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各宗要略 律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相傳釋迦在世時,為約束僧眾,制訂了各種戒律。第一次佛教結集時,由優婆離誦出律藏。其後因佛教各派對戒律的理解不盡一致,所傳戒律也有所不同。

  據《僧史》記載,中國漢地翻譯戒律和實行受戒,始於三國魏嘉平(249~254)中。時中印度昙柯迦羅來洛陽,見中國僧人只落發而未受戒,即譯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為持戒的准繩。又請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規則)創行受戒。

  正元(254~256)中,安息國沙門昙谛來洛陽,譯出《法藏部羯磨》,從此中國僧眾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

  東晉時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誦律》等廣律譯出,用作行事的依據,以致受戒與隨行不相一致。

  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在平城講《四分律》,並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內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聰被認為是四分律師。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並刪定羯磨,始奠定該宗基礎。慧光弟子道雲傳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歎當時五部律互相混雜,即研核古今學說,撰《五部區分鈔》、《四分律疏》,影響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專研律學。繼入終南山潛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比丘尼鈔》,後被稱為五大部。他在終南山創設戒壇,制訂佛教受戒儀式,從而正式形成宗派。

  與此同時弘揚《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臨漳境內)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開創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東塔懷素,曾入玄奘門下,撰《四分律開宗記》,采用新譯的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俱捨論》等論的解釋,批評法砺《四分律疏》的錯誤而被稱為新疏。後又撰《新疏拾遣鈔》、《四分僧尼羯磨文》等,開創東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東塔宗後被稱為律宗三家。其間互有爭論,尤以相部宗和東塔宗爭論最烈。嗣後相部、東塔兩系逐漸衰微,只南山一系傳承獨盛,綿延不絕。按照四分律宗自己的承傳,道宣是第九祖,前面還有昙無德、昙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八人。道宣以後,以次傳周秀、道恆、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據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作《會正記》,其再傳弟子元照著《行事鈔資持記》,對《會正記》持異議,因之南山宗在宋時又分為會正、資持兩派。元明之際,衰微幾至無聞。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靈谷寺傳戒說律,南山宗又得重興。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再傳讀體、戒潤。讀體繼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勵眾,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結戒安居,著作甚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書玉,兩人均有許多著作。德基下有真義、常松、實詠、福聚次第相承。其中福聚於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統》等。其下有性言、圓先、明如、定靜、慧皓、昌蒼、海然、印宗、發圓次第相承。另外戒潤曾弘律於常州天寧寺,法流不詳。民國時著名律師有弘一等。

  律宗住流

  從第一次結集,憂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為最初律部。隨後二次三次四次的結集。自此以後,迦葉、阿難、商那和修、優婆毱多五師傳持。佛滅後一百年間,純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後產生異見,部派分裂,因著律儀上的爭執,旋復至優婆毱多以後,更分為五種律部。

  五部

  昙無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薩婆多部——十誦律——一切有部

  迦葉遺部——解脫戒——飲光部

  彌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河僧衹部——僧衹律——大眾部

  實際傳來中國只有四律,迦葉遺部僅傳戒本。

  四律

  《十誦律》、《五分律》、《四分律》、《僧衹律》。

  五論

  《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論》、《薩婆多論》、《明了論》。

  在中國弘傳最廣的是《四分律》。早在曹魏時,昙摩迦羅於洛陽譯出《僧衹戒心》,並立羯磨法,與中國出家人正式授戒。從譯出《四分律》後,先有法聰開講,口授弟子道覆。至慧光下有道雲、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與道宣同時弘《四分律》共有三派。有南山道宣。相部法勵、東塔懷素。三者見解不同,故分三派。法勵、懷素但盛一時,道宣至今弘傳不絕。

  判教

  化制二教為本宗判攝。化教:教化眾生,有種種隨機言教,指經論二藏,所诠定慧法門。制教:制止過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诠解戒學法門。通過制戒的戒,能攝住三業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斷煩惱,證入道果。

  此宗更於此二教內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為三教,以攝如來一代說法。

  (一)性空教,俱捨、成實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二)相空教,般若、三論等直談無相是大乘權教。

  (三)唯識圓教,華嚴、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實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攝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實法宗,以色法為戒體,立一切法為實有,小乘有部。(懷素所依)

  (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為戒體,一切法唯有假名,無實體,大乘空教。(法勵所依)

  (三)圓教宗,以心法種子為戒體,調萬法唯識,大乘唯識圓教。

  宗義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識圓教而立義。並主張四分律宗通大乘說,從律文中,有五種理由證明:

  (一)沓婆回心:

  沓婆證阿羅漢後。求堅圓法,回心向大;

  (二)施生成佛:

  戒本末偈雲: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三)相召佛子:

  序文有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會財用輕;

  捨墮戒中,捨財後僧不還,犯輕罪。

  (五)識了塵境:

  妄語戒的見聞知覺的了別,通唯識義。

  戒有四科:

  戒法:聖人制教名法;

  戒體:納法成業名體;

  戒行:依體起護名行;

  戒相:為行有儀名相。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的內容廣泛,以止作二持攝盡。止持是約戒條,止一切惡,不該作者不作。作持是約體道辦事,修一切善,諸如受戒、說戒、安居、自恣、忏罪等。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大乘菩薩戒,不同小乘戒。聲聞戒唯人得受,大乘戒諸趣通受;聲聞戒有受有捨,菩薩戒有受無捨,是盡未來際受待。

  菩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三聚淨戒上:

  (一)攝律儀戒,七眾所受別解脫戒;

  (二)攝善法戒,奉行—切善法;

  (三)攝有情戒,廣修善法以利益眾生。

  前二自利,後一利他,合為二利圓滿,雖只講戒,而與定慧相連。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攝意業為定,詳細觀察思惟,此應作,彼不應作為慧。如盜戒具三淨戒:自不起盜心並防護為攝威儀,見有盜機而維護為攝善法,轉告保護為饒益有情。其他戒也一樣,一戒一行圓觀解,具足一切行即為大乘妙行。

 

上一篇:《百業經》 忏​悔的力量
下一篇:參加法會的意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