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清遠法師:略述壇經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略述壇經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

一、前言

禅宗是我國佛教的主要流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菩提達摩大師為中國禅宗公認的東土初祖。他到中國來,在當時並沒有立即引起大的影響,然而他的思想卻像一個種子一樣,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天天茁壯成長並迅速繁衍起來。達摩的禅法傳到了六祖曹溪慧能大師即以嶄新的姿態出現了,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影響。禅宗的獨來獨往的風格和其下承當的教學法,都是由於慧能的努力而趨於完成的,他在禅宗的偉大業績中真可謂“昊日麗天”。一面繼承諸祖家業,一面開拓了“生趣盎然、言思罔及”的壯闊局面,後來的“五家”都是得到了他的法乳滋養,從而繼續作出進一步發展的。

慧能的禅法思想主要包含在《壇經》裡面。本文將從禅法在中國的施設、演變,《壇經》所說的中心思想來顯示慧能禅法的源流及其思想特色。

二、壇經的思想源流

東土禅宗初祖菩提達摩之禅法,如《楞伽師資記》雲:“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謂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達摩之所謂“籍教”是深信凡聖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所覆,不能顯了,這是以如來藏說為基礎,而悟入真理,名為理入。見道後,還要以四行來修道,達三輪體空,自利利他,莊嚴菩提。

《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更明顯地顯示出“如來藏說”即是《楞伽》教義:“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行者依行自得度世。……故使那、滿等師常赍四卷楞伽以為心要,隨說隨行”。

慧可由達摩處,得四卷《楞伽》印心;又以此四卷《楞伽》授其弟子那禅師,那禅師又以之傳慧滿,代代相傳,奉為心要。雖以《楞伽》相授,名曰籍教,而卻重在悟宗,同時兼奉頭陀,常行乞食,過著雲水僧的生活。

僧粲史實不明,如《楞伽師資記》雲:“可後粲禅師,隱思空山,肅然靜坐,不出文字,秘不傳法,唯使道信,奉事粲十二年。”

道信的禅法,如《楞伽師資記》所雲:“信禅師再敞禅門,字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方便,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道信於南方游學時期,受了天台禅觀以及般若的影響,因而以“楞伽禅”的傳統,結合《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制立了“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由此可以看出道信禅法的三大特色是:戒與禅合一,楞伽與般若合一,念佛與成佛合一。

自此以後,道信的禅法,深深地影響著後代的禅者。如弘忍門下開法傳禅,都與戒禅合一有關,例如,六祖慧能於大梵寺開法的主要內容——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現“授無相戒”就是受了道信的影響。

由於道信引入了《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談到了“念佛心是佛”,直接影響了弘忍以及門下的念佛禅,如《傳法寶記》雲:“及(弘)忍(法)如、大通(神秀)三世,則法門大啟,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密來自呈,當理與法,優遞為秘童,曾不昌言,倘非其人,莫窺其奧。”弘忍不擇根機,教念佛名,令淨心,顯然與道信這一行三門有關。但這一念佛方便,還只是入道前的方便,如參學者有何見地,還須求師印證,使“密從方便開發,頓令其心直入法界”。慧能傳禅,卻不以念佛為方便,反而是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其實這一法門,還是淵源於道信所宗的《文殊說般若經》。經中談到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另外,道信所傳的禅法並不一定念佛為方便。如《入道安心方便》雲:“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維,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用,不會去,亦不會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由道信所引入《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不但促進了東山法門之門庭大啟,還影響到南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與北秀(以念佛淨心為方便的對立)。

與東山法門相對的牛頭禅,受玄學的影響至深,其初祖法融,唱“空為道本”,“無心合道”,與在東山法門之“即心是佛”,心淨成佛相抗衡,因而影響到曹溪慧能門下,唱出“即心是佛”,“無心為道”的折中論調。

以上簡述了達摩以來的禅法,它們對曹溪慧能都產生了直接、間接的影響,下面進一步從《壇經》的中心思想來看曹溪慧能的禅法。

三、壇經的禅法特色

《壇經》所談的般若,是不離自性的。而於“授無相戒”時,還是開示“見必成佛,見自性佛”,“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同樣是不離自性的。而由此所開的禅法,則是“定慧為本”——“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一) 見性成佛

《壇經》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又雲:“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壇經所說見性成佛之性,是頓見真如本性。此真如本性不向外求,而在自性中,故又名為自性,自本性。並且“自性含藏萬法”,自性變化一切。如《壇經》雲: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諸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我們從《大涅槃經》可以找到《壇經》中“定慧不二”,“見性成佛”的來源。如《大涅槃經》雲:“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而《壇經》亦雲:“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意,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著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由此可看出,要明心見性,應定慧等持,定慧不二。而此不二的道理,如《涅槃經》雲:“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既是實性,實性既是佛性”相吻合。

下面簡要說明慧能“定慧等學”的禅法:

(二)定慧等學

慧能重視“不二之性既是佛性”故唱“定慧不二”。而其所提出的修行法,則是:“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

1、無相為體

《壇經》雲:“無相,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以無相為體。”眾生易隨名言計度分別,於相而著相,正如無明障住真如本性。反之,若能離相,於一切相而不著,就能頓見性體本來清淨,因此說自性以無相為體。

2、無住為本

敦煌本《壇經》雲:“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依壇經所說,人的本性是念念相續,不會斷絕的。眾生迷昧本性,卻念念住著,而流轉生死,反之,若能體會當前的一念,念念相續就是本性,而且於一切法不生執著,這就是解脫了。故雲:“無住為本”。

3、無念為宗

敦煌本《壇經》雲:“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生念。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見自迷,又謗經法,是以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用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敦煌本《壇經》以為,念是自性所起的作用。人的自性本來就是念念不住的,因為凡夫於境上有念,一切塵勞妄念便由此而生。反之,若能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心便不會隨境流轉,雖即見聞覺知,卻能不染萬境而常自在了。到此時,不但於境上有念的有念不生,連不於法上念生的無念也不立了。

四、結語

菩提達摩最初以四卷《楞伽》印心,遞傳慧可、那、滿等禅師,至道信時,引入《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門融入楞伽禅中,傳至慧能,更融合了《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思想,提倡見性成佛,雖於開法傳禅時說摩诃般若波羅蜜,但此般若還是不離自性,還是一貫的如來藏禅。

從菩提達摩以來雖然都是一貫的如來藏禅,但是在道信以前,都是法匠潛運,學徒默修,領宗得意的不多。至弘忍時,以一行三昧念佛為方便,不擇根機,法門大啟。傳到慧能,不用念佛、看淨等方便,直示菩提自性本自有之,要學人直接從自己身心去見性成佛。般若,菩提,淨土乃至三身佛都在自己心中。佛,淨土,菩提不再遙遠,而是現實人間的體證。慧能的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的禅法,強調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是禅,把禅融入日常生活中。這些不拘形式的作法,對後來的禅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上一篇:清遠法師:佛教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之比較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