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五)~A 1198經~1207經:此十經重點敘述比丘(或比丘尼)不受佛之滋擾,且能降魔之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四十五)   

  (卷四十五)   

   1198經~1207經:此十經重點敘述比丘(或比丘尼)不受佛之滋擾,且能降魔之事。

  關於“魔”的話題,自古以來談得很多。釋迦佛在成道前夕,也曾受到魔王波旬以及魔女的誘惑,當然並沒有成功;即便在成佛之後,釋迦佛也時常受到魔王的干擾。身為佛尚且如此,而作為佛弟子的比丘和比丘尼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受到魔王的侵擾則是不可避免的了。那麼“魔”究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在六道眾生中,魔是屬於哪一道呢?魔,一般稱其為“魔障”,即能奪人生命且能障人慧命者,它是介於鬼與神之間的一種眾生。魔王波旬有五力,即色力、聲力、香力、味力及細滑力,經常以此五力擾亂佛及其弟子,障礙善修。

  以上將魔作為六道眾生之一而言,但是如果從內觀方面來說,魔則有“以諸煩惱害善法”之義,比如煩惱魔、五陰魔、心魔、三味魔等各種魔說。而在以下諸經中所說的“魔”,並非指比丘或比丘尼本身所具有的煩惱,而是指作為眾生之一的諸魔惡神。在1198經中,有比丘尼在乞食後入安陀林坐禅,此時魔化作容貌端正的英俊少年前來擾亂:“阿姨!欲何處去?”比丘尼答言:“賢者!到遠離處去。”波旬說偈:“世間無有出,用求遠離為?還服食五欲,勿令後變悔。”從偈中我們可以得知,所謂魔王所想達到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讓比丘尼不要去求什麼“遠離”之道,而是要生活在五欲之中,以便安心做魔子魔孫。當然比丘尼並沒有受其所惑,回答說“世間有出要,我自知所得;鄙下之惡魔,汝不知其道。……如汝向所說,服樂五欲樂,是則不可樂,大恐怖之處!”1199經魔王波旬對蘇摩比丘尼說:“仙人所住處,是處甚難得;非彼二指智,能得到彼處。”這是在吹噓魔境是多麼的了不得,一般女人想去還去不了呢!偈中的“二指智”,是說女人的智慧只有二指那麼高,形容女人腦子裡沒有什麼智慧可言,是對女人的刻意貶低或蔑視。蘇摩比丘尼及時識破了魔王的本來面目,便回答說:“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智或若生已,逮得無上法。若於男女想,必不得俱離。”當真正進入禅定之後,男女之形相便不復存在;如果此時還有男女的分別,那麼說明修行還不徹底,需要進一步修行。對於已解脫的人來說,不存在男女問題,從這裡可以看出對面的並非善人,所以蘇摩比丘尼大聲喝退了魔王。在1200經中,瞿昙彌比丘也遇到了類似問題。魔王化作小青年問比丘尼:“汝何喪其子?涕泣憂愁貌;獨坐於樹下,何求於男子?”這種問話便有些挑逗的意味了:你貌似憂悲不樂,是不是兒子剛剛死去呢?或者你是不是想男人了呢?故而比丘尼義正辭言地回答:“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此則男子邊,已度男子表。不惱不憂愁,佛教作已作。”我覺得比丘尼的回答十分巧妙,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又何止一子兩子,肯定是子孫無數了;如今比丘尼已度脫女人之身,又何來想男人之說?比丘尼的思想境界,又豈是魔王波旬所能知察的?

  在1201經中,魔王對優缽羅色比丘尼說:“妙華堅固樹,依止其樹下,獨一無等侶,不畏惡人耶?”這種貌似關心實則惡毒的話,出自魔王之口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所以比丘尼回答:“設使有百千,皆是奸狡人。”意指在比丘尼四周的當然是魔王所率領的千百魔子魔孫。然而比丘比丘不為所懼,因為她“我心有大力,善修習神通,大縛已解脫,不畏汝惡魔。”所謂“荒年有糧,心中不慌”,對付這種魔王,如果沒有真修恐怕頂不住,自然會“心有怖畏”。在1202經中,魔王問:“眾生雲何生?誰為其作者?眾生何處起?去復至何所?”這樣的問題貌似是問誰是天地人類的主宰,世間一切有情,他們究竟生是從哪裡來,死歸哪裡去?誰又是眾生的創造者呢?對於此問題,比丘回答:“汝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謂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無余法生苦,苦生苦自滅。”比丘尼的回答很高明,她沒有順著魔王的思路去回答,而是將著眼點話因緣和合所生法上面,這是正見,完全各個符合佛陀的本意。

  在1024經中,魔王問毗阇耶比丘尼:“汝今年幼少,我亦是年少,當共於此處,作五種音樂,而共相娛樂,用是禅思為?”這是一種及時行樂的人生觀。所以毗阇耶回答:“歌舞作眾伎,種種相娛樂;今悉憶惠汝,非我之所須。”這些東西對出比丘尼出家眾來說是完全多余的,此外,“若寂滅正受,及天人五欲,一切持相與,亦非我所須”。這裡的“寂滅正受”,泛指世間八定,最高是無色定,其並非真正究竟的禅定,屬於虛寂,故這種禅定也不是比丘所應求索的。1205經中,魔王對遮羅比丘尼說:“覺受生為樂,生服受五欲,為誰教授汝,令厭離於生?”在魔王看來,覺受人生、享受現在便是一種快樂,人生在世,不就是圖個安穩快活嗎?既然世間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又何必去追求離欲呢?比丘回答說:“生者必有死,生則受諸苦;鞭打諸惱苦,一切緣生有。當斷一切苦,超越一切生;慧眼觀聖谛,牟此所說法;苦苦及苦集,滅盡離諸苦,修習八正道,安隱趣涅槃。”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只有超越生死才能獲得最上的安隱與快樂。在1206經中,魔王勸說優波遮羅比丘尼入生三十天天之上:“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樂他自在,發願得往生。”三十三天中的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化樂自在天等等,這些天雖然都充滿快樂,但是並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因為一切世間“皆是眾行聚”、“皆是動搖法”。1207經魔王對比丘尼說:“汝所所谘受,剃頭作沙門,身著袈裟衣,而作出家相,不樂於諸道,而守愚癡住?”在魔王看來,安貧樂道而出家乃為愚癡之行,是不值得欽慕的。而比丘回答是:“此法外諸道,諸見所纏縛;縛於諸見已,常隨魔自在!”只有緊隨佛陀,才能得到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關於魔王的話題,最後想且天王殿韋馱聯來作結本文:

  三洲感應難思,汝有真修,我必護法;

  一杵威神可畏,人無邪念,自能降魔。(1.8.)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四)~L 1194經~1196經:本經敘述大梵天與諸梵天每日供養佛陀,任憑婆句梵天的勸阻。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