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記第5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在前面,我們學習了本經的通序,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本經的別序。別序也叫發起序,就是說明本經發起的緣由。發起序分五個部分,第一是眾集序,就是大眾集會,圍繞世尊、供養贊歎;第二是現瑞序,如來現瑞;第三是疑念序,大眾心生疑念:如來放光是何因緣?第四是發問序,彌勒菩薩代大眾請問;第五是答問序,文殊菩薩擬古明今回答疑問。下面我們先來看第一眾集序,大家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爾時,就是世尊要現瑞之時。四眾,一般的解釋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智者大師認為這樣解釋名局意狹,就是四眾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樣解釋這個名稱受到局限,含義也狹窄,不夠周全。所以每一眾中又開出四眾,也就是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和結緣眾。

  發起眾,就是能夠引發佛說法的人。能做發起眾的人都非常有智慧,知道眾生的因緣成熟,而用權巧方便的智慧發起瑞相、或者發起問答等,引發佛為眾生說法,使眾生獲得大利益。智者大師用了一個比喻形容發起眾:“如大象躃樹,使象子得飽”。本經的後面,捨利弗三次請佛說《方便品》、說《法華經》,還有後面彌勒菩薩三請佛說《如來壽量品》,捨利弗和彌勒菩薩對佛說法都有發起的作用,這就叫做發起眾。

  當機眾,就是指聞佛說法而得道的人。比如《金剛經》的當機眾是須菩提,《楞嚴經》的當機眾是阿難和二十五聖,《彌陀經》的當機眾是捨利弗還有大阿羅漢、菩薩等。

  第三是影響眾,就是過去已經成佛、成了大菩薩的人,為了幫助佛弘揚佛法,影響他人對佛法產生信心而來參加法會,恭恭敬敬聽佛說法,這樣的人就叫做影響眾。

  第四是結緣眾,有的人根機淺薄,雖然見佛聞法,但是不能馬上頓證,只是作為未來得度的因緣,這樣的人就叫做結緣眾。在這裡,比丘眾中有這四眾,其他的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也具有這四眾,所以合起來是十六眾,這就是圓教十六眾。這是解釋四眾,下面我們再來看圍繞。

  圍繞就是右旋,繞佛三匝,這是聽佛說法的禮儀禮節。在佛初成道的時候,大家不知道聽法對佛要用什麼樣的禮儀,當時淨居天的天人化為人身來為大家做榜樣。他們是向右繞佛三匝,然後頂禮退坐一面聽法。從此以後,佛的弟子們在聽法的時候,就是按照淨居天人,所教的禮儀來做。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中說,他這樣來解釋圍繞:“周回曰圍,坐匝稱繞”。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大眾禮畢退坐,大眾在前面已經圍繞、已經退坐了,那這裡的圍繞就可以解釋為四眾圍繞世尊而坐,翹首以待佛為說法。

  供養,這是總說,身口意三業皆是供養。下面恭敬、尊重、贊歎這是別說。謙卑謹慎、合掌叉手,這是恭敬,屬於身業;心念專注、瞻仰佛身,這是尊重,屬於意業;稱揚佛的功德是贊歎,這是口業,這三業都是供養。當然大眾也會以香花等種種的供具來供養佛,經文中省略未作說明。

  正此之時,佛欲宣說妙法,而得到大眾如此的誠敬,可謂是機教相扣,必定能得無量的利益,這是第一眾集序。

  我們再來看第二現瑞序。現瑞分為兩段:一是現此土的六種瑞相;第二種是現他方世界,也就是他土的六種瑞相。此土的六種瑞相是: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眾喜瑞和放光瑞,這是此土的六種瑞相。我們先看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如來現在要開權顯實,那麼所度之機,也就是聽法的人,肯定不是權教和小乘根性的人,所以說為諸菩薩,是為菩薩。那麼聞法的人,既然都是純圓教根性的人,所說之法肯定也就不是小乘法,所以本經中說:“佛自住大乘,於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就是說,佛所說的是佛自證的境界、是如如理、是實相一乘,所以稱為大乘。這一乘實相平等廣大,世出世間聖凡染淨、權實因果無不包容,以此實相一義,出無量義、收無量義,歸於此實相一義,所以名為無量義。

  這裡的名無量義,指的是《無量義經》,《無量義經》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為法華三部經。

  《無量義經》的內容是以《法華經》為中心,也可以說是《法華經》的開經,那麼與會的諸菩薩如果不預先聽聞《無量義經》,必不能堪任一乘妙法,所以如來在未開顯妙法之前必說此經。也就是說,沒講《法華經》以前,先說了《無量義經》,就是這麼來理解。

  教菩薩法,這部《無量義經》是教化菩薩的法門,不是教化二乘的。

  佛所護念,這裡非常的主要,這裡護念的意思是放在心裡,不輕易的說出來。就是說,《法華經》是佛所護念的,佛不能輕易的說出,因為眾生的根機未到,說了大家也不肯重視,反而懈怠、反而誹謗。只有在佛說法四十年之後,眾生的根機成熟了才肯說出來。《無量義經》是入法華的捷徑,當然也是佛所護念的,是不會輕易宣講的。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這是現此土瑞相的第二瑞入定瑞。前面是說法瑞,佛為諸菩薩說《無量義經》,佛說此經已,意思就是佛把《無量義經》說完了。我們讀經,通常的習慣,佛講完經以後,大家都是作禮而去,而這裡卻不是這樣,佛講完經之後就入定了,這是為什麼呢?智者大師在這裡解釋說:“先入此定,後說此經,可解說此經竟,而更入者,是為法華作序耳”。意思是說,說完《無量義經》又入定講《法華經》,這就說明佛說《無量義經》是為了《法華經》作序,是為了導入法華而說的。這麼說來,入定就是要講法華的前兆,所以把入定稱為瑞相。

  結跏趺坐,窺基大師說:“加者重也 即交重足坐”。就是把兩個腳都盤到腿上,這也叫做蓮花坐,是圓滿安坐之相。《大智度論》上說,三世諸佛以及佛的弟子都是結跏趺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三昧譯為正定,住緣一境、離諸邪亂稱為正定。無量義是三昧的名稱。前面講過,無量義是從實相出,那麼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裡的處,指的是佛入於一真寂滅之境地。既入此處,則真俗雙超、寂照不二、四智三身當體如如,當然就會身若金剛無有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別,所以說身心不動。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這是第三種瑞,叫做雨華瑞。曼陀羅譯為適意,這是因為見到此花的人心情愉悅而得此名。曼殊沙譯為柔軟,這種花非常的柔軟,讓見到此花的人離諸剛照礦三業。摩诃我們都知道,是大的意思,那麼這四種花依次翻譯是適意花、大適意花、柔軟花、大柔軟花。

  我們先講花,花有五德,來表五德。第一是掩蔽臭惡,能夠掩蔽臭惡之物,這是表聞法之後能夠消除障垢。第二種德能夠嚴淨國土,表聞法之後能奉行眾善,嚴淨國土。第三德是敷榮見台,敷榮就是花開放的意思,敷榮見台,表佛將要開闡一乘妙法。第四種德是花後結果,表聞經之後將來能夠得菩提之果。第五德是香氣遠播、聞者歡悅,這是表內德周備、名滿十方,眾生聽聞此人的名字,都能夠心生敬仰。這是花的五德。經文中講天雨這四種花,而不是雨的其他花,是表聞此經的人發心歡悅柔軟,已經離執著二乘的強硬心。以花散佛是供養佛,表佛四事已周;以花散大眾,是顯大眾將來必定成佛。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這是第四地動瑞。普佛世界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我們這個此土叫娑婆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震動。六種震動是動、湧、震、擊、吼和爆,這六種動相,我們來一個個的解釋。

  動,就是搖揚不安,也就是搖動稱為動;六方凹凸稱為湧,比如東方凹下去西方湧出來,西方凹下去東方凸出來,這叫做湧;震,就是隱隱的有聲音;擊,就是擊打、扣打,就像我們用大門上的門環去扣大門的聲音,這個叫做擊;吼是什麼,就是磕碰所發出的聲音為吼,這種聲音稍微比較大聲了;爆,就是發出的聲音令人吃驚。這六種震動裡面也各有大中小三種,三六一十八,所以總共是十八相動。經文中說六種震動是總說。大家就會說了,這種震動是不是令人非常恐怖?不是這樣的。為什麼要有六種震動呢?我們大家對六種震動,讀經的時候總有一種誤解,我們看看為什麼要有這六種震動。

  《勝思惟梵王經》中說,有七種原因:第一是驚怖諸魔,第二種是令聞法的大眾不起散心,第三是讓放逸的人而自覺悟,第四、令大眾念法相,第五、令大眾觀佛所說法,第六、令成就者得解脫,第七、讓大眾隨順問正義,這七種的原因成就這六種震動。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中說,這七種也可以作為這裡示現六種震動的原因。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這是第五種眾喜瑞。比丘,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優婆塞譯為近事男,優婆夷譯為近事女,近事男近事女都是禀受三歸五戒、親近承事三寶的人。我們受五戒的近事男近事女,在這裡師父稍微的提醒一下。我們是親近承事三寶,絕不是親近承事哪一個法師,也不是親近承事哪一座寺廟。我們學佛了,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增長福慧,而不是到寺院裡面來搞分別的。所有的三寶,我們都有責任去親近去承事,不能搞分別的。一定要是法平等,看到一切法的法性,而不是見到了一切法我們起分別心,一定要注意。我們學佛是為了增長福慧,而不是增長欲望,更不是來消福造業的,真正做到近事男和近事女的福慧增長,這樣我們才能堪稱優婆塞和優婆夷。

  夜叉是鬼的名稱,譯為捷疾,因為這種鬼的行動敏捷迅速,也譯為勇健、暴惡。夜叉的種類非常多,有空行夜叉和地行夜叉等。摩睺羅伽譯為大腹行,就是蛇。它沒有足,是靠腹部來行走,所以稱為大腹行,也叫做大蟒神。其他的天龍、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前面也已經介紹過了,這裡不再重復。人非人,這是總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是人,天龍、夜叉等八部神是非人,所以這一句人非人,是對前面四眾和八部的總括,包括了與會的所有的四眾和八部神眾,這是一句總括。小王,指的是轉輪聖王以下的小國王,也叫粟散王。粟就是谷米,因為三千大千世界小王多如粟散。比如古印度的時候,就有十六國的國王。所以娑婆世界會有像粟米一樣多的聚落首領。

  轉輪聖王有四種,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金輪王統管四大部洲,銀輪王掌管東南西三洲,銅輪王掌管東南二洲,鐵輪王只掌管南贍部洲。金輪王是在人壽八萬歲以上這個時間出現,其余的三輪王出現的時間不確定。比如阿育王他是鐵輪王,他是在佛滅度後一百年出現。佛住世的時候,世間沒有轉輪聖王出世,這裡所說的轉輪聖王,是指的從他方世界來參加法會的。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與會的大眾,見到雨花動地的這種瑞相,感到甚為奇特,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見到的。既然是見佛非常之相,必定得佛非常之理,所以都歡喜合掌,心無雜念,一心瞻仰佛,希求佛為說法。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這是第六放光瑞。佛光有常光和放光兩種,常光是佛身恆常放出的光明,而放光是由於某種特殊的因緣,從身體的某個部位所發出的光明。大眾善根成熟,佛放光明,表示機緣到了,應機說法。

  爾時,就是大眾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的時候。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白毫具有種種的功德,《觀佛三昧海經》中說:“佛初生之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就是佛剛出生的時候,兩眉間就有白毫,長是五尺;到佛修苦行的時候,白毫長就是一丈四尺;成佛的時候長一丈五尺。光,我們都知道是表智慧,白毫是在兩眉的中間,那麼在兩眉的中間,白毫相光就是表中道第一義智。

  其實白毫光我們眾生本具,就是我們的佛性。其實我們的佛性眾生本具的,只不過我們的佛性障覆了,眾生無量劫來,不肯發如來心、不肯行如來事,所以本具的光明卻被塵垢埋住了。佛在華嚴會上,以及其他法會中多次放光,但是眾生的根機沒有成熟,佛雖然放光,但是眾生沒有在意沒有看見,所以也沒有生起任何的疑念。現在大眾已經聽聞《無量義經》,宣講妙法的時機到了,所以如來特放此光來表妙法,讓大家對於此妙法都能有所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這是放光所照之境。世界就是指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萬八千就是一萬八千佛世界。這裡所說的只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而沒有提到十方世界,我們來解釋一下。在西域都是以東為上,這裡說只照東方世界,它是有表法的含義的,表《法華經》只被佛性大乘根機,不被其他根機。在下面的偈頌中,彌勒菩薩問,“放一淨光,照無量國”,由此看來,佛放光所照,實際上並不只局限於東方,而是十方,這裡的東方是表大乘根機。

  以上是此土的六種瑞相。下面講他土的六瑞,也就是由此土的第六放光瑞中,我們剛才講的,第六種放光瑞中所見到的境界。這六瑞是:見六趣瑞、見諸佛瑞、聞說法瑞、見四眾得道瑞、見菩薩行行瑞、見諸佛涅槃瑞。好,我們看經文: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阿鼻地獄,也叫無間地獄,是在世界的最底層,也是最苦的地方。阿迦尼吒天,就是色界究竟天,也就是色界的最高一層天,也就是有形世界的最高處。上句經文說,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就是說,佛放光照亮了東方萬八千世界,對於這萬八千世界中,下至阿鼻地獄上至色究竟天,這些世界中的六趣眾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六趣就是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眾生隨所作善惡業,感得善惡之報在六道受生,一切眾生對自己輪回之事不能自知,現在與會的大眾蒙佛光注照,能在此土清清楚楚的看到萬八千世界每一世界中的眾生、在六道輪回不能出離的狀況,所以說,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這是見六趣瑞。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這是第二見諸佛瑞。在佛所放的光明中,不但見到萬八千世界的六趣眾生,還見到了萬八千世界的現在諸佛。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他方世界的、彼土的諸佛也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在彼土,就是說在他方世界示現降生、出家、成等正覺,這些景象都清清楚楚的出現在大眾的面前。也就是說,這些大眾們在佛的光明中,看到他方世界的諸佛示現降生、出家、成等正覺這些現相、這些景象。這是第二種見諸佛瑞。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這是第三聞說法瑞。仗佛光明,不但能見到諸佛,還能聽聞到諸佛說法,利益彼土的眾生。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這是第四見四眾得道瑞。在佛光中還見到了這些世界的聲聞四眾。諸修行得道者,這裡的修行,指的是修行四谛十二因緣之行。得道,就是證得聖果,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證果這叫做得道。彼土的四眾,也和現在此土法會中的四眾一樣。

  復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這是見菩薩行行瑞。又在佛光中,見到彼土的菩薩眾們,他們在修行六度萬行。不厭不倦、自覺覺他、日日增進。諸菩薩摩诃薩,指的是三賢十聖。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個位次的菩薩,十聖就是指初地到十地這十個層次的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這個我們在後面,彌勒菩薩的偈頌中作詳細的說明。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捨利起七寶塔。

  這是見諸佛涅槃瑞。般,是入的意思,涅槃譯為圓寂或者滅度。佛光中,大眾可以看到十方的諸佛,度化眾生的因緣盡了以後,示現入滅。佛入滅後有佛的捨利,捨利譯為靈骨,是佛涅槃荼毗後的結晶,這個結晶體捨利是佛無量無邊功德所熏修的。佛住世的時候,應度的因緣、應度的眾生,應度的因緣已經度了,為了給未度的人作得度的因緣,所以為供養佛捨利建起寶塔,這就是以佛捨利起七寶塔。

  以上講了此土的六種瑞相和彼土的六種瑞相,這是第二現瑞序。如來以無緣大悲示現瑞相作為發起,引發大教。

  我們接著再來看第三疑念序。疑念序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彌勒疑念,第二是大眾疑念。第一部分彌勒疑念有三個念頭:第一是佛現六種瑞相是何因緣,第二念是佛現在已經入三昧,應當問誰?第三念就是當問文殊菩薩。我們先看第一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爾時,就是佛放光現瑞之時。神變,神指的是內,就是天然內慧;變指的是外,就是彰顯六種瑞相。《首楞嚴經》中說:“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佛為法王,法王的法力超蓋一切,彌勒菩薩雖然已經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但是肯定不知佛的境界。正所謂:“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者,凡人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這裡的身子就是捨利弗,捨利弗的名字又叫身子,因為他在阿羅漢中智慧第一,所以“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就是不知佛了嘛。彌勒菩薩不知佛的境界,就像智者大師說:“彌勒不測外變也不知內慧”,就是這裡說的神變。所以彌勒菩薩見到佛放光現瑞,心中會生起這樣的疑念,以何因緣而有此瑞,就是佛放光現瑞這是什麼因緣呢?大家再看經文:

  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這是彌勒菩薩的第二念,當問是誰?彌勒菩薩前面見佛放光現瑞,先生的疑念是佛放光現瑞是什麼因緣,有了這個疑念後,當然就要請人來解答。然而所見之事非常的希有,彌勒菩薩都覺得非常的希有,他不知神變的這種瑞相。這件事肯定是要問佛,但是現在佛已經入於三昧之中,不能問佛,那麼除了佛之外,還有誰能知道這種不可思議希有之事呢?好,我們看經文:

  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這是彌勒菩薩的第三念,當問文殊菩薩。法會上,這麼多的大菩薩,為什麼彌勒菩薩這裡要問文殊師利菩薩呢?這是因為文殊菩薩是法王之子。佛是法王,文殊菩薩道果久成,過去久遠劫,在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尊如來,現在示現等覺菩薩。文殊菩薩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示現等覺菩薩,他久已成佛,示現菩薩將要紹繼法王之位,並且因德才超群居於眾菩薩之首,所以都稱文殊菩薩為法王子。其實大菩薩們都可以稱為法王子,但是文殊菩薩是佛的第一法子,所以只有文殊菩薩獨得法王子之名。文殊菩薩過去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肯定見過這樣希有神變之相,所以這裡彌勒菩薩想,現在應該請問文殊菩薩,請他來解答這個疑問。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不但是彌勒菩薩,與會的四眾弟子和天龍鬼神,見到佛放光現瑞也都心生疑念。這裡的大眾的疑念不是三個、而是兩個,沒有像彌勒菩薩的第三念,當問文殊菩薩。但是從後面的偈子中看,也是三念,這裡只說了前面兩念,佛放光現瑞當問是誰,沒有第三念當問文殊菩薩,這是為了推讓彌勒菩薩來請問。到這裡,我們學習了本經別序的前三個部分:眾集序、現瑞序、疑念序,下一節課,我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第四部分發問序。

  好,謝謝大家。

 

上一篇:宣化上人:做了恐怖的夢,是不吉祥的預兆麼?
下一篇:宣化上人:這時候,就會明白什麼是佛的境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