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一)~C 第275經(難陀經):本經主要傳述佛陀贊歎難陀所具有的種種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275經(難陀經):

  本經主要傳述佛陀贊歎難陀所具有的種種功德。

  關於“難陀”這位比丘,熟悉佛教史的人,一般都其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在印度佛教歷史中曾經出現過數位名叫“難陀”的比丘,然按一般意義而言,在原始經典中所稱的“難陀”,均特指佛陀的同父異母之弟。從現存的各種經典中來分析,難陀此人在外貌長相方面很是出眾,據說其身長一丈五尺二寸,可謂端正飒爽,無論居家出家,均為許多婦人所傾倒。關於難陀的詳況,似非本文所探討的范圍,因此不作過多討論。

  在這部《難陀經》中,佛陀對難陀可謂贊歎有加。佛陀教導弟子們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對有進步的弟子多施贊歎之語,使其更加勇猛精進。當然,世尊並非盡施溢美之辭,對於調皮放逸的比丘,他當然是嚴厲呵責,以使其警省。

  在本經中,佛陀主要贊歎難陀的優點,是從俗世與出家兩方面加以肯定。從俗世方面講,難陀具備三個比較突出的優點——盡管佛陀在此是轉述他人對難陀的評價,但是佛陀的贊賞之情卻溢於言表,並稱其為“是則正說”。

  1、“大力者,其唯難陀”——說明阿難氣力很大,有威猛的男子漢氣概;

  2、“最端正進,其唯難陀”——是指難陀長得很英俊,很潇灑,可謂風流倜傥;

  3、“愛欲重者,其唯難陀”——說明難陀這個人重感情、重義氣。但是從出家角度講,“愛欲重”則未必是好事;如果從俗世而言,“愛欲重”則是對兒女情長十分在意,是優點。

  以上三者,是佛陀站在俗世弟子的角度上,對難陀的正面評價。

  而出家以後的難陀,又具有哪些優點呢?

  1、“關閉根門”——意思是說做到了六根清淨,不會放逸於六根而縱情聲色;

  2、“飲食知量”——在原始佛教時期,吃飯(飲食)算是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僧人不事生產,只是托缽雲游而“日中一食”。我們知道,一個人若一天只吃一頓飯,並且有時候根本就乞不著任何東西,只能喝水充饑,是很難熬的。可是在當時而言,為了減輕民眾的負責,“日中一食”被作為一條重要戒條,對所有比丘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佛陀時常呵責那些飲食過量或不遵守一天吃一餐的比丘,禁止在夜晚上門乞食。而難陀卻嚴格遵循著佛陀的教導,在僧眾中堪為師表。對此,佛陀深表贊歎!

  3、“初夜、後夜精勤修習”——難陀比丘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毫不含糊,夜以繼日地精勤努力,與懈怠作堅決徹底的斗爭。

  4、“正智成就”——說明難陀的修行境界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境地;

  5、“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難陀的修行並非跌宕起伏,而是始終如一、數十年如一日地(直至生命的盡頭)精勤不怠,從未在中途開小差。因此,在他出家後的人生答卷上,沒有絲毫的污點與瑕玼可言。

  上述為難陀出家後所具備的五大優點。

  佛陀對阿難所具有的這些優點進行詳解(重點是出家後的優點):

  1、“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不守規矩而生惡法),無明暗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阿難比丘關閉根門。”在這裡,世尊對“關閉根門”四字解釋就比較清楚了,重點落在“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一句上面。

  2、“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系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是,為止饑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為了完成其崇高目標的緣故);氣力安樂,無聞獨住故。……”此處所講的便是難陀比丘在飲食吃飯時也十分嚴謹。他嚴格控制自己的食量,不挑食,不貪食,也從不在意自己乞食是多是少。他的目標很明確:飲食的根本目的,便是為了滋養色身;而色身存活的目的,便是為了能使自己早一天獲得解脫。解脫乃是最高的奮斗目標,其他一切均可以捨棄。

  3、“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者,彼難陀晝則經行、坐禅,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初夜時,經行、坐禅,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中夜時,房外洗足,入於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覺想;於後夜時,徐覺徐起,經行坐禅……”從這裡,我們便知道難陀六時之中都在干些什麼:白天與初夜(下午5~9點)經行(慢步用功)坐禅,中夜(晚上9點至凌晨1點)休息一會兒,至後夜時(凌晨1點至5點)又開始經行與習禅。在這裡我們需要留意一下:第一,我們從難陀的生活規律中,大體上可以判斷出世尊的生活規律(乞食時間除外);第二,即比丘的標准睡姿,即“右脅而臥,屈膝累足”,這是外在的表相;至於內在的守持,則是“系念明想,作起覺想”,意指並非真的進入睡眠狀態,而是時刻保持著清醒,一點也不昏沉。退一步講,我們在白天大腦清醒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是可以做到“自我控制”的,但是一旦進入到睡眠狀態,就完全是魂不由己,六神無主。比如說做夢(腦細胞的無意識運動)我們就無法掌控,但是修行人卻完全可以做到。我們有時說“聖人無夢”,並不是說聖人從來不作夢,而是說高境界的人即便在睡眠之中,也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身心,真正做到“表裡如一”、“晝夜如一”而心不放逸。如此這般,堪能稱為“高人”!

  4、“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東西南北),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受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此處所講的,是禅觀中的一種自此而彼、自內而外、自近及遠的擴大法,以及自彼而此、自外而內、自遠及近的縮小法。如果展開來說,便是我們常說的“四念住”(四念處)觀法。這種觀法,對於具有一定基礎的習禅者來說,頗有奇效。

  5、能夠做到上述四點,且堅持不懈、自始至終,這種行為被稱之為“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那是理所當然。

  對於佛陀的詳解,座中有位比丘詩興大發,他即興和詩(偈)一首: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

  飲食知節量,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歎。

  若問此詩偈中最難做的是哪句?依鄙人愚見,當是“覺知諸心相”。我們的這顆“心”是最最磨不定。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舉心動念皆能明察秋毫(心中所緣),那可不得了;從當代來說,我敢說無人望其項背;即便是在遙遠的古印度,也當是超一流的頂級高手!(6月7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一)~A 第273經(手聲喻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