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八十章)0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八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別點睛04

  大菩薩的好毛病

  又問曰:捨利弗知心相常淨,何以故問?

  這裡又提出一個問題,那難道佛的弟子捨利弗,他也是悟了道的,在佛的弟子裡智慧第一,他還不知道這個心,自心本身本性本來是永遠清淨的,何以他要懷疑而提出見道明心見性這個問題來?

  答曰: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猶憶想分別,取是無心相。以是故問是無心相心,為有為無?

  這裡又要特別注意了!我們經常說大話,要修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難得很喔!修大乘佛法非大願力不可,不然就最容易墮落下去。大乘是走入世的路子,先入世間這個污染的大缸,你非給它染污不可。所以大菩薩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就是先要真有求大徹大悟佛法的決心,才能成就大乘佛法。但是走大乘路子容易犯一個最大的毛病,什麼毛病?‘深入深著’。你說菩薩道非入世不可,不然你的願力始終不會那麼廣博,不會那麼普及;這一走廣博普及了,就越陷越深,幾乎到達不可以自拔,等於是騎虎難下。其次,願力越大,執著於願力的實行也越強,這是菩薩戒律,屬於大戒的地方,‘深入深著’,行菩薩道容易走入這種情形。但是,不走菩薩道的路,不能‘深入深著’,又不能成就其大願力。

  所以有人提出問題:捨利弗既然已經明白此心本來是淨土,本來是清淨,何以還問這個道理?永明壽禅師就答說:‘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猶憶想分別。’ 大乘菩薩境界妄念不大容易斷,往往在妄念裡頭打滾。要行願必然就會深入深著,雖然了解自心本來就是涅槃,‘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本來就清淨,理上到了,但因‘深入深著’,而‘取是無心相’,又去揣摸無心的境界,因此還在憶想分別中。這是大菩薩們的好處,也是大菩薩們的大病所在。‘以是故問是無心相心,為有為無?’因此捨利弗提出這個問題,明知道這個心本來空,為什麼空不了?並且此心究竟是有還是空的?

  無等等心非斷滅

  若有,雲何言無心相。若無,何以贊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須菩提答: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有無不可得,不應難。

  ‘若有,雲何言無心相。’假使這個心的體,生命心性這個功能本來是有,何以佛經講心性的相是無相呢?

  ‘若無,何以贊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如果心性本來是無的、空的,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幾乎都會念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是真實不虛,不是虛幻空的喔!《心經》前面是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下面則一路眼耳鼻舌身意地無呀無到底,都空完了,最後為什麼又來一句‘真實不虛’?這是什麼道理?

  為什麼一下一路講空,然後經典上又一下贊歎這個心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無等等心’是佛經上常用的文學句子,這類句子都很美,把一個超升的哲學,包括科學的邏輯,無法用文藝來表達的,結果用文藝表達得妙不可言。什麼叫‘無等等’?無法給它兩個來相等,此心是這樣無等等之心,沒有可以與之相等的東西,沒有一堆啰哩啰嗦的東西,無等之等。必須了解無等等心,才能成佛道。

  捨利弗提出這些問題,接著由須菩提來答覆。我們曉得佛的弟子裡頭捨利弗尊者智慧第一,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所以《金剛經》就以他作代表。

  ‘須菩提答: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有無不可得,不應難。’他說我們要曉得佛所提示我們我們的心性之體,其相與用皆空,是無心的相與用。換句話說佛經告訴我們‘圓明清淨’,既然圓明清淨,就沒得空了,有一個空就不清淨,連空也空了,才是究竟的圓明清淨。有一個有更不清淨,有當然要空,但你說我有空了,有個空,已經等於有個有。有一個空就不是無等之等,所以連空也空,畢竟清淨。

  清淨就是清淨,你說清淨是什麼樣子,清淨有個樣子就不叫清淨。所以須菩提答覆說‘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真無心是徹底清淨,‘有無不可得’,說一個有是多余,說一個空也是多余。‘不應難’,這個難不是困難,是你不要故意問問題,你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

  捨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須菩提答:畢竟空一切諸法無分別,是名無心相。此無心相,是即心無心,非待斷滅。

  非常重要的一段話。捨利弗提出來問:‘何等是無心相?’什麼情形才可以說是悟道了,證到了空的無心的境界。須菩提的答覆是,畢竟徹底的一切法皆空。什麼叫做空呢?就是‘一切諸法無分別’,意境上不起分別。假定你現在說我很空,外緣一切都放下了,你有個空就是意識在起分別,你跟不空在相對。你覺得自己很清閒,正在那裡忙呢!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在那裡說我空了,什麼都不想,這是求個清閒。他一天到晚很忙地在把握那個清閒,如果你叫他:‘喂!幫我一下。’‘不行,妨礙我的清淨。’這不是畢竟空。畢竟空是一切諸法沒有分別,不起分別。忙中也清淨啊!在那什麼狀況都是閒,所以叫做無心相。

  下面接著告訴我們,此無心相,‘是即心無心’。你們要求個空嗎?空念頭嗎?他說你的心當下就自己空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譬如我們每天的每個念頭,毫不停留。它本‘即心無心’,用了便休。你要造一個空的境界出來,那是你的分別,不是真的空,換句話說佛法所講的空,是它來空的,不是你去空它。如果打坐用功夫求出一個空境界,那是造作相,那是妄念造出來。所以‘是即心無心,非待斷滅’,不是說我兩條腿盤起來,‘不要吵哦!我現在空了’。那是把一切割斷了,自己守一個范圍的空,根本是妄念境界,不是真空。這下落於佛法的大戒——斷見、斷滅相。空不是斷滅相,‘即心無心’,也就是六祖悟道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是什麼?當下即是。當下你這個念頭不要把握它,它自己跑掉了,本空嘛!何必去找個空?‘非待斷滅’,等待你做功夫來斷一切妄想證得空,那就錯了。再來又引出佛經來證明。

 

上一篇:星雲大師:一個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下一篇:淨空法師:什麼是真信切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