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一)~E 第277經~280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277經~280經:

  我之所以將277經至280經四個小經合並起來分析,主要是此四經都是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義理。

  在第277經中,主要講律儀與不律儀的關系,什麼叫律儀,什麼叫不律儀?道貌岸然不叫律儀,假斯文裝腔作勢更不叫律儀。佛陀在本經中說,什麼叫不律儀?便是“眼根不律儀所攝護”,即六根著於六塵境,而生起快樂與痛苦的感受,然後各種麻煩由此生起,故而名之為不律儀。什麼叫律儀?便是把各自的六根看護得很好,使其不放逸,做到心不染著,常住於安樂之中。當然,做到這一點,肯定需要一定的功夫。

  在278經中,重點講什麼叫退法(令人退墮之法),什麼叫不退法。什麼叫退法?便是“眼識色生欲覺,彼比丘歡喜贊歎,執取系著,隨順彼法回轉,當知是比丘退諸善法”。如果一來,我們身上原來具備的那些善法,卻是一天一天地消減,而惡法則一天天地增益。什麼叫不退法?即是“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贊歎、不執取、不系著,於彼法不隨順回轉”,就是不受外界染污塵境的影響。如果我們不退善法而將惡法退損,便會步入到“六勝入處”。所謂六勝入處,即“眼識(六根)色緣(六塵),不生欲覺、結染著”。作為修行者的出家比丘,若能做到不受外界絲毫影響,著實不易。因此佛陀稱贊其“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出家人一旦做到將諸魔降伏,其自豪堪比無往不勝的英勇國王。

  第279經名為“調伏經”,敘述若調伏六根便得樂報,若無法調伏六根,則能獲苦報。其所述的大意,與上述二經基本相似。正如經末偈頌中所言:“善攝此六根,六境觸不動;摧伏眾魔怨,度生死彼岸。”

  第280經名叫“頻頭城經”。“頻頭城”是印度北部拘薩羅國的一個城邦,此時佛陀正游歷於此,住錫於城北的申恕林中。有一些婆羅門長者聽說佛陀住錫於林中,都紛紛前往拜谒。佛陀見到眾多長者對自己很是尊敬,便與大家探討這樣一個問題:“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佛陀言下之意是,作為居士(長者,居家弟子),完全沒有必要對所有的出家人都那麼尊重。有的人可以尊敬,有的人則完全沒有必要那般客氣。那麼什麼樣的沙門不應該去恭敬呢?佛陀對他們說:“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就是說,對於那些不修不行的比丘(或者是貌似修行,實則是十足假修行的比丘),居士們則完全不必要恭敬他們,更不要去供養他們,因為這些人不值得居士們去恭敬與供養。

  那麼,如何從外表上判斷是真修行還是候修行呢?佛陀所給的判斷標准是:

  “我見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像類——在空閒處、林中樹下、卑床草蓐,修行遠離,離諸女人,近樂獨人,同禅思者;若於彼處,無眼見色可生樂著,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可生樂著。若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行、如是形貌、如是相,今我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得知佛陀對於出家人處世的傾向性,即出家比丘不要過於喧鬧,盡量淡化名利,切不可利欲熏心;比丘盡量獨處,如果身無法做到獨處,起碼要做到“內心寂靜”。如果能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行,那樣更好;若求其次的話,總不至於整天忙於應酬,狐朋狗友整天吆五喝六地不務正業吧?怎麼說呢?在距離佛陀滅度已經兩千多年的今天,不消說到“林中樹下”去做個“近樂獨人”,即便是在商品經濟充斥於每一個角落的今天,能夠做到心底裡的“潔身自好”,也是鳳毛麟角。(6月9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一)~C 第275經(難陀經):本經主要傳述佛陀贊歎難陀所具有的種種功德。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