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5經敘述相習近法,1046經講蛇行法。何謂“相習近法”?“謂殺生者、殺生者習近,盜、YIN、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恚、邪見,各各隨類更相習近”,這就叫不良習氣的相近,就好像我們平常所說的“臭味相投”。比如說幾個愛打麻將的湊到一塊,大家很投脾氣,彼此都很開心,恨不得馬上坐下來搓上幾圈。經中說“譬如不淨物、不淨物自相和合”,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呢,也有好習氣遇上好習氣的,那樣大家也會皆大歡喜,然而性質卻完全不一樣。比如說“不殺生、不殺生相習,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所謂“將物、淨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好人在一起,大家都會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覺得對方就是自己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樣的人聚在一起,只會越來越善良,越來越和諧,越來越上進。相反呢,如果是壞人們聚在一起,只能是四處為非作歹,贻害社會。可是現實社會中,所謂純粹的善人與純粹的惡人似乎很難找到,再說善與惡的標准有時又是含混不清,這是一方面。另方面,世俗社會中總是善人與惡人交相雜外,就好像我們早晨到菜市場買菜,叫買叫賣、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有時我們會想到人性善惡的假設:在眾生群相中自然是良莠並生,在社會的大染缸之中,你我究竟被染成了紅抑或黑,一要看後天的環境加教養與素質,再者恐怕只能以佛教的“業力”所能勉強解釋清楚。從現實角度看,究竟是善影響惡居多,還是惡影響善居多,倒也不能一概而論。良好的社會公德既需要自覺,更需要官方機構引導。而對佛弟子而言,我們總希望用提高修為的方式,來增強抵御不善的免疫力。佛教中有兩句話,叫“不變隨緣”或“隨緣不變”,便是很好的例證。
所謂蛇行法,此為形象的比喻。蛇類由於其身體構造很特別,它們不可能直行,爬行時只能彎彎曲曲,逶迤而行。蛇給人的印象總是不太正面,雖說動物學家解釋說蛇其實很膽小,屬於弱勢群體,可生活中害怕蛇、討厭蛇的人們還是占據絕大多數。人們為什麼會對蛇類不懷好意呢?一是蛇長得不好看,形態丑陋;二是蛇喜歡蜷伏在陰暗的角落,貌似很龌龊;三是它們看似行動遲緩,可是攻擊人類時卻令人防不勝防,其毒液更是令人不寒而慄。故而我們總是將蛇與歹毒邪惡聯系在一起。佛教將蛇行法定位為“殺生惡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蛇行法分為三種,即“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如果一個人擁有此三種蛇行法,便會墮入無底的地獄、畜生等深淵之中。而非蛇行法則是“謂不殺生乃至正見”。佛陀在此二經中所作種種之譬喻,無非是勸誡我們廣修十善業而遠離十惡業,從而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以免淪為惡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