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I 第470經(箭經):其主要敘述:無論凡聖,皆會受苦,然而同為受苦,卻有差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470經(箭經):本經是一部很有份量的經典。其主要敘述:無論凡聖,皆會受苦,然而同為受苦,卻有差別。

  本經是佛陀問諸比丘問題,然後由佛陀自答。該問題是:“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生、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佛陀提出的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們大家都生活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既然生活於俗事,就不可能排除痛苦或快樂的侵擾。在這種情形下,凡夫與聖人有什麼差別呢?換句話說,在同一種苦患的折磨之下,如何區別凡與聖、愚癡與智慧?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

  第一,“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第二,“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愁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這就是愚癡凡夫與多聞聖弟子之間的差別。從痛苦的來源,或者說所受的痛苦種類上講,凡聖沒有差別,就好像身處炎夏酷暑,哪個人不感覺到酷熱難擋呢?但是在同一環境下,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凡夫是“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一副怨天尤人、氣急敗壞的模樣;可是聖人呢,卻不會這樣。雖然他們所受痛苦相同,卻是兩重天地,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二受”的不同,即凡與聖,皆能用身體器官感受到痛苦的存在,凡夫是身受且心受,而聖者卻是身受心不受。用現在的話講,叫心態差異。我們常講兩句話,一是“心靜自然涼”,二是“心寬體胖”。在炎熱的夏季,保持一顆清涼的心,十分要緊;而心態好了,渾身上下就會感覺到很舒服、很惬意。

  佛陀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列了一個“箭喻”。對愚癡凡夫而言,“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可是對於聖弟子來說呢,“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從毒性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方面來講,“身毒”自然與“心毒”相比擬,一個人一旦中了“心毒”,便是病入膏肓,縱是神醫耆婆再世,恐怕也是回天乏術。所以作為身處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在無法隱居山林的今天,對世間苦患的“身受”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應該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坦然面對種種挫折與遭遇,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努力踐行,即只有“身受”,而無有“心受”。佛陀對此開示是:

  “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嗔恚,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系,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於何不系?謂貪、恚、癡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

  最後,讓我們記住佛陀的四句偈頌:“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面對世間的痛苦,我們既能做到“不順”(不隨順,不隨波逐流),又能做到“不違”(強行違逆,極端厭惡),便是聖人般“順其自然”的大智慧。(9月18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H 第469經(深崄經):本經敘述大海之深險,不若生死之深險。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