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經(趣經):
本經中佛陀向弟子們介紹了何謂“趣一切取道跡”以及“斷一切取道跡”。
1、趣一切取道跡:“雲何為趣一切取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所取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取所取故,是名趣一切取道跡。”
所謂“趣”,就是向著某一方向邁進;“取”,即是“執取”之義;這裡的“道”,是指道路,軌跡,並不是指修行的道路。“趣一切取道跡”,即是指朝向所有執取的道路,它是指眾生流於生死輪轉的具體途徑。這些途徑表現為哪此方面呢?即是指“三事和合”後所產生的“觸”,這種“觸”與“受”相攀緣,繼而生“愛”,因“愛”而產生了“取”(執取)。大家根據自己主觀上或客觀上(生理的、社會的)的種種偏好與需求,於是在佛法上被稱作“貪”的東西應運而生。
2、斷一切取道跡:“雲何斷一切取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如是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是指因緣所生法之中的這種前者滅,則後者亦滅的關系。如果我們從佛法的角度加以觀照,我將之稱為“逆觀”,而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稱作為“順觀”。無論是順觀還是逆觀,都是修定過程中的一種觀法,並沒有對錯之分。從眾生的角度分析,我們絕大多數都處於正向輪回之中,即順著世谛因緣法的方向輪轉。而這種輪轉就是本經中所說的“趣一切取道跡”是同一個意思。從聖者或覺悟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將這種生死之輪逆向回旋,倒也並非什麼難事,只需要做到“觸滅則受滅”乃至愛取滅即可,這就是一個“斷一切取道跡”的過程。能夠達到這個過程,即為聖者;反之,我們只能甘為愚癡凡夫之類。
第222經(知識經):
本經所謂的重點,即為“知法”與“識法”。
我們常講“親近善知識”、“禮敬供養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呢?一般而言,就是指正直而有德行且能教導正道之人。通過對原始經典的研讀,我對於“善知識”又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所謂“善”,善於,專擅也;所謂“知”,即知解;而“識”,觀察也。所謂“善知識”,即“善知善識”者,也就是指那些對於生死涅槃的因緣法則,能夠善於了知,且能做到精進深入分別、觀察之人。如果從這個層面去獲知“善知識”的定義,我想應該是更准確一些,更切中要的。而本經中對於“知法”與“識法”的诠釋,更能說明這一點。
佛陀對弟子們說:
“當知一切知法、一切識法。谛聽!善思!當為汝說。雲何一切知法、一切識法?諸比丘!眼是知法、識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苦樂、不苦不樂,彼一切是知法、識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這裡所講的“知法”、“識法”,即相當於南傳經文中的“遍知”。如何“知”如何“識”呢?其集中在一點,便是如何對待“三受”之上,即對於“三受”需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佛陀的十號之中,有一稱號叫“正遍知”,即對於世界一切法(無論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悉能做到正確的了知與觀察。我們作為末法時代的佛弟子,雖不指望對於萬法“正遍知”,但是具備一定的“知法”與“識法”基礎,還是很有必要的。(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