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
第六講02
次解說眾生思想上的愚癡:
見到自己喜愛的就起貪著,貪愛不捨又生悭吝,因為心中有我貪我愛,故形成自私,就是‘貪欲’。
見所違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爭吵斗毆,陰謀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嗔恚’。
愚昧而無智慧,任意縱情追逐物欲,聞善生厭,見惡樂為,例如:勸他信佛,他就說你迷信;請他喝酒打牌,他就說你夠朋友有交情,像這樣愚妄顛倒,就叫做‘愚癡’。
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恃己凌他,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為‘憍慢’。
對於事理猶豫不決,對於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測量聖智,皆是‘疑惑’。
眾生就因為有上述見解上的愚癡及思想上的愚癡,所以才感受生死。生死,亦有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之別。在三界六道中輪回,由於一些有漏的善業與不善業所招感的果報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異,叫做‘分段生死’;那些證果的聖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這種生死沒有色形的勝劣,亦沒有壽期的短長,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叫做‘變異生死’。
覺悟了的菩薩,一定會設法離開愚癡和生死。在菩薩心中,希望的是廣學世出世法,聽聞聖教,增長智慧,成就無礙辯才,教化一切眾生,給大家快樂,散布歡喜滿人間。
在經裡,一說到愚癡,就以黑暗來比喻,智慧才是象征著光明。菩薩能夠廣學多聞,智慧之光增加了,自然就能照破愚癡黑暗。在《四十二章經》裡說‘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說起智慧,實是度老病死的堅牢船,照無明黑暗的大明燈,一切病者的良藥,伐煩惱的利斧。所謂佛學,就是慧學的意思。
佛教的三無漏學是戒定慧,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種慧。太虛大師曾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
為什麼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因為由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就能了解佛法,由了解就能生起堅固的信心。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而此信心,必定建立在聞所成慧上。若一向未聞佛法,或未曾研究經典,完全不知道佛法,則無聞所成慧,也談不上真實的信心。
為什麼說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因為由聽聞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即會由心力造作而發之於行為。從聞所成慧而了解的真理,去體驗起心動念的行為,在行動上和生活上以聞所成慧作思想行為的善惡是非的標准,再去改正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謬習。從所信所解的體驗實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徹了知,那就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知行合一、行解相應的慧,是斷除一切惡、實踐一切善的慧,從思所成慧而能完成戒行。
為什麼說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因為聞所成慧是信解,思所成慧是行持,而修所成慧是把心意修習到熟練純潔時即得禅定,把身心安住於禅定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輕安寧靜,此即所謂修所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