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親仇本無間,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態度去對待一切的相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親仇本無間

  雖然一般提到四無量心的順序是“慈、悲、喜、捨”,但觀修時必須先從平等捨開始修起。

  因為慈悲在整個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捨的無量心是讓我們進入真正無分別慈悲最善巧的方法。

  對親人仇敵的分別偏執之心,是修習“要救度一切眾生”的大乘佛教徒修行上的最大障礙。當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人時,往往會忘記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須對一切眾生都負起責任使命,因而很難生起希望對方成佛的想法,導致理想與現實沖突。

  不論是執著親情或仇敵關系,都將使我們因情緒上的喜好產生選擇性的慈悲。這是有分別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無二的慈悲。

  每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接觸到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時,主意識感到悅意的對境,我們會“喜歡”,不悅意的對境,我們就會“不喜歡”。

  因為主意識通過五根對外境產生了分別,而使得色聲香味觸有了“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

  如果先將“慈”和“悲”運用在自己的心靈上,我們很容易因為習慣分別的習氣,落入“悅意”和“不悅意”的偏執之中。

  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平衡對好惡的執著,而達到真正無偏執的慈悲?就是“平等捨”,即“願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捨”。“捨”是放下,放下對好及不好的執著,平等地看待任何人、事、物。然而,對眾生平等看待,並不是要離棄自己的親戚朋友,而是要我們從心上學會不去執著,學會放下。

  對於平等捨的建立,我們也必須先從認清親仇關系在無常中的轉換開始,否則很難真正發出不偏執的菩提心。

  因為獨自在佛菩薩面前,發願為了利益天下一切眾生而成佛,這並不難;但當遭遇挫折或是必須面對現實時,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平等捨的無量心,就是要讓我們先了解並增強“世俗本來就是無常”的觀念。

  因為無常,所以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親人和仇敵也不會是恆常的關系。你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永遠都是你的敵人、親人或朋友。

  我們最不喜歡的是敵人,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敵人,我們也感到厭惡,原因何在?

  因為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思考方式總傾向尋找別人的缺點,而不是檢視自己的毛病,所以總有一些人或事或物令我們覺得不順心、不順眼。

  每個人平常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心態: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若有人給予快樂,我們會連帶地不喜歡給予快樂的人;如果他正遭受痛苦,而有人前去幫助,我們也會對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興;當他產生了病痛,或者遭受別人的傷害時,我們會對那個給予傷害、但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人,產生歡喜之心。換句話說,只要對象是我們不喜歡的人,若有人傷害他的身體,或以語言諷刺他,我們都會隨喜這些不善之舉;然而,當有人去護持、協助或贊歎時,我們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

  相對地,我們會對某些悅意的對境產生特別執著的心,比如親戚、家人、朋友,乃至於自己周邊比較如自己意的人、事、物,也因而會產生種種情緒——這些情緒和我們面對不喜歡之人的情緒完全相反。

  親情跟仇人的關系,常常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迦旃延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他托缽時看到,有個婦人懷抱著一個小孩在喂奶,自己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在溪邊釣來並已烤熟的魚。吃完後,她將骨頭丟出去,這時有只母狗想吃魚骨頭,婦人向它扔擲石頭。迦旃延大師看到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來。

  弟子疑惑大師為何而笑,迦旃延大師說:“世間怎麼那麼可笑?婦人懷中的小孩是前世她所殺害的大仇人,因為有這種業力,所以現在投胎成為她的小孩來討債;而她的父親前世是漁夫,往生後投胎為魚,被女兒釣來烤著吃;她的母親往生後,投胎成為一只母狗,去咬她先生的骨頭。”這婦人當然不知道其中的因緣,所以抱著仇人投胎的小孩,烤食父親投胎的魚,扔石頭砸母親投胎的狗。本來應該孝敬的是後兩者,但一個被她烤來吃,一個被她用石頭打,而應該仇恨的,現在卻成為她最需要付出關愛的寶貝。

  佛經裡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凡夫之所以有很多的愛恨情仇,就是因為我們內心中有太多的執著和顛倒夢想。

  這種執著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會讓我們覺得患得患失。

  當我們內心被顛倒夢想所左右時,又有很多的分別念來造作喜歡與厭惡等等的心緒變化。

  其實只是我們因為無明障礙住了自己智慧的心靈,因為世間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相聚和離散,我們也不清楚曾經的緣分是友還是敵,一味地僅憑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和取捨,這只是愚昧的一種表現。

  佛法教導我們,來到世間就需要了緣了業。

  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態度去對待一切的相遇,因為都是緣分使然。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修得不好,千萬不要裝大師
下一篇:念佛人要明白,哪裡才能夠真正的隨心所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