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A 第59經(生滅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卷三)

  第五十九經(生滅經):

  本經乃敘述色等之五陰之集以五陰之滅等事。

  關於五陰之集、五陰之滅等事,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已有所涉獵,此處就不再詳加闡述。

  第六十經(不樂經):

  本經敘述如不喜樂與贊歎五受陰,不取、不著,就能得到解脫。

  此經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對於五受陰應采取什麼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為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並且講弟子們能夠充分地接受,並按照自己所講的去行修,佛陀可謂苦口婆心,反復叮咛。有的同修對於《雜阿含經》可能存有想法,以為佛陀就五陰這個問題,不知道講了多少遍。不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嘛,連三歲小孩子都差不多會背了,何必反復重申呢?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還遠遠沒有充分領會到佛陀的良苦用心。佛陀為何如此重視五陰?其中最重要的根源,是五陰一切有為法中最基本的要素,離開了五陰,其他一切佛法便根本就無從談起。我們若要修行,最基本的便要是從五陰開始抓起,如果五陰一旦演變成“五受陰”,並且我們把持不住的話,那麼修行也將變成無本之木的“空中樓閣”。比如說我們談念佛,談往生,如何才能做到往生?佛陀在《阿彌陀經》中交待得很清楚,第一要相信極樂世界是真實不虛的,是充滿快樂的,是莊嚴無比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第二,要發願,要誓願往生該淨土;第三,要老實修,老實行,來不得半點虛偽。如何修行呢?光坐在那念佛,坦率地說,是無法往生西方的。佛陀說我們要做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其實若要做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其實是相當困難的,這個需要扎實的修持功夫,它需要高境界的禅定功夫,即所謂“念佛三昧”。第四,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必要條件,便是需要深厚的福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關於善根與福德因緣,往往被我們念佛人所忽視,實際上這點相當要緊。如何重善根,如何創造福德因緣?這是我們需要深入思索的大問題。總之,往生極樂淨土最基本的條件,便是要管好我們的“五陰”。五陰放逸,淨土無望。

  佛陀在第五十九經中對弟子們說:“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有生滅必是無常無我之法,這是常識。因此,在這部經中,佛陀說告誡弟子們:“比丘不樂於色,不贊歎色,不取於色,不著於色”。若我們做到了“不樂”、“不贊歎”、“不取”與“不著”,必將“心得解脫”。如果“心得解脫”,便會達到“不滅不生,平等捨住,正念正智”,便可以證道獲果。因此佛陀對弟子們說:

  “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前際俱見,永盡無余;前際俱見,永盡無余已,後際俱見,亦永盡無余;後際俱見,永盡無余已,前後際俱見,永盡無余,無所封著(攀緣貪著)。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由上面這段話我們即可了知,不樂不取不著五陰是何等的重要性!(09/12/28)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O 第55經(陰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