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無量.普照世間(一)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農歷十一月十七日欣逢阿彌陀佛聖誕,東林念佛堂爰例於農歷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公歷12月23日至29日)舉行「阿彌陀佛聖誕彌陀佛七法會」,稱念彌陀聖號七永日。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國家昌盛,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災難遠離,人民安樂。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九時舉行開壇灑淨儀式,參加善信踴躍,拈香禮拜,同結勝緣,共植善因。法會莊嚴殊勝,大眾皆感到佛光普照,如意吉祥。現將當天早上住持寬運大和尚開示全文刊出,以飨讀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東林念佛堂」為了祝賀阿佛彌陀佛的誕辰,每年都會舉行佛七法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彌陀誕的日子,選的不是法藏比丘的生日,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是由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用了九劫的時間來思惟、來觀察二百一十億的佛國土,最後他把所有國土的優點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最慈悲、最完整的佛國淨土。所以,阿彌陀佛可以說因地成就,果地圓滿,那麼本來我們應該來紀念法藏比丘的生日,為什麼後人會將彌陀誕定在農歷十一月十七日,即永明延壽大師生日的這一天呢?
因為據我們中國歷史上的記載,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及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們都是阿彌陀佛再來。永明延壽大師沒有出家之前,他在一個小縣裡當管出納、管錢財的小官員。可是他犯了偷盜業,他把國庫裡面的錢偷出來買物放生;由於偷的錢財不是少數目,因而放了很多的生命;日子久了,結果被查出來了。他很老實,絕不妄語,坦白地承認了。
負責調查的判官問:「這麼多的錢,是不是都是你偷的呢?」
「是我偷的。」甚至連偷了多少的數目,他都說得清清楚楚。
「偷去做什麼?」
「全部都用來做放生。」
當然了,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他監守自盜,拿國庫的銀兩來放生,判官自然要判他罪啊!可是他自己沒有花,都用在放生上;那這個罪要怎麼判才好呢?判官只好把事實的真相向國王報告。
國王聽了之後也覺得好笑:「這個人真笨啊!明明曉得把國家的錢偷了,這是要殺頭的罪,他竟然不怕殺頭,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去做放生。」於是國王就吩咐下來:「按照法律這個罪是要斬首的,應該把他綁到法場去行刑。」
國王又交代監斬官:「把他綁到法場後,看他害怕不害怕;如果他害怕就殺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就釋放他,送他來見我。」
於是,永明延壽大師被綁到法場,可是他面不改色,毫不動容。
那監斬官就問他:「你怕不怕?」
「不怕。」「為什麼不怕?」「我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的命,很值得!」他不但不害怕而且還很歡喜。這個監斬官,實時停止行刑,並且馬上報告國王;國王就命令把他帶回來了。
國王跟他一見面,就對他非常的贊歎;因為相比於其他很多貪官污吏,他們從不為人民百姓的利益著想,只為自己過得更好,只希望個人的財勢權位更豐厚,巧取豪奪,貪得無厭;可是永明延壽大師卻剛巧相反,他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救度千千萬萬的生命,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實在是感天動地啊!
於是國王就問他:「將來你願意做什麼事?」
此時,永明延壽大師感覺到人生無常,毫不留戀,於是他就說:「我希望出家為僧。」
於是國王便成就他,讓他出家。出家後他修行非常精勤,實行「禅淨雙修」;連國王成也為他的護法,對他非常尊敬。後來到天台山德韶國師處參學,發明心地,成為法眼宗的傳人。又被後世推崇為淨土宗六祖。
所以我們為了紀念他,選在農歷十一月十七日,他生日的這一天作為阿彌陀佛的誕辰。因此,今天大家必須要知道,紀念永明延壽的誕辰,也就是紀念阿彌陀佛的誕辰,這目的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性的彌陀,其實我們每個人原本都和佛一樣,若從如來藏清淨心來說,是不一不二的;只不過我們現在是「迷」而不是「悟」;所以今天我們紀念阿彌陀佛,就是向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學習,因為他的佛光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不但能照到明處,而且還能照到暗處;那為什麼呢?就是希望能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遠離恐懼怖畏;就好像昨天(12月21日),很多人預言(「瑪雅預言」)說是世界的末日,令到很多地方的人心生疑慮,導致人心惶惶,恐懼不安。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二)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我前一段時間,到五台山去弘法;聽信眾說,太原有一位居士,這個居士還算有錢,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末日,買了大批的壓縮餅干存放在家裡,因為恐怕世界末日的來臨之時,沒有糧食;所以,當預言的時間差不多到了,他就開始擔心、恐懼,這個壓縮餅干能不能吃呀?吃完了又怎麼辦呢?心中總是忐忑不安。
這是多麼難過的事啊?他有沒有考慮這些預言是否可信?還有它的根據又在那裡?為什麼這麼容易就相信了呢?這就是「顛倒夢想」。
說到屯積食糧以防餓死,這令我想起以下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梁武帝是一位虔誠佛弟子,護持佛法,並提倡素食,為什麼最後會遭遇到餓死的命運?其中是有前因後果的。
據說,年青時就曾有相士跟他說,他將來是會餓死的,雖然他並不相信,但是他還是屯積了大量干糧在他的宮殿及行宮裡,而且是隨手可得,絕對不會有餓死的可能。
到了他晚年的時候,有一天,梁武帝問寶志禅師說:「我的壽命還有多少呢?」志公禅師說:「等我圓寂之後,你會造個塔。什麼時候這個塔坍塌損壞了,那時你的壽命期限就到了,應該往生了。」
本來志公禪師圓寂時那個塔是木造的,後來梁武帝想到志公的預言:「這個塔什麼時候倒了、塌了,我就什麼時候往生。好吧!我現在就把它造成一個堅固的塔,用石頭造的,那就不怕了!」試想,如果這個塔永遠不會倒、不會塌,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死了!想不到他把這個木塔拆了,造成石塔的時候,侯景就起來造反了,把他抓住,圈到台城裡頭,他就被困在那裡活活餓死了。
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飨之,子孫保之,為什麼還會餓死呢?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相傳梁武帝在因地修道的時候,有一只很調皮也很通人性的猴子,梁武帝不入定時,不會找他麻煩;他剛剛一入定,牠就來擾亂他,令他無法入定。這個老修行心裡覺得很不高興:「這猴子真是討厭!」於是就把猴子圈到旁邊的洞裡。
圈到洞裡,也不過是想讓牠一時不來麻煩他;想不到這樣猴子不來麻煩他,不來叫他,他就入定了很多天。等他一出定的時候,想起猴子還在洞裡圈著哩,於是趕忙走去把洞門的石頭移開一看,可是這猴子已經餓死了!由於活活被餓死的緣故,所以這猴子死的時候瞋恨心很重,心想:「你這麼狠!這麼毒!把我餓死。我將來一定要報仇!」
由於這個老修行已經修到一些功夫,所以圓寂之後,雖然還沒修成,來生就做了皇帝──也就是梁武帝蕭衍。蕭衍做了皇帝之後,怎麼也沒想到會有一個人出來造反,而造反的人名叫侯景;侯景就是前生被他堵死在洞裡的猴子,所以今生來造反報復,最後把他圈到台城裡餓死了。由此可見,這確實是因果報應的循環,真是絲毫不會差錯,而且又是不期而然,預想不到的。令我們世人看了之後,就能有一種反省,警剔自我,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其實這宇宙、世間的種種災難、禍患的產生,都是有一定的規律與軌跡的,我們不必太過杞人憂天;佛教裡頭稱之「三災」,即小三災、大三災。又叫做「三災劫」。世界是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續期)、壞劫(破壞期)與空劫(空漠期)等四期無窮地循環不息。其中,有情出現於住劫之一定期;至壞劫之終末期,世界全遭破壞。在住、壞二劫中,分別有三種災厄。
一、據《俱捨論》卷十二的說法:(一)小三災:住劫分二十期,有情的壽命在八萬歲至十歲間反復增減約二十回(最初為減劫,最後為增劫。每至人壽減至十歲以下,則發生一災厄,共有刀兵災(互用凶器殺害)、疾疫災(惡病流行)、饑馑災(由旱災起饑馑)等三種。 (二)大三災:壞劫分為二十期,於最後一劫世界即開始壞滅而引起天災,即:火災(壞欲界至初禅天)、水災(流失至第二禅天)與風災(破壞至第三禅天)。以上火、水、風,分別稱為劫火、劫水、劫風。三災的發生,它的順序是一定的;即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後,再以水災壞滅一回;如此以火災七回、水災一回,反復經七次後,再以火災壞滅七回,最後即以風災壞滅殆盡。
二、據《法苑珠林》卷一所載。(一)小三災:(1)饑馑災,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三十歲時,大旱不雨,草菜不生,世間無量人民饑馑而死。(2)疾疫災,人壽減至二十歲時,諸病皆起,世間無量人民疾疫而死。(3)刀兵災,人壽減至十歲時,眾人各起斗爭,手執草木即成刀杖,互相殘害,世間無量人民死於刀兵。
(二)大三災:(1)火災,壞劫之時,有七日出現,大地須彌山漸漸崩壞,四大海水輾轉消盡,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無有遺余。(2)水災,初禅以下經過七回火災,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湧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彌滿,一切壞滅,如水消鹽。(3)風災,二禅以下經過七回水災,又經七回火災壞於世間,至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眾生業力盡故,處處生風,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飄擊,蕩盡無余。
小三災中之「疫疾災」,又稱為「瘟疫劫」,像我們02、03年時候的SARS傳染病,這也類似瘟疫劫,不過真正的「瘟疫劫」發生的時候,它的殺傷力也就遠遠大過SARS了!
那為什麼會出現「大三災」、「小三災」?前面已經說了,這個宇宙、世界本來就是成、住、壞、空,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周而復始,循環不息,永不停頓。可是《心經》不是告訴我們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色」呢?就是現象界一切物質的存在,其本性都是空的;那為什麼是空啊?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由緣所生、因緣而起的,其中並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也就是沒有自性,所以是「無自性空」,亦即所謂「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啊!不單世間一切有形的物質沒有自性,就連我們這個身體也沒有自性;我們生命只在呼吸之間,有出沒入就是下一世了;人生實離不開生、老、病、死;這個色身不過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當四大分離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不復存在了。
而這個宇宙也離不開成、住、壞、空四劫;在「成劫」也就是宇宙初成的時候,是沒有佛出世的,而在壞劫、空劫的時候,一樣是沒有佛出世,所以唯有在「住劫」的時候,才有佛出現於世;這個「住劫」就是「賢劫」,也稱「現在劫」,指包括釋迦佛在內的千佛出現的現在劫;其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相對應:過去的莊嚴劫,未來的星宿劫也會各有千佛出現於世。(在《阿含經》中有數處提到過去、現在佛,其中有一部經名為《七佛經》;過去七佛中,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婆佛是莊嚴劫的最後三尊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已經在這一賢劫出現;賢劫還會有以彌勒佛為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在未來出現,其中最後一位是樓至佛。)
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明白這個佛教的宇宙觀,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然後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死、無常。
我們都知道,釋迦佛是在世間成佛的,他成佛後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而在成道之初的二七日間,首先講了《華嚴經》;
這本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理境,及佛果地廣大無礙、莊嚴無比的殊勝境界。《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即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3。忉利天宮:第三會六品(升忉利天宮品以下);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三品(升兜率天宮品以下);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這「七處九會」所講的內容,就是如何成佛之道──人如何能夠成佛呢?要成佛就必須要發願,發願以後就必須要實行,其中有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好像我們讀書求學一樣;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由學士、碩士,一直到博士;獲得了博士學位就等於是成佛了。這是從修行的歷程上說,而在修行的方法上講,要從那裡開始呢?這就必須從斷煩惱下手,唯有煩惱斷盡了,才能得證菩提。但要斷什麼煩惱呢?就是要斷見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這「三惑」,又稱為「三障」。(若依天台宗的說法;見思惑,是見惑和思惑的並稱,也稱通惑。包括意根對法塵所起的各種邪見,以及其迷戀於現在事理的煩惱。塵沙惑,為迷惑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所起的各種惑障,與無明惑合稱別惑。無明惑,又稱無明,即於一切法無所明了,尤其是於中道第一義谛無所知。)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三)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華嚴經》中所說的菩薩階位有五十二個之多,而五十二位又分成五大階段,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再加上「等覺」與「妙覺」兩位。「十信」是對佛法信與解的階段;「十住」是已安住於佛法。「十行」是能確實實踐佛法;「十回向」是指菩薩除自度外還要度人,故回向之;「十地」則是正式登上「大菩薩」的位階,並如大地一樣能長養眾生。以上每大階段各分十小位階,故都以十為單位。修滿上列五十位後,則成「等覺」,已經相當於佛了,等待因緣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補處菩薩,如當來降生佛彌勒。
「妙覺」就是正式成佛,或說是「成無上正等正覺」,亦可以說是完全、究竟的解脫、悟證、明心見性、無余涅槃等。
經中指示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斷無明惑,這個無明惑即是極微細的煩惱。「無明惑」是「三惑」或「三障」(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之一。若依天台教義,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然本體實為一。因於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所以又稱「一心三惑」、「同體三惑」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
1.見思惑:指迷於三世之道理(見惑),與迷於現在之事象(思惑),兩者並稱見思惑。
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報,故屬界內惑;又以其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者所斷之惑,故又稱通惑。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
2.塵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
菩薩應知十法界眾生具有無邊之惑障,及對治眾生惑障之無量的教法,然因菩薩以空觀破除見思惑,而易執著於空理,以致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無邊之差別相,故此類塵沙惑又稱著空惑。
又因此惑僅為救度眾生之菩薩所特有,故又稱別惑。此惑共通於界內、界外,可用假觀來對治。
3.無明惑,乃昧於「萬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煩惱,故屬界外之惑障。
上述之別惑可由假觀對治之,而此惑則可由中觀斷除。
蓋將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觀分別斷除,是別教的說法。
若以天台圓教而言,三惑既為一體,僅須以「一心三觀」之法門對治即可,而無須次第分別破除。
由此可見,無論是華嚴或天台,其目的都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修證菩提。而華嚴的菩薩五十二階位,即是一循序漸進,層層上升的修行歷程;就是說,從「十信位」開始,一路上升;但單要入一個「十信位」即需要「一小劫」的時間;為什麼需要這樣長的時間呢?因為這個「信」必須是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不動搖的,那才是真信、實信,也就是說,真信是完全沒有動搖的信;而我們現在的信,有時候容易動搖,而且我們都是性識不定;怎麼性識不定啊?就是我們前一念和後一念不一樣;昨天和今天不一樣;今天和明天又不一樣,我們的心總是前後矛盾,無法做到真正的統一;而要做到內心的統一,就必須要有「覺」,也就是覺悟與覺醒;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諸佛所說的一切法無非是要讓我們覺悟,所以佛教是個覺悟的宗教,其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這些迷執的愚癡眾生破除我見、我執,了悟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的道理,從而破煩惱、證菩提。
我們眾生之所以愚迷,原是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以「我見」來看一切事物;而我見是不可能全面的,因此就會有所偏差;我們經常說有五種眼;這五種眼即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用佛眼看到的東西自然不同,用法眼看又不一樣,用慧眼看又是另一種境界,而用天眼看與人的肉眼去看,當然亦有很多的差別。而不同的眾生,牠們所看見的世界,也有很大的差距;好像這個螞蟻牠是二維空間,螞蟻牠看這個宇宙非常的大,因為牠看不見其他的東西,牠所見的一切都是平面的,所以牠的宇宙很大。而這個青蛙呀,牠是三維空間;如果沒有三維空間怎麼樣啊?牠就補捉不到食物了!而且還要跳起來,才能捕捉到食物,所以牠的視角必須是三維空間。而我們人類是多維空間,我們的世界是多維的、立體的,所以我們的世界和青蛙的世界,和螞蟻的世界那完全不一樣。當然了,我們和佛和羅漢和菩薩的境界,更是無法相提並論;我們看人、事、物,都會分出美丑、善惡;如果看見這人長得英俊,那人長得漂亮,心中就會生出種種的分別,或羨慕或嫉妒,種種煩惱因此而起;尤其是我們很多人,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看來看去只有自己是最好的,這就是最大的問題!若以佛眼來看,一切都是平等,所有眾生都是佛,那會有這麼多的分別呢?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四)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所以唯有境界提升了,才能出離生死,了生脫死,亦即把「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都完全了斷了,才能真正的出三界、脫輪回。什麼叫做「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呢?
1.分段生死:又作為分段死、有為生死。是變異生死的對稱。指眾生由於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壽命等差別,稱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所以稱為分段生死。
2.變異生死:又作無為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是分段生死的對稱。指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薩等三乘聖者因悲願心而來世間所受的生死。三乘聖者已跳出三界,結束分段生死,由於修行的結果,煩惱迷惑漸除,智慧聖果漸增,此種迷悟的遷移,感得意境的升華,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轉入後期的變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稱不思議變易生死。
這個變易生死,就是說我們透過修行,從人升到天上;到了天上繼續用功,再從天上又修到其他更高的地方去,這就是「變異」。所以,阿羅漢、辟支佛等必須經過五十二階位的層層提升--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阿羅漢即使斷除執著,還存妄想、分別;再往上提升,把分別也放下了,這就是法身的菩薩,稱為「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還沒成佛。這比阿羅漢的智慧高、覺悟深;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與諸佛如來非常接近,所以稱之為「正等正覺」,好比世間的碩士學位。
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為「正等正覺」。到破最後一品無明,智覺圓滿了,一絲一毫的欠缺都沒有了,再加上「無上」兩個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陀,像佛門裡的博士班畢業。
以上所說是菩薩修行次第逐步上升的過程。
因此,修行人如果無明不破,那麼仍然是在六道裡頭輪回。我們經常說,六道之中,在人間修行是最好的,因為天人享受太多、太快樂,不會想到修行,而地獄及餓鬼道的眾生又太苦了,所以無法修行;而畜生就只有欲和食,那裡知道修行呢?所以,唯有人才知道修行、才能夠修行,因為人間苦樂參半,我們才有自我提升的希望;只有自我提升了,我們的身、口、業三業才會清淨,我們念佛的時候,才能做到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前一念和後一念必須要完全統一,如執持一個佛號,一念念到底,不夾雜、不間斷,如此日子久了,自然能工夫成片,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
所以我們現在不斷的念佛,就是為了將來臨命終時作彩排,我們晝夜六時、行住坐臥都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給臨命終時作准備;試想,我們一般人對一個世界末日的預言,尚且擔心到不得了,惶惶不可終日,何況是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呢?可想而知,到那時候,恐懼會就會更多、更多,因為我們眾生大多數都是貪生怕死的,沒有一個人會想死,但是上天是很公平的,怎麼公平啊?有生就有死。這是宇宙人生必然的道理。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五)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那麼,我們佛教所追求的是什麼呢?佛教所追求的是無生的境界;那什麼是「無生」呢?無生的意義:(一)是諸法之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也就是說,一切存在之諸法皆無實體,它的本性都是空的,所以無生滅變化可言。但是我們凡夫眾生,迷此無生之理,而起生滅之煩惱,故而流轉生死,無法解脫。
(二)是阿羅漢或涅槃之意譯。阿羅漢有「不生」之義,即斷盡三界煩惱,不再於三界受生的意思。又依彌陀本願,往生淨土的人,皆是契合彌陀本願,此因「無生」即是「涅槃」之理。依昙鸾大師之《往生論注》卷下稱之為「無生之生」。
我們佛教亦常常說「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三種忍法之一;即一「生忍」,二「法忍」,三「無生法忍」。
(一)、「生忍」:
「生忍」就是「眾生忍」,我們初發菩提心,必須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這「六度」裡面的第三度,就是「忍辱」,就是在辱境現前,即被人侮辱、被人欺負的時候,我們要修忍耐;「忍」就是忍耐,「辱」就是侮辱。意思是辱境現前,就是有侮辱、欺負我的眾生現前了,這時我們就要忍,這就叫做「生忍」,也叫做「眾生忍」。「眾生忍」——就是這個眾生罵我,我能忍;他打我,我能忍;嫉妒我、障礙我,我都能忍。
(二)、「法忍」:
就是對寒、熱、饑、渴等無情之法,都能忍受,叫「法忍」。天氣太熱,熱得不能用功;天氣太冷,冷你不能用功;渴了找不到水喝;餓了沒飯吃。這些都是「逆境」現前;我們修行就是要做到「逆境」現前能忍;比如說,天氣最熱的時候,我們要對治它、克服它,我們不能被這個「熱」的「法」所轉;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再冷我們也要對治它,不能被這個「冷」的「法」所轉;甚至生活非常的艱苦,水源非常的缺乏;吃飯不飽,喝水也不足,我們都要忍下來,安心修道,這就是「法忍」。對這些不順心的「法」現前,我們要令它不要成為修道的障礙,我們要忍下去,繼續修行下去,這就是「法忍」。
(三)、「無生法忍」:
這是甚深的功夫。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事相上的有生有滅,只是我們妄想把它分別出來的。如果我們心中不起分別,又怎會有眾生來侮辱我們呢?就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妄想心,所以才會對眾生相,生出是非取捨;因為我們有妄想心、分別心,才會分別這個人待我們好,那個人待我們不好。可是如果我們能反過來想,把這些待我們不好、負負我們、侮辱我們的人,當作是幫助我們修「忍辱波羅蜜」的逆增上緣,這樣我們的忍辱功夫就會因此而進步了。所以說「境緣無好丑,好丑生於心。」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分別出來的;我們要學會以境轉心;一切法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生滅不停,其中那個真實的「眾生相」可得呢?
這就是觀「眾生」本來「不生」,這就叫做「無生」。我們要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的,無有自性、自體,也就是當體即空,那有個「熱」的「法」,那有個「冷」的「法」可得呢?這就叫做「無生」的「智慧觀照」也叫做「無生法忍」。一切境緣,轉眼就過去了,我們若不起妄想分別,自然就能夠在「冷」「熱」之中得到自在了。
正如《大智度論》卷五十載:「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大般若經》卷四四九雲:「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诃薩」。
由此可見,若能修至無生法忍,即能達到不退轉菩薩摩诃薩的境地了。但這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困難、距離太遙遠了。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六)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所以,大家今天來念佛,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為了了生脫死;大家放下身邊的俗務,來到寺廟念念佛,吃吃齋,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我們常常說,生而為人已不容易,而得聞佛法就更不容易;聽聞佛法之後,能夠信受奉行,那就更加、更加不容易了。今天大家為了將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裡一心一意念佛,就是為了臨終作彩排、作准備;而我又為大家講解、開示,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生起真實的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也就發不起真實的願力;這個「信」和「願」,就好像鳥的雙翼,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如果只有單翼,亦即只有信而無願,那麼我們將來的成就會很低;相反地,如果只有願而沒有信,將來也是不會成就的;當然除了信、願,還要加上行;信、願、行三者必須具足,缺一不可,這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
而三資糧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行」;「行」就是要真修實行;而怎樣才是真修實行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必須老實念佛;不過這「老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就是不老實,如果老實了,就能死心塌地,不起妄想、分別去修,這樣的話,我們才會修得好。為什麼我們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心不夠懇切呢?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存有逃避或僥幸的心理,認為這個無常不會這麼快就到來,離自己還是很遠、很遠,沒有近在眉睫的感覺,所以念佛的時候,無法做到真正懇切至誠;唯有當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生起了真正的厭離心,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發心、發願;如果對人世間的種種沒有真正的厭離心或出離心,是不可能發心、發願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貪戀、執著,令我們不捨得走,也不想走。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看清楚世間事物虛幻不實的本質,當我們明白以後,才能夠真正的放下。我們現在不斷念佛的目的,就是在累積資糧,就是在為臨終彩排,到真正的時候,絕對是派得上用場的。如果沒有懇切求生的願望,其實只能種下一個善根種子,至於什麼時候才能開花結果呀?那是完全沒有把握的,可能要等到「龍華三會」的時候,可能還要更長、更長的時間,機會是很微小的。當然如果這個善根保護得好,還要看下一世修得好不好;修得好的話,也就是說信、願、行都具足的話,那麼就能早一點開花結果。
所以,我們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精進用功,以求克期取證,在這七天裡頭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如果真的念到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就會在我們臨命終時,親自來迎接,也許是拿著金剛台,也許是紫金台,也許是蓮花台,到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蓮登上品;我們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之中又分為三個層次,就看我們修行功夫的深淺。當然了,據經上所說,我們受八關齋戒再加上念佛,最低限度都能夠中品中生。可是我們很多人就是信心不夠、願力不夠,到臨命終時啊,因為修行功夫不夠、定力不足,又或者是業力的牽引,顛倒妄想,一念之間,可能就會墮落惡道了。我們念佛人,不得不小心謹慎啊!
前兩天有一個信眾來見我,她向我訴說,自己前幾年經常到寺廟去做義工,經常發心念佛,經常發心拜忏,可是最近怎麼樣了呢?最近因身體不適去醫院做檢查,才發現原來得了癌症;這個就是無常啊!她非常的擔心,突然對佛法失去了信心;她說:「我這麼誠心的學佛、拜佛、做義工,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呢?可見她只看到今生,而忽略了佛教所講的是「三世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是絲毫不差,且絕對公平的。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宿命通,更沒有天眼通,我們不知道自己過去世曾經做了什麼壞事,如果我們真的知道了,就不會覺得這個因果不公平,就能夠坦然面對、欣然接受;而且還能針對自己的缺點習氣,對症下藥,改往修來,改惡遷善,這樣的話,將來的報應,就會完全不一樣。
我們今生之所以能夠生而為人,大部份都是因為過去生曾勤守五戒;五戒可以說是做人的基本條件;而除了五戒之外就是十善;十善是生天的正因;由此可見,「五戒十善」是我們學佛人最根本的要求;所以我們若想學佛成功,首先就要拿五戒十善來衡量自己。這「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有沒有殺生?有沒有偷盜?有沒有邪YIN?口有沒有妄言?有沒有绮語?有沒有兩舌?有沒有惡口?在意念上有沒有貪?有沒有瞋?有沒有癡?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用來衡量自己的一個准繩。我們做到了,將來就能夠生天,若加上有禅定的工夫,那麼所生天界就會更高;不過天界是不究竟的,天福享盡,還是會墮落,所以,我們應該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信、願、行都具足,那麼將來一定能夠成就。
當然反過來,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中間的關系,大家必須清楚明白。我常常反復說明,如果五戒具足,那將來就是人,這「五戒」也是殺、盜、YIN、妄、酒,你做了沒有?沒有做的話,這就是得人身的基本條件。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問其它的人,只需要問我們自己,因為佛教講的是自救法,我不是靠上帝,也不是靠他人,而是靠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的業必須要自己了,而且這個業力決定了我們的去處,所以說,到了緊要關頭的時候,誰能救我們啊?唯有我們自己才能救自己。因為如是因、如是果,今天我們念佛就是因,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果;當然,如果去到西方之後,我們繼續努力修行,力量就會越來越增加,然後為了不捨娑娑世界眾生之苦,而再發願倒駕慈航,還度娑婆,那個時候,極樂世界就是因,娑婆世界就是果;無論怎樣說,都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我們唯有如是作、如是修、如是行,將來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大家既然來了,就要發心、發願,真誠用功,希望將來都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然我們修行不能單是自利,而必須做到自利利他,也就是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後,發願將好處與別人分享,所以還要做影響眾;影響其它的人來信佛、學佛,因為佛教講的就是深心、至誠的心、回向發願心,希望令一切顛倒夢想的愚迷眾生,都能夠遠離這個五濁惡世,同證菩提,共成佛道。
我們可以看到像觀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他們最後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眾生?而且我們還能夠帶業往生,只要我們肯努力、用功,修得好的話,那麼將來往生的品位就會高;所以,我們可以用「三福」:「世福」、「戒福」、「行福」來衡量自己,我們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還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更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發菩提心、勸進行者」,這都是我們佛弟子應該做的;如果這三福都能做到了,將來就是中品以上了。這就是往生的資糧,我們念佛就是為將來作准備;我們修行念佛,就是「累積德本」,那累積多了,將來自然就夠成就。所以大家既然來到念佛堂,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努力念佛;雖然我不能天天陪著大家念佛,但我的心跟大家是在一起的;我也發心、發願,我常常說:我願做阿彌陀佛的推銷員,我走到任何的地方,都是教大家恆持佛號,常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為正如祖師所說「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確實是金石良言。希望大家多來念佛,阿彌陀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