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賢宗法師於北京西單書店座談開示
杜柯整理
佛教講,人生都是一個緣分。而我們人所追求的,其實是一個“圓”,月亮的圓。人生的圓滿,讓我們跟世界和諧,心中的圓滿,讓我們身心和諧。當我們跟世界、跟社會、跟別人、跟自己都和諧時,就是最圓滿的,此時你會發現,活在世上是那麼美好。
人生的美好,究其本質來自於我們怎麼看這個世界,亦即你解讀世界的這顆心,決定著你的一切,你的家庭、健康、工作,你的事業、快樂、痛苦,等等,全建立在上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些全是毛,你的這顆心,才是皮。所以我們要抓住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
人生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因緣和條件裹挾著走,成熟、睿智的人會珍惜每一個觸動,每一次相遇,每一回共處,每一個當下,在這個過程裡,感受到人生因緣聚散、潮起潮落的不可思議和美妙。而更多人卻往往會略了身邊的存在,忽略了難得的相遇,忽略了念念在茲的當下,總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從來如此。我們想想看,如果父母對你付出一切你覺得是理所當然,那父子之間、母子之間變成什麼關系?如果夫妻之間所做一切覺得是理所當然,那夫妻之間的矛盾就重重無盡,每個人都覺得對方應該為自己服務,自己坐享其成。當我們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便會產生許多問題,各種矛盾由此而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合理地調度,把善的關系變成了惡的關系。人走路為什麼會絆倒呢?因為有個東西放在那裡你沒看到。它本來就在那裡,我們沒有好好看路,走路不小心,這時候被絆倒了,本來是自己的錯,我們卻埋怨路。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思維方式。
人生是再好不過的修行過程,你把生命當做一種修行,每天就會看到自己的心靈、境界在不斷成長。你把它當做修行,面對挫折、逆境的時候,如何超越,提升,面對缺點時候,如何改正,這個過程中你都在進步。因為我們敢於擔當,敢於面對,敢於解決,——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要學會放下;今天的事需面對,要學會解決;明天的問題還沒到,我們可以做一些計劃。人生是一個美好的過程,豐富多彩,跌宕多姿,峰回路轉,酸甜苦辣,這種美好的過程要我們用美好的心去解讀。我一直有很傻的想法,屬於無厘頭樂天派,總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會把它想的那麼壞。如果什麼總是往壞處想,看到這個世界問題那麼多,活著不是如同受刑嗎?所以人生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在天堂裡,也可以在地獄裡,天堂和地獄都是自己造就的。再說,即便你真的身陷地獄般惡劣環境,也照樣可以在地獄中營造一個心的天堂。
要想改變世界,改變家庭,改變工作環境,改變身外的一切,第一個改變就來自於我們解讀這個世界的方式,解讀的方式一改變,什麼都跟著變了。所謂修行,就是這回事,其實是怎樣來修正自己。很多人一聽說修行,以為只有跑到深山老林當道士,或者住到廟裡當出家人才叫修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行。舉個例子,人家罵我,我不生氣,需要不需要修行?你能做到不生氣,那你可以不修行,因為你已經達到了修行的結果,還修什麼?而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所以需要修行。沒有錢的時候,你很痛苦,一天憂愁、苦悶、壓抑,有錢了,你發現自己過的還是不快樂,攀比、擔心、糾結,這時候,就證明你需要修行。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在什麼情況下都可能不快樂,一個有修行的人,在什麼情況下都會快樂。故而,若想保持快樂、平和的心境,必須要修行。
當你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少時,快樂自然不斷增加。真的如此,快樂的真谛未必是做加法,相反是要做減法,越加越多會太累,越減越少更輕松。但多數人在生活中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擁有了一顆充滿計較的心,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坐什麼車,住什麼房子……當你很窮的時候,這些都很簡單,當你富有的時候,反而眼花缭亂拙於選擇。還有的學者互相诋毀,一天到晚在報紙上抨擊、貶低,說別人沒道理,學術觀點是垃圾,這樣有必要嗎?隨便一個東西擺在眾人面前,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評論和說法,何況是學術、藝術,有時更是難以得到觀點上的認可和統一,不要總認為自己把握了真理,自己是絕對正確的,自己是最好的,當你的心是錘子時,你看到世界所有的問題便是釘子,都要用這個錘子去敲打、去解決,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只是我執太重了。再說,一個人每天不斷為自己辯護的時候,他就不可能快速前進,他要不斷地左右看看,前後看看。你不斷地左右看,往後看,就無法向前邁步。事物的辯證從來如此,你面對光明,黑暗就在面前消失,你把手心展開,手背就藏在後面。所以陰跟陽,是跟非,好跟壞,相伴而存在,世間沒有絕對的完美,只能相對地存在。你喜歡這個人,同時應該了解他的缺點,你憎惡這個人,同時也要看到他的優點。所謂圓滿,就是好的、壞的同時包容,過兩天就過中秋節了,中秋的圓滿就讓我們認識到事物的殘缺性,因為圓滿的背後一定是殘缺,過幾天月亮又不圓了,它不圓到極點時,又開始圓了。世事的輪回猶如月之陰晴圓缺,沒有固定不變的。所以我們和家人、朋友、同事相處時,需要圓滿地對待,這樣是心智成熟的表現,因為世事本來如此。
我平時很喜歡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國家、組織之間的關系,你有沒有發現一點?這世界永遠都是圍繞著“人”而改變的。北京這麼大,不知道有多少房子,多少條路,多少家店,多少所學校,多少部汽車……這些密密麻麻、琳琅滿目的建築,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一個思想,人——人要吃飯,有飯店,人要住處,有賓館,人要看病,有醫院,人要讀書,有學校……就說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品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說明有更多人對他需求,所以他的藝術品格就不斷升華。如果一個公司做出產品,有很多很多人需求,這個公司自然越做越大。我有時候想,如果一個思想家在這個時代能成為偉大的思想家,一定是他的思想解決了千千萬萬眾生的問題,他的思想才能盛行而持久。有的歌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呢,因為大家唱著他的歌得到了快樂,所以走路也聽,睡覺也聽。有人對宗教不理解,老想著這些宗教什麼時候能夠消失,很簡單,當沒有人需要它了自然就消失了,只要它存在一天,就說明有人需要它。
把一生當做修行是很有意思的。人跟這個世界的矛盾,主要來源於我執。我執,簡單地說就是永遠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我的名望,我的地位,我的金錢,我的權力,我的情感,我的想法,我的意見……人的諸多矛盾皆源於此。《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肉體,是虛妄,我們的房子,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虛妄。這個虛妄不是說一無所有,而是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生滅變化無常流動的,我們把這樣一種思想叫做空性。空性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不變的、自主的個性。這是什麼?筆。為什麼叫筆,是我告訴它叫筆呢,還是它告訴我叫筆?有人覺得這當然是筆,可我們要把筆扔給小狗,它看到這個東西是什麼呢?玩具。那是筆告訴小狗叫玩具呢還是小狗把它當做一個玩具?小狗把它當做一個玩具,是吧。同理,我們人也是把它當做一個筆而已,我們可以叫做筆,也可以叫許多其他不同的名字。那你說這個到底是玩具還是筆呢,不同的主體對他產生的認識理解不同,人,把它當做筆,狗把它當做玩具,螞蟻把它當做樹。所以我們如果過於執著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就障礙我們進一步對事物的本性透徹地認識,其實所有的事物的本性就像這只筆一樣,都是相,都是空性,都是因緣和合。
人的痛苦基本上差不多,富可敵國的人有他的痛苦,一貧如洗的有他的痛苦,權力高高在上的人有他的痛苦,每天上班的普通人也有他的痛苦。每個人都有痛苦,只要你的身體存在,存活在這世間,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會在你身上出現。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人我是非。有家庭,就有家庭的痛苦,有孩子,就有孩子的痛苦,油鹽醬醋,洗衣做飯,一地潑煩,因為有家庭這個平台存在,便有與此相應的一切東西。
有家庭,就有與之相應的問題產生,關鍵是,我們要用智慧去處理它,同時也需要慈悲。莫先生為什麼把我的書叫“慈悲系列”呢,用慈悲來滋潤我們現代人的心靈,多一點感恩,多一點愛,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用這種思想去對待生活的時候,你的境界就越來越高,包容面越來越寬。我在寺院,也會碰到許多問題,蓋房子啦,處理人際關系,做慈善等等,有很多問題層出不窮。但是我覺得,所有的問題都是我的修行。你認識到這一點,碰到的所有艱難挫折都能被轉換掉。蓮花之所以漂亮,乃因為下面的淤泥越肥沃,上面就長的越旺盛,是不是這樣?而肥沃的土地是什麼樣的,污濁、發臭、骯髒。同樣的道理,我們工作不順心,上司打壓你,回到家裡還受氣,說你收入低沒出息,有諸多痛苦,但如果你是蓮花,就會把它轉化過來,逆境,挫折,變成了你的營養被吸收,使自己更強大。所以學會轉換的人,第一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是有境界的人,第三是有慈悲的人,第四是有福報的人。他碰到的逆境越多,內心越強大,對事物的解讀越透徹。這種人,一生常常會有大成就。
轉換的理念,在佛教裡面多次提到,什麼轉煩惱為菩提,轉凡夫為聖賢,轉潛意識為“四智”,都是一種轉換的過程。哪一天你學會了轉換,人生就沒有大問題了,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也沒有什麼不能面對、不能解決。你能轉換所有的問題,就成為這個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最有智慧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斷地修行,升華。稻盛和夫先生說,人來到世間,不論你貴為總統,還是世界名人,還是保潔員,還是乞丐,所有的身份和工作都是你來到這個世間的修行,當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時,靈魂的純淨度也許只有10,在你離開時,靈魂的純淨度能達到15,這說明你這一期生命沒有白活。
通過我們的家庭,工作,通過我們與人相處,做事,不斷地修煉我們的靈魂純淨度。我們的純淨度越高,思想深處負面的東西就越少,最後直至歸零。這種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利益到無量的人,他的氣場,吸引力,人格魅力,會日臻完美,同化別人。儒家講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的原點來自哪裡?來自誠心、正意、修身。你要治國,先得齊家,把家庭處理好,家庭就是你自我訓練的平台。如果一個人做到很成功,而家庭有問題,他的成功也不會長久。所以我們讀書、學習、做事、歷練,實際上宛如一棵大樹,讓它的根系盡量發達、深入,上面的樹干才會更茂盛。那麼,人活在天地之間怎麼吸取更多的營養呢?看書,這是比較簡截的方法。但是很多人看書,書是書,我是我,把它剝離開來,很難得到真正的受用。我覺得所有吸收的知識,都應該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人性更純淨,境界更高深,然後活的更快樂。不管是家庭也好,讀書也好,工作也好,都應該從這個角度自我升華。有的人講起知識來一套一套的,學富五車,汗牛充棟,可他自己活的並不快樂,就在於他沒有把知識轉化為力量,轉換成身上的能力,沒有影響他的思維,沒有改變他的人生境界,所以讀的書越多可能越不快樂,或者人生經歷的越久,抱怨就越多。你有沒有發現,有的老人你見他很開心,很快樂,很平和,這種老人是有智慧的,他在人生過程中不斷自我轉換,活的越久轉換的越娴熟。所以哪一個老人容易相處,你看他的臉就知道,相貌很慈祥很和善,說明這個人有修養,相貌很凶惡很扭曲,說明這人經常憤怒、嗔恨,轉換能力差。相由心生,一定是這樣。
人生很有意思,你賦予它什麼,就是什麼。你賦予它好,你得到好,你賦予它壞,就得到壞。這也算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人生的修行,乃是從心出發,改變你的作用力,作用力改變了,反作用力自然得到改變。這種反應關系即是佛教說的因果。
事實上,生活中一個不斷找你麻煩的人,本質上是你的逆增上緣,是你真正的善知識。譬如美國的總統林肯,他的老婆太差勁了,常常搞個河東獅吼,把可憐的林肯折磨的生不如死,下班了也不願回家,寧願待在辦公室裡,結果反而干出了大成績。司馬遷寫《史記》,之所以能流傳百世,是因為漢武帝把他宮刑掉了,那時候士大夫受宮刑為奇恥大辱,被人瞧不起,沒有朋友,不能參加任何社交,這時候他就把所有的時間、精力聚焦到《史記》的創作上,終究鑄就煌煌巨著。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突然遭遇車禍,腿殘廢了,或者突然被投進監獄關了起來,屬於自己的自由沒有了,那時候怎麼辦?怎麼轉化?如果你能轉化,一定成為生命中的強者。你不能轉化,就夾在那個地方憋死了。《聖經》上說,上帝把一扇門關掉的時候,就會偷偷在另外一個地方打開一扇窗。你總是盯著門不放,不轉移自己的目光看到另外一扇窗已經打開,這種人就是不會轉化的人,也是沒有智慧的人。逆境中能改變自己的人,佛教講是有福報的人。一個有福報的人,就是善於轉化的人,他不會鑽在一個牛角裡出不來,這樣的人,什麼東西都打擊不倒他,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們想不想成為這樣的人?走向人生的無限光明坦途,把迎面而來的黑暗不斷扔到背後,充滿信心地往前走,把所有的挫折和逆境轉換成提升我們靈魂品質的必修課,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人生是如此的殊勝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