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永信法師:對今日佛教的思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對今日佛教的思考

◎釋永信

  一、寺院是干什麼用的?

  我們知道,我們的老祖宗佛陀在世時,是沒有象我們現在這麼漂亮堂皇的寺院的,並且包吃包住。佛陀成佛前,在伽阇山苦行林中的6年苦行就不必說了,即使在成佛前後,也只是坐在尼連禅河邊的畢缽羅樹下,風吹雨打太陽曬,有上頓沒下頓的。成佛之後,他帶著弟子,四出說法,居無定所,走到那說到那,聽眾多了,也至多找一塊寬闊平坦的地方而已。盡管到了以後,摩揭陀國國王為了報答佛陀的教化,在王捨城建了一座“竹林精捨”,供佛陀安居說法,但佛陀還是更願意跑到對面靈鹫山上的石洞裡。接著又有拘薩羅國的一個富商為佛陀造了“祗樹給孤獨園”,但佛陀也沒有把它當做家一樣的東西,還是出去乞食。《金剛經》開頭就是這樣寫的:“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佛陀涅槃的時候,既不在“竹林精捨”,也不在“祗樹給孤獨園”,而是在與這兩地相距都很遠的枸屍那迦城外的河邊。以上說明,佛陀在世時,是把對人們說法當做最重要的,“精捨”即後來的寺院這些,都是為說法提供方便而已。《金剛經》開頭就說,佛入捨衛城乞食。佛為什麼要乞食呢?為什麼不搞個小爐子,自己開個小灶,手下反正又有這麼多人,隨便支使一下不就得了?不行的,佛陀不是丐幫幫主,佛陀之所以自己去乞食,自然也讓手下所有的弟子去乞食,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盡量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人說法、普渡眾生上。

我國第一座寺院是洛陽白馬寺。為什麼要造白馬寺?據書上說,東漢明帝在公元64年,派了18名使者去印度求佛法,3年後,他們帶著兩位印度僧人回到首都洛陽,並帶回一批佛經和佛像。帶回來的佛經是用梵文寫的,大家都看不懂,必須翻譯成漢文才行。要翻譯,就得找個房子,考慮到這兩位印度客人是皇帝派人請來的,房子不能顯得太寒酸,否則就沒面子,於是征求客人的意見,仿“竹林精捨”造了一幢房子,相當於現在的政府招待所,掛牌為“寺”,相當於現在掛個“什麼什麼所”、“什麼什麼處”的牌子。在漢朝,“寺”是政府部門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但那時國內還沒有出家人,印度僧人只是作為客人,印度佛教只是作為一種外來的知識,白馬寺在人們眼中,也只是“印度佛教研究所”之類的印象而已,知道的人並不多。中國自己的僧人到了公元250年才有,這一年印度僧人昙柯迦羅在白馬寺建立戒壇傳教,剃度中國第一批僧人。1500年前,少林寺的建立,也是為了安頓印度僧人跋陀,方便譯經、講經。跋陀譯經的場所叫甘露台,遺址至今尚在,就在現在少林寺圍牆西邊二三十米處。中國寺院從譯經講經的場所,變成現在敬香拜佛的地方,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總是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缺乏佛陀當年那種風雨無阻、精進不懈的傳道精神。安於清淨的山門,賣賣香,收收門票,佛教的衰落是必然的。在古代,寺院曾是譯經的場所,在今天,應該仍然是譯經的場所。古代人看不懂梵文,便想著把梵文譯成古代人能看懂的古漢文,如今過去上千年了,很多人看不懂古漢文的佛經了,我們應該想辦法把它譯成今天人人都能看懂的通俗文字才行。在古代,寺院是講經說法的地方,今天,應該仍然是講經說法的地方。所謂“講經”,就是講佛陀發現的人生真理,“說法”,就是說獲取人生真理的法門。山門氣派,佛像莊嚴,旅客焚香念佛拜佛這些只是外相,最重要的是怎樣向人們傳達佛陀所發現的人生真理,並怎樣使人們獲得這個人生真理,寺院本來就是學校,是宣揚人生真理的學校,而且是面對整個社會的大學校。我們的寺院應該往這個大方向發展和努力,目前缺乏師資和人才,可以想辦法培養,但一定要抓住這個大方向。單靠高大的形象,氣派的山門大殿,一部誰也不會去讀的《大藏經》,佛教會衰落的。

  二、佛說了些什麼?

  講這個題目,我得先說明一下自己。我是少林寺僧人,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所以我們學佛是走“明心見性”的路子。當然,我也看一些經書,以及其它雜七雜八的書。1993年6月,我率少林寺佛教文化訪問團訪問台灣時,農禅寺的聖嚴法師贈我們一部100本的《大藏經》,現在就放在少林寺方丈室的書廚裡。我也認認真真翻讀過,因文化程度不高,覺得讀《大藏經》不太適合我的根性,所以我還是走了我們六祖慧能的路子,多見識、多想、多體會。

  有人如果要問,學佛難不難?我將明確告訴他,不難。學佛的難,只難在表面上。比如我們每天在念的“佛”字,初看上去就難,當知道它是梵音,是指明白做人的道理,覺行圓滿的人,我們就懂了。什麼叫“禅”,別胡思亂想就叫“禅”;什麼叫“菩提”?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叫“菩提”;什麼叫“無明”?做人糊裡糊塗就叫“無明”,等等。這些難,只難在字面上,比如我們說吃飯睡覺,如果用甲骨文寫出來,我們就不懂。我們閱讀佛經的困難,主要是古代人翻譯佛經時,有許多專有名詞采用了音譯,再加上近兩千年來音調改變,所以讀起來就不懂了。今天弘揚佛法,一個非常迫切的工作,就是將《大藏經》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越通俗易懂越好。不鏟平這層文字上的障礙,人們就會覺得佛門很高,會把很多很多人擋在佛門之外。這層障礙所帶來的後果,會使我們的佛門弟子和世俗眾兩方面,都覺得很冤枉。

  有人如果要再問:佛說了些什麼?容易理解嗎?我告訴大家,佛所發現的人生真理,非常的簡單,甚至簡單到我說出來大家都不敢相信。佛自己當初悟出這個真理時也不敢相信,經上說,佛悟道後,不想也不願把自己悟到的真理傳授給別人,怕被別人恥笑。佛所悟的真理,以及49年說法傳道的內容,其核心就是五個字:別胡思亂想。做人能做到不胡思亂想,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清明安祥,煩惱痛苦也隨之而去。佛經上所說的四萬八千法門。數自己的呼吸也好,觀心觀空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參話頭也好,以及別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人做到不胡思亂想。我們禅宗講明心見性,想通了就好,同樣是吃飯,過去是糊裡糊塗吃飯,現在是明明白白吃飯;同樣是睡覺,過去是七夢八夢睡覺,現在是踏踏實實睡覺。馬祖禅師說,饑來吃飯,困來睡覺,就是這個意思。切不要以為,成佛以後就騰雲駕霧,萬人朝拜,或者其它不著邊際的奇跡,那都是妄想,都是外道。佛是人,佛是一個完善的人,他的內心有著達摩祖師所說的“牆壁”一樣的堅定信念,不受外界因素的支配,因此他的內心,不會再有煩惱和痛苦,僅此而已。所謂了生死,只是說,佛就是面對生死大事,也能以平常心待之,不生煩惱和痛苦。並不是說,成了佛,就長生不死了,這都是想偏了的,佛傳道說法到80歲高齡,也還是走了。根據我個人的體會,佛所悟到的人生真理,最基本的東西就是這麼簡單。當然,任何簡單的東西想坐下來講清楚,就會變得復雜,“四谛”、“八正道”、“十二緣起”,一大堆道理就來了。比如吃飯,最簡單不過了,但一講它是什麼成份,有什麼營養,就復雜得吃什麼好都不知道了。這些問題盡量把它想透,用自己的全部真誠,全部的人生感受,去想它,想透了就好,做人就輕松了,就踏實了。不要以為人生真理離我們多遠,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與人生真理打交道,只是每次擦肩而過。我們每天忙忙碌碌,上下左右,東張西望,而佛說不定就緊貼著我們背後,在竊笑我們的糊塗。我有時和人開玩笑說,只要我們突然來個急轉身,說不定就能和佛撞個滿懷。悟道成佛,隨時隨地都是可能的,古代、現代的禅師們開悟的故事不是很多麼?不要把開悟想象成升天成仙之類的,開悟只是平常事,就象放下肩上的重擔一樣平常。一個人人品正,一心一意地做人,就自然而然而成佛了。

  學佛成佛,就是這麼簡單。所以作為僧人,切不要人為地將佛教神秘化。靠神秘來維持佛教形象,是做不長的。應該致力於佛法的通俗化,讓普普通通的人們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我收到上百箱的免費結緣書,估計贈送的單位和個人花了不少錢,但總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個主要的不足,就是不通俗,不是普通人喜聞樂見的那種形式。現在社會上流行暢銷書,我們可以向他們取取經,把這些免費結緣書也搞成“暢銷書”,這樣,這麼多書就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因而也積更多的功德。

 

上一篇:永信法師:達摩“四行”與今日佛教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