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 (第一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1
這一次由本館同修們啟請,在這個道場這是第三次講解《無量壽經》。一個道場重復講三遍會不會嫌太多?老同修會體會到雖然同樣一部經,每次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都有不同的啟示。更難得的是新同修過去沒有聽過這一部經,或者是雖然聽過沒有能夠完整的聽到,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緣。古德當中有道綽大師,他老人家曾經一生講《彌陀經》兩百多遍。就是說古大德教導我們專修專弘。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世法的教學,教科書,一個老師年年教這一門功課,他只要有一份資料就夠用了。佛法為什麼跟它不一樣?這裡面有修行體證的功夫不相同。我們修行境界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因此同樣一部經典裡面,我們所領略的廣狹深度自然不相同。即使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其深廣確確實實是無有窮盡。我們道場的老同修有不少能體會到這一層次。
今天第三次宣講,我們還是要從頭開始,也就是先把大經概要的部分為同修們說明。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對於本經的內容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這樣可以提高我們修學研究的興趣,也能夠掌握到全經的綱要。這個筆記是早年寫的,我們還用這個本子,講法跟過去自然不相同。第一段是「講述因緣」。
首先要跟諸位說明的,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是最精采、最殊勝的一部分。大家都曉得,在大乘佛法裡面《華嚴》是第一經、是根本法輪。《華嚴》所說的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也叫做蓮華藏世界,說的是什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叫蓮華世界。由此可知,這部經跟《華嚴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八十卷《華嚴經》叫大本,《無量壽經》叫中本,那當然還有小本,小本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其實是一部,只是一個說得簡略,一個說得詳細,經典文字有廣略不同,其中內容並沒有差異,內容完全相同。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這是《華嚴經》最精采的一部分。《華嚴》能夠在一生圓滿,就是普賢菩薩在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這才圓滿。本經自始至終完全講的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就是《華嚴》的導歸。所以在隋唐時代,古大德說《華嚴》、《法華》都是本經的引導。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一點都不過分。《華嚴》、《法華》引導我們歸向淨土,在淨土裡面得到一生圓滿。
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這部經讀多了,講的次數也多了。在這個講堂這是第三次,除這個之外,其他地區我們也都講過。在新加坡講過,在香港講過,在美國也講過好幾遍,在加拿大也講過。講的遍數愈多使我們體會愈深、愈廣,使我們真正認清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這個殊勝就是斷煩惱快,開智慧快,成佛快,度眾生快。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都講求快速,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速的。
佛在一般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通常一個修行人從初發心,不是我們這個發心,我們這個不算。這個初發心是說的什麼人?《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初發心。諸位要知道那個初發心是發心住的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那叫做初發心。從這個地位起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才能夠成佛。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要一個阿僧祇劫。那個「劫」是大劫不是小劫。阿僧祇,天文數字。過去台中慈光講座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這個數字,我們中國是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這個兆做單位。多少兆?一千下面有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個阿僧祇劫,才修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就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圓滿,證什麼果位?法雲地的菩薩就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再上去是等覺、成佛。
諸位要知道愈到上面愈難修。你看這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修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階段七個位次,第三個階段三個位次,愈往上去愈難。可是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成佛就太容易了!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的。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只十劫。諸位要記住這個時間,十劫,跟阿僧祇不能比。這十劫當中,第一劫去往生的人都成佛了,第二劫去的也成佛了。第一劫去往生成佛了,由此可知,他充其量十劫就成功了;第二個阿僧祇劫去成佛,那就不要十劫了,九劫就成功了。經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等覺菩薩的人數太多太多了,沒法子計算,「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那就是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成就了,證得等覺果位的人比我們新往生去的人要多。
諸位想想,這十劫當中,第五劫去往生成就的,那西方世界等覺菩薩跟一般菩薩應該是一半一半,還不能占多數。可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是多數,多數就是第六劫去往生的也成就了。由此可知,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佛,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經,經裡面含的這個意思大概只要三劫、四劫就成功了,這真正不可思議!他方世界修行要三個阿僧祇劫,西方世界只要三、四劫就成功。你們諸位想想,還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更殊勝的?
因此這個法門,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贊歎,沒有一尊佛不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這是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裡面四次勸我們,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六方諸佛贊歎,那就是異口同音的勸勉我們。這就是看到了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勸我們!如果不是最殊勝的法門,不是最圓滿的法門,怎麼會得到一切諸佛的稱贊,一切諸佛的勸勉?我們如果還不能相信,對它還懷疑,那個業障就太重,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沒善根,一切諸佛來勸,他都不聽、都不相信,那這就無可奈何了。我們今天非常幸運,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遇到之後,又能對這個法門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這才能死心塌地一門深入的修學。所以同修們啟請,我毫不懷疑我就答應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再講一遍。不但我們這邊重復再講,同時新加坡那邊同修也啟請再講,他們希望這一次好好的做一套錄影帶,能夠普遍的流通,讓學佛的同修們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利益。在會集本裡面,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當中,為我們介紹這一部經: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迳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這一段文是把這一部經做了最精要的介紹。古大德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區分,哪些經是屬於人天修學的。在五乘佛法裡面人天乘,這不能出三界,當然不究竟。哪些經典是屬於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是我們通常講的三乘佛法,如果講大乘、小乘叫二乘佛法。世尊末後在法華會上告訴我們,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完全講真實話,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我們才明了,原來佛講的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是方便說,佛的本意真心實在講只是跟我們說一乘法。
什麼叫一乘法?這一生當中就成佛,而且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才叫一乘。密宗裡面也常說「即身成佛」,那個成佛不是究竟了義。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跟我們講得很多,那一種成佛,充其量成的是藏教佛,比法身大士還差得很遠;換句話說,還沒有到明心見性,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就是四種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此地所講的一乘了義就是講圓教佛,這個法門教我們一生成就圓教的佛果,所以它是『一乘了義』。
世尊在一代時教裡面,被後來這些古大德們尊稱為一乘經的只有三部: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經》,這是屬於一乘了義。這三部沒有包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怎麼也變成一乘了義?如果不是彭際清跟我們說明白,的確我們會懷疑。《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華嚴》是一乘了義,這就是《華嚴》,那怎麼不是一乘了義!《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如果說《華嚴》是一乘經,本經是一乘之一乘。為什麼?《華嚴》的精華。《華嚴》的精要,豈不是一乘當中的一乘,了義當中的真實了義!我們要把這個法門認清楚,然後你才曉得這個經典之寶貴,你才能夠萬緣放下,知道這個經就是一切經,念這一部經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統統念盡了。何必要找那麼麻煩。這都是真實的事理。
『萬善同歸』。這句話我們也不能夠輕易看過。此地講的萬善,不是我們普通世間人修的這點小善,這算什麼!這個地方所講的萬善,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修因證果普度眾生這個善。同歸,歸到哪裡?都歸在《無量壽經》。所以這四個字在本經那個意思就非常特殊,跟在平常看到這四個字的意思不相同,廣狹淺深有很大的出入。諸佛如來所修的一切善都歸在這個經典上
『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兩句是講這一個法門的當機者。什麼人有資格修學這個法門?這裡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三根是講上、中、下。我們不是上根人,中、下根也能成就,這就說明了,我們有分。佛在這個經典上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人人有分。不但人有分,一切眾生都有分,乃至於餓鬼、畜生、地獄。我們看到一個小冊子,書名叫《物猶如此》,我相信不少同修看過。那本小冊子裡面寫的是什麼?畜生念佛往生。自古至今很多很多畜生念佛往生。過去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倓虛法師跟我們講的,他的老師谛閒法師早年在頭陀寺當住持的時候,頭陀寺有一只公雞往生。雞是畜生,畜生會念佛往生,餓鬼道裡頭也有念佛往生的,乃至於地獄道。
雖然九法界眾生根性不相同,業報不一樣,但是信願持名這是相同的,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是平等的。因平等,果就平等了。所以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這個法門是平等法門,因、果都平等,真正不可思議。一切諸佛國土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西方世界沒有,它是平等法界,所以它那裡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它那個地方是一真法界,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三根普被。
「凡聖齊收」,這個「凡」我們就不說了,六道都有分。再看聖人,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幾位代表,文殊、普賢發願往生,善財童子也是修的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大聖都求生淨土,我們仔細去想想,凡夫因為修學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不得已選這個簡單容易的法門。這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他們為什麼要求生?這我們想不出理由!可是諸位要把我頭先說的話仔細去想想,你就明白了。修行證果往上面去愈去愈難。他們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證圓滿的佛果,在華藏世界一定是困難,一定是要用很長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這些人去,一天就成功了,所以他趕快求生。道理在此地。他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一去馬上就成佛了。雖然成佛,依舊得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聖人為什麼求往生。我們要曉得這些事、這些理,然後仔細觀察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
「橫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回,這一關非常難突破。自古至今多少修行人都沒有法子突破這個關口。修得再好,生到天上,有很深的禅定,修到四禅天、四空天,就是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時候到了還是要往下墮落。這我們明白為什麼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道理就在此地。這個地方修行有進有退,進得少退得多;西方世界圓證三不退,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他快。這是教給我們橫出三界。「橫出」就在人間,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超越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橫超。像一般阿羅漢、一般菩薩,他是豎出,也就是他要經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樣才出去。這個難,不像我們這個很容易!
更難能可貴的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四土。『迳』是快速。我們業障一品都沒有斷,帶業往生,一品沒斷,可是生到極樂世界,在我們想自然是凡聖同居土。可是西方世界,剛才講是平等世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不平等。我們這個世界,我們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裡面的聖人、羅漢我們見不到,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我們也見不到。這是什麼?不平等。可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統統在一起,我們去了就與阿羅漢、菩薩、等覺菩薩天天生活在一起。它這個四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這不可思議。這種境界在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樣子。
我們再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跟其他世界不一樣?細讀《無量壽經》,答案就在其中。因為十方諸佛剎土是佛的願力,眾生的業力。眾生的業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是非常復雜的,這樣感得的果報。而西方世界是個新興的國土,阿彌陀佛以他的願力變現出來的,到現在才十劫。我們娑婆世界已經歷無量劫的無量劫了,西方世界才十劫。原本西方世界沒有人,這個諸位要曉得。西方世界的人從哪裡來的?其他世界移民過去的,這個情形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生生世世老家在此地,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他們是新移民,新移民那自然就不一樣了。
阿彌陀佛條件雖然不多,但是他的確是很講求的,到那邊去心要清淨,「心淨則土淨」。你也許問,我們的心不清淨,餓鬼、畜生、地獄心就更不清淨。清淨心有兩種方式可以得到。一種方式是依照規矩去修行,可以得到,另外一種方式是認真的忏悔。惡道眾生去往生要忏除業障!用什麼方法忏?今天有同修問:我們是不是要拜大悲忏、拜梁皇忏?不是的。諸位要曉得,大悲忏也好、梁皇忏也好,你的業障忏不掉,這是真的。從前慈雲灌頂法師告訴我們,我們業障很重,所有一切經忏那個力量都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的業障,都沒有法子。一切經都不靈了,一切法門也不靈了,最後還有一個方法,阿彌陀佛。所以忏除業障用什麼方法?念佛!
念佛這個忏悔力量,決不是其他經忏能夠相比的。你要再不相信,你看看本經佛說的,將來在佛的法運盡的時候,所有一切經教統統滅掉了,本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你就曉得它的功德多大。這就是說眾生的病很深,所有一切醫藥都失效,都治不好了,還有這一服藥還行,很靈。你才曉得這個經典的價值,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真實、不可思議!東西擺在我們面前,要識貨,不識貨就太可惜了。第一法門不要,去搞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你說這不叫冤枉!那個治不好你的病,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唯獨這個法門有效。
『極圓極頓』。這四個字也不能與一般大乘經論同樣的去看待,這個地方講的「極圓極頓」是第一極圓、第一頓超,獨一無二,圓頓到了極處!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是讓我們認識這一部經。本經跟《阿彌陀經》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從哪裡來的?也從《觀經》來的。《觀經》是講念佛往生的方法,很可惜我們念佛人沒有遵守這個方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大家只注重「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讀《觀經》的人都著重這些,他前面那個基礎忘掉了。好像你學建築,學建大樓,樣樣都學到了,把地基忘掉了。蓋了大樓沒有打地基,輕輕一搖晃就倒了。我們現在念佛,毛病就出在這裡。
地基是什麼?三福!韋提希夫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求往生的方法,佛沒給她講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而且告訴她,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明白。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都是依靠這三個基礎,淨業正因。也就是說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以這三條為基礎,這三條要是做不到,所有一切法門統統落空了。這三條就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基礎(地基),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
第一條裡面「孝養父母」,我們做到了沒有?「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有沒有做到?諸位要曉得,第二條是以第一條為基礎,它這個地基是三層,第一條是最下一層。如果前面這一條沒有,你的三皈、眾戒也是假的,落空了,沒基礎。你受戒的時候,戒本裡面稱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准是什麼?前面四句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到了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才落實,才不是落空。這是佛法初入門、小乘,我們今天修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然後才教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你想想看,原來信願持名是要這樣念法的,這才決定往生!所以前面這個基礎我們疏忽了,把它忘掉了,信願持名怎樣做都不得力。我們平常講功夫不得力,你念佛念了這麼久了,這麼多年了,往生有沒有把握?沒把握,沒把握就是不得力。為什麼沒把握?你把那個地基忘掉了。這是我們決定不能疏忽的。
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行從哪裡修起?從孝養父母修起,孝親尊師,從這裡修起。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講過許多,諸位可以從錄音帶、可以由許多小冊子裡面都有,大家仔細的去看。最近本館印了一個小冊子《認識佛教》,這是過去在美國邁阿密所講的,講得比較詳細,因為有足夠的時間。我第一次講的是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那是從前流通的那一份,只講了一次,一個半小時。在邁阿密講了一個星期,大概有七、八個小時,所以講得就比較詳細。這一次印出來,我相信對於初學的同修會有一些幫助。
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所以念佛要曉得從什麼基礎上來著手。我們知道《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裡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准是三福統統修成了。因為這是大乘法門,所以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三福。三福裡面比較難懂的是「深信因果」,這一句比較難懂。因為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個因就是我們這個經上講的「持名念佛」,就是講的這個,不是指其他的因果,專指這個因果。這個修行方法確實簡單、容易、穩當、快速。這個佛誰不會念?只要肯念,人人都能修,人人都會修。你修的是什麼法門?是無量法門裡面至高無上的第一法門,人人能修!所以大家要知道世出世法是一樣的,愈是殊勝,愈簡單愈容易。我們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叫《易經》,容易、不難!凡是很復雜、很麻煩的,那都不是第一等的。第一等的一定是很容易,任何人都能修學,這才叫殊勝,這才叫第一。所以這些觀念我們一定要建立,不能夠有錯誤、有偏差。這是第一殊勝法門在我們眼前,往往我們看錯、疏忽了,把這個機會錯過了,這叫真正可惜。所以此地講:
【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
確實方便,有些法門方便不究竟,有些法門究竟不方便,唯獨這個法門又方便、又究竟,這就真正難得。『一超直入』,超就是超越三界、超越輪回、超越生死。直入,入諸佛究竟圓滿的果地,不是入別的,也就是圓教的佛果。所以它是『最極圓頓』。
【以彌陀一乘願海。】
『一乘願海』就是指的四十八願。所以我勸勉我們專修淨宗的同學,我們早課不必念其他經咒,早課就念四十八願,晚課的經文就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把這兩段選作我們早晚課誦的經文。早課的目的,希望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我們自己的宏願,我們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我們認真依靠阿彌陀佛的教誨,認真去反省、去檢點,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經文就是佛菩薩心行的准則,哪些佛教我們做,我們就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佛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依教奉行,決定不做。所以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是修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錯誤行為,使我們的言行能跟諸佛菩薩一樣,這叫真正修行。不是把這些經文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不聽這些,是要讓自己認真去反省、去檢點、去改進。
一切諸佛贊歎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方法太巧妙了,這個方法就是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也常聽說,究竟怎樣不可思議,我們就說不出來,就不知道了。必須要靠古來大德做重重的比較,我們對名號功德才漸漸領悟到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你真明白了,你才會放下萬緣,你才會屹立不動搖,才肯定這個法門是至高無上。隋唐的古大德(那個時候包括現在的韓國跟日本的一些大德們),他們曾經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一個比對,對照對照,比較比較,哪一個經最好、最第一?比對出來《華嚴》第一。所以公認《華嚴》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輪,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華嚴經》是概論、總論,其他一切經都是《華嚴》某一部分的細說。《華嚴》是總論,所以稱之為根本法輪。也就是說,《華嚴》是無量無邊經論法門的總綱領,你就想它多重要!
《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最後歸《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的綱要。那《無量壽經》,我們今天看的這個本子,四十八品,我們再去找,哪一品第一?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哪一品最重要?當然是第六品,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世尊為我們介紹淨土法門說了許許多多經論,都不出四十八願的范圍,不過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而已。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這也是古大德幾乎公認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大願的核心。第十八願說什麼?十念必生,這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你才曉得,《華嚴》是整個我們今天講的《大藏經》,《華嚴》是全部《藏經》,《無量壽經》是全部《華嚴》,四十八願是全部的《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是全部的四十八願。這一歸納、一比較,我們才曉得原來像一座大山一樣,名號是尖峰!這才明了為什麼一切經、一切忏法消不了的罪,這一句名號就消掉了。
今天我們業障很深重,念名號為什麼消不掉?實在說,你沒念,你念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念就消了,假念消不掉。什麼叫假念?有口無心。念佛那個念,我們中國的文字很妙,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極圓滿智慧的符號,念是今、心,是心上真有,那叫念;心上沒有,口上有,那個沒有念。念才能消業障,口上有,心上沒有,業障消不掉;心上有,口上沒有,業障一樣消除。所以這個「念」,諸位要曉得是在心上不是在口上。念佛是心裡頭真有佛,這才行。
我去年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我也忘掉他的名字了)。他告訴我,他念佛念了三年了,功夫不得力。我就告訴他,念佛一定要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功夫就得力了。他也很老實告訴我:法師,我什麼都放得下,就是孫子放不下。他的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他口裡念佛,心上有孫子。所以他念的是什麼?念的是孫子不是佛。口裡是佛,心裡念的是孫子,你說這糟糕不糟糕。念孫子要搞六道輪回的,這不得了!所以我就勸他:你把你的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他平常手裡拿著念珠,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沒有念孫子、孫子、孫子,沒有這樣念法,他心裡頭真有孫子,沒有阿彌陀佛。
這個念,要懂得什麼叫做念,一切時、一切處第一個念頭起來的,那就是念,不是在口裡的,是心上的。我們今天怎樣把「阿彌陀佛」、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心裡面的東西,這叫念佛,這叫念經。念經是心裡頭真有這個經,有這個經典的教訓,有這個經典的理論,有這個經典的境界,這是你真的念經。不是口裡頭念的,念了之後就忘掉了,什麼都沒有了,這不叫念。你心裡頭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佛跟經都沒有,你怎麼可能會成就?
心上真正有,這才符合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理論的最高原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心裡面想佛,你就作佛;心裡面想孫子,不得了,將來死了以後再投胎,作孫子的兒子。這很多,因為他想孫子,不能離開孫子。不然就作孫子的兒子,不然就作孫子的孫子,就干這個事情去了。這還是好的,心善行善,五戒十善具足,不失人身才能得到。假如心行不善就變成畜生了,墮畜生道。墮餓鬼道,那就更糟糕了。墮畜生道也許跟孫子還可以在一起,變成孫子的寵物。外國人養的這些寵物,那都是跟他關系很密切,彼此心裡頭都掛念著,完全符合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這些道理、事實。我們應當覺悟,應當要明了,這樣才知道如何取捨。
最極究竟圓滿、最有智慧的選擇是選擇成佛。為什麼?唯有成佛才得大自在。在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自己做得了主宰,得大自在,這成佛!我們的家親眷屬,我們對他很愛護、對他很關懷,你自己沒有能力,你還是無可奈何,你照顧不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真的有智慧、有能力,無論家親眷屬在哪一道、在哪一個地方,你天天看到他,天天聽到他,機緣成熟你立刻就度他,這才叫真正的照顧。否則的話,都落空,心與願違,那叫真可惜。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二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2
諸位同學,請看講義第六面第五行,我們把這段念一念。
【疏鈔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說的,跟我們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在無量法門當中,可以說唯獨這一門,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關鍵就在『一心持名』,關鍵在一心。法門這樣殊勝,為什麼我們學不好?為什麼我們學的不得力?問題就出在我們念佛不是一心,我們是雜心持名,亂心持名,所以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只要我們把雜亂心換成一心,功夫就成就。這個雜亂的習氣很深,也就是說,遇到什麼經典都想看看,什麼法門都想嘗試一下,甚至於什麼法會也都喜歡參加,去湊湊熱鬧,這就是《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夾雜,這個夾雜就不是一心。菩薩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而我們夾雜的毛病始終不能放下,這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病根之所在。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就要下定決心痛改前非,真正做到一心持名,一心持名就是老實念佛;換句話說,雜亂心就是不老實。果真一心持名,不必等往生西方才圓證三不退,不必等,現在就得不退,即得不退。生到西方去,那個不退就變成圓證三不退,這的的確確是其他法門裡面做不到的。
下面是大師給我們說明『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什麼叫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首先我們要曉得凡夫跟佛差別在哪裡,佛的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佛,二心就是凡夫,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心?三心二意,這是凡夫。三心,即是《唯識論》裡面講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三心。二意是什麼?第六意識,第七末那叫意根。平常我們已經用成習慣了,用第六識、第七識,第六分別、第七執著,所以用的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在《百法明門》裡面明白的顯示出它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可見得這是凡夫,這不是真心。一心是真心,如果有生有滅就是二心,所以諸位曉得一心是真心,一心是真如本性。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都是修的一心,我們淨宗就叫一心不亂,禅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名字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由此可知,無量法門是修一樁事,就是修成佛。在我們本宗一心就是自心究竟成佛。蓮池大師這句話說得好!若不是真正修行過來人,這句話說不出來,如果說這是直指凡夫自性成佛,這也許一般人還能說得出來,加上究竟這很不容易,若不是真正過來人很難體會。換句話說,禅宗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可以說他是自心成佛,不能講究竟,為什麼?因為他們還要長劫的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要長劫修行,我們這個法門不要,很快就成就,所以是究竟的法門。這在一切大乘法門裡面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是把這個念佛法門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殊勝確實一語道出。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信不信。
『若能谛信』,我們要是能都信,沒錯,是信不是谛信。谛是什麼?谛是真實,我們是信不是真實信。怎麼不是真實信?假如說今天晚上有一個機會你可以去賺一千萬,你馬上就去了,絕對不會來聽經,今天晚上可以賺一千萬,我到這裡來聽經干什麼?這個信就不是谛信。谛信是一心清淨心,確確實實一切萬緣都放下,這才叫谛信,所以可貴的谛信是真信,真正相信的人他一定是一心念佛,換句話說,還有二心、三心都不是谛信。真的谛信『何須遍歷三乘』。三乘是講修行的次第,也就是講證果的次第,就好像我們這一般學校教育有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佛法修學裡面也有三個階段,小乘、中乘、大乘。我們學的是大乘法,怎麼還有三個階段?還是有三個階段,因為依舊是要斷見思煩惱等於是小乘,斷塵沙煩惱等於是中乘,再斷無明煩惱這就是屬於大乘。所以大乘菩薩不是一下就破無明,前面這個見思塵沙一樣還是要破,這就是說所有一切法門都必須要通過這三個階段,叫三乘。
『久經多劫』,經文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短的不是長的,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就是前面講的自心成佛,那不是究竟。如果要成究竟圓滿佛,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那不是三個阿僧祇劫,是無量劫!時間更長,這是講其他法門的修學,我們這個法門不須要那麼長的時間。『不越一念』,一念就成功了,這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一念不但揀別修學的簡單容易,而且確實快速。『頓證菩提』,菩提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圓教的佛果一念就能夠頓證。此地這一念不是指的時間,時間哪有一念就從凡夫就成佛的?這個一念是方法,正如同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大勢至菩薩修什麼法門?就是一心持名,這個一念就是一心持名。
至於什麼時候能證到圓滿的果地?那看你功夫的勤惰,你要是很勤快、很精進,時間就短,如果很懈怠不肯精進,時間就比較長一點。但是縱然說時間長,比起其他法門裡面來,那還是最快的。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的,《觀經》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告訴我們,他要經歷十二劫得百法明門。這個得百法明門就是禅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十二劫!時間不長,見性就成佛了。雖然這個時候見性成佛,不是究竟佛,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要達到究竟佛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快速,就是頭一關難突破。這一關突破,往後一帆風順毫無障礙,這是西方世界成就快。假如是下品中生,六劫,你就想想這個成就多快。
所以我們把經仔細從這裡觀察,才知道諸佛祖師給我們說這個法門的殊勝,究竟殊勝在哪裡,殊勝到什麼程度,我們心裡明白了,的確不是任何法門能夠相比的,真的是快速。這個修行的關鍵就是谛信。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勸我們要相信,勸信、勸願、勸行;蕅益大師的《要解》序分裡面是這三樁事情,勸信、勸願、勸行,正宗分、流通分還是這三樁事情,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要真正相信,真正相信就是這個方法很快就能證得究竟的佛果。『豈非大事』。這是真正大事,《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這也是講到真實究竟。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
這個直指頓超絕不是禅宗能比的,更非其他法門所能望及的。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這個道理就是佛常常在大乘經論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佛心,心裡頭有佛,心裡面想佛。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給我們講的念佛的方法,這一念具足五門,五門第四就是觀察,觀察實在講就是《觀經》裡面講的「觀想」,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這就入佛知見。
【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淨宗的興起,絕對不是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的,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弘揚這個法門,都修學這個法門。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很多的諸佛如來,因此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新創的,釋迦牟尼佛實在是承襲古佛而來的。這是把淨宗之由來,淨宗的地位,淨宗的殊勝介紹出來。底下第二段要說明「本經興起之因緣」。第一小段裡面告訴我們,這部經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兩句話很重要,凡是佛所說的經,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從如來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就是只要是佛經都是稱性之說,但是沒有達到極處,這一部經在稱性裡面達到了極處。如來所說的一切經都非正說,旁敲側引,正說的是什麼?就是這部經。換句話說,佛想教給眾生,教什麼方法?就是教這部經。那為什麼說許許多多經?因為這個經你不能接受,你不能相信,這才說許許多多經論來誘導你,讓你慢慢明白、慢慢覺悟,然後把這個傳給你,這是正說。即使《華嚴》、《法華》要跟《無量壽經》來做比較,《華嚴》、《法華》都是屬於引導,都非正說,引導歸《無量壽》,這個古德有說明。我們看底下: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舉出這兩部,其他的不必說了。這在我們中國號稱為經中之王,《華嚴》、《法華》經中之王!跟這個經比那它還要差一截,它不能算是極說。如果不跟這個比,跟其他的一般經典比,那《華嚴》、《法華》算是極說,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華嚴》、《法華》的歸趣(歸宿趣向)都在這部經。這才顯示出這部經的的確確是稱性極談。
【要解雲。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要解》是蕅益大師說的。『絕待圓融』,就是我們一般講絕對不是相對,相對是有比較的,他沒有比較,圓融到了極處,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蕅益大師這幾句話,你要是果然信得過,要真的像前面講,你谛信不疑,我敢說你把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放下,你這一生專讀這一部經,為什麼?一即一切,這部經就是整個的《華嚴》。《華嚴》的奧藏,奧是玄奧、奧秘,藏是藏在這個地方。《華嚴》的精華就是《無量壽經》,《法華》的秘髓,秘是秘密,髓是精髓,也就是這部經。其他的不必說了,其他的總而言之,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的司南(司南是指南),都在這部經上。豈不是讀這部經就是一切經都讀了,何必再要找那麼多的麻煩。那些經都是枝枝葉葉,這部經是大根大本。根本得到了,所有枝葉全部都包括了,一個也不漏。
總而言之,我們要真正信得過。所以為什麼從前道綽法師一生專講《彌陀經》,《彌陀經》就是這部經,所以我們聽到古人講《彌陀經》,不要想到《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還是《彌陀經》,大本、小本,這兩本都叫《彌陀經》。一生講《彌陀經》兩百多遍。他為什麼不講別的?他信得過,他知道這個經是一切經的精髓。底下這一小段引用的是日本道隱法師所說的一段話。
【日道隱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經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道隱』是中國唐朝時候的人,是日本一位出家人,在中國留學,很有成就。回到日本之後,弘揚淨土,他在中國當年是親近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學生。五濁惡世,造惡之時,這當中還有一句話,聖道難修,其難非一。這特別指出來末法時期,唐朝那個時候比我們現在修學環境好得太多太多了,人家還是這樣感歎,那要是生在這個時代,那還有什麼話說。
在那個時代,他就說所有一切大乘法門就感覺到很難修了,修行環境不好。我們現在這個環境濁惡到了極處。濁就是污染,惡就是造惡業,一切眾生造作十惡業,殺盜YIN妄,古時候造作惡業的有,是少數。縱然造作惡業也沒有造得現在這樣的深、這樣的廣泛。因為一個造作惡業的人,在社會上一般人都瞧不起,不像現在,現在造惡業的人造得愈多,造得愈重,愈受到社會的尊敬,愈受到社會輿論的贊歎,報紙上天天登他。這跟從前相反,現在這個社會鼓勵人造惡,造善行的人沒人知道,也沒人表揚你。我們在現在這個社會修行,你就曉得更難!隋唐那個時候,修學一切大乘都很難成就,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沒指望了,這是一定要知道的。所以聖道難修,其難非一,不止一樁事情,非常非常復雜。
『特此一門』,特是特別,也可以說是所有法門裡面唯獨這個法門,『至圓極頓』。講圓講頓,這個法門都是達到極處,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沒有比這個更快速的,找不到。『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它簡單容易,當中沒有委曲相,直接痛痛快快為我們說出來。『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他說話這個意思,這是善導的意思。這就是說明這個經是如來正說。『一代所說歸此經』,一代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最後統統歸到《無量壽經》。所說一切法就像河川一樣,《無量壽》是大海,所有河川都流向大海,大海是百川之歸宿,『如眾水歸於大海』。底下這一句是比喻。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這是舉兩部最大的經典,一乘佛法,一乘了義,《華嚴》、《法華》。《華嚴》是無量因緣興起的。『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法華經》是一大事因緣,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是我剛才講的意思,《法華》、《華嚴》跟這個經一比較,那兩部經是引導,歸到這個正宗。由此可知,本經確確實實是在《華嚴》、《法華》之上。古德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講得不錯,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我們讀這部經就等於讀了全部《華嚴經》,全部的《法華經》,也等於讀了全部的《大藏經》。真的是一大藏教的精華,統統都得到了。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古德講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字字句句都有根據。《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大勢至菩薩說的。大勢至菩薩知名度沒有觀世音菩薩那麼大,人人都曉得觀世音,知道大勢至的人不多。其實大勢至菩薩是最早提倡念佛的。把念佛的好處,念佛的成就,念佛的方法,就在短短的二百四十四個字的這麼一段經文裡頭,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印光大師將這段經文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稱為淨土五經。這確實提醒了我們重新肯定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們仔細再一觀察,的確了不起,不但我們可以說它是淨土宗的心經,也可以說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它的分量地位超過《般若心經》,般若是般若部的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我們念佛的同修,怕羅嗦的人、怕繁雜的人,說《無量壽經》太長了,《彌陀經》也太長了,《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不長,二百四十四個字,《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你每天就受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行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講最精采的一段開示,「憶佛念佛」,憶就是想、觀想,我們常講功德,這是功、是功夫,念佛是德,憶佛是功,念佛是德,怎麼叫念佛是德?念是心上真有,你不常常想,你心裡頭怎麼會有?常常想佛,心裡就有佛了,念佛是心裡頭真有佛,這叫念,念是今心,心上有叫念,口上有不叫念,口上有我們經典裡叫稱,稱贊。稱名是口念,用這個念,念佛是心上有。念佛又變成功,下面見佛就是德,憶佛是功,念佛是德,念佛是功,見佛是德。見什麼佛?功夫差一點的人就見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功夫好一點的人就見自性佛,自己就成佛了。功夫差一點也不要緊,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加持你、會幫助你,叫你很快就見到自性佛,這才到究竟圓滿。
功德要曉得,要認識清楚,不是到寺廟裡捐一點錢,去幫幫忙,這就叫功德,那就大錯特錯了。你看看過去梁武帝當權的時候,有權有勢,護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度出家人幾十萬人,自己很驕傲,功德很大。達摩那個時候到中國來,見到他,他就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說:並無功德。這一盆涼水澆到頭上,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不護持他。所以達摩沒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沒人理他。等了九年,等一個慧可,他修的那是什麼?那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正像《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生死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德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一定要功德。通常我們講持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戒、定、慧!在此地也一樣要認清楚,憶是功,念是德,念是功,見是德,你看這說得多簡單,真的把修學的總綱領,真實捷徑傳授給我們了。這的確是佛祖的真傳。下面給我們講的方法,怎樣修功。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
淨念相繼是修行的方法,而自得心開是你所獲得的成就,我們中國人常講的耕耘收獲。自得心開是收獲。方法的關鍵就是淨念相繼這四個字,在經裡面,前面還有四個字叫「都攝六根」。在這個地方我們把都攝六根省掉,因為淨念相繼一定是都攝六根,所以都攝六根就不必說。我們要問:什麼叫淨念?這要清楚,淨是清淨,清淨心念佛,我們今天縱然做到了念的功夫,為什麼還見不到佛?那個念不清淨,念裡面有夾雜、有染污,所以你見不到佛。
可見得淨就很重要。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哪些東西是夾雜?我在這裡就不要多說,覺明妙行菩薩那一段的開示,我們印在佛卡片的後面,印得很多,大家自己多看看,看看你有沒有夾雜,你就曉得。不能有一絲毫夾雜,不能有一絲毫懷疑,那叫淨。懷疑是無明,夾雜是煩惱、是濁惡,這個東西障道!那用我們此地的話講,障道就是障見佛,不但自性佛見不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也見不到。見不到佛,諸位要曉得,往生就沒有把握,可見得這個問題嚴重,我們萬萬不能夠掉以輕心。這非常嚴重的大問題,一定要做到淨念。只要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保持不能中斷,要把淨念保持,這樣自自然然心開意解。心開就是前面講的見佛,禅宗裡面講的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禅宗的話。由這個開示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這個事情太奇妙了,奇是不尋常,妙是不普通,疾捷是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像閃電一樣。莫過於是,就是指一心持名這個法門。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本懷』就是本願,佛的本願就是要度眾生成佛道。用什麼方法度一切眾生成佛道?只有這一個方法,所以這個方法是如來正說,這個如來不是指釋迦一個人,十方如來。說十方裡面就包含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確確實實唯此一門。這個地方說『一切眾生由此得度』,不但指我們凡夫,聲聞、緣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這是圓教的等覺菩薩,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這一切眾生裡面包括著上至等覺下至地獄眾生,九法界的眾生這一個法門統統包盡。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遇到這個法門,谛信不疑,依教修行,佛看到怎麼不開心?無比的開心。佛怎麼不加持?所以這個法門真的要是谛信一心,發心修學的話,一切諸佛本願威神統統加持你,你修其他法門得不到,唯獨這個法門得到。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佛唯一的心願,所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我們要認真、要努力的去修學。
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來看我。他最近到大陸去參訪,跟著一位法師,大概是有一個佛教的團體,他可能是第一次。今天來看我,他告訴我,他有一個很深的感想,看到大陸念佛人是真修,我們比不上他們。他們聽到這個法門之後,確實誠心誠意在修行,他說我們台灣這個佛教徒跟大陸一比較,我們是在玩佛教(玩弄佛教),就像從前唱戲的,捧戲子一樣,不是真修,大陸上人真修。這是他在大陸轉一圈深深感觸到,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記得我在過去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去年帶了一個團體到大陸上去參學,他們去的時間長,一共七十多天,看了許多道場。回到新加坡之後,正好我在新加坡講經,他說從前總覺得自己修行還不錯,南洋的佛教還很興盛,結果大陸上去看了之後,才曉得自己不行,跟人家比起來是天壤之別,差距太大太大了。他們在那樣清苦的環境當中,他們送他的錢不接受,看他穿得破破爛爛的,送他衣服也不接受,問他要什麼?要經書,要錄音帶,他們要佛法,除佛法之外,這物質的享受他一概不要。送他的經典不是手上捧到,是頂在頭上接受,那種恭敬心聽經、聽錄音帶,這他們看到的。我講經這些錄音帶,他們拿去拷貝再拷貝,那個聲音幾乎都聽得不清楚了,專心在聽,把那個錄音機放在講台上,大家在下面統統跪在地下聽,他們看到很感動。為什麼不坐?他們不坐,一個個都跪在地下聽。
所以新加坡的同修回去之後才發心做CD,才發這個心。因為錄音帶在大陸上,特別是在北方氣候變化很大,錄音帶很容易變質;冬天很冷,夏天很熱,所以這個帶子很難保存,這樣回去才想到做CD片。他們也很誠心,派了五個人到我們圖書館來住了兩個多星期。我們館長也被他感動,把我們的母帶全部送給他,他們現在正在新加坡做,人家真干,知道這是真正的寶!確實開經偈裡面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他知道真做。我們說老實話,雖然天天在這裡講,講還是不識貨,講了在這兒點頭,出了門之後又忘掉了。
【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如來,這個如來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不是指一個人,是一切諸佛。真實,經上明明白白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這是在一切大乘經裡頭很希有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講的是真實利益;住真實慧,這一句講的是真實的相;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一句講的是真實的作用。體、相、用都真實,真實純一之法!諸位要曉得,這三種真實貫徹全經,貫徹經文裡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是這三種真實,所以這是正說。
【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
也就是說,佛說一切經是說一部分而不是說的全體,這一部經裡面說的是全體。雖然言語不多,文字不多,因此它涵蓋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因為他說的是全體,『和盤托出』是比喻,好像我們供養別人,我們有吃的東西招待別人,總是拿一點出來;這是整盤拿出來,盤子都端出來了,再沒有保留的,全部拿出來了,是這個意思。佛說其他的經還有一點保留,還沒有連盤子都端出來,說這個經是連盤子都拿出來,再沒有保留的。舉這個比喻,毫無保留!《法華經》有沒有保留?有,後面還有《無量壽經》,還保留這個在,還沒有全部拿出來。到《無量壽經》推出,是全部拿出來,再沒有保留。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真正是稱性。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
『一切含靈』就是講九法界的眾生,九界眾生因這部經、因這個法門真正得度,究竟圓滿的得度,所以這個經典、這個法門是:
【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實在說,我們是真幸運遇到這個經典,對這個經典認識了,許多人這個經典擺在面前不識貨,還以為其他法門、其他經典比這個更高的,去學其他東西去,那不識貨。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非常幸運明白、了解、認識它,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而難得。我們曉得,這是佛法裡頭至高無上的經典,第一殊勝的法門,我能不能學?想到自己一身的罪業,我行嗎?有些人自己沒有自信心,這個稱性極談大概是要大菩薩他們學的,我們業障深重,還是學個小乘法。這是嚴重的自卑感,對自己沒信心,這也難怪,為什麼?因為對於事實的狀況並沒搞清楚,看到菩薩大人,不敢跟他平起平坐。下面這一段,為我們解決這問題「三根普被,聖凡齊收」。說「三根」我們下下根也有分,說「聖凡」,我們是凡人也可以修。說出我們有分,只要能夠谛信,只要能夠依教奉行,就能成功。
【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
這是講三根,最上根,沒有比他更上的,文殊、普賢,圓教的等覺菩薩。這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為什麼?凡夫重感情少理智,因為佛在根本教輪裡面教導我們要孝親尊師,我這一開頭學佛皈依某一個法師,跟這個法師修學這個法門,那不是這個法門,我現在聽到這個法門,要再改修這個法門,我師父不答應,我要捨棄師父,我對不起老師就不尊師,這個麻煩大了。那怎麼辦?還是遇到這個殊勝法門捨棄掉算了,這一生不求往生了,還是跟老師輪回。這就是什麼?重感情少理智,這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我們這個師裡頭有根本的老師,根本的老師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門誰教給我們的?本師教給我們的。本師教我們這個法門,那本師的徒子徒孫學別的法門,我們到底是跟徒子徒孫學還是跟本師學?徒子徒孫違背了本師,我們要不要違背?希望大家多想想,於是乎你想通,你就沒有違背本師,就能夠真正做到奉事師長。何況佛在圓寂之前,特別垂訓後世的弟子們,佛教給我們四依法,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今天在法門裡頭遇到第一法,我當然依第一,不依第二。
我過去早年學佛,我那個願,心裡面的喜愛是《華嚴》,對於《華嚴》特別歡喜。實際上,也沒有念過《華嚴》,也沒有聽過《華嚴》,但是對《華嚴》就有那個偏愛,這大概是過去生中的習氣。在台中求學,聽李老師講《楞嚴》,真的生歡喜心,全心投注!遇到這個法門,《楞嚴》、《華嚴》都放下了,都不再搞了,為什麼?依教奉行,依如來教,這可不可以?看到這一段就曉得可以,為什麼?普賢、文殊的老師是誰?毗盧遮那如來,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的學生,他念佛求生淨土,去親近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生不生氣?沒有看到毗盧遮那佛生氣,也沒有看到毗盧遮那佛去障礙他。這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跟哪個老師修學,都應當親近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你的本師一定非常歡喜,為什麼?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往生,毗盧遮那佛也不例外。一切諸佛如來裡頭,包括毗盧遮那佛在內,你親近阿彌陀佛,你的本師怎麼會不歡喜?鼓掌歡迎,好!做對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這是給我們做榜樣,讓我們知道情與智的抉擇。實在講,這種抉擇是不是忘情?是不是負義?不是的,不但不是忘情負義,而且是真正的奉事師長。因為師長沒有能力教你一生圓滿成佛,介紹你、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一生圓滿成佛了。正如同一個家長教育自己的兒女一樣,自己沒有辦法培養你成碩士、博士,一定要把你送到學校去念書。今天我們這些老師把我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我們的家長父兄送到學校裡面去讀書成就,一個意思。這就是真的孝親尊師,做到了真正的圓滿,所以決定沒有過失,決定是正確的。文殊、普賢給我們做這個榜樣,這真的叫現身說法。
【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徹上、徹下』,下面『五逆十惡』是地獄眾生,真的是九法界眾生對於這個法門,人人有分。我們在本經末後第四十八品裡面看到的,經上講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無上菩提,沒有發這個心,沒動這個念頭。今始初發,聽到這個經,真的發心。什麼叫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講過,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讀到這個經,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道理搞清楚了,這個心堅定了,肯定了,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淨土,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是這個時候才發。發了之後,就認真修行,依教奉行。這就是經上講的「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到了西方之後,皆當往生。這是說明發了這個心,他決定得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於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這幾句話等於佛跟我們授記。我們將來到西方世界,在西方世界成就,十方世界與我們有緣的地方很多,哪裡有緣到哪裡去示現作佛。就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就是到他方世界去成佛,成佛叫什麼名號?妙音如來。你要曉得妙音從哪兒來的,為什麼叫妙音?妙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音妙!我們是因這個音成就的,也用這個音來教化眾生,跟大勢至菩薩一鼻孔出氣,就是這個道理,妙音就從這兒來的。所有一切音聲沒有南無阿彌陀佛妙,因為這一個音能夠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其他的音不行,妙音是這一樁事情。同名妙音如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三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3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八面從第一行看起。
【本經雲。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是世尊在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前面曾經說過),本經字字句句都具足三種真實,因此這些話我們要格外的珍重它。值是遇到,遇到這部經典能讀能解,能夠依教修行,無論是現前、將來的果報,也就是我們講的好處利益,都是『隨意所願』,正是平常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隨意所願就是有求必應。但是在此地我們要特別明了,不要一昧去求人天福報。現在學佛的人實在說,大多數都是求人天福報,升官、發財、長壽都求這些,而把往生不退成佛疏忽掉,這真叫可惜!末後這句話就提醒我們要得度,什麼叫得度?要超越輪回往生淨土,這才叫得度。『皆可得度』,那就是人人都有分。剛才講了,只要遇到這部經典的人,你能讀、能解、能信、能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不得度的,這正是前面所講的「三根普被,聖凡齊收」,這是經典上給我們作了證明。
【末法眾生。福薄障深。】
我想這一樁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深刻的體驗,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確實是福薄,從什麼地方看?縱然你富有,縱然你在社會上有很高的權位,你的生活是身心都不安穩、都不快樂,這就是沒有福報,這就是福薄之相;本身的煩惱,生活的環境都不利於修道,那就是障深。在這個環境之下。
【唯此一門。】
換句話說,只有這條路才能走得通,除這條路之外,其他的都很難走通。
【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
這句話怎麼說?修學其他法門,前面說過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法門一生當中就成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功超累劫』。
【往生極樂。徑登不退。】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
【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這個彼岸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說明沒有這個法門,凡夫是決定做不到。
【元曉師雲。】
這是唐朝時候高麗的一位法師,好像現在也有電影、電視在演這個元曉大師。他說:
【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說明這個法門,就是幫助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建立堅定的信心,清淨的大願。所謂清淨大願決定不夾雜,唯求往生,除往生之外什麼都不求,世法、佛法都不求,只求往生,這就對了。底下這一段「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末世修行。多諸障難。陰魔干擾。】
『陰魔』是《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種是種類,五十大類,每一類裡面魔子魔孫無量無邊,魔在哪裡?魔就在我們周邊,我們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六根所接觸的都是魔境!你說我沒有見到。那是你迷惑顛倒,你果然見到了,那魔都害不了你,就是因為你不認識他,你把他當好人,所以他才障礙你。這個魔就是折磨,阻撓你修行,讓你念佛不能得三昧,念佛不能得一心,這都是它在障礙。如果沒有這些魔來擾亂,那我們這個地方學佛應當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差別。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容易為什麼?沒有魔障,這是一定要清楚。
【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
我們讀到這兩句的確是非常的感歎,多少好心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見解稍稍偏差,偏在哪裡?偏在神通。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喜歡知道前生的事情,喜歡曉得來生的事情,這就是正見偏差,於是怎麼樣?很容易上魔的當。魔跟你講神通,魔跟你講感應,魔來誘惑你,你不知不覺就入了他的圈套。原本好心發心學佛到後來變成魔,學魔了,還以為自己在學佛,還學得不錯。這學佛變成魔,現在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見到太多太多。
【楞嚴雲。】
佛很慈悲,《楞嚴經》上教我們一個方法。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四句是《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裡面,佛教給我們如何能夠遠離群魔,守住正念,這四句話就非常重要。這四句話簡簡單單的說,學佛人一定要保持平常心。什麼叫『聖心,聖解』?以為自己成了菩薩、成了羅漢,也有以為自己成了佛,這就是聖心。學佛我們目的是成佛,為什麼不許有這種念頭?諸位要懂得佛法基本的修學,講到基本修學佛是破二執,破我執、破法執,《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自己認為我證得阿羅漢、我成佛,你們是凡夫。你想想看,他有沒有四相?我成佛了,我相;你們沒有成佛,人相、眾生相,四相具足,假菩薩!不是真的。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修行證果的人心地清淨,決定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聖心、聖解就是分別執著,錯!心不清淨,這就上了魔的當,所以說『即受群邪』,邪就是魔,邪知邪見。
【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
『泥犁』是地獄,學佛學到最後,果報在阿鼻地獄,你說這冤枉不冤枉?不是佛法有差錯,是他自己學錯,佛法沒有偏差,他自己心裡有偏差。
【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被。護持行者。魔不能擾。】
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念佛人也著魔,那跟這個說的不相應?其實他不是真念佛,真念佛的人,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都加持他,他是個假念佛人。什麼叫假念佛?口裡有佛,心裡有魔,那是假的,得不到如來本願的加持。這話怎麼說?口裡念佛,心裡頭還有名聞利養,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癡慢,那是魔,所以嘴巴裡有佛,心裡有魔,魔的力量強,口裡佛的力量弱,佛不加持。佛加持什麼樣的人?心上有佛,心裡頭有佛當然就沒有魔,沒有魔就是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癡慢,心裡沒有,沒有分別執著,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一定要明了。下面引《十往生經》一段話來證明,經上說: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願往生』就是心裡有佛,心裡頭有佛的,心裡真正想往生,真正想見阿彌陀佛,這心上真有。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這就是佛加持。也許有人要問:世間念佛求往生的人那麼多,除我們這個地球之外,還有他方一切諸佛國土,阿彌陀佛那些護法神哪有那麼多?每個人都派二十五個護法神保佑的時候,哪來的那麼多護法神?你看我們還沒念佛,心裡就懷疑、就分別執著,這就是知見錯誤。我們確實不知道佛菩薩的境界,那些護法神是什麼人?都是菩薩化身的,你們諸位要是讀《華嚴》,你就曉得。《華嚴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神眾散布在人間天上六道之中,其實這些神眾到底是些什麼人?全是大菩薩化身在六道裡面,以種種方便去接引眾生,所以這些護法神是菩薩化身。
菩薩的能力跟佛一樣,像《梵網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些護法神也是千百億化身。我們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就沒有懷疑,我們完全肯定相信佛經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實語。只要我們真正想往生,真正想見阿彌陀佛,必定得到諸佛護念,護法神的擁護。魔再多,力量再大,他也沒有辦法接觸到我的身邊,這些全都是事實。
【彌陀經雲。】
《彌陀經》雲,這就更直捷了,這是淨宗的主要經典。經文裡頭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前面是講護法神保佑你,這個地方是告訴你,一切諸佛護念你,你怎麼會遭到難?你怎麼會遇到魔障?這不可能的事情。這裡面必須要注意到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准是什麼?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我們自己是不是經上所說的這個標准,善男子、善女人是不是這個標准。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給我們講的三福就是標准。淨業三福我們都做到了,就是此地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怎麼知道?大家念念《觀無量壽佛經》就知道。韋提希夫人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請求世尊教給她往生的方法,世尊沒有教給她方法之前,先跟她講淨業三福,從淨業三福的基礎上再教她信願持名,她順利的往生,達到她的願望。所以淨業三福裡面的十一句統統都做到,才是這個善的標准。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
『聞是經受持者』,聞這裡面包含著理解,聽到這部經,明白佛陀的教誨,依教修行,這就是受持。『及聞諸佛名者』,這個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六字洪名,一心稱念。這個稱念就是淨業三福最後的一句利益眾生,勸進行者。怎麼勸?「南無阿彌陀佛」,別人聽到了,這個佛號種子種到他八識田裡面去了,時間久了人家也跟著念了,這就是勸進行者。所以稱念是自行化他,這樣的人,『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重視的「皆」。我能這樣做,我也得一切諸佛護念;你能這樣做,你也得一切諸佛護念。皆得!皆是平等的,並不是說菩薩念他得到,我們念就得不到,不是的,皆得,平等得到。
【是故念佛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魔不會接觸你,不敢侵犯你,你有佛護念,有菩薩擁護,護法善神保佑。再看底下一段「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是說這個法門的微妙之處。這兩句話怎麼講法?道妙就是真如本性,真心理體。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道妙;就是大乘法當中常講的本覺、自性、清淨心。我們的信願持名跟這個相合。這種相合一般人看不出來,所以叫暗合,一般人都很明顯看出來了,那就不是暗合是明合,一般人為什麼看不出來?迷惑,看不到這麼深,看不到這麼遠,佛與大菩薩們清楚。
【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
『無念與無生』,這都是講的道妙,『遠非凡夫之所能』,這是真話。無念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清淨心中一法不立,這本來無一物!我們會說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心裡面,一天到晚牽腸掛肚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不止一物,太多太多。不但我們做不到,天人心比我們清淨,四禅天、四空天有很深的禅定,他也做不到。我們看起來他的禅定很深,諸佛菩薩看起來他的雜念還不少,比我們是少,比起如來清淨心那還差得很遠,凡夫做不到。
【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
這我們才真正明了難到什麼程度。『圓教八地』,四禅、四空天是凡夫,連個小乘初果須陀洹都不如,距離圓教八地差得太遠太遠,八地菩薩才能做到。真的無念,無念就無生,有念就有生滅,無念才無生,真正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現象,不但自己不生不滅,所有一切萬法都不生不滅。這個現象很奇怪,我們說奇怪,實在說我們對佛的教誨常常忘掉。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有生滅,想的時候生,不想的時候就滅。生滅心變現出來的境界就是生滅的現象。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生滅的相。八地以上的菩薩無念,因此他所現出來的境界也是不生不滅,若非八地所見到的境界依舊是生滅。
我們如果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但是我們去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所有境界不生不滅;換句話說,我們等於進入八地菩薩的境界。進入八地菩薩的境界就是八地菩薩,不是八地菩薩你怎麼能入得了他的境界?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不是你自己能力達到這個境界,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使你跟八地菩薩一樣沒有差別。換句話說,我們發願求生淨土,一生到淨土就等於八地菩薩,你要是在這個世界或者是他方諸佛世界裡修到八地菩薩,差不多要用兩個半阿僧祇劫,你才能修得到。這前面跟諸位說過,我們在這個地方念佛往生不費功夫,你看就超過兩個半阿僧祇劫,真的是頓超!前面講的「功超累劫」,這話講得不錯。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
『末代』是末法,『懸知』就是早就知道,預知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深重。
【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本宗的教學是住心、立相,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上,這是『立相住心』,還沒有辦法往生。離相是禅宗,立相住心你都做不到,要叫你離一切相那談何容易!這兩句話比較禅與淨的難易,那麼禅就太難太難。底下說明。
【此方便門。指方立相。】
明明白白指示西方極樂世界有方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是相,好修。比那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好修得太多太多。
【攝心專注。】
這個心先不要找什麼真心妄心,不要去搞這些,這太麻煩,真心也好,妄心也行,只要你『攝心專注』。攝心專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只要你一心一意就行,不要三心二意,一心一意、老老實實的修行。
【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
念佛功夫這麼成就的,人家要問你為什麼要念佛?你不念佛的時候就念妄想,就念一些拉拉雜雜的。念其他的,跟諸位說果報是六道輪回!我們很冷靜的、細心的一觀察就明白,我們不念佛心裡想什麼?貪瞋癡慢、是非人我。我貪瞋癡慢也沒有,是非人我也沒有,好像不錯,結果心裡一塌糊塗,念的是無明;換句話說,你不是念無明就是念妄想,不是念妄想就是念無明,總而言之,你超越不了六道輪回,這麻煩在此地。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超越,這一句阿彌陀佛既不是妄想也不是無明,一句阿彌陀佛把妄想無明都破掉,這個方法妙,真正是妙!
【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谛。】
你看用這功夫,只要功夫用熟,自自然然達到這個境界,比禅宗的方法巧妙、可靠、穩當!到不了這個境界也能往生,這個便宜就占大了。到了這個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實報莊嚴土往生,到不了這個境界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統統成就。如果你要是用禅宗這個方法,你成就,那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不成就?還是搞六道輪回。這裡面的功德利益我們要明了,兩相一比較才曉得淨宗法門真是殊勝。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
這就是即念離念。即念,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離念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念佛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別的念頭都離開了,這是即念離念。
【潛通佛智。】
『潛』是暗暗通達。
【暗合道妙。巧入無念。】
『巧』是講方法巧妙,只要功夫純熟自自然然跟禅宗裡面,明心見性的功夫相等,自然入這個境界。
【即凡成聖。見性成佛。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這兩句是贊歎。後一段說。
【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
淨宗有一部小冊子,叫《徑中徑又徑》,這個名稱就從這兒來的。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
這是跟《彌陀經》說法不一樣。小本《彌陀經》羅什大師翻譯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這個標准很高,不是一般凡夫這一生當中所能得到的。在梵文原本的《彌陀經》裡,世尊用的詞句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用意思來翻,不是原文。玄奘大師也曾經翻譯過《阿彌陀經》,我們現在這個本子都有,大家合起來比較比較看看你就曉得。玄奘大師譯的是直譯,照著原文翻譯,羅什大師是意譯,但是玄奘大師並沒有說羅什大師這一句翻得不對;換句話說,玄奘大師也承認羅什大師翻得好,決定沒有錯。但是原本的經文上確確實實不是一心不亂,這又是一回什麼事情?諸位要曉得這一心不亂是生到淨土那一邊的事情,我們自己做不到。我們往生的條件,常言說得好,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你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臨終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佛光先照你,佛光一照就把自己的功夫提升了一倍,我們原來是功夫成片,佛光一照就變成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翻得沒錯!
這一心不亂是佛力加持,不是自己功夫,所以他翻的不算翻錯。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品位,這是講真實的都是位不退,那位不退就是一心不亂,這是佛力加持的。而在智慧、道力、神通上來講等於八地菩薩,當然不是自己修的,完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說自己真正的功夫只有初信位的,這是自己真實的功夫,但是佛一加持把你拉到八地,這是西方世界不可思議之處。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這回事情,唯獨西方這第一殊勝,這就是說明為什麼諸佛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處就在這裡。本經就更清楚、更明白不是講「一心不亂」。
【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
在三輩往生裡面我們所看到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比一心不亂容易多!使我們真的信心具足。這一看到一心不亂,難!難!恐怕我做不到,沒有信心;一看到這個地方?這「一向專念」,這行,我可以做得到,信心具足!可是諸位要記住,上面那一句可不能疏忽,「發菩提心」,你有一向專念,你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說老實話,如果不發菩提心,你一向專念,那個專裡頭一定還有夾雜,不是純專。如果你有發菩提心,你那個專是純一不雜,可見得菩提心是什麼?就是一心一意想生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心叫菩提心,這個念叫一向專念。這是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
【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這幾句話確確實實是過來人才能夠說得出,不是過來人,這幾句話說不出。末後這一段: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我們在這一段裡面更深入了解,這一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的價值。
【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
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經、法門就好像世間藥物一樣,藥是治病的,病有許多種,所以藥也有許多種。這個人得了重病,所有一切藥都無效,都治不好,你藥就沒用處。法就滅盡,最後還有這一服藥有效,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所以這個經法滅罪第一!為什麼念佛的人不生病?為什麼念佛的人不衰老?老跟病都是不正常,所有一切法門都治不好、治不了,念佛這個方法就能治,就能對治。只要你真心念佛,就像經上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為你用的藥是第一好藥,所有病都沒有了,不但疾病沒有,衰老的病也沒有。你要真正肯信,要真正肯用,功德利益無量無邊,這是真正為我們說明。
我們今天常常講業障很重,學佛的人都求消災,用什麼方法消災?拜大悲忏、拜梁皇忏、作水陸法會,作完之後災還是消不了。你就曉得你的那個業障多重,怎麼辦?念佛就可以消除,偏偏不相信,偏偏不肯念,那就沒法子,諸佛菩薩也救不了你,為什麼?你不肯,佛菩薩的藥你不肯用,不肯服,那有什麼法子。
【今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
這幾句話確確實實把現代的社會,我們生活環境顯露無遺,真的說出來了。『濁』是污染,我們的環境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污染。『惡』是惡業,幾個人不造惡業,惡業的根就是貪、瞋、癡,我們在這個世間仔細去觀察幾個人沒有貪瞋癡?學了佛,吃了長素,世間法不貪,貪佛法,在佛門裡面搞貪瞋癡,別人修行比我精進,我看到不順眼,心裡就難過,你看看,世間法貪瞋癡沒有,佛法貪瞋癡來了,還是貪瞋癡,還是造惡業。學佛再造惡業,這個罪過就更重、更大,你說怎麼得了!
因此我們的根性愈來愈劣,一世不如一世,原因在哪裡?我們造的罪業是不斷在造,不學佛的人在造,學佛的人也在造,所以才產生底下這三句的現象,果報的現象。『垢重』,垢是污染,這是講我們心裡的污染,今天所謂思想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造成障礙就深。『惡浪滔天』,惡浪是指這個社會,造作惡業的人太多太多,到處都是。『毒焰』就是貪瞋癡。看看這個貪瞋癡沒有見得減緩,一年比一年嚴重,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這是佛道衰滅的原因。
【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這是我們應當深深體會的。在這樣的惡劣環境當中,我們想修行得度,實在講只有這個法門,只有這一部經典。我們自己必須要坦誠自己的業障深重,要有這個勇氣承認,然後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大藏經》擺在旁邊,無量無邊的法門擺在旁邊,我業障深重,其他的經論法門度不了我,治不了我的病,治不了怎麼辦?我們就捨棄不要再碰它,這個法門能治病,一門深入,等到哪一天病好,回過頭來再去浏覽《大藏》,再去涉獵一切法門,那就對了。病重的時候,病危的時候,還要搞亂七八糟的法門,那你是決定輪回,出三界的指望就沒有了,這是我們要深深體會。明白這個事理,自然就專心,自然就放下,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
第二大段是介紹「本經體性」。體是理,也就是說,佛說這個經是根據什麼理論說的,他總要有個依據,如果沒有依據,佛說的我們怎能相信?他要有真正的依據,那我們可以相信,這在五重玄義裡面叫辨體,辨體的用意在此地,使我們對這個經典深信不疑。
【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講,『實』是真實,『相』是相狀,這個名詞簡單的說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是依一切法真相為我們說的,所說的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實相是『平等一相』,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深。現在科學相當的進步,使我們對佛法裡面所講的甚深的理事,藉著科學家幫助,使我們更容易的體會了解這個事實。在過去科學家用分析的方法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果然是平等一相。科學家講所有一切物質,動物、植物、礦物都一樣,把它分析,分成了分子,分子再分,分成了原子、電子。繼續不斷科學愈來愈進步,工具愈來愈精密,從前認為不可分的,現在還可以繼續分,分成所謂是基本的粒子,發現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同一樣的東西組合的。就是組合、排列的形式不一樣,這科學名詞講「方程式」,方程式組合的不一樣,分解開了到最後都是一樣,一就平等,二就不平等,都是同一個物質組合的。這是科學家發現,使我們知道這個「平等一相」。
在佛法裡面怎麼講這個現象?叫四大,四大就是最基本的物質。這四大是它有四個現象,最基本的物質有四個現象,因為有四個現象,它才會組合。這四個現象在佛家就用地、水、火、風來表示,地它是一個物質,雖然很小很小,我們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看到它是個物體。地是代表物體,它是物質;火是代表它有溫度,水是代表濕度,它帶的有濕度,現代的名詞叫帶電,帶陽電、帶陰電,陽電就是火大,陰電就是水大;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動就是風大。基本的物質它有四個現象,它帶電,帶陰電,帶陽電,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這是發現平等一相。
【實相無相。】
這是講體。
【離一切虛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金剛經》上說的。這說的體,這就比剛才講那個又進了一步,現在科學家也觀察到,真的是很難得,現代科學家。從前科學家認為有一個基本的物質組合成一切萬事萬物,現在科學家知道,那個基本的物質沒有,不存在。到底是一回什麼事?現在觀察到是波動,比從前真的進了一大步,根本沒有物質存在,波動的現象,像電波一樣,光波一樣,再粗一點像水波一樣。我們講水波看到波浪,有沒有浪?沒有浪,是波動的現象,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這個跟大乘佛法裡講的完全相合。
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滅是同時,沒有先後,要有先後,那就有生有滅,這是不生不滅。《法華經》上佛也是這樣告訴我們,這一些經文句子是最難懂的,為什麼?因為遠遠的超越了我們的常識,無法體會,這講的真相。經上又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這個眾生心就是眾生的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什麼東西隨著你的眾生心?法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沒有相。眾生心就是波動,隨著這個波動現象。說實在話,這藉著科學家的觀察,我們對《楞嚴經》這個句子恍然明了,我們看古人的注解看不懂,事實真相如是!體沒有相,作用就有相,作用就是隨眾生心,就是從心想生。
【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
『無不相』就是有相,到底是有是無?有跟無是同時,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不能把它分開說兩樁事情。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那個境界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你說它沒有它有,你說它有它確實沒有。我們眾生的迷就是分別執著,有決定就不是沒有,沒有就決定不是有,這就是分別執著。殊不知真相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跟無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空就是無,色即是空,有就是無;空即是色,無即是有。因為它是一不是二,所以這裡面不可以有分別,不可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真相就見到。真相就是實相,就見到。因為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永遠見不到實相。佛跟我們講,我們也體會不到,原因就是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真相大白。所以《金剛經》上說: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就是真如本性,你就見性,見性就成佛,我們今天見不了性,就是有分別、有執著,而分別執著永遠不肯放下。哪一天放下,哪一天你就見性,你就成佛,不肯放下永遠不能成就。
【實相離言說。南岳雲。】
『南岳』,懷讓禅師。
【說似一物即不中。故雲。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換句話說,事實真相不但說不出,我們心思都達不到,為什麼心思達不到?心思還是個妄念,還是個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決定達不到,言語也是分別執著,離分別執著,這才能現行,你用分別執著如何能達到?所以佛給我們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都是講真話,沒有講假話,我們要能信得過。事實歸事實,我們凡夫真的達不到,真的達不到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無量劫以來就用它,現在想捨捨不掉,難就難在這裡,怎麼辦?這佛講:好,你不要捨,你就用執著,執著名號;你就用妄想,想阿彌陀佛。這個辦法好!這辦法我們這個功夫才用得上力。這就是前面講的指方立向,我們靠這個方法,我們這一生當中能成就,不用這個方法,是決定不能成就的。底下所引用的經論:
【圓覺雲。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故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圓覺經》過去我們也講過幾遍,這兩句經文意思很深很廣,『幻』是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妄盡了,妄怎麼會盡?心淨了妄就盡,只要心動,心有想就有妄相,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原來心不動這個妄就沒有,妄想就沒有。佛家修行的樞紐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什麼?是定,不動就是定,覺就是慧,幾時我們這個心不動,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執著,心不動,這個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定慧!然後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在佛裡面也叫法界,名詞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這一樁事情。你才見到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大涅盤的境界。所以修行的總綱領、總樞紐就是底下這兩句話,『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就是你的思想見解,你只把這兩樣東西捨掉放下就成功。所以不要以為你的見解很高,你的思想很純潔,全是妄想,你有這個念頭就墮落在群邪,為什麼?你還是有妄想,還是有雜念。如果這個妄想、雜念實在是斷不了,把它轉成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四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4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十一面,從第一行看起:
【實相離言說。南岳雲。說似一物即不中。故雲。凡有言說。皆無實義。圓覺雲。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這些都是為我們說明宇宙萬有的理體,也就是大乘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一切法,我們現代人常講的宇宙人生,也是一切法的意思。『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世間有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很多,但都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於是這所有一切的解說,我們都是用存疑的態度來看待,這也是事實,為什麼?因為所說的人自己並沒有見到,宇宙人生真相自己沒見到,沒有見到能說出一些,那麼是從判斷上說的、從推理上說的,所說的究竟真實不真實,的確是有問題。佛所講的跟他們講的確實不一樣。我們沒有見到諸法實相,但是仔細看看佛在經上所說的,比這個世間這一些學者們,乃至於宗教家們所講的,的確要圓滿,比較起來佛講的圓滿,似乎可信。
佛所說的一切大乘經所憑藉、所依據的就是「實相」,也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一切經都是從這個基礎上出發的。實相也就是真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本性,也叫做佛性,也叫做第一義。佛經裡面的名詞,我們隨便找找就幾十個之多,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字?當然有他的道理,那就是實相沒有名字,任何一個名字加給它都不太恰當,為什麼?只能顯出這個實相裡頭之一部分,不能顯示它的全體。佛不得已用許許多多的名詞把它顯示出來,佛經上這幾十個名詞是不是就能把實相讓我們明白一個大概?說明白一個大概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去,要對於它徹底明了,這十幾個名相是決定不夠的,為什麼?實在說它涵蓋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名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我們了解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字。
第二在教學手段上,佛用許多名詞來說一樁事情,有他很深的用意。這個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不要執著名字,因為名都是假名,不可以執著。眾生跟佛的差別,佛菩薩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眾生之所以變成眾生,就是天天打妄想,一切法裡頭總是分別執著。佛為我們說一切法,我們在這一切法裡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別執著,這叫不叫佛法?這不叫佛法,是世間法。同樣一個道理,在一切世間法裡面,如果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關鍵就在此地。佛為我們說種種名詞,就是教給我們不要執著,讓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就對。
這個事實真相,佛經裡面有專門探討的、專門解釋這樁事情的,這一類的經典就是大乘宗派裡面的唯識、法相宗。它主要的經論有六部經十一部論,這是主要的,確實是很繁重、很大的部頭,來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它的總綱領就是心跟識,《華嚴》裡面所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本體,識是心之作用,心裡面起用,體它現相,所現的相它有變化,怎麼會有變化?識在主宰著變化,所以唯識所變。因此像《心經》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不一不異。不異,一切法是相同的,從體上講完全相同沒有兩樣。
所謂是生佛平等,萬法平等。從體上講。從相上說、從作用上說那就不一樣,千差萬別。識所變的所以就不同,相上講就不同,古德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事實。把這個心,能現比喻作金,像黃金,把這個識所變的這些相比喻作器,金是一個,可是要做出器來,那就千千萬萬種,你喜歡做什麼都能做出什麼,可是它的體都是黃金,都是一樣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金上看完全相同、平等的,平等一相;從器上來看,譬如說你們常見到的有手镯、有項煉,那相不一樣,所以從相上講就不一樣,作用上講也不一樣。
所以在力用上來說,佛法給我們說了三個綱領戒、定、慧。戒定慧就是心識正常的發展、正常的德用。我們中國儒家、道家,實在說他們的境界的確相當之高,所以後人有說老子跟孔子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來到我們中國教化眾生。這種說法在理上說得通,佛菩薩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教化,他就現什麼身,但是在跡象上找不到根據,你怎麼曉得孔子是佛菩薩來的?找不到根據。但是他們留下來的典籍跟佛經對比,相通的地方實在是不少。
儒家講的「精一」、講的「中和」,精是精華、精純;一就是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一就精,二就不精。起用的時候用中,中是中道;用和,我們自己能夠守住中道的理念,對外面於一切眾生守住一個和。儒家教學以禮樂為手段,而禮樂達到的目的就是「至中和」。至就是達到,希望達到中和這個標准,這社會和諧天下太平,這四個字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戒定,精跟一是定,中和是戒,從這個基礎上再提升、再發揮,那就是智慧。《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就是佛知佛見,見是見解,慧是正確的判斷,加上一個「佛」,佛是大覺,也就是告訴我們這是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的,這是定慧等持。
戒定的作用,精一是性定,正如同《首楞嚴經》上所講的楞嚴大定,這不是修來的,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就有的,本來具足的。而我們是因為起了妄想、起了分別執著,把自己真性裡面本有的德能迷失掉,並不是真的失掉,迷失掉。幾時覺悟這個能力立刻就恢復。什麼叫覺悟?覺悟妄想執著是假的,妄想執著是錯誤的,能夠把假的、錯誤的捨掉,這個人才是真正覺悟。而不是說每天多念幾聲佛號,多看幾部經,這就是覺悟,那不見得,一樣迷惑顛倒,一樣還有貪瞋癡慢,還有是非人我,這不是覺悟。覺悟的人心地清淨,所以它是屬於性定,可見得儒家講的也講到這樣的深處。
而「中和」就是大乘法裡面講的大慈悲,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它的果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涅盤、大菩提,戒定的果是大涅盤,慧的果是大菩提,這是講到心性平等。因此諸法一定要融通,為什麼?因為一切諸法是自心所現,是唯識所變的,心跟識都是自己,除自己之外確實沒有一物。所以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樁事情!就好像金跟器一樣,金跟器是一個東西。法法皆心,心心成法,這是事實真相。因此我們離了妄想,就達到《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離開一切執著就事事無礙,就入了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是佛的境界。我們今天有障礙,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統統有障礙,佛與大菩薩沒有障礙,他為什麼沒有障礙?因為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是我們所說沒有所知障,沒有執著,他沒有煩惱障,他這兩種障礙沒有,這是對於實相最簡單、最概要的說明。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佛說的這些名詞都是勉強說的,你不要執著真的有這個東西,那你又錯了,又變成執著。佛是叫你明白這個意思,不要執著,言語不能執著,文字不能執著。不但這些不能執著,這心裡頭有所想像也不能執著。你心裡面想就是在打妄想,那怎麼可以?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聽教、說法一定要遵守的原則:「離言說相」,離就是不執著;「離名字相」,佛經裡頭名詞術語,這都是勉強說的,不可以執著;「離心緣相」,這一條就更深,就是你決定不可以想像。你如果一聽到,一接觸到心裡有領悟了,那行,那是你的悟處,你可不能想什麼叫實相?去想這個,經上講離相。這全是妄想,把妄想當作修行,那你還有什麼好的結果?
現在的確不少學佛的修行人,他修的是什麼?他修的是妄想,他修的是煩惱,成天在搞是非人我,在搞貪瞋癡慢,這叫修煩惱。天天在打妄想,不想世間法,想佛法,想佛法也是妄想,這一種修行不但不能證果,見道都沒有分!那怎麼辦?淨宗法門叫你念佛修清淨心,這就對了,念佛的目標在哪裡?目標在一心不亂,這叫真功夫。老實念,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得一心不亂,這在教下裡面常講叫定慧等持,其實定慧等持就是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不亂,同一樁事情,非常重要!
【論雲。】
『論雲』,這個論是《往生論》,天親菩薩說的。
【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是《往生論》裡面,天親菩薩一段很精采的開示。天親菩薩是很了不起的人,兄弟三個人都出家,三個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哥哥無著菩薩,後人著作介紹的無著菩薩是八地菩薩,弟弟師子覺尊者,天親是老二,都是法身大士。著作等身,當時在印度號稱千部論師,論就是著作,他寫的書,寫了多少?一千部。後來遇到淨土法門,作了《往生論》,開頭第一句「一心歸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他徹底放下,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求願往生。這個淨土法門要不好,他怎麼肯放下;要不殊勝,他怎麼肯歸命,不是普通人!他們兄弟在法相、唯識宗都是祖師,你要問無著菩薩、天親菩薩在哪裡?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
實在講《往生論》就是天親菩薩讀《無量壽經》的心得報告。他真念,他把他自己念佛修持的方法傳給後人,他念佛是用五念法,這一句佛號裡面具足五個意思。第一個是禮拜。禮拜就是恭敬,用真誠恭敬心,這是禮拜的意思。所以大家看到那個禮拜,不是每天趴在地下拜佛,那你是依文解義,那個錯了!禮拜是恭敬,真誠恭敬心,也就是一心。一心是恭敬,二心就不敬,我念佛心裡還想著別的,這大不敬。稱贊就是把佛號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稱,禮拜是敬,恭敬心來念這句佛號。第二個意思是願。我念這句阿彌陀佛,我的願望就是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第三是觀察。觀察實在講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觀想,心裡面想什麼?心裡面想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常常想這個不想別的。
因為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跟《唯識論》裡面所講的「唯識所變」,你們想想看是不是一個意思?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怎麼想它就怎麼變。所以你想佛就變現佛的境界,想菩薩就變現菩薩的境界,想什麼就變什麼。能變的心性真正不可思議,它什麼都能變,我們為什麼不變最好的、最殊勝?最好、最殊勝的是佛!為什麼要去想三途?三途是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受三途的果報,但是你天天在想三途,你在作三途,你的果報怎麼能免得了?
三途。畜生是愚癡,每一天懵懵懂懂這是愚癡,哪有不墮畜生道的道理!所謂愚癡就是是非顛倒,善惡顛倒,真妄顛倒,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不知道,惡的當作善的,善的當作惡的,顛倒!世間這一些人就太多、太多,甚至於學佛這佛裡頭有真佛法、有假佛法,把假佛法當作真的,真佛法當作假的,還要毀謗,他怎麼不墮畜生?所以愚癡顛倒是造作畜生的業因。一切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世間法裡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對這一些貪愛,這是造餓鬼道的因,將來到餓鬼道去受報。忌妒、瞋恨這是地獄道的果報。所以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人,這不要看別人,常常想想自己,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搞這些?如果真的還是搞這些,我們來生到哪裡去?來生到三惡道。三惡道怎麼來的?是我們這個心變的,我們的心在造的,我們念頭在造的,因為你有這個思想,它就會現這個境界。
人道是五戒十善,可見得我們想什麼,將來就現什麼樣的境界。由此可知,十法界的因果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支配我們。別人實在講也干涉不了,都是自作自受,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道理搞明白,我們的心定了,不會再怨天尤人,曉得原來是自作自受,你心就定了。理明白,真相明白,所以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安,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心都是安定的。知道我應該要受的,果報是我過去造的,我應該要受,也知道現在應該怎麼樣造,希望將來得什麼果。果報裡面第一殊勝,無比殊勝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那為什麼不老實念佛?為什麼不造這種業?既然從心想生,為什麼不多想想阿彌陀佛?所以每天讀誦經典,就是幫助我們多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道理在此地。此地所講的『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真實莊嚴佛淨土,莊嚴阿彌陀佛,莊嚴海會大眾。
【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
《往生論》實在講並不很長,實在是非常的精采,方法精要,觀察清晰明了。實在講我們讀經經文太長,觀想不容易,而天親菩薩把這麼長的經文濃縮成二十一首偈頌,那就容易太多。幫助我們修觀想念佛,他那個念阿彌陀佛,實在講持名、觀想、觀像統統在一起,那個方法很妙!所以效果非常殊勝。
【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雲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所以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真正明白,我們對於佛講的這個經能夠信得過,建立堅定的信心,清淨信心,從這個信心上發願,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這是在沒有講經文之前,先要說明經典理論的依據是什麼,為大家介紹清楚,使我們對這個經典產生信心。下面這一條是蕅益大師所說的:
【要解雲。實相無二。】
『無二』就是一,這一句所說的就是講的體,諸法的本性,也就是講的心,真心,唯心所現的心,能現的心,不二!
【亦無不二。】
『無不二』,那就多!這一句講的是相,現相,相是無量無邊,所說的是作用。作用無量無邊,體是一個,我們佛經裡面術語,十法界依正莊嚴,體是一個,能變能現的體是一個,這一定要曉得。這是事實真相,諸佛菩薩明了,諸佛菩薩證得,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大眾,他的心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這個大就是平等,慈悲就是愛護,沒有差別,沒有等級,平等的愛護,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唯識所現的,不是外面的,跟自己同一個體,所以同體大悲!
成佛之後,這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聽這一句話要仔細的聽,不要又想錯了,諸佛共同一法身,我是凡夫不是佛,我跟佛一定不同法身,那你就想歪了,想錯。十方三世佛包括你在內!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你是未來佛,你沒有成佛。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所以包括你在內,共同一法身。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確確實實同一個本體,同一個真心本性。你看這個關系多密切,比兄弟手足的關系還要密切。可是在眾生分上?分自分他,這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不知道。
所以禅宗常講悟了之後,才恍然大悟,這才說出「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這個意思就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個意思如果還體會不過來,我想我們同學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到你作夢一下醒過來的時候,你好好的想一想整個夢境是不是只有一個自己?夢裡頭有你自己一個人,不可能說你作夢的時候沒自己,這是不可能做這夢,有你自己,夢裡面還夢到許許多多人,也有山河大地,你想想夢中那許多人哪裡來的?山河大地從哪來的?都是自心變現的。全夢就是心,全心就是夢,能現夢境的心,我們比喻真的,所現的夢境是妄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一如,真妄不二!你好好想一想這個境界,然後對佛講的諸法實相,我想多少會有一點領悟,從這個地方能領悟到一點,對於佛所說的一切大乘經你才會產生信心。這是在經教裡頭很難懂的一部分。下面從現相作用上說:
【是故舉體。】
『體』就是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
【作依作正。】
『正』是我們的身體,這兩個是講果報,正報,身體;依報,環境。像我們在作夢一樣,夢當中有自己這個人這是「正」,夢當中夢到很多人,很多境界,那個是『依』。自己以外其他的人也叫依報,我們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物質都是屬於自己的依報,正報就是自己的身體。
【作法作報。】
這是講成佛,佛有法身、有報身,法身、報身還是這個體裡頭變出來的,離開本體之外,實在講什麼也沒有。本體就是心性。
【作自作他。】
『自』是自己,『他』是別人,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還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
【乃至能說所說。】
這是指這部經,《要解》是解釋《阿彌陀經》的,能說這個經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
【能度所度。】
佛是『能度』,眾生是『所度』,這是佛跟眾生。
【能信所信。】
『能信』的是我們的信心,是我們的覺心,常講始覺,開始覺悟;『所信』的是佛給我們講的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典,這個方法。
【能願所願。】
『能願』是我們願意離開娑婆世界,『所願』的是我們向往、羨慕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願意離開這裡到達那一邊。
【能持所持。】
『能持』是講三業。天親菩薩《往生論》的五念法,那才圓滿身語意三業,身恭敬禮敬,口稱贊,意觀察、觀想。常常把阿彌陀佛,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放在心裡,不要想別的,想這些!實實在在我們業障很重,無法觀想,我們就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也想不出來,想佛像,我們每天自己家裡供的佛像,天天看他,天天想他,這是最淺的方法。有能力的,經讀得很熟,一見到這個佛像,想到阿彌陀佛,想他初發心,這經上記載的有;想他修持,他怎麼修的,想他發願,想他度眾生,想他種種功德莊嚴,想這些,想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唯獨想這些,這不是妄想。除了想這個之外,你想其他的任何的都叫打妄想,為什麼?因為你想這個,你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你想別的統統六道輪回,出不了六道。利害得失就在此地,出不了三界沒結果!
所以,說實在話,你想世間法你脫不了六道輪回;除這個法門之外,你就想其他所有一切大乘法,你也出不了六道輪回,什麼緣故?其他法門要斷惑,你見思煩惱沒斷,想固然是好,想成了,來生生天上。天還是在六道之中,天福享盡,還要往下墮落,所以不究竟。這個法門叫你去想,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叫帶業往生,見思煩惱不斷也行,也能往生,好處在這裡。我們一天到晚為什麼要去打這些輪回的妄想?為什麼不去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修行關鍵的所在,能持;所持就是名號。
【能生所生。】
『能生』的條件三個,信、願、行,這叫淨土三資糧,這三個條件。『所生』的西方世界四土九品。我為什麼講四土九品?諸位要曉得這個法門奇特,叫一生一切生,不是說我們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凡聖同居土裡面還有下中品、下上品,還有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還有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我們哪一年才出頭爬上去?西方世界奇怪,這一生一切生,四土九品統統在一起,得到一個全都得到,這個奇妙!這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的法界。四土九品有沒有?有,但是在一起。因此像文殊普賢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他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同時也生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所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眾生也跟他混在一起,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這個四土九品是一個相,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面沒有的。不但沒有這個事,聽也沒聽說過,所以西方世界稱之為難信之法,就在此地。
【能贊所贊。】
能稱贊的,我們在《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諸佛」,六方就是十方,就是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極樂世界,所贊的就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這句話的意思,全都是『實相』,沒有一樁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是比喻。在我們中國現在是民主,官員的權威沒有了,在從前帝王時代,那個官的權威非常尊嚴。「印」是代表他的權威,他這個印蓋上,就是他所承認。發布的布告,布告不一定是他寫的,別人寫的蓋上他的印就是他的,這把實相正印所印定的全部都是實相,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真相,一就是真,二就是假就不是真的,一是真。我們這個世界,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不一樣!我們這是虛妄的,這話怎麼說?我們這個地方的相,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無常的,它會變的;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常住的,沒有生滅相,沒有變化的,完全是常住的,所以它那個地方是實相,是真相。
【本經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裡面講了三個真實,這是所有大乘經典裡面很少見到的。我們要懂得這三個真實的意思。『真實之際』就是體,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我們在這個地方修行,明心見性難,太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容易,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教學,他的宗旨方向就在此地,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第二句『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是作用。『住真實慧』,這是現相。這三個真實,體真實,用真實,相真實,體相用無非真實!
如果合在三寶上,這個意思也還圓滿,「真實之際」就是佛寶,阿彌陀佛為代表;「住真實慧」,這是法,住是心安住。《金剛經》上所說的「應雲何住」,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真實的智慧上,這是法寶!法裡面如果細說、廣說十方諸佛所有的法藏都是真實慧,如果略說?那就是本經,《大乘無量壽經》,實在講《大乘無量壽經》十方一切諸佛法藏的精華,法藏的濃縮,法藏的綱領,我們不能夠小看。而「真實之利」這僧寶,假如我們用人來代表,大勢至菩薩代表慧,住真實慧,觀世音菩薩代表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勢至菩薩住真實慧。正如一句彌陀念到底,這是真實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才是真實慧。我們修淨土,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才會死心塌地。這三種真實就是我們的自性三寶,就是自己全體德用,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我們修的什麼?就是修的這個,覺、正、淨,就修的這個。一切諸佛如來所宣揚的也就是這三種真實。
如果要從究竟方便來說,這是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在許許多多經論當中,有究竟但是不方便,譬如《華嚴》、《法華》究竟,修行的方法很復雜、很艱難,不方便。有一些經典方便,像許多小乘經論方便,但是它不究竟。說到最究竟、最方便,那就是這一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經都是究竟方便,任選一種都能成就。三種都學當然很好,如果嫌太多,我自己的精神力量有限,選一種同樣有成就。如果從行門上來講,就是歸到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經上勸勉我們『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個妙土就是西方淨土,怎樣莊嚴?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就是莊嚴,我們這一生當中得生淨土這是真實的莊嚴。
【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
一切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這是永脫生死,永脫輪回,在一生當中圓證三不退,圓滿成佛。你想想看,還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更真實?找不到,《華嚴》、《法華》都比不上。《華嚴》、《法華》到末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你才曉得這是第一真實!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由此可知,我們發願,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種真實現在就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現在就加持到,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心這樣做?真心這樣做,那就要肯定隨順佛陀的教誨。經裡面所教導的我們要真的把它做到,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聽話、照做!佛叫我們哪些應當做的我們就做,哪些不能做的我們就不做,完全遵照佛的教誨,這才能得到佛的加持,這才能得到這三種真實的利益。
世間人想學佛又不敢照做,原因在哪裡?理不明白,事實真相不清楚,他有恐懼感。佛叫我們布施,我布施光了,明天誰來養我,他會考慮到這些問題,這些是什麼?妄想!他會打妄想,於是妄想障礙了他的修行,他真實利益得不到。明天還沒到,想它干什麼?到了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果報現前。我們做的好因,一定有好的果報,哪裡會我做的好因會得的惡報?沒這個道理,沒這個事情,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才有惡報。古來的高僧大德,尤其是出家,在家也有,比較少,他捨得干干淨淨,他也沒餓死,也沒凍死,不但沒有餓著凍著,他生活的比誰都快樂。這些人現身說法,給我們做好榜樣,我們為什麼不相信?由此可知,信佛是多難的一樁事情,我們這些人能算信佛?不見得!
我記得我出家,我是出家兩年以後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到台中去向老師謝戒,李老師一見面就告訴我:你要信佛。我一聽愣住了,我學佛學了好多年了,出了家,受了戒,還不信佛嗎?要叫我信佛。然後給我解釋信佛不容易,有很多人出家,當了一生的老和尚不信佛,佛教給你的沒做到,沒做到那就不相信!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佛叫你布施,很吝啬視財如命,那這就不相信;佛叫你持戒,偏偏破戒;佛叫你忍辱,偏偏發脾氣,那怎麼行?這個意思很明顯的,不信!所以出家受戒有什麼用處?一樣還是不行。信很不容易,信了才有受用,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才能有成就。那沒有信心,談不上成就,一生還是造作罪業,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那就是真正可惜。
這一段所介紹的佛說經的理論依據,佛是根據什麼為我們說的,我們現在明白是根據事實真相而說的。諸法實相是根據事實真相而說的,說真相我們很難懂,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生在虛妄的境界裡頭,一直就把這個虛妄當真實,乍聽到真實,真叫莫名其妙,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這必須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才能稍稍明白,從這上面建立堅定清淨的信心,從信心裡面建立的願心,這個願是真願,真的想到極樂世界去。
真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要放下,要徹底放下,一絲不掛。如果我們還有余福,還有福報,這個福報給眾生去享,假如我們還貪圖享福,那你就去不了。這個福報把你拉住留在此地去不了,福報要給大家去享。最好的方法,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印經布施,我們有這麼多錢財印經布施,讓大家共享這個福報。特別是《無量壽經》、《淨土三經》、或者今天講的《淨土五經》,這是如來唯一的真傳,這一點不假。諸佛唯一的真傳,我們得到再輾轉流通傳給一切大眾,只要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這一生當中必定也得這三種真實。我們講作好事,作善事,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善事更善,沒有任何一樁好事比這個更好,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五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5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十二頁第四行,這是概要裡面的第三大段「一經宗趣」。說明這一部經的宗旨、歸趣。
【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
前面的辨體是理。
【宗是行。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
這一小段實實在在把學佛精要的方法為我們說出來。許多同修們常常感到我們修行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原因不得力?實在講就是不懂得修行的方法。念佛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讀經也認為這個經典從頭到尾一天念個一遍、二遍也就行,這決定不是修行,而是發生了很大的誤會。『行』是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行是指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有了錯誤,要把錯誤修正過來,這才叫修行。
我們要問,我們念這句佛號,這些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有沒有修正過來?我們每天讀經,《無量壽經》念了一遍、二遍,有人念十遍、八遍,對於那個「行」有沒有修正過來?如果沒有,那麼我們念佛讀經,就是古人所講的「口善」,只口善而已!除口善之外,什麼好處你也沒得到。口裡沒罵人,念經,這口善,因此功夫不得力。功夫要真正得力,要懂得修行、依教奉行!奉行就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訓來修正我們的行為,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可見得這個經不光是念的,念當然很重要,念得很熟,常常記在心裡。如果說忘掉記不得,那我們修行的標准就失掉了。所以首先要把這些教訓牢牢的記住,這就讀誦目的在此地。
真正修行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的時候,能夠想到經典裡面的教訓,我這個念頭該不該有?我這話該不該說?我這事該不該做?經典是標准!依照經典要遵奉,這叫修行。所以一定要曉得依經的宗旨,這個宗旨就是裡面講的教訓,裡面給我們說的標准,修行的方法,標准。
『明其所為』,明是明了,佛為什麼這樣教導我們,知道佛的心意。『識其所求』,求是希望,要認識清楚,我們喜歡什麼,佛對我們的期望又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是所達到的,『究其所至』,要窮究,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將來究竟得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至。這部經它的所至是無上菩提,是究竟的佛果;它的方法是往生不退,用這個方法來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一段是說明什麼叫宗趣,我們在研究一部經論,宗趣究竟重要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幾句話都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回過頭來再看本經,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就把修行的方法綱領為我們指示出來。
【而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
它的歸趣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非常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圓生四土』,諸位要重視「圓生」,重視這一句,這是真正的難信之法。一切諸佛都有四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們今天住的這個世間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余土,也有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但是我們都見不到。見不到就是這當中有隔、有礙,有障礙。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它也有四土,它四土沒有障礙。所以凡聖同居土的人見到方便有余土,也見到實報莊嚴土,也見到常寂光淨土,所以一生一切生。這些大阿羅漢們,他們住的是方便土,法身大士這些菩薩是住在實報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天天在一起,他住的是實報土,我們是凡聖同居土,它在一起,這就是圓生!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可以時時刻刻不離開這些諸大菩薩,而且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利益就太大太大!
可是修行的方法要注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句經文在「三輩往生」那一章裡面。一向專念我們不難懂,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怎樣發?這又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如果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不曉得怎麼發法,那麼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這個一向專念變成人天福報,修的是人天福報,不能往生,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從這個名詞字面上來說,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不迷了,真的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煩惱可厭,煩惱不是好事情,生死輪回可怖,這很恐怖的,真正覺悟了,覺悟的人他不想別的,他就想怎樣斷煩惱,怎樣了生死,出離三界輪回。真有這個心,這就是菩提心。
我們學佛,每天也很用功,有沒有這個心?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愛,這就不是菩提心。念得再勤,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沒有離開娑婆世界這個念頭,沒這個念頭,這樣念佛就是沒有菩提心,就是有一向專念也沒發菩提心,這不能往生。一定要覺悟,這個世界虛幻不實,這個世界確確實實如佛在經上所講的「五濁惡世」,濁惡達到了極處。
佛又告訴我們,西方阿彌陀佛有一個清淨的世界,只要我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是統統都歡迎,決定沒有拒絕的,所以說萬修萬人去。積德修善的人,阿彌陀佛歡迎;造作一切罪惡,臨終真正肯忏悔的人,佛也歡迎。一忏悔就是好人,他回頭了,所以說五逆十惡也能往生,顯示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要真正能夠捨棄這個世界,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看底下這一小節,三明宗。
【經雲。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
這就是剛才說的,因為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眾生,這個十法界就包括了佛法界,佛也還發願往生嗎?要發願,因為佛這裡面差別也很多。天台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不是圓滿究竟,他還要發願往生,下至地獄眾生。生到西方世界,說實在的話,其他盡管不平等,往生西方世界這個修因是平等的,為什麼?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往生的。華嚴會上文殊菩薩是這樣往生的,普賢菩薩也是這麼往生的,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我們也是修這個因往生的。因平等,到西方極樂世界果當然平等,西方世界,平等法界。本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西方世界清淨法界、平等法界,因平等,果也平等。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
這是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
所以這兩願是大願的核心。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
這個話是古往今來淨宗的祖師大德們所公認的,決定錯不了,所以這兩句八個字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核心,叫『本願之心髓』、淨宗修行的總綱領,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特別是這個覺心,真正是覺而不迷。我們實在講,我們是長迷不覺,病根在此地,那要怎麼辦?讀經,讀經要每天經常不斷的去反省、去檢點,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找出來。知過就是覺,迷是什麼?不知道自己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每天發現自己的過失,你就天天覺悟,你哪一天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你這一天就迷惑顛倒。改過就是修行,修叫修正,修正過失,修正錯誤。
好善喜賢謂之有德。這個人有德,什麼德?好善,喜歡善事,喜歡好人,對於好人、好事不嫉妒、不妨礙,看到了心裡生歡喜心,而且還會很熱心的幫助他,成人之美、成人之善,這個人叫有德!這有德。清淨平等那叫得道,修行得道。得什麼道?得個什麼道?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心平等,心清淨,你就得道!道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覺當然在其中;不覺你怎麼會清淨平等?這是真正的得道!這裡頭並沒有什麼玄妙,平平實實,沒有一絲毫的迷信,我們只要細心體會佛在經上所講的道理、願望,教導我們達到這個願望的方法,你去體會這些。經的文字雖然不多,可是裡面所講的義趣是無有窮盡,從初發心一直修到成佛,意猶未盡,這是經的妙處!
這個經的好處、味道說不盡的,我們在這個講堂裡面這是第三遍,過去有錄音帶你們拿去聽聽,不一樣!遍遍味道不相同,何況在其他地方講的遍數就更多,遍遍都不一樣。講到成佛再講這個經,那個味道還講不完,這稱之為「經」。你要問為什麼?因為是性德的流露,自性功德無有窮盡。世間這些書籍那個味道有止境的,不是好的文學作品,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興趣沒有了,那個味淺一嘗就沒有了。好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你看一遍還想看,還有余味,但是看個十遍、八遍,不想看,味道盡了。儒家、道家的典籍,文學上乘的作品,的確可以讓你念個一百遍、二百遍還有味道,它終究是有止境的時候,不像佛經。
佛經確實這裡頭的味道,我們叫「法味」,永無止境!所以你真正能夠嘗到法味,你對於佛法的修學,跟沒嘗到法味,那個心態完全不同,不同在哪裡?嘗到味道、滋味之後他心是定的,沒嘗到他心是亂的。這個心亂就是這個也想學學,那個也想學學,那個也還不錯,他要遍涉經藏,滋味嘗到了,他沒有這個念頭。一門深入,為什麼他不想再遍涉經藏?其實所有一切經藏味道他都嘗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經藏雖然沒有接觸過,他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何必要找這個麻煩?他不要,這就是法味真正嘗到,所以他心是定的。這一部經的味道,比起其他大經,給諸位說,格外要濃厚,下下根人也能夠嘗到,這是很了不起,那中上根就不必說,下下根都能夠嘗到。
既然它是全部大經的宗要,這句話也是個雙關語,我們要懂得。從狹義來講,這個大經就是《無量壽經》,換句話說,淨土經的宗要;如果從廣義來說,這兩句是一切經的宗要,這個意思一般人很難看出,很不容易看出,必須真正徹底明了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從念佛法門演變出來,因此所有一切法門無不還歸念佛法門。
大、小本,《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佛明白告訴我們,西方淨土的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就涵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離不開這三樁事情,覺正淨!由此可知,這個念佛法門涵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往生必修之正因』。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要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決定,一定要用這個方法來修學。
『方便度生之慈航』,前面跟諸位說過,有許多經論究竟而不方便,也有不少的經論方便但是不究竟。最極究竟方便只有這一部經,不但是究竟方便,究竟方便達到了極處。『本經所崇』,崇是崇尚,全在於此,全在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行要徑』,最要緊的一條路。『捷要』是最近的一條路。這個「徑」就是快速,確實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來得快,所以古人講簡單、容易、穩當、快速,而且成就特別高,就是《華嚴》、《法華》也不能為比。《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就不圓滿,沒有達到最高峰,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下面又給我們來說明菩提心:
【發心有二義。】
發菩提心。
【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換句話說,這是菩提心的障礙,你必須要離開,你要不能離開,這個東西障礙你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哪三種?
【第一個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這個『自樂』,就是我們社會上一般人講的物質的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要能夠捨棄。所以大小乘教中,佛教導弟子要以苦為師。佛門,這是過去佛門不是現在。過去佛門常說「比丘常帶三分病」,什麼病?吃不飽、穿不暖,不是別的病,就是這個病。所以他常常覺得這個世間苦,他那個出離的心很強,所以過去學佛修道都清貧,貧僧、貧道;現在不一樣,現在顛倒過來,整個社會都顛倒,現在是富僧、富道。從前有出離的心,現在沒有,你看現在多少出家人:我將來來生還要做出家人,還要做和尚。為什麼?富!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出離心。『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對於這個身體很貪愛,對於一切所有的我與我所貪著,這是菩提心很大的障礙。我們一般人想發菩提心,就是發不起來,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太珍惜自己的名聞利養的享受,所以這要有智慧。諸位曉得,如果你還是貪圖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你就要曉得你沒有智慧,有了智慧這個東西自然他就捨離。
【第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這就第二個要真正慈悲,要能夠捨己為人,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拔一切眾生苦』,就是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遠離無』,無就是沒有,沒有什麼?沒有慈悲心。看到苦難的眾生自己回避了,躲過去了,不理會了,這是菩提心的障礙。但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也不要一味去攀緣,那也錯,那你這個煩惱也無邊。一切隨緣,遇到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沒有遇到不要去找,不要天天去找去,那也是錯誤。隨緣而不攀緣,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裡頭要有智慧、要有方便,盡心盡力就是圓滿。有一些眾生苦難,我們的力量沒有法子,幫不上忙,這個沒辦法,我們只有唯一的方法,只有自己誦經念佛給他回向,除這個沒有法子幫忙,有能力幫助他的,我們會盡心盡力的幫助。
【第三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
『眾生心』是迷惑顛倒!世出世法的教學,過去都講求的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師道的尊嚴。今天這個社會師道沒有了。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我們學佛是磕頭、頂禮去求法求來的,等到我們對現代的眾生,我們要磕頭頂禮送給他,他還未必要。你千萬不要想到,我過去是那樣求,你也要這樣求我,我才給你,那你一生一個眾生也度不到、也沒有,他不懂!所以我們要磕頭頂禮把佛法送給他,他要不要還不曉得。這個世界顛倒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憐愍一切眾生心」,要憐愍他。
如果我們要追究這個原因也不難明了,過去的人多多少少受過教育,現在人沒受過教育。我說這個話也許大家聽到很奇怪,我剛剛出家的時候,民國四十八年,我在臨濟寺(圓山)出家,那個時候的圓山臨濟寺跟現在不一樣,那個時候的圓山是鄉下,台北火車站,開到那邊的公共汽車(十七號車),一個小時一班,終點站就是在動物園,圓山動物園,都不過橋的,那是鄉下,現在那個中山北路都是田地,人很少。臨濟寺周圍環境很好,樹木很多,所以我們早晨起來,掃樹葉、掃院子都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
有一天早晨我在掃院子,有幾個學生,三、四個學生從我們那邊,那裡有一條小路上圓山,他從那邊上去,態度就很不好,我就很感慨,歎了一口氣:可惜,這些人沒受過教育。被他們聽到,他們回過頭來就找我麻煩,他說:你剛才說什麼?我說:可惜你們沒受過教育。他說: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你怎麼說我沒受過教育?我說:那好了,我向你請教,什麼叫教?什麼叫育?什麼叫教育?這三個問題你答覆我。他們那幾個人被我問倒,答不出來,回過頭來問我,客氣多了,態度就好多了。那個時候學生跟現在學生不一樣,還是滿可愛的。
所以我就跟他說:你們不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你們連小學教育都沒學過。他非常驚奇,他說:什麼叫小學教育?我們為什麼沒有受?我說:掃地你會不會掃?吃飯你會不會吃?他說吃飯怎麼不會吃?我說:我四個菜給你,這四個菜怎麼擺法,你懂不懂?他說:那不是隨便擺?我說:沒那麼簡單,你去讀《禮記》、讀《月令》,這四個菜有一定的擺法,醬油碟擺在什麼地方,醋擺在什麼地方,不能擺錯!一擺錯,你沒有受過教育,你外行。中國這幾個菜擺的時候,它按照陰陽五行八卦,你懂不懂?灑掃、應對你都不懂,那是小學教育!
他說:那我們現在念大學算什麼?我說:我承認,你們接受過高等知識的訓練,但是你們沒有受過教育,教育是什麼?就是教你做人。中國自古以來教育,教育教給你人與人的關系,父子的關系、兄弟的關系、夫婦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君臣的關系,君臣就是今天講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是教你懂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今天就講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你這些都了解,你起心動念、舉止動作那自然就很正常,與大自然能相感應!你對這個不懂,你沒學過,你學過的是高等知識,所以大學正確的名稱應該是高等知識傳習所,這個名稱很恰當,不可以稱為學校。我說得他們都佩服、都點頭。那個時候的學生還滿可愛,你跟他說得有理,他還服你,現在不行,現在我不敢問那些學生,現在學生會打老師。所以這很不容易。
佛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生活環境,人生實在講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一切事物的關系,讓我們正確、清楚的了解。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面,我們心裡要明白,不能求人家要尊師重道,不可能!現在在家庭裡面,兒子跟父親平起平坐。學生眼中,能夠把老師看作朋友,已經很不錯,很瞧得起你!
【遠離恭敬供養自身故。】
在從前學生對老師要恭敬、要供養的,現在別指望!指望這個那就錯了,那也變成菩提心的障礙。他能恭敬供養,很好,他不能恭敬、不能供養,很正常,一點不能怪他,這樣才沒有妨礙,所以這是障礙要去掉。自己要真正有智慧,了解現前的環境,佛法所謂的是契機、契理,這一個時代的根機要認識清楚,跟過去不相同,不能拿過去的標准來要求這個時代,那你就錯了。所以現在父親對待兒女拍拍肩膀,朋友,佛門裡也是如此,師父對徒弟也是朋友,哪裡可以看作徒弟,不可以的。大家在一起能夠和睦共修,那這個道場已經算是很難得。這是三種妨礙菩提心,要懂得遠離。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一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其次,這個要知道。第一個『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真正要能做到「無染清淨」,一定要能放下,徹底的放下,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染,「本來無一物」,清淨,一切都放下!佛菩薩念念度眾生,度眾生也要放下,度眾生的事要不要做?要做,隨緣、積極去做,心裡頭沒有,決定沒有執著。心裡頭常常要念做好事、度眾生,這是心裡還是放不下,所做的這些好事都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出世的正因,為什麼?你心不清淨,這一點很微細,必須要辨別明了。心不清淨!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同修,不要說看外面,我們道場自己的同修,我們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我們都作三時系念超度的佛事,我們一看,你看這個牌位貼得滿滿的,我看到處都是,為什麼?求消業障,求跟那些冤家債主把這個結解開,冤結解開,有沒有效?當然不能說沒有效,也許效果不大,什麼原因?心不清淨,心果然無染清淨,你的業障也消除,怨結也解掉,道理在此地。
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有我、有人、有我執。《金剛經》上講四相具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這樣忏悔,很難,只能修事忏,沒有辦法達到理忏,可以忏掉一點,不干淨,拖泥帶水。四相空了,連根都拔掉,這個要緊,所以諸位要真正想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絲毫障礙,要學無染清淨心。
「不為自身求安樂故」,沒有這個意念,沒有這個念頭,身在這個世間,隨緣。有好的、安樂的環境也不必回避,有苦難的環境也甘心情願,這樣就好。無論外面境界是順、是逆,我們是以清淨、平等心來處理。所以環境確實有順逆,在清淨心裡面沒有,為什麼?順境他沒有樂受,逆境他也沒有苦受,苦樂境界對他是平等的,從平等境裡面養清淨心,從清淨心裡面看平等境,這叫功夫、這叫修行,修的是這個。所以懂得菩提,菩提是覺悟,覺就是無染、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無染就是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
【第二安清淨心。】
我們中國人常講平安,平是功,功夫。心平靜、平等,苦樂境界,順逆境界,保持心的平靜不起波浪,這是功,功夫,所得到什麼?得到是安,身安、心安,身心都安。安又是功,這是功夫。下面所得到的是樂,快樂。所以講平安,平是因,安是果;安樂,安是因,樂是果,這個詞句裡都是有因有果。平裡面,常說公平,這個心大公無私就平,有私就不平。『安清淨心』。
【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必須心安、身安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為什麼?因為安定的心起作用就是真實的智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問題。眾生為什麼遭遇到苦難?沒智慧。如果我們也沒智慧,他也沒智慧,我們去幫他解決,往往是問題是愈來愈糟,你去幫助他,愈幫助他愈痛苦。你們自己想想現在社會是不是這個樣子?多少好人出來辦好事,我們所受的好處就愈來愈多,你們想想什麼好處?身心不安穩,無所適從。我們台灣過去選舉好人好事,大概是在第二屆,李老師很感概,把這四個字寫在黑板上,好人好事,然後用個粉筆把那個「好」字畫個圈,好人好(ㄏㄠˋ)事。確實很感慨好事,多事。
【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
自己真的得到安,就有能力、有智慧幫助一切眾生得到身心安穩,那要講到樂?三界裡頭沒有樂,這是真的,我們講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但欲界沒有樂,色界、無色界也沒有,真正要得樂?西方極樂世界。其他諸佛剎土裡有沒有樂?沒有西方世界那麼究竟,這是真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淨土,道理就在此地。
西方淨土的成就,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刻刻提醒大家的。我們要順這三種心「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得到這三樣,這個表現出來的,我們佛門常講法喜充滿,這三樣東西得不到,你不可能有法喜,這三樣東西得到,那當然得到的是淺深、多少不一樣,可是決定表現出來的是法喜。這個法喜是什麼?快樂,他活得非常快樂,這就是得到這一點。得到少分他的生活也非常快樂,所以佛法我們常講宗旨,佛門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常說的,真的離苦得樂。得不到樂,那我們又何必學佛?換句話說,學佛最淺顯的目的,我這一生要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得到究竟樂是決定往生,而這一生當中也決定得生,往生不是一句空頭的口號,決定是事實,我能得到,一切眾生個個人都能得到。
【元曉師雲。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又雲發心有二。一隨事發心。如四弘願。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
這是唐朝時代,現在的韓國,有一位高僧大德元曉大師,好像現代韓國還拍了有元曉法師的傳記錄影帶,這是一位高僧。他對於淨宗的注疏很多,《無量壽經》他有注解。他說『發菩提心是明正因』,這跟我們中國古德看法完全相同,他又說這個發心,發心的因緣有兩種,一種是『隨事發心』,一種是『順理發心』,兩種因雖然不同,但是效果相同,這個功效是一樣的。
「隨事發心」,他舉一個例子,譬如依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事。四弘誓願,我們每一個佛弟子幾乎每天都掛在口邊上,都會念!但是沒發的,怎麼知道沒發?譬如第一個這叫你發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看歡喜不歡喜,這個眾生我喜歡他,我要幫助他、度他,那個討厭才不度他,可見得這一願就落空。「煩惱無盡誓願斷」,不但不斷煩惱,煩惱天天增長,一面念佛還一面生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變成什麼?盲修瞎練。「佛道無上誓願成」,捨不得離開人間富貴,所以這是隨事沒發。四弘誓願確實是菩提心具體落實在生活事相上,每天念,念,喚醒自己。念這四句偈,就要認真的反省檢點,我這一天起心動念與這四句偈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趕緊改過來,要跟它相應。相應的程度不夠,要想方法把它提升,也就是要認真的去做,這是隨事發心。
「隨理」比較難,理是什麼?『信解諸法實相』,那自然發心,這一句實在講法身大士,真正的菩提心,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心?因為事實真相見到了。盡虛空遍法界確確實實是從一個理裡面變現出來,這個理是什麼?就是真心本性,在佛法裡面也叫做「法身理體」,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一法身就是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見到,這個菩提心當然生,為什麼?自他不二,萬法一如,所以他關心一切眾生就是關心自己,這是順理發心。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
這是他們的修行方法。這也有一點道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發心;就是你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元曉講的也滿有道理。
【善導。靈芝。】
『靈芝』是宋朝時候人,他的著作也很多。
【與日淨宗。】
『日』是日本,與日本淨土宗諸家。
【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
他們看法不太一樣,實在講就是十八願跟十九願,元曉大師是以十九願為正,十八願為助。那麼善導這些大師以十八願為正,以十九願為助,這是他們看法差別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決定都能往生。
【蓮池大師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這是蓮池大師《疏鈔》裡面講的,他把這幾個不同的意見會合起來,他會合得有道理。持名是正行,第十八願確確實實是古今淨宗祖師大德們公認的。『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持名為什麼?就是為了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個意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也把這個證明了,我們愈想愈正確,他講的實在是合理。
【徹悟禅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前面兩句是覺悟,後面兩句叫修行,第一句就我剛才講的知過。生死是最大的過失,生死輪回,怎麼會搞這個東西?我們要知道。我這一次在美國,遇到一位蔡老居士,是蔡念生老居士的兒子,蔡教授。他現在年歲大了、退休了,住在美國休斯頓,我們在一起吃飯談到這個,如何幫助現在這些苦難的眾生。儒家的教育被這個社會捨棄掉,佛法的教育被今天社會也遺忘了,這用什麼方法來喚醒?他講在眾多德目當中,我們想辦法找一條來提倡,這是有道理的。
在這眾多德目裡頭應當選那一條?「恥」,管子所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如果我們知道恥辱,有羞恥心,知道恥辱,我們就有救。他這個提議很正確,我當時就表示贊同,我們來組織一個知恥學社,來推動知恥的運動。好!我就請他:你寫一篇緣起。他寫出來,寫出來送給我看,裡面有些地方不太妥當,我跟他講你還得好好的修改一下。他說怎麼不妥當?我說不太妥當,因為現在說話不能說得太刺激人,有很多人一看不能接受,我們這個運動就會受到障礙。委曲婉轉,不容易!要喚起大眾知恥的心。
『真為生死』,知過,『發菩提心』就是覺悟;『以深信願』,這就是改過,『持佛名號』,真修。我們看徹悟禅師這四句話,你細心的去體會,我剛才講的知過就是覺悟,改過就是修行,他這四句話實在講也是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我們菩提心發不出來是恥辱,我們世出世間法不能放下是恥辱,我們這句佛號念得不好、不相應是恥辱,我們得不到法喜充滿是恥辱,念佛將來不能往生是恥辱。「知恥近乎勇」,我們才能有救。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