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廣度、力度和純度
大乘佛教中,主要為我們提供了三個修習項目,由此成就慈悲的廣度、力度和純度。
一是廣度,通過發起菩提心,使慈悲得到擴大。菩提心,是覺悟而又利他的心,不僅要自我覺悟,更要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覺悟,究竟解除生命存在的一切痛苦。這種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是慈悲得以擴展的強勁動力。但我們內心還有種種其他願望,怎樣才能使菩提心不因干擾而模糊?這就需要受持菩提心戒,通過莊嚴的宣誓對此進行確認,使這一願望真正成為生命的立足點。當我們像誓言中所說的那樣,時時心系眾生並盡力給予幫助時,心量就會逐漸打開,慈悲也會隨之增長。
二是力度,通過修習菩提心,使慈悲得到強化。受持菩提心戒,只是在內心播下菩提種子,但面對無始以來的串習,這種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這就必須不斷為之提供養分。一方面,是在座上修習菩提心儀軌,每天提醒自己,以“利益一切眾生”為使命。另一方面,還要將這種願望落實到生活中,帶著這種願望去做每件事。通過正確而又持續的修習,使慈悲種子茁壯成長,成為具有絕對優勢的主導力量,成為想忘也忘不了的強烈意願,成為不受任何外在影響左右的終極目標。
三是純度,通過修習空性見,使慈悲得到升華。凡夫心是錯綜復雜的,所以,我們在長養慈悲的同時,往往還伴隨著自我、貪執、嗔恨等不良心理。比如有些人是為了博得名聲而利他,有些人則會因行善不得理解而心生怨恨,這都會障礙慈悲的成就。因為我執,而難以無限;因為愛憎,而難以平等。所以就需要修習空性見,認識到自我及外在世界是因緣所生,其中沒有固定不變的特質。我們執以為真實的一切,只是自我的設定和顛倒妄想,並非客觀世界的真相。如果我們具備這種認知,不良心理將失去依托基礎,並在空性見的觀照下揮發一空。當夾雜於慈悲中的雜質被逐一剔除,才能成就佛菩薩那樣廣大而純淨無染的慈悲品質。
——摘自《大乘佛教的慈悲觀及其心理治療中的轉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