵文 Bhikkhu,又作苾篘,比呼。意譯乞士、董士、破煩惱、除馑。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比丘需守二五○條戒律。比丘的稱呼原指印度婆羅門教的修行者,佛教以後襲用這個名稱。

  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雛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門尼,俗稱尼姑。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統稱五○○條(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國第一個比丘尼是檢淨。在東晉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沙門:凡丟棄原姓名,離開家庭,剃去須發,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門。沙門兩字的原文也許是從西域地區(今之新疆省)的龜茲國語 Sarmane,或於阗語的 Ssamana 而來。初期中國佛教的不少術語是從西域傳來的。沙門又作桑門、沙門那和喪門。意譯勤勞、息心、修道、乏道、貧道。沙門尼即是比丘尼的另一稱呼。

  沙彌: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子,俗稱‘小和尚’。人若想成沙彌,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彌。再者,人若過了七十歲,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彌戒,做沙彌,而不能正式成為比丘。沙彌的原語也可能從龜茲語的 Samane or sammir 或於阗語的 Ssamana 而來。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YIN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鬘等戒、離歌舞等戒、離金寶物戒、離非時食戒。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須發,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

  和尚:和尚兩字也可能是從龜茲語的 Pwajjhaw 或回纥語的 Xosang 而來。又作和上、溫社、烏社、和阇。意譯近誦、親教師、力生、依學。凡成為受戒人師表者才被稱為和尚,亦即戒和尚,原來的地位甚高。但今日中國民間竟統稱所有出家人為和尚了。在西藏喇嘛教的階位中,和尚高居最上的第四位,擁有極大權力,任諸大寺之住持。

  法師:梵文 dharma-bhanaka,又譯說法師。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比丘,稱法師。所以,釋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師。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稱為三藏法師。但在今天中國民間,大概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師’兩字的意義,凡見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彌,不管對方有講經資格與否,竟都稱他為法師了。

  大師:梵文 Sastr 意為大師范、大導師。釋迦被尊稱為‘三界之大師’。在中國起初只稱有高德之出家人為大師,但以後大師兩字專用作追贈死去的高僧的谥號了,例如天台宗的創立者智顗被稱為智者大師、慧思為南岳大師、吉藏為嘉祥大師。?觊觊頑頑

  住 持:意為久住護持,又稱住職,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唐朝時,禅宗興盛,門徒日眾,百丈懷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維持寺院秩序。

  方丈:意為‘方一丈’,詳稱方丈室,或稱丈室。印度的僧房只有方一丈大小,方丈原指寺院中客廳。但今天轉用成敬稱住持為方丈或丈室了。

  僧:梵文 Samgha,詳稱僧伽,意為眾、大眾、團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中國人稱‘僧’,是由僧伽簡稱而來。有的出家謙稱自己為‘小僧’、‘貧僧’,實欠妥當,因為一個人不能成為僧伽(至少應有四人)。再者,稱僧伽為‘小’,為‘貧’,也是不對的。佛教界慣用‘高僧’,不用‘名僧’,據說‘名僧’兩字的意義多指壞的方面。

  優婆塞:梵文 Upasaka,在家信佛的男子叫做優婆塞,又譯烏婆塞、伊蒲塞、優婆婆柯。意譯近善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凡受了三歸依及五戒的人,稱為滿分優婆塞。我國大都用‘居士’一語來代替優婆塞,也許‘優婆塞’三字叫起來不容易也不好聽的緣故。

  優婆夷:梵文 Upasika,在家信佛的女子叫優婆夷,又譯優婆私柯。意譯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歸五戒的女子,都叫做優婆夷,但我國現在都稱她們為女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捨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上一篇:宏圓法師講《妙法蓮華經》講記第3講
下一篇:劉素雲:《無量壽經》專題講座(2019年33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