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八 5 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八(5)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五、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經文說:“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有句話怎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有錢的人就怕賊惦記著。有錢的人還怕一樣,怕錢沒花完,人沒了。“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能不殺生而行布施,則會得到什麼果報?“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經常富有,財產不會受到侵害,而且長壽不會夭折,“不為一切怨賊損害”。從佛法當中這個道理可以講得通,從世間上也講得通。

社會上存在一個問題——分配不均,窮的太窮,富的太富。有些人一天拼死拼活地干,才掙很少一點錢。可是有的行業,真的只是個數字游戲就可以掙很多錢,比如說房地產。我先跟政府貸款,貸了款去蓋房子……總之掙錢特快,錢已經多得使不完了……想想看窮人心態平衡嗎?他心裡是不是得老惦記著想要報復一下啊?社會不公啊。那怎麼樣才能讓他心裡平衡下來?要布施啊,你要發自真心地把這些錢布施出去,做一個大善長者,大富長者,你走到哪兒都會受歡迎,你不會有安全之憂。同樣是富人,有的富人成天提心吊膽,出門帶保镖,最後可能都難逃厄運。你看有些人特別富,可是他出門從來不帶保镖,也沒有人傷害他。原因就是因為他常做善事,他給這一方老百姓帶來的是快樂、幸福和慈善,所以他不用擔心他的財寶會被人侵奪。同樣也會“長壽無夭”。

剛才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世尊告訴龍王,如果行菩薩道的人,能夠通過不殺生賺來的錢來修布施的話,就是你是通過正當的職業來掙來的錢,你別通過殺生、屠宰、開賭場掙來的錢,去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到的果報就是很有錢也不會受到侵犯,同時壽命也很長,不會短命而死。相反,如果有人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的話,比如說,通過屠宰,殺雞、殺豬、殺牛、殺羊、謀財害命作為職業來求得的財富,然後拿出一小部分去做慈善事業,那麼這種布施將來會招感什麼樣的果報呢?會不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會招感到果報的。問題是,他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賺來的錢來修布施。你看有些人他可能生在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家,物質條件很豐富,可是還沒長大成人就短命死了。這種情況往往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因為修布施所以有錢、富貴,可是因為殺生結果就短命。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殺生的基礎上來修,這樣才會“不為一切怨賊損害”。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啊,不是短命而死,也會被怨賊所殺害。他可能很富有,但是可能會短命多病。

經文:“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不與取”就是偷盜,“離不與取”就是不偷盜,我們用通過合法的手段掙來的錢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強盜土匪想搶劫我們的財富也是辦不到的。“最勝無比”也就是說,將來我們得到的財富非常殊勝,這些受用也會比旁人要好,而且世間上的財富“悉能備集”,自然會來,同時還能聞到佛法,具備功德法財,也就是獲得“諸佛法藏”。如果說通過偷盜來行布施的話,可能果報就不圓滿,你也會富貴,可是經常招賊惦記著,經常會發生一些錢被偷了,或者丟了,或者被搶了這種情況。所以說要“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啊。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不盡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往往可能會後院起火,就家庭不和睦,家庭裡頭出現了問題,可能出現了第三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也就是雖然前世修布施,可是種下了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這樣的果報。現在社會上這種情況很多啊。所以我們去行布施,一定要“離非梵行”啊,遠離邪淫,只有這樣的話,我們招感的果報,不但富有而且家庭和睦。反之你即使掙再多的錢,可是家庭裡頭出現了問題,那這也不幸福啊。

下面一句:“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虛诳語”,就是妄語,也就是假話、說謊、大話。如果一個人他前生是用正當手段掙來的錢來修布施,那麼今生今世不但富有,而且名聲非常好,信譽非常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過,別人不會誹謗你。跟人家談合同一談就成。這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這就叫做萬事如意,事事順利。

如果我們是以“虛诳語,而行施故”,就不圓滿。你可能很富有,但是經常會遭到別人的誹謗或者受到欺騙。

下面一句:“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诤。”“離間語”就是挑撥是非,如果一個人過去是靠離間語掙來的錢來修布施,那麼他今世家庭雖然很富有,但是不會和睦,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因為人生的幸福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一個和睦的家庭,好的人際關系,有好朋友,有良好的心境等等。這種種的因緣才構成了人生的幸福,一個光有財富和地位的人或者是僅僅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這些都不足以構成一個人生的幸福。

佛法講幸福是由多方面的因緣組成的,一個人如果在過去,不離間語,就是沒有搬弄是非,口業清淨,那麼他在這個基礎上來修布施的話,今生招感到的果報就是六親眷屬和睦,志同道合,彼此之間沒有爭吵,相處和諧。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要注意口業,這裡講的都是口業,前面講的妄語,這是講兩舌、離間語,不要挑撥是非,東家說西家的錯,西家說東家的錯。有些時候是無意識的,有些時候是一種習氣,千萬要守住自己的口業。《弟子規》也講,話說多不如少。我們很多情況就是話太多了,非常容易犯口業,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啊。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粗惡語也就是惡口,粗暴的語言,比如說挖苦、諷刺、尖酸刻薄之類的語言,還有那種潑婦罵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語言。大家有沒有見過兩個人對罵,聲音都高八度啊。在現實社會當中,有些人雖然也樂善好施,可是就是語言尖酸刻薄、污穢、不堪入耳,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雖然很富有,但惹人討厭,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粗惡語來修布施的話,他所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和大家在一起,大家都會歡喜地以他為中心,就是他有攝受力,有人格魅力,能圍繞在他的周圍,他說出的話,人們都願意接受,容易聽得進去。

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把佛法或者好東西去給別人講,結果別人就是不聽,你說什麼別人都不聽。我說的是對的啊,他也不聽,什麼原因呢?事實上也就是我們的口業不圓滿,所以應當常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說柔和善順的語言,你說的話才能讓別人能接受,聽得進。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無義語”就是绮語,沒有意義的語言,邪知邪見的語言,或者帶染污心所說的這種話。像什麼黃色笑話啊,色情的錄音錄相啊,武俠小說裡那些復仇的語言……這些語言都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使人煩惱。比如電視裡說復仇,我們也聽得熱血沸騰,聽到些黃色笑話,也會使我們的心被染污,產生動蕩。一個人如果邊修布施邊說绮語,他的果報是什麼?他盡管很有錢,但是沒有信譽,說出的話沒有人相信,別人也不尊重他。反之,如果遠離“無義語”,遠離绮語而修布施的話,情況就不同了,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不但富有而且說話有信譽。“言不虛設”,不說則已,一說別人都會認真聽。所以他一句話當一萬句話。“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話一旦講出來人們就會堅決執行,別人把他的話特別當真。“能善方便,斷諸疑惑”,而且還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來解決人們的困惑。經典當中用很多的篇幅來講口業的問題啊。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就是遠離貪心。一個人抱著無貪求的心,以這樣一個動機去修布施的話,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財富很多,而且他還會繼續修布施,“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他不但富有而且會樂於修布施,會連續不斷地修布施,這樣他的福報就會不斷增長,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這樣也就使他的生命得到一種良性的循環。

我們以公司做比喻,公司的歷史有幾個能超過一百年的?超過二十年的多不多?百年叫老字號,什麼樣的公司才能長久生存和發展呢?有良好的信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跟他做生意,所以這個公司的生意就會越做越大。“信解堅固,具大威力”啊。一個無貪求心理的人,就會對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這叫“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也就是在社會上的經濟實力也會越來越強,在群眾中威信也會越來越高。現在講一句時髦話叫做科學可持續性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它的可持續性,怎麼樣才能可持續性呢?不是短期的目光,要長遠的目光。碰到一個人就狠狠宰他一筆,得,以後就拜拜了,再也不找你做生意了。有一種做生意的方法是細水長流,你別一次就把人宰得太慘了,一錘子買賣,再也不找你做了,你就掙這一次吧。細水長流聲譽好,互相信得過,你就能長久把事業進行下去。所以就必須遠離貪求心,不要有短期目光,要有長遠目光啊。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如果一個人能離開忿怒心來修布施的話,除了“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以外,不會被別人奪走,而且“速自成就,無礙心智”。“無礙心”就是沒有煩惱的心,沒有掛礙心,能夠很自在,這就是通過遠離忿怒心修布施而招感的果報。我們怎麼布施啊?哇,修布施也很生氣啊,你們怎麼這樣子啊,為什麼不勤快一點呢?你修布施還把別人數落一頓。帶著忿怒心去修布施,招感果報就是雖然有財富,但是脾氣不好,經常對別人發火,搞不好人際關系。說你人好吧,哎,可是奇怪,人都不喜歡你。人倒是好,也愛幫忙,但是你的幫忙就是憤怒心比較重,結果別人還不念你的好。所以我們也要反觀一下自己,如果我們也在做好事,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是不是因為別人太不像話啊?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要怪別人。反之,如果離忿怒心去行布施的話,經典當中講,“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就會招感到一副莊嚴的相貌。人這個相貌也是如此,一個人改變了性格以後,他的相貌都會變化,他就會“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就會招感到一副莊嚴的相貌,人家見了都會喜歡。我們看一個人老笑呵呵的,我們願不願意靠近他?如果一個人老是把眉頭豎起來,苦大仇深,我們願意靠近他嗎?即使他人不壞,直腸子,有啥說啥,人們也會對他敬而遠之,得不到別人的好評啊。

這點我自己感受很大,因為人這個相貌真是不斷在變化的。我有一個很大的缺點,脾氣不好,這一點我跟大家忏悔。我感覺當我這一段時間脾氣比較大的時候,不用照鏡子就知道臉色不好,再一照鏡子就會發覺,自己都願意離鏡子遠點兒。如果這段時間法喜充滿,你對任何人都生歡喜心的時候,你會發覺也不用照鏡子,別人都會願意靠近你。你再偶爾一照鏡子:這是誰啊,咋長得這麼好啊?

如果用忿怒心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福報雖然很大,但是相貌丑陋。比如說天龍八部裡的龍王、藥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闼婆、緊那羅、大鵬金翅鳥之類,他們不管是福報還是能力都比人大得多,但是相貌沒有人莊嚴,什麼原因呢?脾氣大啊。因為修布施的時候帶有忿怒心。所以我們要遠離忿怒而行布施啊。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邪倒心”就是愚癡,也就是不正見。能夠離開“邪倒心”去修布施的話,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能“恆生正見敬信之家”。反過來,帶著邪知邪見在因地裡修布施的話,比如說有一些外道,他也能招感到很多財富的果報,但是他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裡頭。非洲有食人族,他們為什麼要吃人?他認為吃人之後能夠增長智慧,這就是邪知邪見。這個食人部落裡也有富有的,部落酋長很富的,可是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裡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裡頭,因此他也沒有機會聽聞佛法。生在強盜或者黑社會的家庭裡,他們的知見是邪知邪見,不信因果,這種家庭也很富有,可是生在這樣的家庭裡頭,因為邪知邪見會造下很多的惡業,將來還是要墮落啊。我們只有信仰三寶,通過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能夠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裡,信仰三寶、信仰佛法的家庭裡,才能“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啊,這樣在現實生活當中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造下惡業,甚至還有機會行善,甚至還有機會出家、解脫。“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生生世世都不會忘失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大士”就是菩薩,布施結合著十善業來說的,如果說是按著十善業這樣來修布施的話,就能得到上面所講的這些好處和利益。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三十七道品,這些修學的法門都離不開十善業的基礎。也只有這樣去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離開十善去修行的話,那將來所招感的果報必定就是有缺陷的,或者是富有但是短命,或者是富有老遭誹謗。一個人在因地裡修布施種福田,但是如果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這樣招感的果報也不好。打個比方,家裡頭有很多電器,但這些電器三天兩頭就壞了,同樣的電器產品一放到他家就壞;買來的房子,不是廁所漏水就是房頂漏水,門窗有毛病;在他的實際生活當中也總會有缺陷,不會圓滿。

大家想不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呢?想不想改變自己現在的這些處境和境界啊?那麼我們應當打好基礎啊。要想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要改變我們的心念啊,從十善業道做起。十善業道是我們一切佛法的基礎,不可以偏廢。

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三十七道品,都離不開十善的基礎,這是一切的佛法、多麼高深的佛法也都離不開的基礎。好比一個大樓的地基一樣,只有這樣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是穩固的。

為什麼我們修行反反復復呢?今天好像有點收獲,明天馬上又退了。因為我們沒有注重基礎,忽略了基礎的修行。就好像蓋房子一樣。一個人在因地修布施,種福田,但是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這樣他雖可能招感富有的果報,但在他的實際生活當中,總會有缺陷,是不圓滿的。所以要具足十善來修布施。

以布施來莊嚴自己是最好的莊嚴,這是施莊嚴。

 

上一篇: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八 4 布施的利益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