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三)~A 第304經(六六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卷十三)

  第304經(六六經):

  本經稱為“六六經”,是指六種名相(法),而每個名相,包含六種概念。它們具體是:

  1、六內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2、六外處——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

  3、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4、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5、六受身——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6、六愛身——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從上面六組概念中,我們可以將之分為兩種,一種是將“處”分為兩種,即六內處與六外處;一種是將“身”分為四種,即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從“處”而言,內六處是我們人身所具備的,而外六處泛自外界的現象世界。內六處與外六處的結合,便產生了諸如“識”、“觸”、“受”、“愛”等等心理感受。

  佛陀通過以上六種名相的分析,著眼點是落在一個“非我”上面,即這些均為生滅之法,是不實在的,不應該去執取。這是本經的要點。

  第305經(六入處經):

  本經是對304經的進一步細化,所謂由六入處而生三受,若產生染著,便會生起純大苦聚。若相反,便會成應正道。

  佛陀在經中稱本經為“六分別六入處經”,即對於六入處需要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分別(這個“分別”是一種冥思狀態的審察活動)。比如說:

  眼入處---色---眼識---眼觸---眼觸生受(三受)……

  由眼觸而生起三受(苦、樂、不苦不樂),可以歸結到一點,便是“眼觸生愛”。有了愛,一切問題便從此而生起。我覺得我們不能將“愛”狹隘地理解為“喜愛”,而理解為“執取”似乎更為妥貼。

  由眼根而推及至耳、鼻、舌、身、意,與此相對應的是聲、香、味、觸、法。所謂對“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做到“不染”“不著”(其他還有諸如“不相雜、不愚暗、不顧念、不系縛”),如此便會“減損五受陰”(減少對五受陰的依賴),從而達到消來染著,做到“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遍體清涼,如同盛夏身入清涼之山,其纖絲不掛、磊落灑脫豈是我輩俗人堪可比擬?

  在經中還提到了具體的修證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在此述略。(7月2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二)~N 第301經(迦旃延經):本經敘述何謂正見。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