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家和萬事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1年印度尼西亞企業家論壇 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主講(兩集) 2011/1/11 印度尼西亞

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家和萬事興

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1-1-11

 

    尊敬的釋淨空老教授,尊敬的華裔總會徐會長,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父老鄉親,諸位兄弟姊妹,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應驗了老祖宗的一句話,叫有緣千裡來相會,很多我們與會的長輩朋友們,都是坐飛機飛幾千裡大家一起相會。而每個緣分它都不是偶然的,它代表我們都有一分責任,有一分使命,要承傳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承先啟後,來造福我們的後代子孫,由於這樣的信念,我們共聚在一堂。剛剛我們聽到老教授,對於我們本次會議的,祝福、期許,感覺到老人家慈悲為懷。因為我們曾經了解到,老人家在十幾歲的時候失學,不能讀書。那個時候老人家就想著,因為自己有失學的苦,所以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讀到聖賢書,就在思考怎麼樣讓所有的人都能讀到書。老人家是從這麼年輕就胸懷天下的安危在著想,所以能夠遇到三位這麼好的老師來教導,都是老人家的誠心感來的。而不管是古今中外所有聖哲人的教誨,都離不開仁慈博愛,所以老人家給我們表演了真正的慈悲為懷,也感動了我們這些學生效法學習老人家的精神。

   
我自己也是在台灣高雄長大,也算是都市,從小生活也比較富裕,沒有吃過什麼苦,因為社會風氣比較功利,所以也受這些功利的影響。我記得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好像慢慢的競爭的心、嫉妒的心比較重,看別人考得比我好,內心很難過,心裡想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雖然心裡這麼想,但是還要裝著過去祝福他:恭喜,考得不錯。所以這叫心口不一,虛偽。而假如旁邊的同學考得比我差,我就會很高興,這叫落井下石。不只心裡很高興,還要走過去,拿著自己的考卷考得比他高,在他面前晃幾下:我都沒怎麼念,不小心就考得比你還要好。等於是人家已經很痛苦了,我們還踹他兩腳。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同學要有道義,考不好要幫助他,要協助他,怎麼可以再講風涼話,讓對方這麼難受。沒有遇到聖賢教誨,沒有遇到師長,我們都感覺到,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會走成什麼樣子。所以就因為心性不對,思想不對,命運就愈來愈不好,命運是自己的心感召的,思想決定命運。我記得我這個讀書過程當中,愈讀愈不順,也挺用功的,可是往往重要考試的時候,就睡不著覺,就拉肚子,所以沒有福氣的人,在關鍵時候就會出狀況。我記得在古代談到這些讀書人,要去考功名的時候,都要行善積德,甚至於考前都要持齋,修自己的慈悲心,然後祈求能考上功名。

   
我每次遇到重要的考試,就會反常,其實那不叫反常,那叫正常,那是必然要遇到這種情況的。我記得我大學聯考睡不著覺,我姑姑很了解我,還給我拿了好幾顆鎮定劑,她怕一顆不夠,多拿幾顆。吃了第一顆還是沒睡著,一夜未眠,隔天要考試了,全家總動員,我父母跟兩個姊姊一起陪我去考試。所以一個人很會緊張,得失心很重,全家跟著受罪。而說實在的一個人患得患失的心,沒有能夠放下的話,他這一輩子再有錢、再有地位,他也不可能會幸福快樂,每天都在患得患失當中。真正的幸福不在於他有多少錢、多高的地位,在於他的心理素質,他能知足,他能感恩,他時時都是生活在幸福當中;他不知足了,時時都在痛苦當中。

   
我那個時候緊張到全家人也很愛護我,一起陪我,幫我助陣。結果還沒進考場,剛好進了考試的學校遇到我同學的母親,她一看到我們全家浩浩蕩蕩的來了。她就跟我說:禮旭,你真有福氣,兩個妹妹陪你來考試。我是兩個姊姊怎麼會變兩個妹妹?還沒進考場,就已經被潑了一桶涼水。為什麼兩個姊姊大我好幾歲,會變成我妹妹?俗話講的“憂能使人老”,我從小就很多煩惱,所以看起來都比姊姊還要大。老祖宗這些話都很有人生的哲理,一進考場心情很不好,開始做題。因為整夜沒有睡覺,所以做了沒幾道題突然感覺頭暈,然後覺得鎮定劑滿有效的,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我記得第一科是考華文,我的華文不及格,大學聯考不及格。因為自己的心念不好,福氣愈來愈差,人生命運愈來愈不好。後來有幸遇到我們老教授的教誨,他教導我們人要量大福才會大,福田要靠心去耕耘,要放下自私自利,要為人著想。所以這個心念一轉,我剛好有機會到補習班補習,准備考教師資格,我就開始把嫉妒別人,轉成欣賞別人、幫助別人,反而當我們再去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得的利益最大。

   
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很多女同學,她們的理科比較不好,一般男同學理科比較好一點。老教授教導要多幫助別人,所以同學有不會的,我們都盡力教導他。而其實當我們在教導別人的時候,我們的一個定位,不只是要把那個題目做對,是要提到為他著想,怎麼講他才能接受、才能了解。我們的定位是幫助他會,所以那個對題目的理解就愈來愈深。我第一年考試的時候,考數學是八十八分,然後第二年考代課老師,我沒有時間復習了。但是因為那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都是盡力去幫助別人,這個理解的能力保持在那裡,所以第二年是考九十分,第三年考正式老師是八十八分。突然感覺到老人家講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把經驗、把智慧告訴別人,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人生的真理離我們不遠,人生的真理就在我們的當下。比方我們今天看到台上的人,他在緊張的時候,我們給他一個掌聲鼓勵他,他就更有信心去講,他受益。大家可能沒有看到我的腿,我的腿在發抖。當我們給人家鼓掌的時候,給人信心,給人鼓舞,而事實上當我們拍手的時候,手上有通往五髒六腑的穴道,一拍手自己身體就愈來愈健康了。所以真理在哪裡?無時不刻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就能感受到真理,利人絕對利己。我們講一句好的言語給別人的時候,我們的言語還沒出去,這個善的意念、善的磁場已經感染了我們八十兆的細胞。

   
為什麼老祖宗說仁者壽?仁慈的人一定長壽,因為他在為人著想的時候,他的整個身心都是太和之氣,哪有不長壽的道理!而害人絕對害己,我們想到起一個壞的念頭,這個言語還沒出去傷害別人,這壞念頭首先傷害了誰?傷害了自己的身心。常常動歪腦筋害別人的人,長得就沒有福報。大家有沒有看過我們歷史當中一些奸臣的長相?都是小鼻子、小眼睛有沒有?獐頭鼠目,因為他那些不好的念頭每天傷害他的身心,就長成那個樣子。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奸臣長得像彌勒佛一樣的?沒有吧!所以老祖宗講的,相由心生很有道理。大家假如沒有看過奸臣,可以往前面看就知道,因為我就是二十年前,思想觀念不對,都嫉妒別人,想要算計別人,就長成這個樣子。不過大家要給我鼓勵,我十五年後,也要像彌勒佛這樣努力邁進。我們找到根本還是心地,人心的問題,所以我們轉變了心念之後,懂得去付出。很奇妙的,我考試前也不會睡不著覺了,然後考試就比較順利,就從事教育工作。所以“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們遇到好的老師,遇到好的聖賢教誨,我們的命運開始轉變。而當我從事教育工作這幾年的時間,有很多很深的體悟,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他的整個德行狀況,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已,是一年不如一年。這個墮落的速度,是我們五千年歷史當中最快的,沒有快到這種程度,很嚇人。

   
我記得我也遇到一位很好的師范學院的老師,尹老師,他曾經問我們一個問題,他說假如老師是教知識跟技能的話,請問哪個老師他的知識、技能,能比得過一部計算機?哪個老師他記的東西比計算機還多?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就讓計算機教孩子就好了,干嘛還要老師?所以一千多年前,韓愈先生講到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應該是傳做人的大道理,解人生很多迷惑的。教導他如何,授業是授他什麼業?如何成就他的學業,成就他的家業,成就他的事業,這樣的學問要教導他們。而那時候我的尹老師,他就很感慨,而且那一天早上剛好下著小雨,然後有學生下課了。因為我們師范學院旁邊,就是師范學院附屬小學,而附屬小學的孩子,大部分是師范學院教職員工的孩子,算是家庭背景都不錯的。當我的老師走著走著,突然看到一台豪華的轎車,開到附屬小學的校門口,因為下了點雨,一開門母親走出來,趕緊把傘撐開來。門口站著一個小女孩,當她看到她媽媽下車了,她馬上對著她媽媽的方向吼著說:妳白癡,現在才來?我們老師愣住了,嚇到了。一個小學的孩子對她的母親講這樣的話,很可能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很高。更讓我們老師吃驚的是什麼?是這個母親接著接了一句話: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她的女兒講這麼粗暴的話,一點孝心都沒有,父母也不懂得怎麼樣去教導這個孩子。所以現在當父母相當相當辛苦,不容易。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哪一代的人花最多的時間教育他的孩子?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哪一代人花最多時間教孩子?這一代。我記得我父親那一代,他們兄弟姊妹很多,但父母很勤奮的在工作,都是教大兒子,大兒子再帶弟弟妹妹,都念著父母的辛苦,用功讀書趕快讓父母有好日子過,讀書、組織家庭不要讓父母多操心。可是我們這一代的小孩,是父母花最多時間教,是這一代。但是這五千年來,哪一代教出來的效果最差?這一代。那奇怪了花最多時間,得到效果最不好,現在全世界都講投資報酬率,經濟學要在哪裡算?要在教育的大事當中算。今天假如不把教育擺在第一位,三代父母祖宗積累下來的家產,一代的人可能五年、十年,就把它全部敗光了。我們在台灣聽到一個真實的例子,台南一位企業家,他一生積累了二十億的財產,台幣二十億。結果他中風了,他的兒子跟孫子在一年之內的時間,把二十億全部花光。諸位朋友,事情結束了嗎?花光了結束了嗎?可能才剛開始是不是?他的兒子、他的孫子從此改過自新了嗎?沒有。所以從這個事例,我們就感覺到教育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不重視教育,所有以前的成就,可能都會因為不孝子化為烏有了。

   
所以老祖宗說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沒有比教育好下一代更重要的。我們的中年跟晚年能真正幸福,最重要的是我們有孝子賢孫。現在很多很有地位的人一談到孩子,搖頭,談不下去了。他有福也享不了,每天在那裡擔心:我的孩子今天又會出什麼狀況。好,所以我們這一代花這麼多時間教孩子,為什麼得不到好的效果?我們老祖宗非常重視,要找到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家道、這個事業才能發展得長久。就像一根樹,它能長成參天大樹,能庇蔭更多的人,最重要的是它的根要扎得很牢。而這個根就是下一代的教育,就是德行;假如根不牢,這個風雨一來連根拔起。我們看到很多經濟很發達的地區,突然很多人一有錢,禍福相倚,他德行不好,一有錢什麼壞習慣統統都來了,驕傲、奢侈、賭博、好色。所以現在經濟快速發展,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有沒有把握我們的孩子,在現在的社會洪流當中,他不會受污染,他不會墮落,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我們知不知道怎麼把他的根扎得很牢固?所以我在從事這個教育工作,看到這個學生一年不如一年。

   
後來我到澳洲淨宗學院跟著老教授學習,了解到倫理道德教育是一個人這一生,不管是家庭跟事業最重要的基礎。後來我們開始給孩子們教導《弟子規》,教導倫理道德教育,整個孩子他受教育之後,他整個轉變就非常大。比方我們剛剛講的,父母還給他送傘去,送完了還要遭他罵。這樣的孩子學習之後,他的心態不一樣,他感覺到他會為父母著想:一定是父母太忙了,才會晚了。或者是連父母沒來接他都能體恤,有一個孩子在他的日記上面就寫到:今天下雨,母親沒有來接我,一定她是很忙,我趕緊給學校借了傘,我自己回去。結果當他進了家門,看到母親還在那裡忙東忙西的,他趕緊盛一杯熱茶端給他母親:媽,妳辛苦了,先歇一下。把母親手上的掃把接過來,他自己開始掃。所以有沒有教育差別是非常非常大的,也因為我們教導這些孩子,他們轉變很大,我們也覺得很受鼓舞,覺得應該更用心的,趕緊把倫理道德教育把它傳遞開來。我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家和萬事興”,老祖宗給我們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任何的事情,都是不離開因果的道理。比方老教授遇到這麼好的老師是結果,原因是他真誠恭敬老師,感來這樣的結果。而我們今天家和是因,萬事興是結果,我們今天每個家庭,都能夠教育出好的下一代,那我們整個國家就有好的下一代的棟梁。所以每個家庭都好了,這個國家就興旺。安定每個家庭,其實就是對社會,對國家非常重要的貢獻。

   
我們今天家要和,家和是結果,原因是五倫關系要和諧,人與人不沖突了,這個家才能夠和。今天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婆媳不和,這個家就很難和諧。所以我們老祖宗教導很重要的倫理道德,這個五倫關系,首先我們要學習怎麼讓五倫和諧。而人與人的關系離不開這五種關系,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而後有君臣、有朋友,這五倫關系。我們看到這個夫婦結合,然後有父子、有兄弟關系產生。而這三個關系是在家庭當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健康,器官健康,社會就會安定。為什麼?因為今天從家庭所建立的處世待人的態度,習慣成自然,所以他在家會孝順父母,他出外面對師長、面對領導,他也懂得盡忠、恭敬,所以有一句俗話講的,“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整個社會的和諧,它就是建立在家庭的倫理,然後延伸出去,自然而然的和諧。我們看一個人走到學校去,他的老師叫師長,叫師父,他的同學叫什麼?師兄弟,還是一個家庭的倫理。他到社會去,在古代叫君父,皇帝領導者像父親一樣恭敬他。然後他到哪一個行業去拜師,也有師傅,他所有的同事也是師兄弟,都是建立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人生態度當中;進而踏入社會,還是和睦相處,互敬互愛。所以這個家庭,是整個社會安定最重要的基石。曾經我們聽師長講到,今天社會的動亂,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樣,必須把病根找到,才能對症下藥。一般在研究沖突的,他們都是思考到用政治、用外交、用經濟,這些方法要來促進和諧,但是好像情況都不是很理想。

   
師長講到真正動亂的根源,在家庭、在夫妻關系上面。因為我們回想一個人他的成長過程,這個孩子從小看著父母,我們常常聽到牙牙學語,一歲左右的孩子,他開口就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父母在他的心目當中非常的崇高,而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就像照相機一樣把它拍下來;父母所講的話,他像錄音機一樣把它錄下來。所以父母相處和諧了,這個孩子就懂得從父母的相處當中,如何去跟人相處。我記得曾經我們訪問一位老太太,她那個時候她已經是人家的婆婆,而她以前當媳婦的時候做得特別好。我們去給她采訪,讓她把一些她孝順她婆婆的這些經驗,給我們分享一下。她的三個孩子都在那裡,兩個已經結婚了,小兒子還沒有結婚。我們在跟他們交談的過程當中,這個小兒子他就回想到,他小時候的一幕。他說到有一天,因為他們家裡是十口人住在一起,那天母親煮了九顆雞蛋,很自然母親就把這個雞蛋分到每個人的碗裡,只有母親自己碗裡沒有。所以母親對我們的愛,在哪裡可以體現出來?就在這些生活的點滴當中。我們的心太粗了,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觀察,母親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對我們的愛護。

   
我記憶當中每天早上一起來,都是看到母親在那裡准備早餐;晚上要睡覺了,都是看到母親還在那裡忙,還在那裡洗衣服。最早起床、最晚睡覺是母親,吃飯的時候,最晚上桌的是母親,讓大家都先吃上。最早吃完的也是母親:我吃飽了,我再去用一些水果來。所以母親的無私奉獻,都在生活的點滴當中。這一位小兒子看到,母親把雞蛋(希望大家補一補)都分下去了,他的父親看到這一幕,就很不忍心,就把蛋夾起來夾給他的太太,“太太,妳比較辛苦,家裡這麼多人都是妳在照顧,來,這個給妳吃。”這個母親又把蛋夾回去給她的先生,“你在外面風風雨雨這麼傷精神、傷勞力,你吃。”先生又夾過來給他太太吃,所以那一顆蛋,就這樣夾來夾去好幾個回合,突然不小心,掉地上去了。這個兒子當講到這個蛋掉到地上去的時候,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大男人眼睛泛著淚水。大家想一想,父母這種恩愛的情感深深烙在他的心中,這個小兒子會記多久?記一輩子。請問大家,父母什麼時候教育孩子夫妻相處?整個他成長過程當中,隨時隨地在教育他。教育,應該是無時不刻的身教,就是教育。我們剛剛講到的,他們夫妻這麼和樂,他的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夫妻相處,與人的相處。我們聽到,他另外兩個兒子都娶太太,她的媳婦就講:夫妻相處我們都要跟我婆婆學習。那是她公公婆婆的德行,感染到他的兒子跟媳婦,都覺得要向他們學習。

   
但是假如今天夫妻是不和的,孩子每天都看著父母,本來是最尊敬父母的,可是父母德行假如不好了,慢慢的信任會受影響,最後就不恭敬父母。所以今天我們面對孩子不恭敬父母,我們不能先怪孩子。因為每個孩子,事實上都是從小非常尊重父母的,因為我們可能做了哪些行為不符合德行,才會影響孩子對我們的尊重。一個人最幸福的是什麼?是他對父母的尊重,那一分孝心終生能保持,那他是最幸福的人。所以夫妻能夠有這樣的共識,在孩子面前都給孩子最好的榜樣,那這是真正對孩子有責任,有慈愛。而今天假如夫婦他不和了,孩子他就很難相信人與人能和諧,父母都不和諧了,還有誰我能相信、能和諧?所以反而他出社會跟人交往,他容易懷疑別人,不相信別人,懷疑了可能就有隔閡,慢慢沖突就會增加。所以整個人與人的沖突,國與國的沖突,它離不開夫妻的沖突,尤其現在離婚率愈來愈高。但是我們要想到人不學不知道,結婚你沒有教他他怎麼懂?以前的傳統結婚前三個月,要請好的老師來教導這些新婚夫婦。諸位朋友,您結婚三個月以前,有受過夫妻教育的,請舉手,你有學過怎麼教孩子才去結婚的,請舉手。

   
我很佩服大家,你們膽子很大,都沒有職前培訓就上工了,就上崗了。所以以前的人懂要先教,為什麼?慎於一開始,他一開始的心態對了,他就走得順利,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他假如一開始心態不對了,可能遇到一些情況的時候,他又不反省自己,小事都變大事,沒事都變有事,就麻煩了。所以以前不只夫妻結婚的時候,前三個月就要學習怎麼夫妻相處,甚至於整個結婚的過程當中,我們整個每個禮節,每個儀式,都在教育這一對新婚夫婦。比方新郎他要去迎娶妻子以前,當天要先祭拜天地,為什麼?夫妻結合成立家庭對整個社會、對整個天地要負責任,要教育出好的下一代;不然假如沒有教好下一代,這社會就會亂了。結婚不只對家族負責,還要對社會負責,對民族負責,是這樣的心境。而要出門前,是新郎的父親代表祖宗給新郎敬酒,提醒兒子:你今天走入婚姻了,這個家道要傳給你了,祖宗的德行家道要從你承傳下去了。父親敬兒子,代表祖先敬,兒子不用回禮。我們整個成長過程當中,都是我們幫父親倒茶、敬酒,哪有說父親給我們敬酒的道理?但那一天不一樣。所以新郎整個在迎娶的過程當中,我們相信他的腦海裡,浮現的都是父親給他敬酒的景象,讓他對婚姻非常的慎重,要對得起祖先,對得起雙方的父母。哪是現在當兒戲看?現在這些禮教都沒有了,人都不被提醒了,聽說還有早上結婚,下午就跑去離婚的都有,就開玩笑了。

   
當到了新娘的家,這個時候是岳父岳母親自把女兒交給新郎,每個景象都深深印在兩個新人的心中。這個新郎要想,岳父岳母把女兒養的這麼大,把她的幸福托付給我,那是岳父岳母以及妻子對我的信任,我不能對不起他們的信任。把新娘接上,那時候是坐花轎,現在是坐新娘車了,這個新娘一上車,新娘一上車有一個禮俗,是要把扇子從窗戶丟出去。為什麼丟扇子?因為以前可能在家裡父母疼愛,像大小姐一樣,這大小姐都是拿著扇子好熱,趕緊開冷氣。那個扇子丟下去了代表成立家庭,要照顧整個家庭,這些安逸的生活、大小姐脾氣,要跟著這把扇子把它丟出去。諸位女士,妳們丟出去了沒有?您看這個表法。真的像我母親她嫁到我們家的時候,我的爺爺奶奶在,要侍候公公婆婆,我們是三代同堂,那個時候我的叔叔、姑姑都還在念書,都是我母親要照顧。而且我母親是連薪水統統拿出來,照顧我的這些叔叔跟姑姑。老祖宗講得對,吃虧是福。因為我母親把這些錢統統拿出來,沒有分彼此,我這些叔叔、姑姑後來都特別尊重我的母親。所以心量愈大愈有後福,晚年得到整個家族的尊重。因為心量大,孩子也受影響,這樣就懂得去孝敬,去尊重自己的父母、長輩。

   
這個女子她出嫁的過程當中,我們在《詩經》裡面有一篇,就是敘述女子出嫁的情景。就是女子看到了桃樹,那個桃樹開花結果都非常茂盛,代表這個女子看到桃樹的時候,心裡期許自己:我嫁過去之後要讓這個家族興旺起來。這是她自我的期許。有沒有哪個女子她出嫁的時候,心裡是想到說: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得他雞犬不寧不可。有沒有人這樣出嫁的?都沒有吧。所以人確確實實要不忘初心,我們走入婚姻是要成就彼此幸福的人生,是這一分初衷、初心,夫妻相處有什麼磕磕碰碰那個很正常,只要提起這一分初心,什麼檻都能夠跨得過去。不只夫妻之間要不忘這個初心,包含我們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孩子有緣來到我們的家庭,當初父親守在手術房門口,等待孩子的降臨,在那裡很緊張。當孩子生出來第一眼看到孩子,這個父親也會很激動。我聽到一位朋友講,他第一次看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手舉出來握住他的小拇指,他當下就覺得有觸電的感覺。所以觸電不是夫妻會觸電而己,孩子跟父母之間這種真情會觸電。他說他在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我再怎麼苦,再怎麼累,一定要讓我這個孩子過上幸福的日子。

   
而這一分慈愛,也是協助孩子不斷的成長,像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他學走路,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父母對孩子的信任都是沒有改變的,在孩子的面前一直鼓勵他:孩子,你一定行,你一定跨得出來。當孩子跨出第一步的時候,這個夫妻家裡的人高興的沒有辦法形容。請問大家,你的孩子學走路,他第一步踏穩之前,曾經摔倒過幾次,大家記不記得?都不記得了。有沒有哪個父親說:兒子,你已經跌倒一百次,再給你十次機會,假如你再學不好,我拿個輪椅給你坐。沒有吧,因為父母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完全的信任。而這一分心能夠保持,我們相信再怎麼樣迷失的孩子,都會因為父母這一分信任跟慈愛,會讓浪子回頭。有時候現在孩子不懂事,有些不好的行為,我們父母還是要信任他,還是要幫助他,不忘這一顆初心。

   
所以這個新娘她是這麼樣期許自己,而到了夫家,這個時候的禮儀也很有意義,公公婆婆是站在客人的位置上。而夫妻是從主人的台階走上去,代表那一天就把這個家道傳給了孩子跟媳婦。這個夫妻進門要喝交杯酒,交杯酒的杯子是用葫蘆瓜做的,葫蘆瓜的肉是苦的,盛的是甜酒。所以那一杯喝下去之後它表什麼意義?表夫妻喝完以後,從此同甘共苦。因為那個杯子是同個葫蘆瓜劈成兩半做成的,它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葫蘆瓜,也代表夫妻一體不可以分開,不可以計較。諸位朋友,大家喝了交杯酒沒有?有喝了,那你一定家庭幸福,沒有喝的要回去補喝。這是太有意義了,這些文化的教育,我們真的要好好把它保存下去,都是不分彼此的。現在人不懂夫妻同體的心境,都分得很清楚,我們還聽到,現在居然結婚以前先去財產公證,現在有這個風氣,冰箱是丈夫買的,鞋櫃是太太買的。那這樣麻煩了,統統要先登記好,這個一吵架就很有問題,東西也吃不上了,鞋子也沒地方放了,而且是還沒結婚,就先想著離婚的情況。可是以前的人有受傳統文化教育,他是道義的結合,所以一輩子連離婚的念頭都沒有,這個太可貴了。現在人沒有道義,動不動就離婚,把離婚當作兒戲一樣。所以夫妻不分彼此,從哪裡開始?從對待對方的父母,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人這個心念一轉,好日子就來了,把婆婆當母親,不就多了一個母親嗎?多一個母親多好;婆婆把媳婦當女兒,多一個女兒多好。所以幸福往往在人的一念之間。這個要打從心裡都把對方的父母,當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現在有人稱自己的婆婆叫媽,咱媽,叫起來就很親切了。

   
有人是怎麼叫自己的婆婆的?談起話來都是你爸、你媽,我爸、我媽分得很清楚,這就沒有同體,而且那個言語聽起來讓人家特別不舒服。你看咱爸、咱媽聽起來多舒服。甚至於最讓老人感動的,我曾經聽到一個例子,有一個媳婦帶著她公公到醫院去看病,然後這個媳婦很細心,就把整個吃藥、該注意什麼都問得非常清楚。問到那個醫生就笑了,因為這個媳婦太細心,笑著對這個老人家講,“老爺爺,你真有福氣,這麼好的女兒。”這個老先生笑得很開心,“她不是我女兒,她是我媳婦。”那個媳婦孝順讓人更感動,而且媳婦孝順會傳千裡,最感到光榮的就是這個媳婦的父母,他把女兒教好,造福人群,造福他女婿整個的家族。所以以前的人懂,很重視女兒的教育,因為把女兒教好了,以後是好媳婦、好太太、好媽媽,能為國家社會教出好的下一代,貢獻就很大,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更重要。我曾經聽到現在有父母就說:我女兒脾氣很不好,趕緊把她嫁出去吧。告訴大家,當父母也要有職業道德,教不好不能把她嫁出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把她嫁出去,她搞得人家雞犬不寧,不行。所以現在要把女兒教好了,她懂事了,才能把她嫁出去,這是很有道德良心的做法。

   
我們這個夫妻的經營,都要彼此非常的用心,還是要經營的,經營是靠這一分道義、靠修養。所以有一對老夫婦結婚六十多年,這個老爺爺已經九十歲了,而這個後輩,從來沒看過這個老人家跟他太太吵過架,所以就請教這個老先生,他們夫妻是怎麼相處?這個老先生就給這些晚輩講到,我們夫妻結婚那一天約法三章,有互相約定,“只要孩子在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情緒化,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好的人格教育。”兩個人都同意了。這個老先生就說到,這六十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爭吵過。接著老先生就給這些晚輩講:告訴你們,這個六十多年來,只要我太太稍微有點情緒,我就趕緊走出去。都是他先出去的。諸位朋友,夫妻對方有點情緒了,我們就懂得先走出去,請問誰輸誰贏?人要懂得輸贏,現在這個時代人都看不懂輸贏,都覺得講話特別大聲贏了,其實輸得很慘。大家看看六十多年來,每一次太太一有情緒,這個先生低著頭,自己就先走出去了。當下太太站在家裡面什麼感受?又是我,每一次都是先生很有修養,不跟我吵走出去了。這個時候是先生的德行感動了他的太太,所以不是用言語去壓對方,是要用德行去感動對方才對。

    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的,“理服人,方無言,勢服人,心不然”,你看強勢人家接受不了。而這個先生他出去走一走,不能走太久,差不多十五分鐘就該回來。為什麼?現在想不開會自殺的情況很多,你走太久,你太太在家裡太操心、太擔心,這樣不好,要趕緊回來,每一個細節都要體恤備至。這樣子哪有對方沒有感受到我們的愛?十五分鐘趕緊回來。這個時候太太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又是她先動情緒,所以趕緊端一杯茶,女子比較含蓄,不敢看她先生,害羞,就端過來放在她先生面前。諸位男士,這個時候該怎麼樣?這個時候能不能說:妳看又是妳先發脾氣了吧。這樣就不給人台階下了,給人難堪了。這個時候太太馬上說:你有什麼了不起?你就是用臉去喝茶了,不是用嘴巴喝茶了。所以人有時候是什麼?自取其辱。人家都很難受了,你還給他難堪,難怪會發生沖突。所以當下要體會到太太已經不好意思,趕緊轉移話題,給太太台階下:太太,好像已經好幾個禮拜沒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今天下午剛好有空陪妳回去,多買點蔬菜水果回去看兩位老人家。當下這個太太,你不只不跟她計較,還時時想著她的父母,請問大家,這個太太會感動多久?你們都沒有這樣感動過嗎?會感動一輩子。所以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這樣夫妻和合了,這父子兄弟就和樂了。進而他受到這麼好的家庭教育,出去了尊重長輩、效忠國家、效忠領導,又能夠友愛同仁、友愛同學,這個社會就能夠愈來愈和諧。所以夫妻的結合,是五倫關系當中的大事。好,這節課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家和萬事興

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1-1-1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貴賓、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剛剛談到夫妻和諧,夫妻當孩子的好榜樣,下一代就學到如何跟人和諧相處。而我們都很希望家能夠和。我們看這個和字,常常跟謙虛,和謙;跟恭敬,和敬;跟愛字,和愛,放在一起;和善。所以這個和從哪裡來?從愛人,從恭敬人,從對人謙虛,從對人起善心善行,能夠感得這個和字。我們古代的建築,它的門口,我們曾經到西遞、宏村,在安徽一些古的部落,都還有一些古建築,古建築的門口都刻一個“善”字,代表提醒所有的人出門要行善;建築物的後面還有刻葉子,刻葉子是落葉歸根。時時人能懂得不忘本,時時行善、時時不忘本,這個人與人相處他就和諧。不忘父母的恩德,不忘祖先的恩德,也要不忘對方的、夫妻彼此的恩德。

    有一位先生,他就覺得他的太太有時候比較凶,他就很難過。剛好他了解到有一個人修養很好、德行很好,他就想去向他學習如何能夠馴服他的太太,他想去請教這個人。結果他就到了這個人的家門口,突然發現一件事,就是他要請教的那個先知的太太比他太太還凶,這個先知被他太太罵得比他還慘。他心裡就涼一半,我本來要來請教他,沒想到他比我還慘。過了一會兒,這個太太沒罵了,他就進去對這個先知講,我本來要請教你,沒想到你比我還慘。這個先知笑著對他說,有時候我太太對我發脾氣,我也很想把她罵回去,可是我突然想到,我的太太居然把一生托付給我,她對我是何等的信任。自從嫁過來之後,她又照顧我的父母,又一把屎、一把尿把這些孩子拉拔長大,這期間不知道操了多少心。包含連小姑、小叔這些事,我的兄弟姐妹們,她都照顧到了。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太太,我才能無後顧之憂,不用操心父母、操心家庭,能夠盡心盡力發展我的事業。所以這個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我的太太。我只要想到她這幾年付出了這麼多,我氣就上不來了。所以這個是時時懷著感恩的心,那個沖突就不會產生。感恩之外還要互相恭敬對方,而這分恭敬也要在生活的這些細節當中去落實,“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我們曾經有一位孩子,他剛好跟他母親坐在電視前面看一部古裝戲,剛好演到她的丈夫在朝為官,回到家裡,一進家門,這個太太在一旁侍候,趕緊幫他換上輕松的衣服,倒了一杯熱茶,端到先生面前,很溫柔的陪他坐下來,“老爺辛苦了!趕緊喝口水”。結果這個七歲的孩子看到這裡的時候,突然對著他媽媽講:媽,他們不是夫妻。他媽就很驚訝,現在就是演夫妻,他們是夫妻。這個孩子說不像。諸位朋友,什麼狀況才像夫妻?她這麼溫柔侍候她先生不像夫妻,什麼樣子像夫妻?在小孩子的心目當中,可能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才是夫妻。為什麼大吵三六九?因為發一次比較大的脾氣,暴怒傷肝,身體受損,要調養兩天才能恢復,所以叫大吵要三六九。而且習慣了以後很麻煩,吵習慣了,突然有一天覺得全身不舒服,我今天還有哪一件事還沒做?還沒吵架。所以好的習慣要保持,不好的習慣要趕緊改掉。

    怎麼才能夠不吵?我們剛剛舉了很多例子,能夠以大局為重,能夠常念對方的恩。還有一點很重要,摩擦的時候首先先反省自己。因為我們體會一下,一個巴掌拍不拍得響?拍不響。要怎麼拍才會響?兩個手掌都動了才會響。所以人要吵架一定是兩個人都動火氣了才會吵。一個動了,一個不動,慢慢他就吵不起來了。所以假如人吵架,先不要說誰對誰錯,鐵定都有錯。成語說半斤八兩,一般見識,能吵得起來,程度不會差太遠。

    有一對夫妻相處很和樂,結果他們家對門是常吵架。所以從這一點告訴大家,風水是真的還是假的?住同一棟樓,只住對門,一對和諧,一對天天吵架。所以風水的根源在哪?在心,人心、善心。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修養心地好,風水不好的地方住一年就變成風水寶地,這真的。范仲淹先生修養很好,當時人家在爭地的時候把那不好的地給他,好的他讓人家,他後代這麼興旺,到現在九百多年了都還很興旺。所以人心能轉風水。假如人心不善,住在龍穴,半年就變成老鼠洞,風水全部被破壞掉了。說實在的,人都希求和諧跟幸福,大家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她到公司去,她很高興說,“我好高興,今天跟我先生吵架,真痛快”,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沒有吧!假如有,她可能要送醫院去了。沒有人喜歡跟人吵架,都喜歡和諧。

    而這一對常吵架的,看著人家這麼和樂,他也很羨慕。有一天,這位太太就去請教對方經驗,就到他們家去,進了家門她就請教,你們夫妻是怎麼相處?另外這個太太就跟她講,我們家都是壞人,你們家都是好人。這個太太聽蒙了,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們家都是壞人,每天和和美美,她有點聽不懂,皺著眉頭,“你是不是在諷刺我?”對方看她的表情好像沒聽懂,接著就跟她做個比喻,比方在我們家,剛好我給我先生倒杯茶,放在桌上,我先生走過去不小心把這個茶給撞倒了。我先生一看到,他馬上就,“對不起、對不起,把你的好意給搞砸了”,先生馬上檢討自己不小心。我看到這個情況也馬上給先生講對不起,“先生,是我沒把茶放好,害你給撞倒,是我不對”。所以彼此都是先想到自己不對,在那裡搶,“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擦、我來擦”,兩個人在那裡搶抹布要擦桌子。大家有沒有經驗,夫妻為了搶抹布要擦桌子搶到抹布扯破了,有沒有?假如有,這個家要興旺了,夫妻任何情況都是先反省自己。

    老子講一句話好,“禍福相倚”。福跟禍為什麼是擺在一起?今天看起來是福氣,但是假如我們不爭氣,甚至於去揮霍,甚至於把家裡人給我們的愛當作應該的,福就變成禍。但是看起來是禍,我們都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反而變成彼此互相檢討,然後看到家裡的問題,進而協手去克服問題,福就來了。禍跟福其實在人的一念之間。今天這個太太把孩子一些情況,行為可能有一點偏頗,跟先生商量,商量的時候太太說:都是我沒有教好。這個先生馬上也跟著說:你已經夠辛苦了,是我沒有多下一些功夫陪孩子。互相反省自己。所以老祖宗講,“各自責,天清地寧”,彼此反省自己,這個家很和諧。不只這個家和諧,我們所處的團體都和諧。

    比方我們今天一個企業,領導者在辦完一個活動之後,他首先上去,哪個、哪個部門做得很好,我們很感謝這些部門的付出,而我哪裡做得不好,他反省自己,贊歎別人。下一個同仁上來,老板已經做得很好了,哪個部門已經付出很好了,是我這個部門做得不好。每個人都查自己的不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有的人一反省,就把所有寶貴的經驗積累下來,事情會愈做愈好,這個開會就愈開彼此愈長智慧,因為懂得互相反省。但是假如開會的時候,第一個人上去,第一個部門上去,哪哪哪做得不好,我做得最好,指責別人;第二個部門上去了,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就互相指責,那開會最後就愈開愈誤會,最後開成批斗大會,那就很麻煩。所以各自責天清地寧。

    這位太太講到這個情況,接著又跟另外這個太太講,同樣這個杯子撞倒了,在你們家的情況就比較不一樣。可能你先生一撞倒,被你看到了,你馬上遠遠的就說,“你走路不長眼睛,要喝自己去泡”,你先發飙了。你先生聽了不甘示弱,“你這個女人,倒杯茶都不會,你還能干什麼!”互相指責就吵起來了。最後會吵到哪裡去?可能就因為生活這些芝麻蒜皮的事,最後吵到去離婚都有。現在聽說三年之內離婚的人愈來愈多。有一對年輕的夫妻跑去要辦離婚,那個辦事人員看這麼年輕就要離婚,就問他們,你們兩個是為什麼要離婚?被這麼一問,兩個人互相看一看,“上個月是因為什麼吵架的?”因為什麼小事吵架不知道,脾氣一上來意氣用事,我跟你沒完,我跟你拼了。所以人要保持理智,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都是意氣用事,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而且這個意氣用事的時候把誰給忘了?把雙方的父母都給忘了,把曾經彼此的山盟海誓給忘記了,也把下一代的幸福都拋到九霄雲外。所以人要是提起這分責任、提起反省,才能化解這些沖突。

    所以孩子隨時都以父母為他人生的一個借鑒,他覺得父母常吵架,所以吵架才叫夫妻。而這位母親聽到孩子說不像夫妻,她也滿警覺的,就覺得原來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身邊的孩子。有一個父親他也學了《弟子規》,結果他一下班回來,剛好才坐下,公司又打電話來,他一把電話接起來,公司那邊又說,又需要他再回去一趟。因為他已經有學《弟子規》,還是比較敏感,因為他要發脾氣,所以先看一下兒子在不在,兒子不在他就罵,“你是干什麼吃的,連這點小事都要叫我回去!”結果隔天他下班回家,他的岳母幫他照顧小孩,他才一進門,岳母走過來跟他講,她說你兒子今天跟我講什麼話你知道不知道?今天我煮飯給他吃,他吃了不高興,對我說,“外婆,你是干什麼吃的!”學不好很快,一次就會了。他雖然看著客廳沒有兒子,但是問題是,有一句成語叫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自己要不講就不會有這個後遺症。隨時都在影響。

    這位太太她看到兒子看電視講的這個話,她也滿警覺。但雖然警覺,有時候還是不經意的會忽略。又有一天,她剛好接一通電話,剛接完,她一把電話放下來,她兒子在旁邊就接話,“媽,剛剛一定是爸爸打來的。”她聽了很驚訝,奇怪,兒子為什麼一聽我講話的聲音就知道是爸爸打來的?她自己思考,假如是一般的客戶朋友打來,語氣都非常親切熱情,“跟你聊天真愉快,改天一起喝咖啡,拜拜”,這個是客戶跟朋友;但是跟先生講的就不一樣,跟先生講的就是,“好了,你有完沒完,不跟你講了”,啪,掛掉。所以對先生講話不恭敬,孩子馬上從聽話當中就可以判斷是爸爸。所以這也在影響孩子。結果當天她先生又打來,她就特別警覺,一看到先生的行動電話號碼,馬上先調整一下心情,深呼吸三次,然後把它接起來,“喂,請問您找哪一位?”她先生聽完,說“對不起,我打錯了”,把電話給掛了。結果又過了三十秒左右,電話又響了,當她接起電話,她先生判斷確實是她,在電話那一頭說了一句話,“真的是你嗎?”諸位朋友,我們聽話不只要聽言語,還要聽到什麼?聽到心聲。“真的是你嗎”背後的心聲是什麼?我給大家翻譯一下,那個心聲的意思就是,我的太平日子真的到了嗎?

    有一個太太她上了課以後也反省自己,覺得自己對先生很多態度不是很好。她上了兩天課,就發了一個短訊給她先生,跟她先生講,“我現在在接受老祖宗的傳統文化教誨,所以從今以後我會改邪歸正,斷惡修善,重新做人”,給她先生發過去。結果很有意思,這個女士跟我們講到,她說她發過去的時候,她就已經想到她先生會發什麼短訊過來。你看夫妻其實都是心有靈犀,會通。結果她先生真的發什麼來?她先生發過來的短訊是這麼寫的,“太太,你的意思是說你以後不打人、不罵人了嗎?”所以她看的時候就很慚愧,跟她想的一樣,她先生確實是寫這樣。接著她就說,“以前都是我不對,請你原諒”,又發過去。結果她這次發過去,她心裡沒底了,她不知道先生會發什麼過來。結果過了沒幾秒鐘她先生發過來,她先生就說,“太太,你什麼時候回來?我帶你去買衣服。”所以幸福太平的日子,念頭一轉可能就來了。

    剛剛我們一直提醒不忘初心,走入婚姻是要給彼此幸福的,哪是要給彼此痛苦的?所以我們剛剛提到夫婦的和諧是整個家庭和諧的核心所在。而我們老祖宗的教誨特別注重找到根本,我們今天希望家和諧,希望齊家,在《大學》裡面告訴我們,“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首先修養要好,才能夠感動家裡的人。我們今天自己做得不好,要要求家裡的人,人家心裡不服,人家覺得你自己都做不好,還能夠要求我?所以孔子強調“正己而不求於人”,先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則無怨”,人家才不會埋怨我們。所以今天我們共聚,大家一起交流兩天,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每一個道理都要先要求自己,不能我們在聽的過程當中心裡想,怎麼沒把我先生拉過來,他最需要聽;怎麼沒把我媳婦拉過來,她最需要聽。不能兩天下來,所有的人都需要聽,只有一個人不需要聽,自己不需要聽那就麻煩了,那就學完以後全部的道理都是去要求別人,那這個家也和不了。我們學傳統文化、學《弟子規》學到走到哪裡人家把我們當瘟神。瘟神大家知道吧?就是SARS,就是這些病毒又來了,就是流行性感冒。一看到他,那個學傳統文化、《弟子規》的又來了,他又要說人家哪裡不好、哪裡不好。所以學到最後,假如心態不正確,我們走到哪裡一坐下來,人家就站起來,“對不起,我要去上廁所”,就走了。

    所以我們諸位長輩朋友,大家交流完這兩天的課,都是要求自己。可不能回去看到你先生,桌子一拍,“我告訴你,我可是去培訓過兩天傳統文化,從此以後家裡的事都要聽我的”,那家裡的人就很難接受了。甚至於我們以後就不敢來雅加達。很多男人就說,我太太就是聽了蔡某某講的話,就變得愈來愈過分,逼得我很難過。所以假如是都回去要求家裡人,那以後我們不敢來了,因為怕遇到一個很壯的男人,然後他說你是不是蔡禮旭?我一看他凶巴巴的,我說不是,我是他弟弟。結果他還把我們家調查得很清楚,他沒有弟弟,只有兩個姐姐。我說我是他堂弟。應該讓我們所有家裡人對傳統文化有信心來自於我們的德行,來自於我們的改變,我們學了以後從自己先改起,讓家裡的人如沐春風,讓家裡的人豎起大姆指,學《弟子規》好,學傳統文化好,自然家裡的人學習就水到渠成。

    所以《大學》裡面告訴我們,修身才能齊家。修身要從哪裡做起?要從改自己的壞習慣開始,就是《大學》裡面講的要格物,要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疑。我們一貪心、計較了,這個家怎麼和?家怎麼齊?我們脾氣特別大,這個家就不能齊;我們很傲慢,對方就很難過,這個家就齊不了;我們處處懷疑對方,這個家也不能齊。所以先要把貪心、把傲慢、把壞習慣、把這些懷疑他人的心要去掉,才能跟家裡的人和睦相處。我們看《弟子規》當中說到,“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告訴我們不要計較錢財,而且也告訴不要亂發脾氣,言語要溫柔,這樣才能夠和。

    而我們今天談到錢財,事實上大家想一想,錢財是不是貪心貪來的?錢財是不是跟家裡人爭來的?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請問大家有沒有看過哪一個家庭,因為兄弟一直在那裡爭財產,最後愈爭愈興旺的,大家有沒有看過?有沒有?一個都沒有。可是很奇怪,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學著要爭?所以很不理智,都受到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一爭,家裡就失和,一失和,錢財留不住,人才也培養不出來。所以上一代爭,下一代爭得更厲害。我們留心看,現在報紙打開來,父子相爭、兄弟相爭愈來愈多。而曾國藩先生,他在他一生接觸過這麼多的老百姓,他說到,一個家族能夠綿延八代、十代不衰,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孝悌傳家,它一定有孝道傳下去,八代、十代都不衰。所以真正要有福報,一定要靠孝悌傳家、要靠勤儉傳家才會有福報。而且那個爭了之後,爭的錢財叫什麼之財?不義之財,不義之財很不容易留得住。

    我們前幾天才聽到一個例子,就是香港有一個富婆,首富,她的先生被殺害了,留了一些財產。她已經很有錢了,她還跟她公公婆婆爭財產,後來還真的讓她爭到了,爭到以後沒多久她得癌症,然後幾個月她就死了。我們看,她這個貪心止不住了。我們聽到這個例子都覺得心裡很痛,痛在哪裡?痛在人的貪心貪利,讓她的良心整個都被蒙蔽,蒙蔽到先生去世她沒有任何痛苦,蒙蔽到為了錢她體恤不到她公公婆婆喪子之痛。所以老祖宗教我們要重義輕利,要重道義,不能重錢財。所以不義之財不可取。

    而人能夠富貴一直綿延下去,財富真正的因在樂善好施,所謂福田靠心耕。我們首先去貪,放下這個貪要明理。我們有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人,他能夠看事情有前後眼,第一個他能了解到我這一生事業為什麼會好,因為我祖上積德,“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懂得他這個福報還是受到祖宗跟父母的庇佑。再來,他能看到未來,他會想到的是,今天我能賺到很多錢,不代表我的孩子以後也能賺很多錢,所以我要培養他勤儉的態度,不然留愈多的錢,孩子沒有德行,反而害了孩子。我們現在看很多地區,有錢人的第二代,真的不把錢當錢看,花得非常凶。那他這個奢侈的習慣是父母給他養成的。所以愛之不用正確的道理,反而是害了孩子。真正愛護孩子是懂得養他的善心,懂得培養他勤儉的態度,他一節儉,他以後的人生他懂得怎麼操持他的家庭。

    有一個孩子十九歲,父母很有錢,常常都在外面玩,沒有回家。有一天他進門給他父母講:爸、媽,今天晚上我想跟你們一起吃晚飯。爸爸媽媽聽了很高興,兒子不知道多久沒有回家吃晚飯,今天這麼好,想找我們兩個老的談談話。父母很高興,准備了晚餐,等孩子來一起吃。結果到了吃飯時間,這個孩子帶著一個女子進來,十九歲的孩子帶著他女朋友進來,坐下來就對他爸講:爸,我女朋友懷孕了,我們要結婚。然後拿出一張單子,我們要結婚,爸,你去准備好這些東西,一台車子、一棟房子,還有哪一些,我都寫好了,你趕快准備好。父母本來是滿懷歡喜要跟兒子吃飯,結果拿到這一張清單,你說他是辦還是不辦?孩子他奢侈習慣了。所以這個勤儉太重要了。勤勞的人他知道付出不容易,習勞他知道感恩,他懂得珍惜家裡人的照顧,因為他自己也去服務。而這個習勞,他的能力也不斷在提升當中,他也很有自信,他走到哪裡他都幫得上忙。因為在家裡懂得不斷付出的人,他處世的能力跟做事的能力就在家庭當中不斷提升起來。

    剛好有幾對朋友聚會,他們都帶著彼此的另一半來聚會,五、六對夫妻朋友聚會,他們的小孩就在二樓,小孩子自己玩。突然聽到樓上有一個杯子掉下來摔破了,很大聲,幾對夫妻就趕緊往樓上走。看到有一對兄妹,看到那個杯子打破了就很緊張,然後就一直在那裡喊,“Mary、Mary”。Mary是誰?他們家的傭人。他遇到這個情況只會叫傭人,他不知道怎麼處理。結果那一天Mary又沒有來,叫半天也沒用。另外一對夫妻雖然經濟程度也不錯,但是從小讓孩子自己做家務,他很有應對處理的能力。所以另外一對小孩,哥哥趕緊走到陽台去找掃把、找畚斗,然後妹妹就趕緊進廚房拿抹布來擦。我們看到兩對小孩,面對這個情況的時候反應截然不同,一個從小享福,都是傭人在做,一個是從小能懂得幫忙父母做家務,所以這個差異整個就很大。而且假如他不懂得勤勞,不懂得去付出的話,他接受別人的給予他都會覺得是理所當然。他求你十次,你九次都給他,一次沒給他,他就翻臉,他就生氣了。所以這個勤儉也是家庭教育當中很重要的一環。

    剛剛跟大家提到,財富還是從樂善好施,大富由天,布施來的;小富由勤,勤儉來的。所以我們有沒有把握孩子他以後的人生、家庭可以經營得好?他假如勤儉,我們就有底。而且人的福是靠心耕的,我們的孩子有沒有形成知恩報恩的人生態度?報恩是福田,恩田、悲田、敬田。他念念能想著父母、祖先的恩,這個人有福;他念念能看到別人的痛苦、需要,他有慈悲的心,這個人也有福;他能夠恭敬師長、恭敬長者,以至於恭敬每一件事,他很負責任,還恭敬每個物品,很惜物,這個人也有福。愈勤儉的人他的福氣愈大,而愈奢侈的人,他本來可以活八十年,因為他把福都花完了,可能他六十歲就沒命了。所以有一句話,老祖宗留下來的話叫“祿盡人亡”,你把自己的福報都花完了,你命也就沒了。我們冷靜去看,愈奢侈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災難愈大,這個在歷史當中都有提到。

    有一個地方,它剛好第一年的時候遇到旱災,他們那個地方剛好有水利工程,所以他們就不受災,其它附近都受災。但是父母官申請下來,就給他們免今年的賦稅。第二年發生水災,他們那個地方地理位置又高,其它的地方又淹掉了,結果父母官又報,他們又減稅。所以兩年都沒有受災,而且又不用納稅,一下子這個地方就富有起來。其它地方就很窮,就變賣東西,都被他們這個地方買來了,而且賺了好幾倍。但是這個地方就開始奢侈,花錢很凶。有一些讀書人他很明理,就說到這個地方要感災難。結果說了沒有多久,火災、水災、瘟疫就在這個地方發生了。所以我們看現在很多西方國家他非常奢侈,甚至於花錢都花到後面好幾代的錢上面。其實這些都是在我們華人世界裡面是看不到的,都是為子孫著想,哪有連子孫的錢都拿來花的道理!這都是反常的現象。

    這個是我們不貪,家裡能夠和諧;不瞋,不發脾氣,能夠和諧;不傲慢,家裡才能夠和諧。而這個謙虛非常重要。比方說我們兄弟姐妹在一起,可能父母就會說到,某某兒子事業有成,就稱贊這個兒子。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是大哥,我們聽到媽媽在稱贊,能夠馬上說弟弟也有什麼優點,妹妹也有什麼優點,這樣整個氣氛就非常和樂。假如父母稱贊我們,我們還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兄弟姐妹都會覺得很受到我們的壓迫。這個我很有感受,因為我姐姐的成績很好,我的成績就比較差,我就感覺常常都有壓力,但是姐姐從來沒有用成績來壓我。所以我們在古代,兄弟姐妹家族的人一聚會的時候,都是按照輩分坐,那很有意義。因為按照年齡輩分坐的時候,縱使我們今天很有成就,但是我們坐在那個位子的時候都會想到,某某叔叔小時候照顧我,某某堂哥小時候幫過我,都是用謙卑感恩的心來對待自己的家人。而不是有錢之後、有地位之後,拿著這個成就去壓迫到家裡的人,這樣就很不好。所以這個謙卑恭敬也是很重要。

    我們修身,然後能夠齊家,而這個齊家最核心的就是孝道。所以我們有一句俗話叫“百善孝為先”,有了孝順,整個家庭氣氛就很不一樣,很和諧。我記得有一次,剛好我們坐飛機的時候,旁邊坐了一個老太太跟老先生,那個時候已經是春天了,但是他們衣服穿得很多。剛好這個老太太好像安全帶用得不是很習慣,我們趕緊幫她把安全帶系好,系好之後我們就問老太太,“老太太,你穿這麼多衣服不熱嗎?”這個老太太說不熱。接著她就說,她就把最外面那一件衣服拉起來,她說這一件是我兒子買的;講完了她又把衣服翻起來,指第二件,第二件是我女兒買的;接著她又翻起第三件,第三件是我媳婦買的。我們聽到她談的過程當中都可以感覺到她的喜悅,她的這些晚輩都很孝順。所以告訴大家,有一種衣服是冬暖夏涼,穿再多不熱,大家知不知道這個衣服是什麼牌子的?孝心牌的,冬暖夏涼,大家記得買這個牌子的衣服。老人家笑容洋溢,很高興。接著我們到站的時候,老人很親切,“要不要我們送你?”我們說:不用了,我們也有人來接。結果這個老太太講:我的兒子、我的孫子他們一定會來接我。老人比我們先走出去,我們看著他們的身影,他們一走出去,雖然我們看不到她,突然聽到很響亮的小孩的聲音喊著奶奶奶奶、爺爺爺爺。我們心裡想,應該就是她的孫子跟她的兒子媳婦來接她。所以孝道傳家,家庭和樂。而為什麼我們老祖宗講百善孝為先?因為孝心一開,百善都接著開。

    我們可能面對現在的家庭,還有現在的社會狀況,有些人會覺得擔憂,這個世界能夠和諧,能夠愈來愈好嗎?諸位朋友,您相信這個社會會愈來愈好嗎?要有信心,信心是成就一切事情很重要的基礎。我們相信這個社會會愈來愈好,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他沒有好的教育,“苟不教,性乃遷”,有好的教育一定教得好。我們曾經到監獄系統,海南省監獄系統,去教導這些服刑人員,這些服刑人員都已經是犯了錯的人,結果教了一、二個月之後轉變很大。他們都能教好,怎麼一般的人會教不好?這些干警就講到,這些服刑人員還沒學以前,打電話回家都是要錢,你馬上給我下次帶多少錢來,就掛掉了。結果學了以後良心發現,打電話回家,媽,你最近身體怎麼樣?爸,你身體好嗎?結果那個老太太說,你不是我兒子,要把電話掛了,我兒子不可能講這種話,要把電話掛了。結果都有干警監聽,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趕緊這個干警就說,老太太,真的是你兒子。把兒子的孝心喚醒了。

    還有一個老先生到監獄去看他兒子,他兒子看到他父親來了,跪下去給他父親磕頭,忏悔。結果他父親嚇了一跳,就對那些干警講,你怎麼把我兒子教成這樣?給他磕頭他還覺得不好,他說我兒子怎麼變成這樣!這樣不好嗎?他說我兒子已經很好了,我住的那個地方,很多兒子都打他父親,我兒子不打我,他已經很好了。大家看,人不學傳統文化,做人的標准怎麼樣?降得嚇死人,降得太低了,居然父母現在的標准是兒子不打我就好了。假如我們這一代是這個標准,請問下一代變成什麼?下一代就是我兒子不殺我就好了。

    所以這些做人的標准它是不能改變的,它是亘古不變的。我們常常講社會在變,問題是我們在變當中有沒有抓到不變的原理原則?比方說我們從事事業,事業能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信義,這個是不變的原則,不講信用遲早事業會出問題。我們看我們現在桌上擺的礦泉水,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信用,他的事業才能做得這麼好,這個不能變。孝順恭敬,這個也不能變。所以我們如何不隨波逐流,一定要把這些做人搞清楚,怎麼樣把這些最正確的做人做事道理教給我們的下一代。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一到吃飯時間都是我去叫爺爺奶奶吃飯,而且都很清楚爺爺可能在哪裡下棋,是在土地公廟還是在元帥廟,都比較有默契。而且遠遠看到爺爺,“阿公,吃飯了”,爺爺,吃飯了。當我叫爺爺的聲音傳過去的時候,很有意思,旁邊的鄰居聽到了都露出笑容,他們看到人家祖孫和樂,他也很高興。所以天倫之樂每個人都歡喜。爺爺牽著我,“諸位朋友,抱歉,我要回家吃飯了”,就帶我回去了。而回到家,都是我們先請爺爺奶奶坐,然後盛飯給爺爺奶奶吃,爺爺奶奶動筷子了我們才動筷子。《弟子規》告訴我們,“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就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吃什麼東西都先想到老人,都先想到父母。這是二十多年前的情況。現在這個禮貌、恭敬不傳了,麻煩了,現在誰叫誰吃飯?現在是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所以現在都倒過來了,以前的孝子是孝順父母叫孝子,現在的孝子是孝順兒子、女兒叫孝子。我們幫兒女做牛做馬,他還真的把我們當牛馬,反過來了,爺爺奶奶去請孫子回來吃飯。所以這些不能亂改,改了就完了。請回來了他還不乖乖吃,還得爺爺奶奶一口一口喂他,然後他吃一口就跑五十公尺。所以現在當爺爺奶奶不容易,還要先去培養馬拉松賽跑的能力,先培養好體力才能照顧小孩。

    而我們印象當中,家裡有長輩來,“長呼人,即代叫”,都趕快迎上去,“叔叔您好、阿姨好,您先坐,我給你倒杯茶,你要找我媽,我趕緊去幫你叫”,都是這樣學。現在的孩子看到長輩,叔叔、阿姨進來了,他連站起來都沒站起來,他只有頭這樣轉一下,看著長輩笑一下,繼續看他的電視,沒禮貌。沒禮貌的孩子沒福,哪有福!諸位大老板,你們會用一個連叔叔阿姨來都不接待的人,你會用這樣的員工嗎?會不會用?不會用,他連恭敬都不知道,連應對進退都不懂。結果我跟很多家長講到這個例子,他們居然說,他還對你笑,不錯了。我們這一代降到能對你笑就不錯了,那請問大家,再下一代變什麼?再下一代就變成小孩子坐在那裡動都不動,連頭都沒轉,要叔叔阿姨走過來,“小朋友好,你要不要喝茶,我幫你倒?”告訴大家,下一代假如變成這樣那就不像人。人假如不像人,老天爺就要把人收回去。所以《尚書》裡面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心都不跟倫理道德、不跟仁義禮智信相應,災難就跟著來了。要化解這個災難,我們往後幾位老師都會就這些道理跟大家再交流。

    所以我們為人長輩,要能成就孩子的德行、人格,首先我們得要很清楚正確的做人做事在哪些方面,最重要的這個孝道。而我們剛剛講的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悌、忠、信是做人的本,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枝干。我們老祖宗都很能夠在天地萬物當中體悟到做人的道理。仁愛和平是人生的花果。所以得從根開始。大家注意看,這個是八德,有兩個說法,把它合起來就是這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請問大家,我們思考一下,只要這十二個德目都能夠真正融入每一個人的心,都能這樣去處世待人,請問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一個家庭裡面有孝悌,這個家就和;企業團體當中講信用、講盡忠,這個團體凝聚力就很強。在社會當中每個人都講禮義廉恥,我們現在看政治最嚴重的貪污問題,或者團體裡面也怕貪污,有廉恥他就不貪污;有禮,人互相恭敬,就不沖突;有道義,人就不互相爭奪。然後又能夠對不同的種族、不同宗教都能以仁愛的心對待,仁愛和平,國家跟國家、團體跟團體就和。所以人心只要跟這十二個德相應,所有的問題慢慢都能迎刃而解,它不復雜。老祖宗這個八德放光明,只要我們肯去做,只要我們肯去教下一代,這個社會風氣很快能夠轉變過來。

    我們看,其實這個孝開了,這些德行、百善跟著就開了,所以教孝太重要了。為什麼?我們看一個人友愛兄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有孝心,一定懂得友愛。我曾經聽一位老人家講,他說他最欣慰的是什麼事?就是他本來想要把他留的這些財物分給他的孩子,結果分給大女兒的時候,這個大女兒說給弟弟妹妹就好了;要分給二女兒的時候,這個二女兒說給弟弟跟姐姐就好了;分給小兒子的時候,那個小兒子說給兩個姐姐就好了,我不需要。所以父母聽到這樣是他最欣慰的,為什麼?因為老人家他可能百歲之後,他能理解到兄弟一定會互相幫助,他就很放心。所以能體恤父母的心的人一定兄弟友愛,這是悌。忠,一個人對父母都不盡心盡力,他怎麼去跟別人盡心盡力?所以這個忠從哪裡來?《弟子規》當中說的,“親所好,力為具”,父母他希望子女學習好,希望子女有德行,子女就盡心盡力去滿父母的願,這個盡忠從這裡來。信,《弟子規》當中又告訴我們,“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情趕緊去做,絕對不拖延,對父母守信,進而對一切的人守信。我們現在有一個顛倒現象,對客戶很守信,對父母不守信,父母交代的事一忘再忘,客戶交代的事從來沒有忘。告訴大家,那個守信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個守信是對錢守信,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守信。

    我們看禮義廉恥,對父母禮貌,“父母呼,應勿緩”,你看看這些德行都很自然的從孝道當中流露出來,對父母講道義。我們看古代的人,父母都已經離開了,常常念父母的恩,常常想著還流眼淚,甚至有好吃的都是很遺憾,沒有能讓父母吃上。這種義,連父母離開了這種情義都還在。《弟子規》說,“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從小不會亂貪一些東西,不然父母會傷心,這個是廉。羞恥,“德有傷,贻親羞”,他有孝心,他不敢以言行羞辱他的父母,他有羞恥心。我們最怕就是人家批評我們真沒家教,那就變成我們的行為侮辱了父母。所以一個人的羞恥心也是從孝心當中延伸出來的。

    包含一個人跟人仁愛和平相處,他首先能愛父母,他才能愛別人。我們看這個仁,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這是仁愛。《弟子規》裡面講到的,“冬則溫,夏則凊”,他對父母是體恤備至,進而這個心境內化了,他對一切人也體恤備至,而且和氣。《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親有過,谏使更”,父母有不對的地方,非常恭敬的勸谏,“怡吾色,柔吾聲”。我們從這裡都看到,這些和平、這些態度都是從孝當中很自然的提起來。所以找到根本,要把家道、要把社會能夠轉變過來就不難。而且這個是順著人性的教育,父子有親是天性。所以這個是事親。人在一個家庭很自然的環境當中懂得孝敬父母,他面對家族裡的長輩他懂得敬長,踏入社會他懂得事君,事奉領導者,禮義廉恥跟人相處,最後他對待一切的人,《弟子規》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他懂得愛眾。

    我們這一代人花了很多時間教孩子,為什麼沒有教出很好的效果?這個根沒有找到。包含我們教育,在學校教育孩子,都把目標訂得很高,仁愛和平,卻沒有從根教他,所以效果都沒有出來。學歷都很高,但是不懂得做人。我們看整個世界都很強調民主政治,政治它是其次,人有沒有懂得做人是根本,要把人教好才行。所以我們看民族主義,要把民族團結起來,首先他要先愛他自己的民族,孝悌忠信的精神才能團結民族,要有禮義廉恥他才能落實民權的精神,有仁愛和平的存心他能重視社會福利,民生主義。我們注意看這個禮義廉恥是民主政治很重要的修養,今天假如他沒有這個禮義廉恥的態度,他到國會去會跟人打架,無禮;他選上之後都是謀自己的私利,他無義;他不知廉恥,他又貪污。所以民主政治最重要的還是要把人的道德要樹立起來才能好,我們全部都花時間在制度當中,那個制度其次,人的修養才是重點。

    所以整個八德其實就是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不離開這五倫八德的道理,而且這些道理每個人都能夠做。我們看在中國大陸胡小林董事長,他修身了、他齊家了,他的企業成為整個中國的榜樣,影響千千萬萬的人,是不是在利益國家?而且這個經驗又傳到了世界各地有緣的地方,是不是在平天下?所以我們每個人把家庭經營好,把企業經營好,都能成為社會的榜樣,這一生很有意義,都在利益民族、利益社會,每一個人都能經營這樣的人生。所以整個我們回到了這個孝心,人心的根本問題,其實問題就不是很復雜。我們看,有了孝心就有仁愛的心,有了仁愛的心,人彼此互助、互愛,慢慢的邁向和諧、大同。

    現在的社會為什麼沖突多?因為自私自利,變得就是競爭,競爭提升了變斗爭,斗爭再提升變戰爭。那戰爭再提升變什麼?這個就很難想象。而且老祖宗還有一句話叫“哀莫大於心死”,有沒有比死更痛苦的事情?有,就是假如一個家庭當中孩子都不孝順,父母過的日子很苦。所以現在這個競爭跟斗爭不只是團體跟團體之間、國與國,現在誰跟誰競爭、斗爭?假如不教育,連孩子都跟父母告上法院了。所以我們看,其實整個社會問題,它也在這一念之間。我們懂得教育下一代孝、仁愛,就是往這個方向走,而不是往這個方向走。這樣的社會其實我們小的時候都還感覺得到,我記得小的時候,哪一戶人家結婚,整條巷子的人都去幫忙,互助互愛,大家記不記得這種景象?我記得小的時候我還當過花童。大家看得出來我小時候還挺可愛的嗎?哪一戶人家做什麼好吃的,統統拿出來送給其它的人家。出門都不用鎖門的,敦親睦鄰,互相照顧。現在不教育了,住在大樓裡面連對面的人姓什麼、叫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的德行再找回來,其實離我們還不算很遠。

    很多家長也很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其實孩子只要有孝心,他就有學習的動力,而且他這個動力是一輩子的。我父母那一代,他們感覺到父母很辛苦,所以不讓父母操心,讀書都是自己主動努力的。而且不只讀書不用父母操心,連組織家庭了也不讓父母操心,都教育好下一代,夫妻和諧,再來,事業也不讓父母操心。所以這個孝是根本解決了孩子一生的責任心,一個努力的動力。現在的孩子沒有責任感,就是他的孝心跟責任心還沒有開啟,孝心一開啟,他的學習就非常主動。而我們現在用的方法都只看眼前,沒有看到這個根本的動力,反正他這次考試考好就好了。其實,今天他這次考試考好了,是因為我們給他錢,那請問下一次他考不考好?可能下一次你給的錢太少他不考了,他掛一個白布條寫著抗議。

    今天我們把他真正送入了大學,問題解決了嗎?得從他的善心、責任心去看。把他送入大學了,好,反正我讀大學是讀給你看的。結果進了大學他又沒有責任感,現在聽說大學叫university,大學生說“由你玩四年”。請問大家,你的孩子去念大學,你有把握他不墮落的請舉手?那我們把孩子送去大學就解決問題了嗎?再來,真正他大學畢業,拿了一個大學證書,問題解決了沒有?我們得看遠,他大學畢業了,他不找工作,在家裡打電動玩具打一整天,父母在那裡操心,還得出去幫他找工作。找好了,千拜托、萬拜托,“兒子,你去工作一下吧!”那個兒子說,“好吧!給你面子。”結果去了一個禮拜回來了,“爸,我把老板fire掉了。”你拿他沒辦法,他沒責任感。工作你要操心,再來,他假如結婚了你更操心,生了三個孩子全送給你,他不養。所以我們這個算盤要會打,要看得深遠,不然老年真的會愈來愈多事情,愈來愈苦。

    所以這個孝真正能讓家庭和諧,讓社會和樂,讓整個民族興旺起來,都靠這個孝道。而這個孝道要教給孩子最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因為孝是每個人本性裡面本有的,只要我們能真正做出來,自然孩子看了會非常感動,進而就會效法。最後也祝福所有的長輩,所有的兄弟姐妹、朋友們,家庭和樂、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上一篇:周泳杉老師:高薪真的等於人才嗎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再嚴重的業障都能忏除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