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入禅心,萬象空靈
賢宗法師於梅花洲石佛寺大學生夏令營開示
杜柯整理
禅修,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
我們先了解什麼是禅。
你來這裡參加禅修肯定想對禅有所了解,那禅在你們心目中是個什麼呢,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零一種表述。我們佛教裡把禅叫做靜慮,何謂靜慮?——將內心的浮躁不斷地過濾。過濾到越清淨、單一、純粹、無染、寧靜、喜樂,越好。“靜慮”這兩個字概括起來就是“獨一靜處,專精思維”。當一個人獨處時,不玩電腦不看手機不看電視,靜靜坐在那裡,思想便非常活躍,正如身體在劇烈運動時腦子基本一片空白,這二者是反向的。一個人靜處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不斷冒出來,仿佛噴泉止都止不住,還有內心的不平衡、壓抑、氣惱、沖撞、得意、自戀等等各種狀態都浮現出來,此時你對自己的認識愈來愈多,仿佛由冰山一角而豁然升成新大陸。
所以人生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比認識身外的世界更重要。哪一天我們認識了自己,自己的優長和缺陷,未來要往哪裡走,我能做什麼,我與周邊人以及這個世界的復雜關系,這些,都屬於認識自己的范疇。好比西方哲學說的“我思故我在”,如此去思考自己。其實西方哲學很大的一部分即是認識自己。
真正認識自己之後就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時也明白自己要往哪裡走。比如我們去讀大學,讀什麼專業,讀完之後做什麼,是就業還是創業,這一生要實現什麼,你的遠景和近期規劃是什麼,如何實現,人生的至高追求是什麼?……我們要形成這樣一種思考習慣,慢慢地你就能發現自己。當你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方向時,一定是盲目地活著。
而我們只有靜下來,才能慢慢地發現這些問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禅: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往哪裡去?不要認為禅跟我們的生活沒有關系,把禅當做出家修行人的專利,不能這樣看待。我們要把參禅跟我們的學習,跟我們的為人處世,跟我們的身體、心靈,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佛教講參禅,參,是發現自己的問題,充分地認識自我。大家都不是聖人,我們來到這個世間肯定帶著無始的業障習氣,這些業障和習氣需要我們一生一世修行,盡可能多地去掉一點。所以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是有道理的,只要是“人”,都有“惡”,無惡何以成人身?但佛法告訴我們的是“人之初,性無記”, 性無記就是非善惡,不善也不惡。不過佛教裡的人之初和我們說的人之初非同一概念,我們講的“人之初”是從嬰兒開始,其實嬰兒來到這個世間,就帶了煩惱習氣和五欲的業障。
參禅就是觀照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覺察自己。我們需要隨時隨地自我觀照,形成習慣和條件反射。一個人,倘若能時刻地觀照自己,他就不會做出盲目和愚昧的舉動。以前我們香海寺蓋了一個大殿,占地六畝,42米高,這是我們耗費數年的大工程。有一天,一個農民雄赳赳氣昂昂地跑來跟我說,你們的大殿遮住了我家的風水,我的家就在大殿後面,搞的這幾年我很不順利,我以前當過兵,是炮兵出身,精通各種爆炸之術,我要把你們的大殿炸掉,除非你們給我賠償。
我跟他講,你要炸大殿我不阻攔,但你在炸掉之前要做好兩個准備:第一,買一口棺材,萬一不小心把自己給炸了呢?第二,收拾好衣服和被子,准備過另一種生活。因為你把大殿炸掉了,這個大殿是公共產物,不是我個人的,到時候警察會找到你,把你關到監獄去,也許十年、二十年,所以你做好這個准備再來炸。
佛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有相的東西早晚會壞滅,大殿亦然,把它蓋起來的一剎那,就是其不斷走向壞滅的過程,你今天不炸掉,最多一百年、兩百年、一千年之後,它還是會壞掉。所以你把它炸掉,不過是快速地走向衰敗而已,對我們來說還是逃不掉這個結局,是一個過程。但是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要想想後果。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找到我。
這就告訴我們,當你能客觀、理智、全方位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時,你永遠不會犯大錯誤。這幾年,我經常給企業家講課,說一句老話:欲令其滅亡,先令其瘋狂。當一個人要走向毀滅其標志就是發狂,當一個人發狂,忘乎所以,不可一世,歇斯底裡,這個人就非常危險了,離滅亡常常是一步之遙。所以我們不能理智地去思考各種問題時,就會做出沖動的行為。
內心強大是成事之本
我們舉辦夏令營,也是要在這個過程裡做到自我超越——降伏自己的心,增強自我掌控能力,磨砺自己的性情。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何訓練我們的內心,“心內求法是佛,心外求法是魔”。佛教修行都是從修這顆心開始的,外界的一切只是訓練我們心的場所,所有的物事不過為道具。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若想屹立不倒,最終比拼的不是產品,不是人才,不是文化,比拼的是企業掌舵人內心之強大,是心的能量。
哪一天你的內心足夠強大了,不管把你放到什麼位置上,都能做出不俗的成績,你的適應能力之強,讓別人望塵莫及。作為年輕人,首先要訓練自己的內心,這跟物質沒有關系,跟社會沒有關系,跟親戚朋友沒有關系。有人經常找到我,說師父啊,你幫我進到移動去,或者說師父啊,你把我介紹到銀行去!當然我也認識這方面的人,也可以幫助他,但是最終我對他的父母講,你現在認為好的,以後未必就好,不要看現在一窩蜂進去,說不定待不了多長時間又灰溜溜出來。很多東西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我們小時候大家都爭著進供銷社、糧站、郵局,削尖腦袋往這些鐵飯碗單位鑽,現在看看,供銷社和糧站還有嗎?郵局也要死不活了。那時候進去讓人羨慕的人,都死翹翹了。
一個人有足夠力量,他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創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來,正如一顆強悍的種子,即便落在貧瘠之地也能長出大樹。看看華山松、黃山松,不都生在懸崖絕壁之上嗎?“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可見提高自身的素質,才是立事之本。
我不跟大家吹牛,我剛來到嘉興的時候,一個人都不認識,唯一認識的就是桐鄉的民宗局局長。當時我在普陀山教書,就是被他忽悠來的。他說,我們桐鄉濮院富的流油,千家富翁有百家,百家富翁有千家,到處就是金元寶,你來到這裡,別人隨便給一點錢就把廟蓋起來了。到目前為止我來這裡十年,濮院的老板真正捐助給我們的連百分之一都不到。所以最終事情要做起來,誰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現在很多女孩子嫁人,說我一定要找個安全的,我一定要找個給我依靠的。我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安全的,也沒有靠得住的。他們覺得我太悲觀了,其實從佛法的角度講萬事萬物莫不如此,都是在無常生滅中變化,何曾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婚姻亦然,真正可靠的還是自己。
把自己融入到眾生中去
今後你們去選擇事業,計劃自己的未來,應當有個標桿做尺度,這個標桿就是你要把自己跟世界、跟國家、跟人民、跟時代結合起來考量。我們經常講,如何讓一滴水永不干涸?答案是放到大海中。那如何讓一個人做出他永不淘汰的價值來?也要放入大海中,這個“海”就是芸芸眾生。把你的人生使命、追求、未來的一切,融入到無量眾生中,這是我跟大家講掏心窩子的話,你能不能理解,要看你的福報了。你福報不夠,覺得我的話大而無當,空洞無邊;你有這個福報,便覺得在自己腦子裡敲了一榔頭一樣深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的價值就體現在這裡。有次我到上海,住在全上海最高的大樓,80幾層,看到整個上海的夜景,無數的高樓、燈光、車和建築,我想這些都因什麼而存在呢?都因人而存在的,都是圍繞著人轉的。
人生的價值表現,歸根結底為我的存在能利益到別人。這種思想在佛教裡稱菩薩道,菩薩道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思想理念最終可以促使你成佛,假若你秉持自私自利的念頭去做事,則永遠不可能成佛,不說成佛,就是成阿羅漢,出三界六道都不可能。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常常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打不開、思維打不開造成的。儒家說,求之不得,反求諸己。反觀自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擁有這種智慧,你就不會犯大錯,你不犯大錯,一生便順遂。實際上修行是內觀的學問,要永遠找自身的毛病。佛法講,世界只是我們心的投影,當心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心物原本不二,因為這個世界是心衍生出來的。
我經常跟學生講,你到學校去讀書,應該想盡辦法當上學生會主席。為什麼呢,這不是培養你的官本位意識,而是學會服務大家。官,最初的本意乃服務大家、管理大家。你服務的人越多,生命的價值越大。所以服務大家對我們的鍛煉非常大,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提升非常快。人內心的強大,精神的獨立,處事的智慧,這種力量都來自於你服務別人所得。時刻想著我要服務身邊的人,當你把自己定位成“從現在開始我要想盡辦法去服務別人”的時候,你的形象,言談、舉止、思想,一脈相承,會跟著改變,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要去服務別人,因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當所有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利益得失,你和別人就沒有兩樣了,落入了“小我”的圈子作繭自縛,所以做事也做不到理想的狀態。看歷史上那些偉人,他們被後人緬懷也是因為利益了大眾,而不是局限於自己的小圈子。自私是我們人的天性,當我們反自私而行之的時候,這個人立刻就凸顯出來,這個人也是最有力量的,因為他無私,故能心無牽掛,因為他無私,故能打開胸襟,開發自己的智慧。
在我們這個年齡階段,想想自己每年做過幾件有利於別人的事,包括我們的父母、同學、身邊的每一個人,或者與我們不認識的每一個同胞、眾生,都是我們利益的對象。你回家幫媽媽洗碗,往小裡說是孝順媽媽,往大裡說是利益眾生。當你利益的人越來越多,你會發現,你的氣場,你的能量,你的高度,就與眾不同。有一次我在黨校跟那些官員講課時,我跟他們說,每個人要形成這樣一種思考:比如我是嘉興的領導,我能不能站在浙江的高度去思考嘉興?然後站在中國的角度去思考嘉興,再站在世界的角度去思考嘉興,站在宇宙萬有的角度去思考嘉興,站在外太空的角度去思考嘉興……有了這種高卓拔萃的思考之後,你就發現,你跟這個世界是一不是二,當你是“一”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人生使命跟萬事萬物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去規劃自己,定位自己,推動自己,那時候你的思維跟現在就有本質的不同。
你到一個單位去,只想著如何加工資,怎樣爭位子,想著讓你的同學羨慕,把自己所謂的成功跟物質、名望、地位結合在一起,你就是一個短見之人,絕對難以有大成就。當我們沒有遠見,就在目前的狀態裡卡著拔不出來,什麼我要升官發財,我要買車買房,我要享受人生……就卡在那裡不動;然後自己如果沒有成功,看到別人開好車自己騎自行車,會非常羨慕,覺得自己很丟面子。那種失落和內心的不平衡,其實來自於你沒有遠大的目標和方向,被眼前事物的表相迷在那裡。我很欣賞周恩來那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以周恩來成了世界偉人。
一個人的生命存在跟一個民族的興旺有機結合在一起,他就不會為眼前小小的利益迷失掉自己。我們沒有那種大格局去思考問題時,肯定會患得患失斤斤計較。佛法要求我們利益無量眾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這個心量是最大了。
我最近一直跟身邊的朋友講,我們這一代人是有大福報的一代,很幸運。西方的文明已經走到了極點,開始下落,而我們古老的東方文明到了谷底就觸底反彈,正在崛起,我們剛好處在這兩種交接的時候。身為中國人,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和智慧,完全可以乘風再起,做一番偉業。
我們的寺院每天吃飯前都要念傳統文化,什麼《了凡四訓》、《道德經》、《論語》、《素書》等等。每天吃飯前念十分鐘,開始可能看不懂,念了幾百遍後你突然發現古人講的這些道理全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其實非常值得珍惜,它是世界寶貴的遺產。
我看過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一共11本,花了三個月時間才看完。他從商鞅變法,秦王朝的崛起寫起,一直到諸子百家登場,陸續在舞台上出現,每個有思想有主張的人發揮自己的言說,治國政策,吼出自己的聲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最輝煌的時期就是春秋戰國,那是我們文化的巅峰。作者用他的風雲之筆,帶領我們去游覽一番,穿越回去,體驗另一段時空。前一陣在西安兵馬俑,發現了秦始皇坐的一個車,其機械的制作,令現代人都為之贊歎。所以我有時候想,中國的大一統局面到底好不好,因為從秦始皇之後中央集權制就謀殺了人的創造力,再也沒有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生活中破相除執
我們來到這裡禅修,通過禅修改變內在思維,打破固有框架,破除我執,讓自己的思維無盡地遨游,不受任何限制地發揮創造,讓你的人生不受外在的褒貶,去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來。中國禅其最大的魅力也在於此,它是追求思想無盡地釋放,破除各種“相”,獲得真我。現在的教育把你們的思想禁锢了、僵化了,但是禅修,可以糾這個之偏。
人只要活著,每天都會碰到無數問題,你有沒有發現,問題有多少答案就有多少,這就告訴我們,只要你想解決問題,會有無窮無盡的方法,關鍵是你的思維是否打開,禅修,就是打開我們思維的一個最好方式。
人常有太多的擔心、掛礙、放不下,沒有辦法釋放自己的潛能,禅修可以修煉我們的心,我們打坐,第一步就是讓自己的心臣服下來,讓心聽話,安於當下。這樣才可能解決其他問題。
一個奧運會冠軍,他們的教練,平時必要訓練運動員內心的淡定,這也是禅修。比如你是田徑運動員,跑步,不要總想著我要得第一名,我要為國爭光,你把什麼都忘掉的時候才是最輕松的,只管跑下去,方可發揮到極致。同樣的,跳水、打乒乓、射擊,這些你要發揮的好,也要卸去心頭的負擔。
不能把禅修跟我們的生活隔離開,相反,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平時去參自己,看自己有什麼擔憂、恐懼、糾結,有什麼不能解決。甚至你覺得自己笑的不夠燦爛,也要問為什麼,然後努力笑的燦爛。當媽媽給你打電話,一天到晚操心,婆婆媽媽的時候,此時要訓練自己的耐心,覺知當下。看你是不是對父母真孝順,如果真孝順,就不會覺得不耐煩。假如某天你莫名其妙被抓到監獄去了,這種最倒霉的事一般人碰上就垮了,但是你經過禅修之後,可以坦然受之,心想,我正好可以借此閉關打坐,還有人送飯,何樂不為。因為你把什麼都放下了,所以一個饅頭、一碗稀飯都可以接受,也不在乎睡在什麼地方。對外在的需求少之又少,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倘若坐牢出來後你就開悟了,解脫了,禅定功夫甚深了,這不能說是一件壞事。
連監獄都奈何不了你,生死也奈何不了你,你就絕對不是一般人物。如果一個人能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世間所執著的一切,對於別人趨之若鹜的東西能淡然處之,他就達到了人生的一種大境界,擁有無限的力量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