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崇·賢宗法師:觀音在耳,菩薩在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音在耳,菩薩在行

賢宗法師於“觀音七”開示

杜柯整理

  首先祝福大家,能除去許多有形無形的干擾,放下身心,來到這裡修行。修行,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忏悔過去的業障。第二,培養自己的福報。第三,向著自己希望的目標成長。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都不容易,聞到佛法更不容易,佛經中有個比喻:一只瞎眼的烏龜,漂流在大海之上,正好有塊木板浮過來,木板上有個洞,那只瞎眼的烏龜,正好無意間把頭從那個洞孔裡鑽出來。一個人,能聞到佛法的概率,就和那只盲龜鑽木孔一樣。

  所以,每個人今生能聞到佛法,都是無量劫以來非常殊勝的因緣,才導致今天這個結果。於是,我們接觸到佛法首先要感謝自己,感謝自己什麼呢?感謝自己無始以來所種的福田。如此殊勝的因緣,我們就要加倍珍惜它,不要輕易放過。人固有的習性是,當得到一樣東西,往往輕看它,覺得不過如此,並不引起特別的重視,這也是我們的業障,亦是福報淺薄所致。正如大家這次來參加觀音七,看起來似乎輕而易舉,卻需要眾多和合的因緣才能成功,我們自身不說,如果沒有睿智師兄帶領大家,沒有其他師兄做各種服務,像做飯,後勤等等,這個觀音七就開不起來,所以這是他們的發心,也是你們自己的福報。你有這個福報,就要在這裡好好修行,用自己的改變來回饋他們。

  大修修於市,小修修於寺

  當然,修行不是說在這裡才叫修行,有句話叫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寺。我們也可以說大修修於市,小修修於寺。為什麼說在寺院裡是小修呢,這就是要我們到市井中、生活中去修行,去鍛煉。

  實際上修行無處不在,我們走在馬路上撿一個垃圾袋,上車時扶老人一把,給孕婦讓座,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等等,都是修行。有人把修行窄化了,認為念經、打坐才叫修行,當然念經和打坐是修行,但修行遠不止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念經,為什麼要打坐?還是為了攝心。為了使自己的心處於清淨、無染的狀態。這次你回家後,家人可能用異樣的眼光看你,看你跑到寺廟裡這些天到底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改變。那就看你的表現了,如果你想給家人種下善根,結下佛緣,就要在他們面前真的有所改變。譬如以前你和父母說話,愛生氣,愛斗嘴,反駁他們,現在你善解人意,橫順他們,或者很沉靜,不急躁;以前你從不洗碗,不做家務,現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給他們減輕負擔……如此等等,別人看到你去修行後有進步,都會贊歎你,你就在他們心目中種下了善因。

  我們修行,不能給家人和身邊的人帶來惡緣。什麼是惡緣?讓人家毀謗你。說這個人原來還正常,一到廟裡,回來就神叨叨了,這個看不順眼,那個沒有學問,張口指責別人,閉口是一些高深的佛學名詞,這都是沒有領會學佛的精髓,因為自己不當的言行,還容易給身邊的人留下造口業的機會。真正的學佛者,一定是恆順眾生,這個人現在不信佛法,你別強求,別人有缺點,你能包容。真正學佛的人就是水,裝在杯子裡像杯,裝在桶裡像桶,裝在罐裡像罐,放到海裡,融入一切。所以,你只能給別人好的,不能給別人壞的,當人家習氣還沒有斷的時候,不要指責他們。“求之不得,反求諸己”,當我們不能改變對方的時候,就要學會改變自己。修行即是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觀照。大家看觀音菩薩,她是以慈悲之心恆久地觀照一切眾生。什麼是慈悲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別人痛,像自己痛,別人樂,像自己樂,別人有困難,如自己有困難一樣。你和別人是連體的,起碼也如母親之於子女一樣,母子連心。而觀音菩薩,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多少剎那是這種狀態——看到別人痛苦能感同身受?不是我在這修七天,就七天是這樣,回到家裡就沒有了,它是恆久地存在,恆久地觀照,恆久地呵護,恆久地同體。我們怎樣才能把這樣一顆心,在自己身上恆久地體現出來呢?那就要通過做功課恆久地修習,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關注每個當下,保持正念,保持善意,保持那份對人類的愛,這就要發大菩提心。

  修行,是對俗常觀念的反叛

  修行從本質說,是對我們俗常觀念的反叛,人原有的觀念和趣好是財色名利,名聞利養,這些是人之大欲,人之所求,所以修行不是說我穿的衣服有多好,住的房子有多大,找的老婆有多漂亮,或者手上戴的金銀首飾有多名貴,這些,在修行人眼中皆視如糞土。如果你一方面執著於這些,另一方面又想修行,那就把自己搞分裂了,水火不同器,二者不可兼得。有人一聽說這道理就害怕了,退縮了,覺得修行完全是苦差事。那看你的目的是什麼,你若真想出六道、斷輪回,那只能如此。

  不過,修行也不一味是吃“苦”,當你斷了世俗的欲樂,進入到那種法喜,那種自如和輕安,就不是世俗的快樂可比了。故而,修行乃是修自己內心那份清淨,那份喜樂,那份自在和豁達。這些都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最終一定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要用這樣一種高度去看待宇宙間發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的內心對某些問題還放不下,糾結,不捨,那份自在就不可能生起,那種究竟圓滿的喜樂也不可能光臨。

  我們修行,要時刻關注自己的狀態。倘若你的心沒有解開,就會時常糾結,你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有問題。有人說我出家就沒問題了,其實一樣的有問題,出家有出家的問題,在家有在家的問題。不要認為人一出家,五欲六塵就斷了,清淨了,那是需要修的。如果真這麼簡單,大家一起出家就行了。

  曾經有個老板給我打電話,說他自己開個店,店不好,有個孩子,不聽話,有個老婆,也離了,所以活的很糾結。我說這是你的心出了問題,你的心是糾結的,所以干什麼都糾結。你沒結婚有沒結婚的糾結,結了婚有結了婚的糾結,沒有開店有沒開店的糾結,開了店有開了店的糾結。只要糾結的心沒有解決,你會永遠糾結下去。

  我們在禮拜88佛或觀音菩薩時,如果只是一味去拜,甚至把他們當做一種偶像,沒有用他們的狀態來觀照自己,那就不是禮佛的本意。這樣把頭磕破作用也不大。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不同的一種宗教,不同在何處?佛教不講迷信、崇拜,而是講覺悟。佛陀終其一生其實是一個教育家,他告訴弟子,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和他平起平坐,只要你按照他說的去做就行了,而不是說我是這世上唯一的真主,我至高無上,我可以給你們賜富貴,賜吉祥,不聽我的統統打入十八層地獄。不是這樣,他是希望每個人領悟他的思想後,跟他一樣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這才是佛的本意。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有沒有理解佛的這種慈悲、智慧,以此來觀照自己?你能時刻觀照自己,遇到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你不能觀照自己,到處都是問題,——你為人子女,為人子女糾結,為人父母,為人父母糾結,成立家庭,成立家庭糾結,去做企業,照樣糾結。

  我覺得修行首要是把心打開,打開心的疆域,擁抱輪廓的疆土,——這樣你就成一個國王了;再大些,你就成宇宙之王,因為你的心像宇宙一樣大;再大,你就是一切,無王而王,因為沒有什麼可以限制你、束縛你,此時的你乃是自由之身,已超脫十法界,其實你就是佛了。

  生活中,你的心沒有打開時,遇到什麼,總覺得是別人問題。真正的修行,不是找別人的錯處,而是觀照自己,“是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看看自己做到沒有?有人說這很難,是的,很難。但難才是修行,不難還修什麼!修行是逆著我們的性、背著我們的性,當然難,如果順著我們的性,雖然很舒服,但這不是修行,順著我們是順人的習性,修行是修人的本性,本性不是習性,本性是清淨無染的自性。

  六祖慧能在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說,就是般若實相。為什麼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進入不了那種實相,總在外面團團轉,好像自己也了解這些,為什麼總得不到它的受益?——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證得。沒辦法證得的時候,你做什麼都有障礙。

  修行時,當你進入物我合一的狀態,一切事物是你,你是一切事物。就像我們大殿上那個牌匾叫“一真法界”,進入那種境界,你就能生起一切,運化一切,通融一切,圓滿一切。你做企業,可以把企業做好,種地,可以把地種好,帶兵打仗,可以凱旋而來,治理國家,可以風不鳴條國泰民安。

  大家看王陽明,他本來是個文人,也就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卻樣樣在行。去帶兵打仗,可以以弱勝強,在生死存亡之際,挽救了整個大明王朝;他治理國家,效果卓著,民聲載道;他做學問,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影響遺及千古。為什麼他樣樣都行呢?因為他已經證道,乃證道之人,故能物物相通,事事相通,一通百通,他進入了事物的本體。哲學上說本體,其實就是佛教講的般若實相。

  你能進入,就無所不能。你能進入到念佛三昧,進入到和觀音菩薩合而為一,進入到內心生起如來信,進入到法身就是我,我就是一切,一切自在,這樣一種狀態,——你就無能無不能,無有無不有,無得無不得。

  自利利他,自他相化

  度化別人,也是一種修行。你只度自己,最多成阿羅漢,你度化別人,可以成菩薩,還可以成佛。我們到寺院裡去看,菩薩的相那麼莊嚴、飽滿、富態,無數的人跪拜她。阿羅漢吧,好像長得奇形怪狀,各種各樣都有。在佛教中,受比丘戒的人一定要六根俱全,缺胳膊少腿是不能受比丘戒的,所以按佛教的教義,羅漢應該比菩薩莊嚴、好看,因為受菩薩戒的人缺胳膊少腿、耳聾瞎眼的都可以。那為什麼菩薩反而比羅漢莊嚴呢?因為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你想成佛,就要想盡辦法度化一切眾生,以菩薩的大悲心去攝事。

  度化一個人,常常不容易,甚至比度化自己難上多少倍。當你自身的能量不足、境界不夠時,很難度化別人,所謂自達達人是也。比如你想幫助某人打開他的心量,當你的心胸都很狹窄時,很難讓他心胸開闊;你想幫助某人放下,你只有自己心無掛礙時,才能生起萬法說服別人放下。菩薩為什麼能廣度眾生,因為她自己先達到了。

  當然,在度人的過程中是自利利他、自他相化的過程,也不能絕然分開。是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的過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你要度化一個農民,先要了解怎麼種地,怎麼施肥,怎麼收割,等等,你把這一切都搞明白了,就和農民有共同語言,有了共同語言才能說上話,才可能度他。你要度化一個科學家,就更不容易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可能都要懂一些。實際上度化一個人,你的能力、知識都在增長,你度化一個人,對自身是很大提升。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度化別人時,不是說你把人家度化了,而是人家把你度化了。其實這就是物理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不能截然分開。

  在度化別人的過程中也在度化我們自己,所以我們遇到問題不要退宿,不要抱怨,甚至要感謝別人給你這樣一個機會。當你碰上那些不斷打擊你,給你制造麻煩,讓你苦惱或者痛不欲生的人時,你不要詛咒,不要憎恨,不要歎息,這種人其實是你的逆增上緣,就像你在爬坡,爬坡的時候當然是最費力的,但也是增強、鍛煉你腿力的最好時機。

  我有個朋友是做園林的,他有盆羅漢松,一邊一個枝很粗壯,另一邊一個枝很瘦小,看起來不和諧,影響整體觀瞻效果,他就買個電動機,用繩子把這個枝拉起來,放下去,拉起來,放下去,24小時運動,通過長時間鍛煉,這個枝就慢慢粗壯起來了,終於達到了他理想的狀態。

  人的修行,也是如此,是不斷強大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無論順境逆境、風雨彩虹都走過來,這樣適應環境的能力才強。因此,我們每天禮佛的時候要觀照自己,以佛菩薩的智慧、心胸和境界去處理自己遇到的一切問題。

  修行,一定要通過生活落實到每件事上。你不要認為修行就是修行,禮拜就是禮拜,誦經就是誦經,跟生活沒有關系,一定要聯系起來,在生活中通過觀照和覺醒,再反攝修行,這樣每天就會進步。

  以光明心總舵航向

  思想一下,觀音菩薩為什麼叫觀音,“此方真教體,清靜在音聞”。因為觀音菩薩她的內心非常清淨,耳根又非常發達,可以遍布大千世界,無論遠近,都能觀照各種聲音,聽到眾生尋聲救苦,產生感應,生發悲憫之心,從而去度她。

  當一個人能對別人產生悲憫之心時,他的內心:第一是清靜的,第二是柔軟的,第三是光明的,第四是包容的。對照自己,看看自己的內心是否具備這些素質?

  修行,首先要有正確的知見,內心有堅如磐石的信念。有時候你行善不被理解,作惡反而落得掌聲,怎麼辦?我們在建寺院的過程中就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人說,師父啊,你為什麼不把錢拿來做慈善?有人說,有那麼多孤兒需要救濟,你難道沒有看到嗎?諸如此類,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你怎麼辦,聽他的還是聽自己的?如果你受他人言語影響就什麼也別干了。其實一個人做事,無論做或者不做,都有人說你,無論做的好還是不好,也有人說你。正如那句話說“當你大聲說話時有人說你,當你小聲說話時有人說你,當你沉默不語時,還是有人說你”,怎麼辦?——你只要認定這個方向是對的,就一直沿著它走下去。

  王陽明臨終前說了兩句流傳千古的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算是他的人生結語,也是人生總結。其意含隽,值得借鑒。

  此心光明分兩個方面:第一,你此生所走的道路是正確的。也就是大方向是正確的。第二,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不愧於心。也就是具體細節也是正確的,起碼是不昧於心。

  無論藏傳佛教還是漢傳,都很重視光明心的修持。你看藏傳佛教把釋迦牟尼佛叫大日如來——就是像太陽一樣光明,偉大,正能量。

  光明心可以總持人的一生,你追求光明正大,就遠離了邪惡陰暗。你內心充滿了慈悲,就遠離了冷漠,充滿了寬容,就遠離了狹隘,充滿了清淨,就遠離了污濁。如果我們的一生都是光明的,都是這些正面元素在生命圓周表中排列,就不要擔心自己死後到哪裡去,有人總擔心我死後能不能上天堂?會不會下地獄?你現在做了什麼,這一生是什麼基調,就決定了你的未來。

  當你的內心充滿清淨、慈悲、喜樂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墮三惡道,因為你的頻率與那個道不相應;反之,你內心充滿貪欲、邪惡、嗔恨、愚癡的時候,就只能去和它相應的頻道。有的人一生沒有做什麼好事,死了後讓人念經超度,他請一百個和尚,一千個和尚念也沒用,為什麼,因為那是外力、外緣,外力不能改變他的內心,他的內心還是貪嗔癡,怎麼上天堂?

  上次我跟幼兒園的教師講,你要做一個好的老師,內心就要充滿愛,你整個人應該是愛的化身,拿基督教說,你就是瑪利亞,就是耶稣,拿佛教說你就是菩薩,就是觀音。我們說愛,佛教裡講就是慈悲。因為愛能改變一切,融合一切,愛,可以產生奇跡。

  佛教中有一個故事:有人通過修行證得了阿羅漢果,他那種威儀,那種舉止,都是世出世間所有人一種模范。有天這個阿羅漢出去托缽乞食,一個小孩見了他就拿石頭扔他。他回來後問佛陀,佛陀通過神力看到了事情的原委,告訴他:你在過去世中,某次曾把人家傷害了,所以這一世他見了你就不舒服,拿石頭扔你。這是無始劫以來種下的因,到了今天得這個果,即使證得阿羅漢也逃不過。

  以佛的神通都改變不了因果,消除不了業力,何況凡夫。如果佛菩薩能改變因果,能消除業力,也不用大家累世修行了,只要對我們芸芸眾生施展神通大喊一聲:變。我們就都成佛了,這樣就把大家度化了,豈不省事?但事實是不可能的。

  修行從本質上也是改變因果,但這種改變是從因地上改變,不是從果地上改變。從種子改變,種瓜自然得瓜,種豆自然得豆,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你種毒素,就長毒瘤。這是沒辦法改變的,因為乃自然規律。

  藉此,修行,就是不斷修正我們的行為。

  現在想要什麼結果,現在就要怎麼做。生命是自我主宰的,我們現在沒有主宰自我生命的能力,所以不斷被輪回,被生死,被苦難,被疾病所左右、折磨。我們要修行什麼,解脫。解脫後就能掌控自己了。

  實際上修行最強有力的武器即是觀照。

  當我們處於逆境之時,要有顆醒覺之心,觀照自己,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放下問題。這個方法很好,也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我們能到寺院來學習佛法,是莫大的福報,但如果不珍惜,就像銀行裡的營業員,整天數錢,錢都是別人的。我們也一樣,你得到佛法後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只是掛在口頭上,你也是在給別人數珍寶,最後沒有帶回家。所謂傻子就是這樣的。

 

上一篇:賢崇·賢宗法師:中國夢的古老元素:仁義禮智信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