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 滿 放 生》
3.3 人工飼養動物放生
不同於野生動物,人工飼養或養殖動物由於長期受到人類的保護和照顧,其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被弱化,有的甚至完全喪失了野外生存能力。如果將這些動物放歸到自然環境中,將會由於無法適應而生存將受到威脅。由於此緣故,很多人士都反對放生人工飼養動物。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難道將這樣為數眾多的動物就這樣被排除在解救的范圍以外嗎?這符合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嗎?
有個情況倒是引起我們的思考:在現實商品經濟社會條件下,放生人士在放生的實踐中所,會遇到很多需要解救的動物。它們其實都是人工飼養或養殖動物,這包括各種人工飼養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軟體類及其他動物等。特別是如在市場上采購,很多動物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屬於人工飼養的動物,如各種魚蝦類等,難道它們都不在應該解救的范圍嗎?
還有個情況:其實,平時放生人士沒有太注意。他們平時放生最多的一些動物,比如各種魚類,其實基本都是來自各地的漁場。實際的放生經驗表明,對這些魚類的放生成功率是很高的。又如一些地區政府為了恢復蛙類的野外數量而將人工養殖的多種蛙和蟾蜍放歸野外。2011年,海南將100余條人工繁育、救助的蟒蛇放歸大自然。2015年,鹽城市林業局曾組織人工養殖河麂野外放養活動。這些動物放生後,都能在野外較好地生存。
看來,對人工飼養動物的放生可行性,並不能簡單的一概否定。
那麼,人工飼養的動物到底能不能放生呢?筆者認為不能武斷的下結論不能放生人工飼養動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不同人工飼養動物的情況區別對待。
3.3.1 適合放生的人工飼養動物放生
有些人工飼養的動物,盡管為人工所飼養,但在實際養殖環境中的各種生存條件與自然環境比較接近,這些動物在該環境中的生存方式與野生生存方式並無太大區別。在這種情況下,養殖動物的習性和環境適應能力並沒有受到人工條件的過大影響。這種情況包括各種人工養殖的水生類、爬行類、兩棲類等,常見的有各種魚類、蛙類、蚌類、蛇類、龜類、螺蛳類、蟹類等。這些動物雖屬人工飼養,但在放生以後都能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對於這樣的動物,可按照同類野生動物的放生方式進行放生。
有人士分析,那些處於食物鏈低端的動物,如草食性和雜食性動物,在放生後會更加容易適應環境。而較大型的肉食性動物,由於人工飼養削弱了其野性,則適應能力會差一些。
放生主要注意事項:
(1)防止飼養動物的親人傾向。由於較長時間人工飼養的原因,飼養動物常常具有親人的傾向。當有人靠近時它們就會靠攏過來。這個習性容易導致其被缺乏愛心的人再次捕捉。為此,在放生飼養動物時應盡量將其放生到遠離人群的區域,在放生過程中可對其進行“驅趕”,促使其改變這種習性。對個別親人習性過強的動物,最好暫時不要放生,改由志願者繼續人工飼養。
(2)選擇更好的生存環境。飼養動物在人工照料下時缺少天敵、有很好的棲息條件、日常食物充足。為了幫助它們更快的適應,放生時要盡可能選擇缺少天敵、棲息條件好和食物豐富的環境。
(3)對較大型的肉食性動物,為配合其野性的恢復過程,可以采取回訪提供一段時間食物的方式彌補。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