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性法師: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獅城訪談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獅城訪談錄

公元2005年5月1日至5月7日天竺山毗盧禅寺,恭請中國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 從法師的開示中,知道法師精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新加坡是科技發達的國家,現在的年青人修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少之又少,怎麼辦?

我們可以慢慢發現,整個世界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在今日這科技發達,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大家開始走上了心靈回歸之路,想要尋找到自己心靈的家園,也慢慢注重心靈建設,自然也會慢慢開始認識佛法。佛教任何一個法門的弘揚,首先取決於世間人認同的基礎。像世間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能不能賣出去,取決於市場的需求。由於仍有很多人對佛法還不了解,對於法門也不了解。這需要對於佛法很深的研究,有了基礎以後才能夠好好去修行。我想跟我們過去佛法弘揚得少也有關系。我們只希望將來佛法有更多出家人來宣講,讓大家有聽聞佛法的機會,有了聽聞佛法的機會,才能建立正確的知見,有了正確的知見,才能保持正信,有了正信才能保持正行;希望大家共同建立一個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法的宏揚和修持秩序。

2. 要怎樣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出家人?

我們世間的普通人,做人有做人的標准,要有人格。出家人也是人,也要符合跟世間人一樣。《大學》裡面講: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不但自身的人格修養要提高,也包括了整個社會和國家的責任。過去我們中國人講人格修養,一方面包括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還要兼顧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是普通的人,在這世界上要有修養,出家人也是人,我們出家人除了和世間人一樣以外,更要養成僧人的修養,人家覺得你是出家人,合格的出家人除了具備世間人的修養以外,同時也對佛教的弘揚有責任,也對整個社會大眾了解佛法有責任。我個人認為所謂合格的出家人就是一方面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有修養,同時對整個佛法的弘揚,也要承擔起責任。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有一種謙虛溫和的修養,待人接物要有一種圓融大雅的修養,對整個佛教社會也要有承擔奉獻的修養。所以,我認為一個合格的出家人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修養:一個是自身要謙虛溫和,對整個社會要有圓融大雅的風格,包容一切,除此以外還要承擔和奉獻。出家人除了要為眾生請命,為萬世開太平,出家人也應該有一種胸襟,要為世間眾生謀福利,為世界謀和平。

3. 要怎樣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在家居士?

這個居士當然指在家的佛教徒,但要知道佛經裡對在家居士的要求很高。因為他們身份特殊,身處在茫茫的人海中,整個社會當中,有家庭,有工作,有單位,甚至還有家庭責任、社會責任,怎樣兼顧好這兩方面,能夠過好信仰的生活,又在世間生活也能夠比較過得愉快;過去,對居士的要求就有兩方面:第一淡泊名利,淡泊名利就是擁有名利而不貪戀,能夠超越,能夠把名利作為自己利益大眾、利益人群的工具。第二要有出離心,就是對這世間一切事物,要保持清淨的頭腦,不會被這世間事相所迷惑,產生大智慧。有了這兩點,我認為居士既能夠過好信仰生活,又能夠對家庭,對社會負起責任來。不能因為我們信仰而忽略了家庭,社會的存在。這信仰不能成為自私的信仰,不能自顧自己,還有整個家庭,社會。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當代的居士,一方面在這世間能夠淡泊,能夠超越,把名利作為一個利益大眾的工具。第二要有出離心,不會被這世間事相所迷惑,保持清淨的頭腦,讓我們心靈淨化,不要成為一個自私的在家居士。

4-1. 要如何掌握學術研究的技巧和能力?

這個學術,今天所謂叫學術研究,在佛教的歷史上很早,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去,大約是在公元前後,到現在大概兩千多年。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一個輸入期,這輸入期就是把大量的印度經典從梵文翻譯成中文,我把這段期間列為輸入期,輸入以後,就存在一個中國人怎樣去理解佛教問題,那就是消化期。這消化期在魏晉南北朝,主要以格義佛教為標志。這個格義佛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佛教學術。格義佛教就是對佛教有的專用名詞,專用術語作出符合中國人的一個解釋,還包括對翻譯的經典編著一些目錄,這樣應該是最早的佛教學術。這中間,佛教傳播到中國兩千多年以來,傳播的歷史要知道,傳播那些經典要知道,從這些經典不同時期翻譯,中間有什麼差別也要知道。因為有些經典的翻譯,中國就有好多種譯本,華嚴經就有三部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的,我們要知道,從不同歷史的翻譯,還有不同的語境。中國過去都是古文,可能今天來翻譯就是白話文,所以這個語境不一樣,它所傳的信息就不一樣。因此我們要有學術的客觀正確的態度認識佛教,理解佛教。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出家人不是為學術而學術,我們的任務是弘揚佛法和修行,但是我們要掌握一個工具,讓它更好為我們弘揚服務。我個人覺得佛教學術要掌握這三方面:一個是佛教歷史,第二是佛教思想,第三是佛教文獻。因為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和文獻不一樣。比如現在中國大陸非常流行彌陀經,可是要知道最早還有彌勒上生經,我們近代的太虛大師也提倡彌勒經。我們研究佛教一定要知道佛教的歷史,在不同歷史時期,那一個法門流行,那一部經典流行,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規律,可以借鑒經驗,我們今天應該以怎樣歷史為借鑒,應該怎樣更好的弘揚佛法宣傳佛法,讓更多人學習佛法。


4-2. 在科技發達的社會身為富豪快樂抑或窮人快樂?

當今社會是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盡管如此,不可能每個人都富有,也有不富有的。致於富有的快樂,還是不富有的快樂,我個人覺得富有的人,有他的快樂,也有他的不快樂,不富有的人也有他的不快樂,也有他的快樂。就是說,富有的人也可能成為快樂,不富有的人,也可能不會快樂。關鍵是取決於個人對財富的心態。我們如果把財富作為自私的滿足自己欲望的途徑,那你就不快樂。我曾經講過,財富它不是壞事,關鍵看我們有沒有超越財富這個心態,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心態,如孔子有一弟子叫顏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人亦不堪其憂,回亦不改其樂。一個人很簡陋,每天喝一點水,吃一點飯,但他很高興,內心很輕快。我們今天還有很多修行人在深山裡面,他沒有財富帶給他的快樂,但他的內心充滿快樂,為什麼?精神生活非常愉快。有些人有了豐厚財富,他也很快樂,他沒有把財富作為他私人產品,他會把些財富去幫助更多人,在幫助別人中得到的一種快樂。在中國人講助人為樂,在幫助人中會快樂,沒有說幫助人會痛苦的,他沒有財富的人也會快樂,為什麼?他不會一直惦著財富,他會很安心地在他工作崗位做他的事,他也有他的快樂。所以在這世間中衡量快樂的標准,不見得只有財富的多少,而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世界裡,超越時間的修養,內心世界不為名利,財富所霸絆,你就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師父,你說:“你們要快快修行,不然等不及了。”師父,我也急得很啊!不知快速要修那一法門?請師父指示。

是這樣,我覺得不管白發蒼蒼的老人或黑發油油的青年人都要加緊時間修行。當然,年紀大的人,更有緊迫感;但年青的人,不見得有優勢。中國過去有人這樣講,“莫待老來方學道,孤魂多是少年人”,這個生死人人都很平等的,勸千大家也不要以為年青就有優勢,也不要因為年紀大了就十分著急,為什麼?曾經佛陀有個弟子修行時很著急。他過去是彈琴的,佛就告訴他,彈琴的弦太緊會怎樣的情況,繃得太緊它就彈不出好的聲音來;繃得太松,也彈不出聲音來。佛就說我們修行跟彈琴一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要行中道,著急也沒有用;要保持平常心,比較用功就可以了,只要你耕耘,將來就有收獲,不要在乎將來的結果怎樣,只要耕耘,就有收獲,因果分明,耕耘就是因,收獲就是果。至於你修什麼的法門好,不能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佛法講是契機契理,就像世間看病一樣,對病下藥,感冒病就要吃感冒藥,不能吃人參。至於說那個藥好呢?能夠治病的藥就是最好的藥。能夠適合你的法門,這要你自己去體驗,我覺得跟那個法門相應,就修那個法門,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人家說那個法門有成就你就去修,那不見得。他修他跟他相應,跟你不一定就相應。佛法不是盲目的,是要跟著聞思修,慢慢來選擇。如果不相應的話,那也不行的,所以,不是每一個法門都管用。治病一樣,盡管都是感冒病,可能還不一樣。你的感冒可能是寒性的,我的可能是熱性的,你吃那個藥就會好,我吃未必好,不是每個人都得一樣,關鍵是要修與自己相應的法門。世上沒有最好的法門,能適合你的法門是最好的。

佛法是一個智慧寶藏。過去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聽聞佛法以後,就要珍惜機會,不能讓人生空過。祖師講: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你想想:全世界聯合國公布60多億,佛教徒有多少?我們是屬於幸運中聞到佛法的人。佛法大海是一個寶藏,我們進入這寶藏就不能空手而歸,自己精進,勇猛、努力勤修,爭取能夠在人生和生命上有提升;能夠真正體會到佛法的重大奧妙,能夠把它用在我們生生世世的行動上。我常常講,我們要發願,不但今生要學佛,生生世世都要學佛,生生世世與佛結緣,生生世世不要迷惑,生生世世是有智慧的人。我也不算什麼名師,我自身也很慚愧。自己進入佛門,出家15年以來,在佛學院呆了十年,在這十年中我很感恩佛學院的教育。通過學習佛法,才知道學佛是什麼。所以我自身也覺得佛法既然這麼好,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來聽聞,我們大家都有責任。

我真是井底青蛙,這幾晚聽了法師的深博分析普門品,才懂得普門品的層層譬喻。真是不聽普門品的開示,不知佛法的豐富。謝謝師父!

 

上一篇: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