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P 484經(跋陀羅經):本經是阿難與跋陀羅二者的問答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484經(跋陀羅經):本經是阿難與跋陀羅二者的問答錄。

  佛陀的諸大弟子之間經常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比如說我們在前面見到捨利弗與摩诃拘希羅之間的探討就十分經典。本經是尊者阿難與尊者跋陀羅二位尊者之間的問答錄。此次是阿難向跋陀羅提問,共有五個問題:

  “雲何名為見第一?雲何聞第一?雲何樂第一?雲何想第一?雲何有第一?”

  跋陀羅尊者對此的回答是:

  1、見第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為世之父;若見彼梵天者,名曰見第一。”

  2、聞第一:“有眾生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生喜樂,彼從三昧起,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諸有聞彼聲者,是名聞第一。”

  3、樂第一:“有眾生於此身離喜之樂潤澤,處處潤澤,敷悅充滿,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

  4、想第一:“有眾生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

  5、有第一:“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

  如果單從知見上講,跋陀羅對上述五個問題的理解(回答)是很有問題的,因為他在回答中提到了梵天,提到了禅定中的喜樂,乃至提到了無色界的四禅天,都不是究竟的修習境界,而是終有退轉的一天。因為阿難在問題中,提到了什麼才能稱作是見第一、聞第一、樂第一、想第一以及有第一,而跋陀羅卻回答了一些與佛教正知正見並不沾邊的話(外道之見),當然是很有問題的。

  對此,阿難首先批評了跋陀羅不正確的觀點,“多有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同彼,有何差別?”意思是說,你所說的這些觀點,乃是外道之愚見。你作為佛弟子,竟然也持如些邪見,這與外道有什麼不同?在這裡,阿難一並提出了自己觀點主張:

  “如其所觀,次第盡諸漏,是為見第一。如其所聞,次第盡諸漏,是名聞第一。如所生樂,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樂第一。如其所想,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想第一。如實觀察,次第盡諸漏,是名有第一。”

  阿難在上述的回答之中,就很好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及要害,即無論是“見”還是“聞”,欲想達到“第一”,就必須立足於“盡諸漏”,也就是把所有無明煩惱疑惑(哪怕是極微細惑)悉數拔除,並達到“不再受有”的脫生死盡輪回的境地,方可稱作是真正的“第一”。可以想一下,我們修行的目標是什麼?無論是了生脫死、成佛作祖,還是廣度眾生,利濟有情,都離不開三個字——“盡諸漏”。從有漏飛躍到無漏,是每一個有學者的最高追求。而其他所謂的“第一”,均是毫無根據可言的“偽命題”。

  從上面的二位一問一答中,我們不難看出,跋陀羅的回答是錯誤的,而阿難的回答則是符合佛陀的本懷。那麼我們能不能據此就說跋陀羅沒有阿難高明呢?完全不可以。對此,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同為佛陀的上座弟子,之所以出現這種巨大的反差,完全是出於弘法的角度來考量。就是說,他們利用一反一正的問答方式,從而向我們昭示什麼觀點是正確的或錯誤的,什麼觀點是有問題的、不徹底的或者是究竟圓滿的。他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更能明曉是非曲直,從而更好地辨別真偽,使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盡可能地多走捷徑,少走彎路,這也完全符合釋迦文佛“千百億化身”的度生心切。(9月29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N 第482經(喜樂經):本經敘述給孤獨長者供養佛及大眾三月衣食,佛為之授記。捨利弗聞之生歡喜心,向佛吐談自己的感受。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