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三)~L 第334經(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334經(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本經的重點是闡述因、緣、縛三個名相。原始佛教在談到具體的名相時,一般不會給某個名相以特殊的定義,這一點與現在的哲學術語完全不同。比如說因、緣、縛三個名相,在不同的運用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義理,這就是所謂的語境。

  佛陀在本經中說:“雲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因緣、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縛”的產生,並非空穴來風,它是有原因有根據的。比如說造成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究竟在何處?佛陀對此有著專門的交待,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十二緣起。從現實生活層面來理解,便是六根對於六境的所緣取。任何現象的發生,都會引起一定的結果,眼與色相緣取,自然會埋下一系列造作的種子,即“業”——無論這種業或善或惡或無記。對於這個問題,佛陀闡述得尤為深刻,接下去佛陀繼續分析道:

  “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緣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何等為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為愛,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

  如果我們將這段經文倒著讀,便會發現這樣一個情形:

  諸根的習性既不能說是天生,也不能說是單純的後天熏習而成,它是由於業的作用(自然牽引)。比如說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吸乳汁,我們說這是本能,是天性。從佛教角度上看,造成這種“天性”的根源,乃是我們受到業力的牽引所致,哺乳動物的天性,自然是受到哺乳動物的“共業”所制約。那麼“業”力產生的根源又是哪裡呢?是產生於“愛”。前面文章已經說了,這種“愛”,並不等視於基督教的那種“博愛”、“大愛”——恰恰相反,它是一種貪著執取的代名詞,即我們受到業力的感召,無一不是受到先前埋下的這種貪欲所使然。若進一步向上探求,愛緣於無明,而無明又源於我們的“不正思惟”,即受到錯誤指導思想的干擾。當然,我們不能機械地說人的生死就是由於業、愛、無明、不正思惟等簡單幾個名相所組成,事實上其中所涵蓋的因緣相當復雜深奧,佛陀在這裡只是列舉了其中的一部分,向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而已。

  八正道中講“正思惟”,什麼叫正思惟?簡單地說,就是正確的思惟方式。什麼叫正確的思惟方式呢?就是不顛倒,不顛倒的前提就是需要有正知與正見,問題到這裡,就有些復雜化了。如果一個人只有邪知愚見,就不可能擁有正知正見,他的思惟方式也同樣不可能是千真萬確。因此,當他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往往都是顛倒的幻相,原因是他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特征。從佛教觀點來看,事物的本質特征便是無常與無我,在此基礎上,繼而建立起人我空乃至法空的義理。當然,佛教並不僵化,為了方便使我們能及早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特征,佛教有時會施設出種種“有我”,比如說修行的階次、成住壞空的幻相、高矮美丑的人間萬象。如此種種景象,皆是出於一心,即“一切唯心造”——境只是心的顯現而已(境由心生),這種顯現,有時是真、有時是假,有時是亦真亦假,有時又是非真非假。對於這些幻相,如果我們一味地“癡”心妄想,自然是結縛不斷,縷流累世;如果我們心下明明白白,自然是朗朗乾坤,一絲不掛!(7月18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三)~J 第323經(六內入處經):本經闡述的何為六內入處。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